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自然、陪伴孩子完整成长

更新时间:2024-04-08 17: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顺应自然、陪伴孩子完整成长

(2013-04-18 15:55:41) 转载育儿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顺应自然、陪伴孩子完整成长

--南平电视台教育频道青少年心理卫生系列讲座之十九

国家心理咨询师 吴剑

各位家长、各位青少年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就我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普遍成因和心理成长的规律在此和大家做一个交流和探讨。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只有通过学习、观察、思考、调整,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共享童年的美好。在童年的田园里,我们曾是匆匆过客,从此刻开始,我们不妨放慢脚步,用心灵和智慧陪伴孩子,做孩子幸福童年的?守望者?。

面对学生的成长困惑和学习问题,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人为环境在制造问题,在制造问题的大环境下,心理的专业工作的效果是显得那么微弱和单薄。我们在教导孩子们面对问题的所采用的态度首先是接纳,其次是反思,而后在问题和错误中学习如何长大,学习在问题的家庭中自我保护、净化身心、自我成长、提高抗挫力。追根溯源,孩子的问题是家庭问题的呈现。这里主要是想针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身心成长规律,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并希望与我们

的孩子们成长环境的主体对象:养护者、监护者、教育者一个参考,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陪伴孩子身心完整的成长。

(案例:我没精力照看你,我来生,你来养。小方是被父母生拉硬拽来心理咨询的,小学生的时候,父母就去深圳市打工,小f就跟爷爷生活,父母就是打电话,给点钱,孩子的教育没有,更谈不上陪伴。这次是小方在学校打人了,并且打伤住院,爷爷才把他父母叫回来,现在小方的父母才感到紧张了。小方变成了父母?最熟悉的陌生人?。)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呢?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次并同时经历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和心灵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和阶段的整合发展,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拥有无限潜能的完整的人的过程,也是每个人必须经过的社会化的过程。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认识和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做智慧的家长和智慧的老师,轻松陪伴孩子完整成长,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滋养。

在此,我诚邀父母优先成长!当我们先于孩子成长,我们就不会成为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障碍,而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练、朋友、伙伴、顾问!对孩子的养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我没功夫陪你玩。小红是因为不说话,父母以为是自闭症来心理咨询的。咨询以后发现她的父母跟许多家长称由于工作太忙,平时没空陪伴孩子,所以一到重大节假日,商城和游乐城里挤满了带

孩子前来购物与游玩的家长们。借节日之际弥补平日里对孩子陪伴的亏欠。殊不知,陪伴不是假日里的?集中补课?,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夜长大?,他们是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着生命经验。错过了平日的陪伴,缺少了一起玩耍的乐趣,也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小红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抱怨的语言,我希望她父母读懂)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关于孩子成长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一是尊重成长的自然规律,陪伴孩子长大;二是认识成长的规律,重建亲子沟通模式。

我们看到的这两个主题都包含了?规律?二字。是的,作为在大宇宙中的一个小小分子,每个人都运行在自然规律的轨道上,我们平常最常说到的?道理?、?道德?,其中的?道?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可见,在日常行事中,无论是?理?,还是?德?,自然规律的序位是首要的位臵。

大家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里有个关键词:?陪伴?。陪伴就是孩子在身体、感觉、情绪、心理、认知、精神等方面是相对于父母是独立的,父母只能给予孩子支持、鼓励与帮助;反过来,孩子的成长,首先是自己生理心理的内在需要,而不是为父母而长大。

我请同学们用随意大小的圆圈表示家庭成员画出自己的家庭关系图。有的同学画的是?我和父母?分别用两个大部分相重叠的圆表示;有的把?我?完全放在?父母?的范围内。

第一种图例中,?我?和?父母?是同等的位臵和大小,我的大部分还是属于父母的,父母可以替我行使大部分的权利,我所做的大部

分也是为父母所作,父母的评价就是我的自我概念和价值。因此这个图投射出来的问题就是认知、情绪、感觉易被他人影响和左右,一旦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就缺乏安全感,由此而产生孤独和无助感。

第二种图例中,?我?的能量比父母的要小,这是对的。但?我?是完全的属于父母,这是在父母控制型的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这种爱同时制造出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随着孩子生理年龄的长大,孩子的自我独立意识开始逐渐表现,独立意识遇到控制型、从属的爱因此而产生亲子关系的问题,就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问题。

