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隧道公示环评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12: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市东湖通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简 本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9月

1

目 录

1建设项目概况????????????????????????.?????.1 1.1项目建设地点及相关背景??????????????????.????1 1.2.项目建设概况????????????????????????.????2 1.3建设项目方案比选分析????????????????????????3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5 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5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9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10 3.1环境影响分析????????????????????..????????10 3.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14 3.3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16 3.4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20 3.5环境风险分析????????????????????????????28 4 公众参与????????????????????????????...???29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9

2

1建设项目概况

1.1项目建设地点及相关背景 1.1.1项目地点

东湖通道工程位于东湖风景名胜区内。通道起点与二环线红庙立交衔接,于九女墩北侧进入隧道,隧道下穿郭郑湖北侧,过湖心岛,再下穿汤菱湖、沿湖路、郭郑湖南侧、梅园大门和磨山小区,穿过鲁磨路、访梅路与团山路路口后,起坡

出地面。经过0.3公里地面段后再次与团山以北进入隧道,下穿团山后,

3

于喻家湖北路以北出隧道,以地面段与喻家湖北路相接。 1.1.2 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武汉城市不断发展,建成区不断扩大,东湖由原来的“城郊湖”逐渐成为目前的“城中湖”。由此,一方面,景区内部环境问题突出,景点、景观建设滞后,内部交通不成系统。另一方面,景区周边城市化发展迅速,外部区域对景区的影响日益增加,特别是环境与交通问题明显。为加强东湖风景名胜区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景区资源,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东湖通道建设工作。 1.2.项目建设概况 1.2.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东湖通道起于二环线水东段主线高架桥(红庙立交),止于喻家湖路(喻家山北路交叉口),采用“桥-隧-隧-路”组合形式,线路由红庙立交接线桥梁段、东湖隧道段、团山路地面段、团山隧道段与喻家湖路地面段组成。工程建设以隧道工程及附属工程为主体,还包括:桥梁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景点与景观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等内容。

东湖通道工程全长约10.63km,红线宽度60-70m,主线双向6车道,道路定位为城市一级主干路。通道除两端采用高架桥和路面方式外,全线基本采取隧道建设方式,其中穿东湖隧道长7km,穿团山隧道长1.3km,地面段长约0.7km,高架桥长约1.63km。 1.2.2项目生产工艺 1.2.3项目建设周期

建设工期为26个月,工程进度安排如下:

4

2012年09月项目立项;

2012年10月初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

2012年10月底完成工程初步设计与初勘,满足项目开工要求; 2013年1月完成工程所有勘察设计工作; 2014年底工程竣工。 1.2.5项目投资

按照东湖通道工程总体建设方案,工程总建设费用约为79.75亿元,其中:工程建安费约为54.75亿元,征地拆迁(含管线迁改)费用约为10.58亿元,其他工程费用约为14.42亿元。 1.3建设项目方案比选分析 1.3.1 规划概述

依据《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远期规划在郭郑湖湖底规划过境隧道,形成“湖底隧道、入口换乘;交通分层,人车分流;水路交通,接驳换乘”的交通系统格局。规划东湖隧道,西北起东湖听涛景区外的梨园地区,东南接磨山景区外的鲁磨路,并延伸至鲁巷城市副中心,长度约7.01km。

东湖通道工程已纳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8月),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修建东湖湖底隧道,连接梨园广场至鲁巷广场。依据已批复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结论:东湖通道工程属西部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市政建设项目,且穿越核心景区,需开展专题论证,并取得风景区主管部门行政许可。

5

1.3.2规划符合性分析

与《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比较,项目前期规划设计从过江通道承载能力、衔接道路通行条件、工程实施难易程度以及对景区的影响程度等四个方面,对东湖通道北岸研究了梨园(总体规划方案)和红庙立交(本次设计方案)接线方案,通过综合比较研究后确定采用过江通道承载能力强、衔接道路条件好、实施相对较易和对景区影响相对较小的红庙立交接线方案;同时终点由光谷大道主线高架桥(虹景立交)调整为喻家湖北路,线路全长约10.294km,较已批复项目选址意见书长度缩短1.85km,其中东湖湖底隧道长7003m,与《总体规划》长度7.01km基本一致。

