初中语文简报1

更新时间:2024-01-23 11: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继教网国培计划

初中语文学科培训综述

第一期 编撰 李镗

2010-11-19

*卷首寄语*

勤奋耕耘于校园中的你、我、他,挥洒汗水之余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苦恼、沮丧;我们都希望能打开一扇门,让我们到一个更能享受因劳作收获而欣喜的天地。可神奇的门在哪里?谁给我们打开那扇门?

“国培”或许让你感悟到我们自己就在那扇门的内外。到底是门内,还是门外?那取决于我们的悟性。其实悟性就在你的脚下,就在“国培”学习的过程中!愿更多的园丁发现:自己就在那不断享受欣喜的天地里,我们就在那了解事物缘由的门内!

原来,我们只要愿意,自己就是在那美好的天地里啊!

*专家介绍*

李镗 特级教师 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北京考试院特聘评价专家、首师大教育硕士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评价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学术委员。曾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胡楚南教育成果奖。

主持“九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字词分布统计》项目。参加2002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生字词能力评价研究与实验》项目。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研训一体’教师成长模式研究”核心成员。近年来开展基于教师发展的“课堂学习研究”。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工作。

*研修之星*

★ 湖南张家界初中语文班 王曲娟

因为有你

这是一次理论的提升; 这是一次观念的改变; 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认真学完《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测评》,恍然大悟、醍醐灌顶: 问卷陈述式是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形式之一; 专题活动的观察评价是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形式之一; 综合活动的观察评价是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形式之一; ??

仔细想一想,从教的十几年里,自己做过什么,做些什么?? 初一新生入学时,会给学生发一张有关阅读兴趣的调查表; 每次开课前,会让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并就学生的演讲情况进行评价;

同同组的老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其中《走进土家建筑 守望土家文化》获省一等奖;

??

再次恍然大悟、醍醐灌顶。原来“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就在身边;原来你一直默默不语地关注着我,关心着我,而我却不知道吧。

谢谢你,“国培”!因为有你,过去的懵懂,过去的摸石头过河,将一去不复返;

谢谢你,“国培”!因为有你,现在的我将在你的指挥下,在教育教学上勇往直前!

附:在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土家建筑 守望土家文化》中设计的一张形成性评价表

学生活动评价表

1、你对你选择的活动主题是否一直感兴趣 □是 □有变化

2、你收集资料是否感到很困难. □很容易 □有困难 □很困难 3、你是否经常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 □经常 □不经常 □很少 4、你和同学合作是否愉快 □愉快 □一般 □不愉快 5、你对你的活动成果是否满意 □很满意 □满意 □不满意 6、你获取信息的多样性与合作性. □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7、小组能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分工. □能 □基本能 □不能 8、活动成果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达到 □基本达到 □没达到 9、小组成员是否有独创性的表现. □有 □没有 10、你认为对土家建筑的保护应采取哪些措施?

★ 广西玉林市容县初中语文三班 梁媚

校正的功能

通过自我诊断,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活动,并不断对学习的预期做出调整,以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形成性测评能使学生明确是否已达到了阶段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以起到强化学习活动的作用。 今天学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听到以上的内容,马上看老师的讲义,记录在研修日志。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我在想,我最近在做的属于形成性评价吗?

作为老师,我们一般都会在考试结束后做卷面分析从中探测学生的长处及缺陷之处。这次期中考之后,我在检查统计i学生们的卷子时,灵光一闪,这项工作是否可以让学生也一起做呢?让他们就卷面分析做一次阶段性的自我评价?想到马上去做,这是我的作风。于是,在评讲完卷子之后,我要求大家按以下方式做一次卷面分析:

一、统计得分 四 一 二 三 题目 得分 得分 率

二、主体分析

第一大题的得分率为: 。主要失分的题目

是: 。 针对失分的题目,我今后的计划是: 。

三、总结(决心)

为什么要求最后一定要做总结(写几句鼓励自己的话),我想,

学生分析卷子主要是给自己的挑毛病,如果只是单纯的挑毛病没有激励,他们是否会在最后看到这么多不对而失去信心?