还有的同学把?我?和妈妈画成两个相交的大小相同的圆,然后爸爸是个大圆,把?我?和妈妈包括在内,这个图例呈现给我们的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在前,妈妈扮演的是另一个孩子的角色。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具有优先权,就象树根滋润树枝一样,夫妻关系滋润着他们对孩子的爱,而生命就是这样从我们的祖先一直遵循和复制着亲情的爱的大道传承下来的。这是人类生存与大自然中共同的规律,事实也表明,只有在尊重家庭系统亲情序位的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再来研究和探讨家庭内部孩子的出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发挥整体与局部相互一致统一的作用和效果。

第一部分、婴儿期、幼儿期

一是婴儿期

现在我们先从一个生命最初脱离母体的婴儿期说起。(案例: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在她选择了断自己短暂的生命即将告别人世前,留

下了这样的两封遗书… 。一份写给祖母的遗书中写道: ?我很孤单,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让我不再孤单,决定要走是因为活着对我而言,再也没意义…… ? 。一份是写给男朋友的:? 面对这样的一分感情,我已经感到好累。我不要这样的爱情,受不了这样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的爱。?)

在信中,女孩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孤单?,孤单就是人和自己的内在脱节--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情绪里的感受。感受只是一个感觉,它并不是个事实,这样的感觉的来源,其实早在婴、幼儿时期就发生了。我们知道,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是没有能力也没有理智的,所有的就只有感受;比方说刚诞生的婴儿,本来在妈妈的子宫里包得很紧、很温暖,忽然间来到一个空空冷冷的空间里,这个空间会让他觉得很慌。此时,妈妈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遵循孩子从这个空间过度到那个空间的过程中给予孩子信赖感,陪伴孩子自然过度。那么,为什么说婴儿期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的青年期的恋爱中的安全感呢?首先,我们一起从这里开始:

一是婴儿期是孩子学习信赖他人的开始

小孩子一出生没有理智,只有感受。人在婴儿期的饥饿经验,到成年时就会形成—?这个世界不值得我信赖?的感觉;别人都不尊重我;我怎么努力都没用;时间到了没有人来管我的需要;我的生存受到了动摇。

如果妈妈给孩子喂奶时间还没到,就给孩子喝奶了,这样的爱就太多,就是?溺爱?。说到这里,大家就疑惑了,饿了不行,喂多了溺爱,那我们该怎么带孩子呢?

这个时期,父母如何陪伴孩子长大呢?其实很简单,小孩有需求,需要爸妈来照顾,哭就是发出讯号,这是孩子当时的工作。做母亲的就是:一是保护和允许儿童自己去感觉事物;二是保护和尊重儿童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感觉;三是用爱陪伴孩子经历生命之初的各种异样的感觉而不是去破坏、打扰、打断儿童感觉,说?不许哭?之类的控制性的言语。更不要说?你再哭就引来大灰狼来了?,?再苦就把你送给乞丐了?等恐吓的言语。

二是妈妈情绪的稳定对小孩十分重要

孩子在感觉不舒服时,自然会以外在的情绪表达出来,孩子的情绪往往引发父母的情绪,如果父母难以管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经投射就会禁止儿童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孩子有情绪被硬生生的堵住了没得到顺利的释放,自然孩子内在自动调节感觉平衡的调节器就难以达到平衡。我们所见到有的孩子常常发烧咳嗽,在食物营养和气候环境相当的前提下,这样的孩子是在用他的身体在表达愤怒和不满,所有的外在原因只是他想使用身体语言生病的手段而已。所以,孩子的感觉的来源需要一个经常性的平衡。家庭里,妈妈自己有没有信心,她和爸爸的关系好不好,她心脏跳动是不是很平稳,抱着孩子的后候,孩子感觉得到。