2012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建城函[2012]101号《关于武汉东湖通道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函》(见附件一)原则同意该建设项目选线方案,“该项目选线起于二环线水东段主线高架桥(红庙立交),止于光谷大道主线高架桥(虹景立交),全长12.14km,其中湖底隧道全长6.2公里。该项目基本符合《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

1.3.3 小结

综上所述,东湖通道工程线路在总体走向、敷设方案及规划湖底水道长度基本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且已纳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8月)。

因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建城函[2012]101号《关于武汉东湖通道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函》,该项目基本符合《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

6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2.1.1东湖生态风景名胜区概况

东湖生态风景名胜区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东部,范围为东至武广铁路,西至东湖路,北边以筲箕湖以北地区及中北路延长线为界,南边界至老武黄公路、喻家山、南望山一线山脉南麓区域,总面积88.2km2,其中规划管理区73.24 km2,外围保护控制地带14.95 km2。是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区内有5个景区,分别是磨山景区、白马景区、听涛景区、落雁景区、吹笛景区;外围保护控制地带有景点保护区1个即“珞洪区”。其中水域面积33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分为水果湖、郭郑湖、喻家湖、汤菱湖、牛巢湖、鹰窝湖等子湖,因为历史原因,目前这些子湖均被闸、桥、路等分割,仅仅依靠涵洞、沟渠等彼此相连。1982年东湖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AAAA级旅游风景区,2002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每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目前的东湖集旅游、饮水、水上运动、旅游休闲、水产和工农业用水等多功能于一体。 2.1.2生态环境现状

(1)水质和水体营养状况

东湖水环境按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体标准控

7

制,但目前水质基本为Ⅳ~Ⅴ类。参照国内湖泊、水库营养状况评价标准,东湖水体仍属富营养。拟建东湖通道沿线的筲箕湖、汤菱湖、郭郑湖和团湖的水质状况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相对较小,污染负荷相对要轻,在整个东湖中相对要好于水果湖、庙湖,属于东湖水质状况略好的水体,目前的水质状况以Ⅳ类为主。

(2)底泥

根据对东湖通道沿线的筲箕湖、汤菱湖、郭郑湖和团湖底泥采样分析,靠近磨山的郭郑湖和团湖的底泥氮磷含量高,靠近九女墩的筲箕湖、汤菱湖、郭郑湖水域的底泥氮磷含量略偏低;底泥中的有机质含量约在10%以下,底泥中存在一定含量的有机污染物,底泥的营养释放问题是需要考虑的对水生态环境存在影响的问题。

(3)藻类

评价区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特点是以绿藻为主,其次是硅藻和蓝藻,优势种是绿藻门的栅藻、衣藻、小球藻、十字藻、弓形藻,硅藻门的直链藻、小环藻、针杆藻、舟形藻,蓝藻门的微囊藻、平裂藻、鱼腥藻、颤藻、蓝纤维藻,以及隐藻门的蓝隐藻。根据采样分析,施工区东湖水质呈富营养化。

在拟建的东湖通道上,湖滨带生长着茂盛的附生藻类,这些附生藻类将在东湖通道工程建设中遭到较大程度的损毁。

(4)水生植物

通过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区的湖区内没有发现成片的沉水和浮水的高等水生植物,仅仅在靠近九女墩的筲箕湖内近岸带发现了呈块状分布的

8

喜旱莲子草和水蓼。水生植物群落的消失可能与东湖严重的水体污染、不合适的底泥环境以及过度的渔业行为等具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动物

从拟建东湖通道的影响区域内采集到浮游动物有61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3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8种,轮虫的种类最多,原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最多,轮虫和原生动物是工程影响范围内最重要的浮游动物,甲壳类相对而言种类和数量均不占主体位置。

(6)底栖动物

本次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5科11种,其中:水栖寡毛类1科4种、软体动物3科4种、水生昆虫1科3种(表9)。水栖寡毛类以霍甫水丝蚓、苏氏尾鳃蚓、中华河蚓为优势种;软体动物以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为优势种;水生昆虫以羽摇蚊、粗腹摇蚊、摇蚊为优势种。水栖寡毛类为绝对密度优势群,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72.0%;软体动物为绝对生物量优势群,占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99.5%。底栖动物名录见附表。就工程影响范围内的水域而言,软体动物现存量以汤菱湖最高,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现存量均以郭郑湖靠梨园样点Ⅴ最高。