今天收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浏览了一下,大家都按要求去做了。看到学生们写的卷面分析,我想,这么做比我一次次强调平时要如何做效果要好,起码这是一次自我反思。

下面把一位学生的分析放上来大家评议评议。

期中考语文卷分析

一、得分统计

题目 一 二 三 作文作修改 文 8218得分 9分 43 分 分 分 得分623488% 90% 86% 率 % %

二、主体分析

第一大题得分率为62%,主要失分的题目是拼音题和书写。针对失分的题目,我今后的计划是:每天主一个拼音和每天练一篇字来补全我的不足。

第二大题得分率为了88%,主要失分的题目是默写和翻译。针对失分的题目,我今后的计划是:早晚读多读要背诵的课文,多看文言文翻译书。

第三大题得分率为34%,主要失分的题目是第二部分阅读的选择题。针对失分的题目,我今后的计划是:多阅读,多做现代文阅读。 第四大题的文章修改的得分率为90%,主要失分的题目是第21小问。针对失分的题目,我的计划是以后考这类试题要认真审题;写作的得分率为86%,主要失分的地方是字太难看,用透明胶多次修改,针对失分的地方,我今后的计划是:考试写字好看一点,不秀透明胶修改。 四、总结

我要学会做一个迎难而上的好学生,只要我决心成功,失败就永远不会把我击垮。我不单写,还要靠行动来证明自己。

且不说这份卷面分析如何,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知道要如何加强。我想,能够收获这一点也不枉了这份作业的意义

专家点评:说的好!学生分析得如何,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

的是学生要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这是做学习主人的一个主要表现。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他评,是落实“自主、合作”的好途径。

*研修感言*

★ 广西玉林市初中语文一班 李燕:国培 ? 福利乎?

常有人这么说:“培训是教师最大的福利。”我曾经也这样认为。可时至今日(参加“国培远程培训”已有10天),我却要说“未必”。 能否成为福利,全看受训者的态度和实践。认真聆听,记下厚厚的笔记,专家学者精辟的发言,独到的观点常令人激情澎湃,这时很多人参与培训时的一种心理常态。可从培训回到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思想、理念、步伐又回到了原点。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心动,却没有行动。

培训中的倾听、细看、勤记固然重要,然而能够做到质疑——反思——实践——反思更为重要。为需而学,为解惑而学,学中悟,悟中做,这必是将培训变成“福利”的重要途径。

假如在培训中,仅浮于表面的倾听与交流,培训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只是瞬间即逝的涟漪。那么“福利”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

专家点评:一语中的! 跟帖评论:

邓洁妹 发表于:2010-11-13 22:11:05

现在我也觉得培训能获取福利,至少能汲取精华。当然,学为所用是最重要的,我很赞同李燕老师的观点。

蒋模 发表于:2010-11-15 15:16:44 在聆听中进步,在学习中向上,在反思中升华。

★ 湖南永州市初中语文班 彭新姮:做一枝有思想的芦苇

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于是有人便害怕思考,害怕因有思想而被上帝耻笑。

但我还是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很喜欢法国哲学家布莱瑟 ·帕斯卡说的这句话: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人,也许普通如芦苇,卑微如芦苇,但有了思想,即便是一枝芦苇也可折射迷人的光辉。因为,脚步到不了的地方,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如果有了思想,你在颦笑谈吐间,举手投足间,自然会漫溢出智慧的光芒。

一个老师,生活本就比较单纯、琐碎、冗杂,如果只是满足于日复一日的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相同,那么你的触觉会日益钝化,你的灵感将日益枯萎,你的激情将日益衰竭,你的语言将日益老化,你的教学生涯将变得味同嚼蜡。没了思想参与的教学是多么的无奈又可悲呀。

不如,做一枝有思想的芦苇吧!我们在思考中,在为什么中才会走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合情合理。在思考中,我会明白每节课我要教什么、为什么教这个、我将怎么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我将在思考中,在综合、整理、归纳中摸索出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拥有一个又一个快乐而高效的课堂,拥有一堂又一堂充满个性魅力的语文课。很多年后,学生也许忘记了我所教的知识,忘记了我这个老师,但我的教学中流溢的思想、精神、品质却像一颗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学生心间茁壮成长,结出素质的果实。那时,我就说,