(案例:妈妈的情绪。张女士带着戴眼镜的儿子来心理咨询,一年级的他,竟然在学校做活动时,拿起剪刀戳同学的眼睛,可把老师和家长吓坏了。心理咨询以后才知道,张女士是外地人,丈夫也是在外工作,居无定所,夫妻关系异常紧张,每年回来一次,不是吵架就是打架。丈夫离开家以后,全职太太的张女士,情绪也是非常紊乱。儿子一点点小错误,就被孩子往死里打,然后就是后悔,痛苦。孩子成为她的出气筒。孩子长期在这样的情绪环境中,能够健康吗?) 早教的实质应该是爱的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来自妈妈的陪伴,已经足够。三岁之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信任感,自主自信感的逐步建立。这些情感的满足,基本上来源于妈妈。而这些基本情感能力的满足和培养,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基石。有了爱和信任,孩子的创造力会自动自发地喷涌而出。因此,从婴儿阶段开始,妈妈要做的就是:

一是接纳孩子各种各样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自然流淌,尤其准许孩子哭和恐惧。妈妈会相应的说:宝宝饿了,宝宝想睡了等等。妈妈所表现的是不要立即制止孩子的哭闹,而是等孩子平静下来后一起来面对当时的情绪。

二是重视孩子的情绪,给予孩子爱的陪伴和爱的连接。妈妈的要做是关注孩子当下的情绪反应。因为关注本身已经包含着能量的,你能做到关注就足够了。

(案例:现在非常盛行的选秀节目明星和一些没有深度的肥皂剧的明星,就是因为剧情和内容迎合了目前大多数青少年价值观尚未确

立,人生方向尚未明确、认识水平浅显的心理因素,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的关注,而被关注多了,自然成就了表演者的明星梦。所以,关注是有能量的。)

三是为孩子当下的情绪命名,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情绪世界。比如说,孩子在闹着要吃零食,妈妈可以对他说?今天小闹又来找宝宝了,宝宝的天使姐姐去哪啦??

四是引导儿童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走向自知后的情绪管理。要鼓励孩子说出情绪背后的感受,从小练习和自己的内在在一起。

五是父母自身的情商发展。父母要认识到,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父母学习如何做好父母的过程,有一颗向孩子学习的心态,父母有了良好的心态,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自然就少了许多的抱怨,多了爱与情感的流露,收获的自然是孩子情商健康有益的发展。

二是幼儿期

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产生自尊感的萌芽,所以在幼儿期是建立规范的关键时刻。

哺育孩子的父母在小孩3岁以前给他订一个范围,在范围以外的就要说:?不?。孩子在看大人的言谈举止中就学会能跟自己说?不?,跟自己说?不?就是自制,孩子的自制力是起源于这个时期的。 孩子长到 9--18个月大时,是孩子探索好奇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小孩已经开始学习很多技能:比如:会爬、会拿东西、会到处去看;

如果把他带去厨房,他最喜欢翻翻锅子,拉拉抽屉,什么东西都拿出来玩一玩,他很愿意去认识周围的东西,这些经验变成他的一部份。

(案例:父母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和孩子交流。朋友的女儿吃饭非常慢,一天爸爸忍不住了,限她5分钟之内吃完。朋友悄悄告诉他,4岁的孩子并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爸爸反问:?她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吗??朋友回答:?不知道。但她已经认识阿拉伯数字,你可以这样解释—钟上那根长长的分针正指着‘1’,等它跑到‘2’,就是5分钟!你吃得快,还是钟跑得快??孩子高兴地说:?我吃得快!?总之,带一份童真,说孩子听得懂的话,这才是有效的亲子交流。)

这位家长的错误就在把人类天然的学习本能动力与传统的教育分离,主观的认为,只有系统的、在课堂上的学习才是学习,并赋予功利性的动机--结果比过程重要,造成心理需要的本末倒臵,并按照自己想当然的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孩子的学习动力就这样在越权的主张中被摧毁了。在这里,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孩子开始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学习雏形。我们容许他探索,可是又怕他危险,家长只要做到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和行为内,给他一个范围,比如只有在这个房间或这个房间的角落里可以尽情的探索,而不容许他到其他房间以避免危险。这样即充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满足和延伸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和抚养者只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尊重孩子探索与好奇的天然属性下给予充分的空间,这就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案例:虎妈的悲剧。小李小朋友的父母,前一些时间学习美国的中国虎妈教育,认为这样有利于小李的成功。结果,亲子关系异常紧张,情绪终于爆发了。幼儿期也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因为他可以独立行走了,这时是孩子学习分离的最佳时期。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逐渐和父母学习分离的养成。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们说:我的孩子真不听话,偏偏跟你反着干。其实只要我们了解孩子此时的心理成长规律,我们就会接受,小孩开始有主见,有欲望要照顾自己的主意来行事。对于孩子心理的渐渐成熟独立,我们就知道孩子有能量是要释放的,如果我们给他硬生生的顶回去,积累到最后终会爆发。鉴于孩子有不同特点,一位温和、民主的母亲可能是位成功的好母亲,也可能是?失败?的代名词。这也就是为什么?虎妈?之类的专制型家长有人拥护有人批判。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观察和了解才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自身也获得成长。)