(7)鱼类

目前,常年鱼类采集和渔获物统计中仅剩下38种鱼类,隶属于5目10科;其中鲤科鱼类28种,占73.7%;塘鳢科2种;鳅科、鲿科、合鳃科、鮨科、虾虎鱼科、鳢科和刺鳅科各1种。鲥鱼、胭脂鱼、蛇鲍鱼等一些洄游型和长江鱼类已从东湖消失,武昌鱼、鳊鱼、鳜鱼等也正在大幅度地减少;占优势的鱼类主要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并且,目前四大家

9

鱼的资源量也已有下降的趋势。

(8)生态环境质量综述

东湖目前处于富营养化状况,水质为Ⅳ~Ⅴ类,各个水生生物类群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水体多见的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以耐污种类为主体。富营养化和水华问题仍然是但前东湖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水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加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不科学合理的渔业行为等是导致该问题的内在原因。就东湖水域而言,生态环境问题最严峻的子湖当属庙湖,东湖通道工程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略好于其他水域。

2.1.3 水环境现状

2010年东湖总体水质符合Ⅳ类标准,其中鹰窝湖符合Ⅲ类标准,郭郑湖和汤菱湖水质符合Ⅳ类标准,水果湖水质符合Ⅴ类标准。 2.1.4地下水环境

根据场区原始地形条件及地层的水理性质、赋水性能及地下水的埋藏条件等分析判断,拟建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可分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据据初勘调查,拟建工程场区及其附近无化学污染源存在,初步判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2.1.5声环境

沿线声环境敏感点昼间的声级范围为53.4~65.7dB、夜间的声级范围为41.7~52.0dB。

评价范围内东湖庭园、东湖景园现状受二环线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由

10

于目前该区段二环线车流量较小,现状声环境昼间为54.3~65.7dB,夜间为43.6~52.0dB,昼夜间均能达到标准限值要求。

付家村受团山路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由于团山路车流量很小,现状声环境昼间为53.4~58.7dB,夜间为42.5~43.6dB,昼夜间均能达到标准限值要求。

梨园医院现状声环境主要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昼间为53.8~54.6dB,夜间为41.7~43.2dB,均能达标标准限值要求。 2.1.6环境空气

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空气中的CO、NO2能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值要求。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2.1生态环境

基于东湖通道工程对东湖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方式,受工程项目影响的主要是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化循环过程及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单元的界限可以参照水文单元界限。因此,资料收集范围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范围,现场踏勘调查为郭郑湖、筲箕湖、汤菱湖和喻家湖;水环境(含底泥)、水生生物资源现状及影响评价范围与调查范围相同;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价范围与资料收集范围相同。 2.2.2水环境

本工程建成后主要产生管理中心生活污水,经预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后排入污水管网,就近接入污水处理

11

站处理,本次评价就污水排放口水质进行评价,分析其排水去向。 2.2.3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东湖隧道建设、运营阶段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 2.2.4声环境

根据HJ2.4 -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要求,声环境的评价范围为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米范围,同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及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以道路两侧第一排建筑物为重点。 2.2.5 环境空气

根据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要求,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的范围为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内区域。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环境影响分析 3.1.1 生态环境

从东湖通道的拟定的施工作业方式来看,可能产生直接的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主要是湖泊水体中桥梁基础开挖工程和隧道开挖(以具体施工方案确定)工程;可能产生间接、累积影响的工程行为主要是通道运营期排水(初期)工程等。

明渠开挖工程将直接破坏湖泊沉积层,干扰湖泊底质,可能造成底泥的再悬浮和营养释放,引起水体透明度下降,浊度增加,水体营养负荷增

12

加,这样的改变对水体浮游动植物群落以及底栖动物群落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鱼类的生命活动。同时,明渠开挖工程将阻断水体,改变水域的水文状况,导致生境片段化,切割局部水域与大湖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使得局部水域的水体交换通道阻塞和封闭,这种状况可能加剧局部水域的富营养化态势,导致水质的恶化,严重的,还可能暴发水华;这样的情况也会对局部水域的水生生物造成负面效应。此外,通道运营期的排水方式的设计施工非常重要,通道内的废水不宜直接排入东湖,宜进入市政管网处理。废水进入东湖也将对水体的营养状况和水质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水生生物。