做一个老师,我是幸福的。

*学习收获*

★ 黑龙江绥化市肇东市初中语文二班 石红:散文教学日志

这两天学习了毛洪其老师的《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感觉收获很大。毛老师从教学意义与教学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再认识、有效教学策略的选择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毛老师纠正了一些大家对散文的认识,令我大开眼界。他说,“形散神不散”、“以小见大”的看法未必准确。每当上散文课的时候总会和学生讲到“形散神不散”,这已经成为散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而且无论何时都要把所有的内容归结到一个中心上去,看来有些教条了。他还谈到“以小见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点。那散文我们究竟要讲什么呢,要读懂散文首先要抓住散文的特征,也就是散文中的“我”。找到散文中作者最想说那句话。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其次要深入文本读到位。克服工作中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肤浅,标签化的问题。并讲解了具体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钻研教材,占有资料,做深入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鉴赏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回顾我的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很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只从形式上做了素质教育的尝试,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自身的文学素养也不够,涉猎面太窄。

真正的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教师开始的,只有更新了教育理念,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的长河流淌不息。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只苹果,过去我们是领着学生一口一口的吃,甚至嚼了之后给学生吃。而现在当我们拿过苹果的时候不是急着吃掉,先要观其色,嗅其味,然后由学生决定怎么吃它,也许只有这些才能真正品尝果子的滋味。

* 众人拾柴*

★ 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初中语文一班 何珣:阅读教学心得

语文教学往往不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的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

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有的简单的东西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地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疑难竞答*

根据文言文阅读测试的考查要求,设计了如下命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代___家。篇名为_______,其文体是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有仙则名 名: 鸿: 儒:

⑵斯是陋室 斯: 白丁:

⑶惟吾德馨 馨: 调:

⑷何陋之有 何: 劳: 形:

3.翻译

⑸谈笑有鸿儒 ⑹往来无白丁 ⑺可以调素琴 ⑻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下面语句中“之”字用法

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5.原文填空。

①表明本文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幽雅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思考:

“龙”、“仙”比喻什么?

专家点评:是比喻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遇到这个知识点可以教给学生什么呢?

打擂台:谁能回答第一问?

第二问要难些,哪路好汉来做答! (擂台竞答与点评请见下期简报。)

*主编答疑*

1、很多学生会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但不会分析和运用,结果是读和不读的效果一样,怎么办?

2、加大课外阅读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效果呢?

我们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他们读了没有,读了多少,怎样考核?(现在的学生都深爱网络、对读书兴趣不浓啊!) 专家答复:两位老师对有关阅读问题的理解很好,一般说来,学生多多少少会有课外阅读的;要提高语文能力,必须要加强课外阅读。怎么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怎样来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和效果呢?《初中生阅读能力测评》这门课提供了一些好的办法。指导课外阅读主要从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策略三方面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阅读兴趣

1.喜欢书籍,积极参加阅读活动。

2.阅读的内容广泛,有个人独特的阅读倾向。 3.阅读中个人情感体验强烈、明显。 4.阅读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5.通过阅读能够产生愉悦感、成就感。 阅读方式:

1.阅读中能够默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 2.阅读中能通过略读很快的阅读材料。 3.阅读中根据不同的文本形式调整阅读方式 4.阅读中能通过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提取。 5.阅读中能够根据阅读需要调整阅读速度。 阅读策略

1.阅读中能够借助上下文推测、理解词句。

2.阅读中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标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3.阅读中能够积极地展开推断、假定、联想等思维活动。 4.阅读中能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主旨句。 5.阅读中能够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具体操作:一要设计形成性评价单,让学生自评、他评。二要上语文课课外阅读指导课。

3、李老师您好!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让“见文不见言”与“见言不见文”的和谐统一??在上公开示范课时,与其他问题的课文相比,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难以出类拔萃,为什么?

专家答复:是啊,文言文教学既有“言”的问题,也有“文”的问题。你的概括很到位。之所以难出彩,问题大概就在此。搞不好会偏于一端。我以为在教学中是“言”多些,还是“文”多些,要看学情。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主要看对学生的作用——学生得到什么样的发展。在教学前我们要明白以下几点:

1.学生对所要教授的课文哪些内容感兴趣? 2.学生可能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3.要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4、班级授课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如何把差异变成教学的资源?