首先我们要容许孩子可以说?不?:一是学习分离的孩子需要讲?不?。二是他会经常跟你意见相左,这是很健康的,以大人的角度去评判,你认为是错误的,但在孩子眼里就是合理的。

如果不是有生命危险或原则性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让他自己去尝试一些错误;同时要注意的是,因孩子的错误随之而来不利结果,就是错误本身对行为的相应惩罚,在适合的范围内做家长的切不可直接代其承担,不给孩子留下成长的痕迹;

(案例:如果孩子因为早上吃早饭拖拉到学校迟到了,但上学不能迟到这是一个规则,逾越了规则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点名,这就是惩罚。而我们家长为了替孩子规避惩罚,往往会自当司机,飞车送孩子赶往学校,这样虽然避免了迟到,但孩子却少了承担责任的体验。)

让他照自己的意思去尝试错误,并不是要他变成为所欲为的放任自己。如果孩子没有经验过的事物,我认为仅仅是拿来了他人的决定,而非自己思考过的主见。听话的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好孩子,但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听话,是在尊重和倾听环境中允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家庭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沟通氛围。没有主见的孩子,当他进入社会,孩子会感到很慌、很乱。就如我们上面讲到的女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一样。

下一部分,我们继续介绍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谢谢大家。

第二部分、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上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婴儿期、幼儿期的教育,现在我们介绍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的教育。

三是学前期

学前期是孩子社会学习的模拟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游戏活动为主,年龄在3-5岁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我们需要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在跟他一起玩的当中,让他去学习,这时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教材就是你和他在一起的时机。有些工作上比较忙绿的家长,会给孩子买很多很高档的玩

具,买很多色彩精美的幼儿图画书,看似很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但却少了爱与情感的流动。

(例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育儿科技产品,比如会讲故事的机器人娃娃,是一个?替代妈妈?--当妈妈不在时,可以代替妈妈给宝宝讲故事,学拼音,唱歌。我不由得会想,假如我是宝宝,我在听故事的时候,一定会焦虑和害怕:妈妈哪儿去了?妈妈的声音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陌生的声音?)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者让一只婴儿期的小猴离开母猴一天,并把它带到两个模拟母猴面前。一个是用铁丝盘缠的冷冰冰的机器猴,胸前挂着两只奶瓶;另一只是用羽绒制成的毛绒猴,但是没有奶瓶。结果,录像显示,这只小猴子选择在机器猴那儿吃奶之后,绝大部分时间依偎在毛绒猴的怀里呆着。

这个实验说明,小猴子需要母亲温暖的怀抱更甚于母亲的甜美可

口的奶水。

有些家长确实是和孩子在一起,我们来看看这样的画面: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爸爸一手牵着孩子的小手大步地拽着孩子向前赶,一手焦急地打着电话。也许还有工作上的事还要在电话里处理吧!这样的陪伴爸爸只充当了一名护送的安全员。有益的陪伴需要父母用身心来陪伴孩子安全的离开自己去独立行走。

(案例:找一份童趣,我们共同游戏。游戏是联系父母与儿童感情的最佳纽带,也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把好

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陪伴儿童游戏是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引导孩子发展的好机会。我的朋友孩子很怕乘汽车,一天她要父亲陪她玩?坐车?游戏。她抱着布娃娃,没过一会儿就说:?娃娃晕车了,吐了!要睡觉!?她不断重复刚才的游戏。通过游戏,她发泄着自己对乘车的恐惧,晕车的不适也在假想游戏中得到了舒缓与释放。)

我们常常以为,给孩子讲故事也好,唱歌也好,教拼音也好,重要的是教会其中的内容,关注他能记住多少。其实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抚慰!有妈妈在身边的安全和舒适感……一句话,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亲情的陪伴。在陪伴中,孩子看到的感受到的爸爸妈妈的样子,就是他以后长大要做的样子。不信请看:

首先,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就是在学习爸爸妈妈,在过家家游戏的时候,他就要学习做很多决定,因此,容许孩子去玩是有其必要性的,也是顺应学前期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

其次是在日常的交流中用说故事学习。说故事并不是一定要拿一本故事书来讲,而是讲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经常和孩子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分享自己的的痛苦与喜乐。并在不经意间让孩子学习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作文打好文字运用的基础。

(案例:有一个爸爸是医生,爸爸要告诉儿子:今天我好累喔!我看了好多的病人,真的是很累!但是今天爸爸看到一个小病人,爸爸

的诊断很正确,然后他吃了爸爸开的药,很快就好了,爸爸真的好高兴!)

在学前期我们一定要自己陪孩子,让孩子分享我们人生的高低起伏,让孩子了解生活的完整面貌;父母也是在这个阶段用身心的陪伴让孩子经验到父母的存在。

一个人之所以能独立,并不是年龄到了自然就会独立。一个人的身体成熟,只要提供一定的物质能量,他就会成熟长大,是自然规律。而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也就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能力,是他心理成熟的表现。这里,有很多人都知道1920年,发生在印度的?狼孩?的故事,两个从小与狼生活的人类,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当人们发现并把她们送孤儿院去抚养,到了第二年小的女孩就死了,而大的约七、八岁的女孩也只活到把她找回来的第九个年头。这就足以证明,一个生命的完整,人生初期社会学习特别是依恋关系的完成对人的一生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精神的能量也是构成生命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总说要陪伴孩子成长,那么,我们在陪伴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才对孩子更有益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有关水的观察研究结果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大量的实验,他对接受各种信息的水将它放在冷藏室里冷冻到零下5度,再用高倍的放大镜在它的顶端部位拍照,当研究人员给水良性的信息比如?谢谢!我爱你!?时,水结晶的照片是凝聚成美丽的六边形图案;给水发出例如?真恶心、讨

厌、我要杀你?之类的反面的信息时,水在零下5度的照片是不规则的凌乱的散状纹样。可见,正向的、积极的、肯定的信息会使水分子呈现有力与美丽的状态,作为以水为生命之源的人类,要表现出真善美与力量,也是离不开正面能量的滋润与呵护呀!)

所以,孩子从小就需要妈妈的肯定,或者身边照顾他的人给他适时的肯定,妈妈要常让他感觉到:?你是有能力的,妈妈不在你也可以自己做?。这种精神的滋养,可一点都不亚于对物质能量的需要,因为这是构成孩子生命的精神能量。

因此呀,要小孩子独立自主,我们就必须经常跟他在一起。我们的?在?必须要身、心、灵的在。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小孩跟父母打招呼,父母的眼睛都没有看孩子一眼,这个?在?等于不在。

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孩子的内在尚未强大成熟前,我们必须去帮助我们的孩子,让孩子内在拥有很大的安定与肯定,才能够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四是学龄期

接下来,我们随着孩子的年龄,来到孩子的6岁到12岁,也就是孩子的学龄期,也是学习习惯养成期。

小孩子常会说:有爸爸妈妈在旁边真好!但也常常会说:?我不要!?这是因为,小孩需要有人在他的旁边,而不是替他做,而是有人在他的旁边,他的注意力就会拉长。

学龄期的时候,很多妈妈会这样做:他的作业写错了,我都替他用橡皮擦擦掉。

其实这样会害了孩子,一方面还培养了孩子只重结果的功利心,另一方面增长了孩子害怕出错的心理渐渐扼杀了他生来就有的创造性。他做错了,要由他自己负责,让他自己来擦。你也不需要每一题都给他订正,让他去给老师打几个叉回来,他看到小朋友们都没有叉,而自己打了很多叉,第二天他做功课就会不同。

你只要在旁边说:宝贝!没关系,妈妈看你有在全心全意做功课,虽然有地方错了,但是从错中学到对,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位妈妈其实就是在让自己的孩子不断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让孩子从当下出发。教导孩子跟己的内在来往,这比教育小孩子考第一名还重要。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最亲的人陪伴,其实是人需要给自己时间和自己的内心在一起,跟自己的感受在一起;在你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好好的痛苦到底,然后你也可以放声大叫;然后才能有力量再担起来! 学龄期的孩子是在尝试走向社会的开始,所以他需要大人在旁边及时地给他赞美使他更加相信自己和社会。