从东湖通道的影响范围来看,工程影响水域面积小,因工程施工所带来的生态风险属于局部的,处于可控的范畴内。 3.1.2 水环境

本工程运营期废水污染源主要有:地下结构渗漏水、隧道冲洗水和隧道敞开段路面径流雨水、管理中心产生的生活污水等。其中隧道结构渗漏水、隧道冲洗废水排放时将产生COD、BOD5、NH3-N、SS和石油类等污染物;隧道敞开段路面径流雨水主要污染物为SS和COD;管理中心及收费站生活污水主要污染因子为NH3-N和COD。 3.1.3 地下水环境

根据类比调查,隧道施工时产生的废水主要有以下几类,随意排放易渗透污染沿线浅层地下水体。

(1)施工期 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3

施工人员居住、生活条件简单,生活污水量较少,并且主要以洗涤污水和食堂清洗污水为主。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动植物油、SS等。类比施工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的调查,水质为COD:200~300mg/L,动植物油:50mg/L、SS:80~100mg/L。利用工程周边既有生活场地和设施,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可以纳入武汉市既有排水系统。

②施工场地污水及施工机械车辆冲洗污水

施工场地废水浑浊、泥沙含量较大。大量的机械设备和运输车辆在维修养护时将产生冲洗污水,冲洗污水含泥沙量高,并伴有少量石油类。类比施工废水的调查,施工机械车辆冲洗排水水质为COD:50~80mg/L,石油类:1.0~2.0mg/L、SS:150~200mg/L。按照工程设计,施工场地内设置了截水沟、沉淀池和排水管道,截留收集施工场地内的冲洗废水及施工泥浆污水等,经过沉淀处理后回用于物料冲洗以及洒水防尘,泥浆经干化后交渣土管理部门处置。

③隧道涌水

本工程东湖隧道采用明挖围堰法,为保证工程安全,工程设计中采取了严密的防排水措施,正常施工条件下不会产生涌水。隧道开挖时产生的渗水,一部分来自湖底淤泥粘土层所含地下水,主要以金属盐类为主(K+Na+、Ca2+、Mg2+、SO42-、Cl-、HCO3-、CO32-等),由于其水质与现状地下水水质相同,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另一部分为东湖地表水体通过围护结构的渗水,其水量小且水质较好,亦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隧道施工采取了严密的防排水措施,正常施工条件下不会发生涌

14

水。少量渗水水质与现状地下水水质相同,不会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

(2)运营期

东湖隧道运营期污染源为隧道冲洗、渗漏及消防废水。

废水在正常工况(无火灾时)的主要来源为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雨天车辆行驶带进隧道的雨水等;在发生火灾时废水的主要来源为消防废水,即隧道行车道水喷雾/泡沫联用灭火系统废水和消火栓废水。

根据设计文件,隧道在最低处设二排横截沟,隧道一侧设雨废水收集侧沟,平时收集隧道冲洗水和车行雨水及结构渗透水,隧道车辆发生火灾时收集隧道行车道水喷雾/泡沫联用灭火系统废水和隧道行车道消火栓废水。废水泵房设自动搅匀排污泵将废水抽入附近城市污水管网。隧道建成运营以后,与地下水直接接触的主要是钢筋混凝土,无重金属、剧毒化学品等污染因子,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3.1.4 声环境

(1)施工期噪声源分析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各种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如破路机、挖土机、推土机、空压机等;以及各种施工运输车辆噪声、建筑物拆除及已有道路破碎作业等噪声。

根据类比调查与监测,施工期各种施工机械及车辆的噪声源强见下表。

施工机械及车辆噪声源强

施工阶段 序号 施工设备 测点距施工设备距离 (m) Lmax (dB(A)) 15

1 2 土方阶段 3 4 5 6 基础阶段 7 8 9 10 11 结构阶段 12 13 14 各阶段 15 轮胎式液压挖掘机 推土机 轮胎式装载机 各类钻井机 卡车 平地机 空压机 风锤 振捣机 混凝土泵 气动扳手 移动式吊车 各类压路机 摊铺机 发电机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84 84 90 87 942 90 92 98 84 85 95 96 76~86 87 98 从上表可以看出,施工机械和车辆的噪声源强均较高,实际施工过程中,一般是多种机械同时工作,各种噪声源辐射的噪声相互叠加,影响较大。