学生自己能明白的词语,就不要串讲,学生有认知障碍的要做教学支架。下面是个教学支架:

“即”人面对器皿在吃东西“既”人吃完了掉头走了靠近(未完成时)已经实现(完成时)立即既然 再说“文”的教学,要会设计主干问题,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要从文章写的是什么、如何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四个角度考虑学生的理解。针对学生不能发现的问题和不理解的问题,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4、李老师,你好!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我们也教给学生不少方法,例如:善用修辞添华彩,

叙事要学会波澜起伏等等,但是学生的生活面太窄、知识面不广,写作时常常胡编乱造,要想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确实很难,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专家答复:作文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有得可写,会写,会评改。在教学中我们重视指导怎么写(会写),但这是仅教,不是学生写。让学生有的可写就要搞读写结合,每学一篇文章都要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把学生沉淀在头脑中睡着的体验唤醒。通过读写结合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当然不能是“假大空”的),提高其感悟力。这样才能解决有得可写。会写文章是自己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样就要训练学生评改作文。在评改中学生反思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反思自己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5、李老师,我想问的问题是:现在中学生学语文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古诗文和作文还好一点,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同学不感兴趣,请问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的兴趣?谢谢!

专家答复:第一,我们讲鲁迅的文章要从鲁迅的精神出发,不能用政治来图解,如果从其精神出发才能和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唯有和生活

有联系的文章,学生才爱学。第二,学生学鲁迅的文章,要从他们能力发展的需要来考虑学习内容。如用点评法来学习《风筝》,从思想感情和语言评赏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点评作品,要分步,提供示例和支架以到达目标;还可将鲁迅日记中的记载和课文做比较阅读,分析简本和详本不同之处,概括扩写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鲁迅的作品。一些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只要对课文基本理解就可以了,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关键是在学习鲁迅的作品中能让学生得到什么实惠。学生得到实惠了,就不会反感了。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

要让学生有兴趣,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叙事者选的是一个带有童心的小伙计。如果教师懂一些叙事研究的话,教学设计就会有创新的。创新的东西,学生是最欢迎的。

下边介绍北大吴晓东教授的一篇文章提要,如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学习。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北京大学 吴晓东 提要

任何讲述者背后总隐藏着叙述者的视角,这种视角反映着叙述者对生活的观照方式和主观态度。

一、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

(一) 典型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孔乙已》中的小伙计。

(二) 较为复杂的反讽性第一人称叙事者。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头发的故事》中的“我”。

二、“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模式,在这一系列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情感方式。 材料:《故乡》《在酒楼上》《祝福》《孤独者》等中的“我”。

三、第一人称叙事的美学特质:“距离控制”

“小说中的距离”的理论阐释。(布斯:《小说修辞学》) (一)“时间距离”。

材料:《狂人日记》《伤逝》《孔乙已》《故乡》等。 (二)“道德与情感距离”。

材料:《孔乙已》《头发的故事》。

归根到底,这一切距离都取决于道德与价值的距离。

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复杂化是现代小说复杂化的标志,从而在形式层面上标志着文学范式的创作性转化。

摘要:本文以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考察对象,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方面分析鲁迅小说形式对于意义传达的意义,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

分析:鲁迅小说的形式分析可以说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研究者们历来注重其思想的表达,忽视了表达的形式,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作者将叙事学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从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归乡”叙事模式中的叙事者系列、第一人称叙事“距离控制”的美学特质三个层面逐层分析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相当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本分析能力。

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文学史背景下,通过对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分析,有力地揭示了其小说形式革命的价值,使本文具有了更广阔的意义。

*编后语*

“国培”学习已近一个月,老师们辛苦了!广大教师都十分珍惜

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再充电!我们把部分学习成果编辑出来,受篇幅所限,大家就管中窥豹吧。

学生学习要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我们的学习就更是如此!让我们借助网络平台,拉近你、我、他的距离,在互动交流中,借助课程学习,为我们的孩子,孜孜不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46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