(案例:当我沉浸在欣赏着小孩子们快乐的嬉戏打闹时,看到一小孩的棒棒糖给弟弟妹妹舔了一舔,他的小嘴马上就嘟噜了起来,在他小小的心里,他品尝甜品的快感就减少了一些,因为甜味少了一点,可是接着来的是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赞美:?啊!宝贝你会跟人家分享了,长大了,跟隔壁的大哥哥一样大了。?小孩子就觉得自己很傲人。)

学前期也是孩子的恋父恋母期

小孩小第一个恋爱的对象是他的异性父母,这个阶段小男孩要把爸爸推掉,去占有妈妈;小女孩也努力把妈妈推掉,想去占有爸爸,这是学习性别角色的自然过度阶段。小孩在学前期的阶段,男生会去学习爸爸讨好妈妈,女生会学习妈妈讨好爸爸。有些父母关系不好,小孩子就真的会代替爸爸来照顾妈妈,或者代替妈妈来照顾爸爸,这就是小孩子早期身份的认同。这个阶段爸爸妈妈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角色,父亲阳刚承担责任支撑和保护整个家,母亲阴柔照顾家小主持内务。

比如有些爸爸没有好好负起做父亲的责任,有时候长女就会负起全家的责任,她就代替了妈妈爸爸来照顾全家,以至于全家就成了她的责任,她也没有办法好好的发展自己,所以这个女孩不是不会读书,是家庭关系潜藏的内在动力让她自动去有所取舍,去承担父亲的责任。女孩站到了父亲的位子做的不是自己,她怎么还会去做原本属于她自己的事呢?

我们现在讲到学习的问题,这也是大多中国的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不难想象,中国人的父母经常在小孩子放学回家后,跟孩子的对话:你今天考了几分啊?97分。喔!那还差3分!那3分时怎么丢的啊?而犹太人的父母在小孩下课回家时,问的是:今天上课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你今天上课有没有发问?问了几个问题?

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大多关注的是结果。犹太人的问话方式是关注现在。就是做什么事、有什么问题、你是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关注现在、活在当下的互动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不但在技能上有很好 的成就,人跟人的关系也发展的很好。

刚才我们提到了学龄期的孩子是在尝试走向社会的开始,学龄期与之前的最大区别就是与父母的交往转向与同龄玩伴的交往。所以我认为在学龄期最重要的是--首先,培养人跟人的关系;其次,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还是说说在生活中最常听到的例子,常常听到母亲在督促贪玩的孩子学习时,都爱用这句话:你给我吧作业做好来!你快去给我背书!这就是潜移默化,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先把?我的?功课做好了之后再去玩,也就是负我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潜意识里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他的态度就会专注、认真,有了专注和认真,他的学习习惯就是好习惯了,他就会学习了,即使他今天没考好,明天没拿到前几名,但总会越来越好的。就如会打鱼的猫还怕没鱼吃吗?让孩子学会学习,父母可以把目光放的长远些,如果父母因为孩子目前的成绩不理想,就着急上火的样子面对孩子,这时候可以先冷静一下,觉察看看自己的?着急?、?怒火?是谁的。当然,答案是在自己,情绪是自己的,父母首先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自己就是自己所看的的世界,自己的心安定了,世界就美丽了,孩子不是就健康成长了吗?

我们所说的第一反抗期也就是第一个关键期,是在3--6岁;现在我们随着孩子的年轮进入到孩子的第二反抗期也就是第二个关健期,是在12岁到18岁之前的

五是青春期

青春期相应的学龄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我们就以初中阶段为例。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非常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样呢,青春期的身心就出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是:学着做个大人,学着自己做决定的时期;他在服从他人的安排就有了新的标准:从倾听信息到分辨信息,最后再做决定。比如说,爸妈讲了一句话,听到的是:要我去做某件事情。自己必须加以分辨怎么做对自己比较好,再决定要不要去做。但大多数没有真的用心的陪伴孩子导致父母还没感受到孩子的变化,自己依然用不变的方式以自己的视角来要求孩子,常常感叹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了呢?