3.1.5 环境空气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影响最主要的污染物是粉尘。运营期汽车尾气主要污染因子有CO(一氧化碳)、NO2(二氧化氮)等。 3.2建设项目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分布 3.2.1 生态环境

东湖风景名胜区景观(自然及人文)、野生动植物、水生生物等资源。根据对项目影响范围内的全面考察发现,目前在项目影响区内不存在受保护的敏感物种。

16

3.2.2 水环境

东湖水体水环境质量。 3.2.3 地下水

根据《武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类别》(鄂政办发[2000]74号)、《武汉市城市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以及《武汉市地下水资源区划》(武政办【2008】140号),工程场地周边无国家或地方政府划定的地下水生活供水水源地保护区和其他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3.2.4 声环境

根据对沿线的调查,本项目的声环境敏感点共计4处,详见下表。

全线声环境敏感点表

敏感敏感点编点名号 称 距道敏感道路路红建筑对应里程 位置 声功能区 点规敏感点概况 形式 线距年代 模 离 2-18层框架结构,匝道位东湖20091000DBK0+280~DBK0+560 东侧 高架 4 2、4类区 于小区西侧,庭园 年 余户 垂直于小区房屋 7栋,总建筑15.8东湖面积15.8万DCK0+000~DCK0+500 西侧 高架 24 2、4类区 在建 万平景园 ㎡,垂直于小米 区房屋 100医占地15.34公梨园DAK0+380~80护,顷,总建筑面南侧 高架 10 1、4类区 医院 DAK0+580 年代 8.45积达到8.45万平万平方米。 方米 1~4层砖混付家DHTDK7+100~80100南北侧 地面 3 1、4类区 结构,道路垂村 DHTDK7+360 年代 余户 直于小区房屋 1 2 3 4 3.2.5 环境空气

东湖水体水环境质量。

17

3.3主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评价 3.3.1 生态环境

(1)施工期

东湖通道在施工期间,围堰明挖,修筑围堰,抽干围堰内和湖汊内湖的湖水,由于围堰内侧堆放的施工设备、材料等以及施工期间的施工器械可能会发生漏油会引起土壤污染,间接影响水质。东湖通道工程开挖将去掉底泥中一定的氮磷营养负荷,连带着消减了工程区域东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善。清出的底泥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疏竣、运输、堆放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问题。施工作业对水体沉积层的破坏等可能影响水质和底泥状况。当工程完成后, 隧道上方覆盖泥土,拆除围堰,大湖的湖水重新回到原来的湖面,水体与覆盖泥土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工程区域内的水质受到影响。在运行期间,所有车辆均在隧道中行走,对湖水的水质没有影响。

施工过程中,东湖的部分水环境及其周边地区将受到影响,水生生物群落中各个类群的物种数量和生物量都将不同程度受到施工作业的影响,出现下降和减少,藻类、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降低,鱼类种群受到的影响有限。

施工过程中的明渠开挖、土壤裸露以及施工作业等改变了东湖的自然生态景观,围堰的存在分割了东湖水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些对于生态完整性有一定的影响。工程运营期内,恢复景观到最初的状况,不再对生态完整性产生影响。

(2)运营期影响分析

18

①运营期生态环境影响途径、影响对象和风险预测分析

东湖通道运营期整个湖面景观恢复到工程施工前的面貌,全部车流在湖底通过,不对湖面构成任何影响,因此,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有限。

②运营期水质(底泥)和水体营养状况影响评价

运营期对工程影响区域进行了清淤和整治,有助于水质的改善和水体营养负荷的消减,对水生态环境有促进和改善作用,有利于提升工程区域内东湖的水体生态服务功能。

③运营期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运营期东湖通道对生物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④运营期生态完整性影响评价

运营期全部围堰拆除,恢复湖泊景观到工程施工前的状况,不再影响东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3.3.2 水环境

①隧道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

根据分析,隧道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和消防废水排放时将产生CODcr、BOD5、氨氮、SS和石油类等污染物,主要污染因子为SS和CODcr,水质可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之三级排放标准要求。

根据工程设计,隧道最低处设废水排水泵房,以排除冲洗、渗漏及消防废水。废水在平时(无火灾时)的主要来源为冲洗废水、结构渗漏水、雨天车辆行驶带进隧道的雨水等;在发生火灾时废水的主要来源为消防废水,即隧道行车道水喷雾/泡沫联用灭火系统废水和消火栓废水。

隧道最低处设二排横截沟,隧道一侧设雨废水收集侧沟,平时收集隧

19

道冲洗水和车行雨水及结构渗透水,隧道车辆发生火灾时收集隧道行车道水喷雾/泡沫联用灭火系统废水和隧道行车道消火栓废水。废水泵房设自动搅匀排污泵将废水抽入附近城市污水管网。

②隧道敞开段雨水排水系统

在东湖隧道北岸、南岸隧道洞口、人工岛最低处、各匝道洞口处及团山隧道北侧、南侧洞口处各设雨水泵房一座,在洞口设置横截沟、隧道一侧设雨水收集侧沟汇流雨水进入泵房集水池。泵房内设自动搅匀排污泵将雨水提升至地面经压力排水井泄压后汇入附近雨水管网。

由于隧道敞开段及接线道路径流均纳入城市雨水系统且雨水中水污染物只在降雨初期才产生影响,因此,类比其它道路地面雨水及本项目目前地面雨水的水环境影响情况,本项目建成后,其地面雨水将不会对沿线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③管理中心生活污水

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纳入城市污水系统,进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不直接向外排放,对环境影响较小。 3.3.3 地下水

经预测,东湖隧道预测影响宽度仅为6.9m,小于HJ610-2011中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小”级所界定的数值(500m)。因此,评价认为工程建设对沿线地下水水位的影响不大。东湖隧道预测涌水量为327.29m3/d,参照HJ610-2011中地下水供水排水规模的分级,属于“小”级别(<2000m3/d)。因此,评价认为工程建设对沿线地下水水量的影响不大。

20

根据初勘报告,拟建场地地质构造稳定,无第四系全新统活动断层分布,场地下伏基岩为志留系(S)泥岩,属非可溶岩,因此场地不良环境地质问题不发育,场地及地基稳定性良好。本工程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由填土、软土、膨胀土等特殊性岩土造成。通过清除、加固与支护等措施可防止工程事故的发生。

湖隧道下穿东湖的隧道长约7km,东湖隧道的埋置深度在湖底以下10~14m,采用明挖围堰法施工。湖底隔水层能有效防止地表水体大量渗漏到下部隧道结构,也不存在通过导水裂隙灌入隧道主体结构的可能。预测影响宽度及涌水量均不大。工程设计中采取了钢板桩围堰、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等防止水措施之后,造成东湖地表水体大量渗漏的可能性小。 3.3.4 声环境

本工程投入运营后,道路交通噪声将对道路两侧噪声敏感点造成影响。经预测,工程沿线敏感点第一排房屋均超过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应标准,位于敏感点内后排房屋,由于房屋遮挡作用,声环境质量基本能够满足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相应标准要求。 3.3.5环境空气

东湖隧道全长约7000mm,隧道采用分段纵向通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左右线各分为4个通风区段,其中2个区段采用自然通风,2个区段采用机械通风。

工程建成后运营期在正常车流量(含高峰车流量)情况下,本工程建成后道路两侧CO浓度均能满足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值(10mg/m3)的要求;道路两侧NO2浓度均能满足GB3095-1996《环境

21

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值(0.24mg/m3)的要求。 3.4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措施及效果 3.4.1生态环境

(1)生态影响的防护、恢复与补偿原则

对于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文件规定,以及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不可逆影响的建设方案,应提出替代方案,其他生态影响以保护措施为主。

(2)替代方案

东湖通道工程总体上不造成对区域水生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不可逆影响,因此,从生态影响的角度,不需要替代方案。

(3)生态保护补偿措施

工程将采用围堰明挖,并将抽干围堰内的湖水,抽干后的湖底还将成为临时道路以及施工设备、材料堆放等的用地,这将对该区域的湖区的水生生物带来较大的影响。抽干清淤的过程可导致工程范围内的浮游动植物种类锐减,生物量急剧下降;底栖生物和水底有益的微生物群将基本消失。对围堰工程和抽水清淤的生态保护措施有:

对底泥进行预处理,防止开挖的过程底泥对周边水域造成影响,建议工程中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既有湖底开展疏浚清淤改造工作。

对施工机械做定期检查,以保证施工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避免或减少漏油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施工废水包括施工期混凝土废水、泄漏的工程用水以及混凝土保养时产生的

22

废水,均与工程进度、施工人员的经验、素质等有关。在施工期间,需妥善处理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去向,并注意对施工废水的严格控制和处理,保持排水通畅;

施工产生的泥浆必须经沉淀池沉淀干涸后方能远弃;弃土运输车辆应做到不超载,施工现场采取封闭式管理,场内设洗车槽,保证车辆外皮和轮胎冲洗干净;

工程区域的底泥应进行异位处理,严禁底泥原位回填;工程施工中的废渣、弃土、废水等严禁就地处置;

当施工过程中遇到有毒有害废弃物时,应暂停施工并及时与环卫、卫生部门联系,经采取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施工后工地现场清理: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一个月内将工地剩余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干净,建设单位负责督促。

施工期应由专业的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部门开展环境监理。 竣工验收建议开展由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研究单位开展环境保护验收调查,确认工程的具体实际影响和危害,提出竣工验收意见和生态补偿措施和建设方案。

需要重点强调的生态防护措施有:

围堰施工区结构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严格控制施工围堰内的渣土、污泥、废水等进入水体;杜绝漏油机械入场作业,防止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进入水体。

23

施工废水的排放和处置:严禁施工废水直排东湖,必需考虑可行的废水排放和处理方案,确保工程项目施工废水的达标处理,减轻施工作业对东湖水质的影响。

底泥的异位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东湖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质,另外,也沉积着一定数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沉积到底泥中的各种化学物质经过多年的吸附、解吸附等化学过程后与水体保持着动态平衡,人为的扰动使得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沉积到底泥中的磷可能重新释放到水体中,对水体营养状况构成负担和威胁;束缚于底泥中的重金属,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从而对生物产生危害。而易降解有机物能够立即被微生物所吸收利用而得以降解,从而导致水体底泥中溶解氧的下降;难降解的有机物除腐殖质和纤维素外,大多是毒性比较大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可导致长期的毒理效应。当前的底泥处置技术比较成熟的是异位处置技术,建议工程采用异位处置,确保工程区的底泥不对水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危害。

底泥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潜在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减少环境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疏浚底泥处理处置和利用的各种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通常是用做机场、港口的扩建和新建用土。这样的资源化途径填埋了海湾和河口,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对环境极其的不友好。而今,底泥资源化应用于更有利于环境的方面,如:土地利用、制造填方材料和建筑材料等。土地利用是把疏浚底泥应用于农田、林地、草地、湿地、市政绿化、育苗基质及严重扰动的土地修复与重建等。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可减少其负面效应,使疏浚底泥重

24

新进入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循环中。土地利用能耗低,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安全积极的处理方式。制造填方材料和建筑材料是指在适宜条件下对疏浚底泥进行预先处理,先通过改良其含水量高、强度低的性质,使其适合于工程要求,然后进行回填施工,作为填方材料进行使用。对疏浚底泥进行预处理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物理方法(干燥,脱水)化学方法(固化处理)和热处理方法(烧熔处理)。从工程应用出发,采用化学原理的固化处理法是最为灵活、适用范围广、造价较为理想的方法。固化处理后的疏浚底泥成为填方材料,可代替砂石和土料进行使用。与一般的土料相比,固化土具有不产生固结沉降、强度高、透水性小等优点,除可以免去进行碾压、地基处理施工外,有时还可达到普通土砂所达不到的工程效果。

(4)生态补偿措施

工程的施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体除鱼类之外的各个类群水生生物,为最大限度地减小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在工程施工后期开展生态补偿措施,以提升水体的环境质量,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水体的生态服务功能。具体的措施有:

①水生植被构建

工程后期要及时在工程范围内开展重建水生植被的工作,利用水生植物的自身生命代谢特性进行水质净化和污染去除,提升工程区域的水体自净能力,增强水域的景观功能。

水生植被重建工作要依据工程影响区域的基本环境特点,根据水体水力特征、水质状况、营养盐负荷,确定水生植被构建的基本方案,选择适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3y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