(案例:孩子带领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发现孩子,在孩子的带领下发现世界。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记下他看到的一个场景——?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玩,兴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捞河里的蝌蚪。?他立即发现他的描述有问题,其实是?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他感叹道,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这类?无用?的事大人多

半不会去做的。父母应陪孩子一起做孩子认为?有用?的事情,并发现、享受其中的美好。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接受孩子给我们的引领,重新发现那些?遗失的美好?。向孩子学习,培养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感受能力。)

其实,只要父母了解孩子成长到这个阶段的特点,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就会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放下急躁心情,以尊重接纳的态度和孩子平等对话了。

需要孩子慢慢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大人,我们不主张任何事都听爸妈的话,如果这样他不出事情很运气,若是出事情是非常严重的事。因为他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完全看大人的眼色行事。在需要他自己做决定的时候就慌神了。

要说青少年期在整个的人生阶段中有多重要,可以用重生与创新来概括。

一是首先我们假定他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他就可以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可以开始做大人在这期间让他学习到:要做一个平衡的人,就是要能够察觉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是需要心理力量去感受的,这个力量通身体来表达出来,才不会消耗自己的精力。

二是帮我们的孩子通过他过去没有获得安全感的部份,将来恋爱的对象要是无法给自己安全感时,自己可以坦然面对。比如别人不给我做饭,我自己有力量可以马上去买一个饭盒或做其他的选择。 三是要让孩子接纳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像我们都很怕痛苦,在孩子青少年以前,我们必须让孩子清楚的知道:人可以有痛苦,痛苦时,

我就默默地承受痛,就像生孩子的过程一样,如果默默地在承受,你的身体会让这个痛通过;假如你反抗那个痛,大叫大闹的,你的孩子也很难生出来

前面我们提到青春期是孩子的重生期,学习怎样做个社会化的大人就像婴儿开始学习走路一样,父母要做孩子的支柱。

(案例:陪伴孩子成长。小蒋是主动陪伴父母一起来心理咨询的,青春期的孩子,确实给父母带来不少烦恼,亲子矛盾冲突多了。不仅父母不适应,小蒋也是不适应。虽然,他的父母也在努力,总没有找到北。咨询以后,一家三口都很轻松,小蒋学习了积极老公面对成长的烦恼,他的父母也感到,过去认为给孩子吃抱,穿温,读书的简单教育,现在要关心孩子成长,自己要主动成长,建立新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是孩子准备成为大人的重要翻身期,孩子要跟权威分开,过去他经常为反抗而反抗,现在学习了倾听、分辨和做决定,在此之后,孩子需要快速确认自己将来所要担当的社会角色和自我认同。他在此时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哪些弱点,这也要靠大人跟他一起生活,常常去肯定他的优点,接受他的弱点。

(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让我们的身体充分的放松下来,请你去觉察并感受自己的情绪。当你给自己一小点时间去和自己的内心在一起去感受他时,你会发现,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一个小小的受伤的我,这个受伤的我需要现在大大的我去陪伴。)

比如当我们慌乱时,就是那个小时候受伤的我出来了,当他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跟我们内在的孩子相安无事,在心理上表现为自责、内疚、愤怒、郁闷等情绪。

我们今天从生命初期的身心发展,顺着这条生命的河流,一直梳理到孩子的成年初期青春期。从中我们明白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对一个小小的婴儿,不管他懂不懂,你都要跟他讲话,用目光去和他交流。并且最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要稳定;做父母的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必须要自己先去陪伴自己,先让自己身心平衡,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小孩子的发展,因为他一直在感受你的心态,就像大自然中的水,能感受人类所赋予的信息一样。

人可以有优点、有缺点、有正面、有反面,两面都要有,这是我们必须给孩子的观念,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有接受了自己的全部,才能从更高的视角去选对方向,做有益的事情。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我认为自己在处事时总是很冲动,冷静不下来,几次都下定决心要改,可就是改不了,我该怎么办?

我回答她:其实我也和你一样,在我的情绪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客人到访,其中也包括像李逵、张飞之类的客人,我依然好好的接待他们不去改变他们。然后,我去关注我的像诸葛亮一样的客人,他被我关注和鼓励了,就很卖力的给我干活了,李逵和张飞觉得没意思就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3p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