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4-03-17 1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注册城市规划师值钱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笔记(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0个知识点
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60岁以上占10%或65岁以上占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英:费希尔、克拉克 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美:贝尔 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 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10、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动开关整群层) 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1
共7个知识点
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规划理念的演变城市历史约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3500年。规划思想最早形成:周代规划思想多元化: 东周儒家-礼制-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管子、老子-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皇城南形成商肆。 3)明南京城依山傍水,布局灵活,自然观理念占主导的典型城市格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1)奴隶制社会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经历奴隶制民主政体,形成城邦国家-民主、平等的城邦精神。代表:米立都城。广场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宫殿,市民机会场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古罗马: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城市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中世纪的欧洲-众多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城堡的出现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城市中心位置,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10世纪以后,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不少城市(佛罗伦萨)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想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巴黎-轴线放射街道、宏伟宫殿、公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 。傅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4、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
2
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3)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4)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1971轴线延伸。
5)戈涅-工业城市法国 1904展出,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6)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
7)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1933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6、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
3
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 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 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德国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7、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式
1)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
4
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共9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2、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
5
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3、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4、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5、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国发2002 13号文: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却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市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6、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7、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8、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9、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第四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 共21个知识点
1、制定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4)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5)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7)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8)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位于规划区内的要纳入总规。 9)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0)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2、城市规划中的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是规划的基本方法。 1)调查内容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调查方法现场踏勘或观察;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和座谈会;文献资料的运用。
6
3、城市规划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两种:因果分析法、比较法(难以定量分析而需要量化的问题,如用地指标的确定。) 2)定量分析:频数和频率分析、集中量数分析、离散程度分析、一元线形回归分析。 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投影法;透视法概念模型:几何图形法(用于功能结构分析);等值线法(交通可达性分析);方格网法(用于环境、人口的空间分布);图表法(用于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
4、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5、城市用地的分类 10大类,46中类,73小类。总规: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达到小类深度。用地标准: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分四级
(60.1-75 75.1-90 90.1-105 105.1-120 );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居住18-28;工业10-25;道路广场7-15;绿化大于等于9;建设用地结构:居住20-32,工业15-25,道路广场8-15;绿地8-15。
6、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条件;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有活动断裂带地区,慎重),强震区不宜建设城市,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得进行建设。城市上游不宜建设水库。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问题,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两者可为城市水源,承压水可为城市主要水源,地下水过量开采,会形成漏斗。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气温降水与湿度 7、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能否适应发展需要;是否体现城市性质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2)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8、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1)城市土地的基本性质 承载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地租与地价。
2)主要影响因素
分三个层次:(1)基本因素层: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2)派生因素层: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3)因子层:更小的侧面。 9、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
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9个方面可分4部分。
7
(1)调查分析预测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0、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 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1、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的要求 1)文件
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图纸 现状图 规划图
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
图纸比例:1:50万~1: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1:5万~1:1万。 1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任务: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总规的依据。 2)内容:4个方面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3)成果
(1)文字说明
简述城市自然、历史、现状特点。分析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社会发
8
展的目标、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初步划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初步预测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提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初步方案;对城市能源、水源、交通、防灾、环境保护、重点建设等提出意见。提出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重要措施的意见。 (2)图纸
区域城镇关系示意图:1:5万~1:20万,标明相邻城镇位置、行政区划、重要交通设施、重要工矿和风景名胜区。
城市现状示意图:1:1万~1:2.5万,标明城市主要建设用地范围、主要干道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示意图:1:1万~1:2.5万,标注各类主要建设用地、主要干道、河湖水面、重要的对外交通设施等; 其他必要的分析图纸。
1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2)主要内容:14方面,7个部分 (1)体系规划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布局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中心区位置。 (3)基础设施支撑
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及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4)治理与保护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止污染措施。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5)安全保障
提出人防建设、消防、防洪、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6)建设安排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的各项建设,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7)有关建议
进行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条条调查——城市各有关部门的资料调查。 块块调查——调查各类用地的分布与面积。
9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评价因素——地基承载力、地形坡度、地下水位、洪水淹没深度、工程地质。
一类用地——适于建设用地,地形坡度在10%以下,地基承载力能够满足要求,地下水位低,没有百年一遇洪水淹没危险,地质条件良好。
二类用地——采取工程措施后适于建设用地,土质较差,地下水位较浅,洪水淹没深度不超过1-1.5m,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需要采取工程准备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于建设用地。地形坡度超过20%,洪水淹没深度超过1.5m,有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
2)确定经济技术指标 3)确定城市性质
概念: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决定。 依据和方法:宏观分析、城市自身发展因素分析、方法——定型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应注意的问题:不照搬现状,也不脱离现状;定位要有依据,不能人为拔高;既要避免空洞的共性,又要避免不分主次、将各种可能一一罗列。表述要准确,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3句话)。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
城市人口的内涵:地域性(实体概念)、时间性(阶段性)、类别性(非农业人口、城区内农业人口、一年以上流动人口)。
构成情况:年龄、性别、家庭、劳动、职业构成。
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意义:是规划的基本参数,影响规划布局结构、配套设施数量和标准。
人口预测的依据和方法 人口预测应注意的问题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
5)城市总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功能协调,安全和运转高速。 依托旧城,紧凑发展。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6)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集中式(网格、环状、环状放射、混合、带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分散式。
7)城市用地布局的艺术性 15、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要求 1)文件:文本和附件
2)图纸:大、中城市1:1万~1:2.5万;小城市1:5000~1:1万;建制镇1:5000。 16、城市分区规划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主要任务 2)主要内容 3)成果
文件:文本和附件
17、城市详细规划的类型和任务 1) 任务
10
2)类型:控制和修建
18、控制性详规内容和编制办法 1)任务 2)内容 3)控制指标
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
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及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环境要求。 19、控制性详规成果要求 1)成果
文本(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并附地块控制图则) 和附件
2)内容要求
3)图纸内容:现状、规划、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工程管网。1:1000~1:2000。 20、修建性详规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1)主要任务:对于要进行建设的地区。 2)内容:
21、修建性详规的成果要求 规划说明书和图纸。 1:500~1:2000。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笔记(2)
第五章 主要专项 28个知识点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a: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 b:城市交通系统:
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a: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b: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 分界线;通道;骨架景观 (2)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
道路的功能必须同相邻道路的用地性质相协调(交通性不能安排可产生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如居住、商业中心、大型公建)
道路系统完整(各级道路级配合理),交通均衡分布(减少多余的出行距离及不必要的往返运输和迂回运输,减少跨越分区或组团的远距离交通) 适当的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
要有利于交通分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
11
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 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c: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d:城市道路分类
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e:城市干道网类型
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f: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
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对于较大城市,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连接,对于小城镇,通过立交引出交通干道,与主干道连接。
公路与城市道路 的衔接:可 直接与城市外围干道相连,要避免直通城市中心,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有两种方式-立交、公路绕城改道。 g:城市交通枢纽布局
包括:货运、客运、设施性三类
货运:包括仓库;市级物流中心通常布置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他城市的高速公路相交 的地方。在中心,可结合商业和工业用地的布置,安排若干次一级的流通中心。 设施性:人行天桥、地道和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用地面积按人口0.8-1.0平方米。 h:城市道路系统技术空间布局
a:交叉口间距:快速路:1500-2500米,主干道:700-1200米,次干道350-500米,支路150-250米。
b:道路网密度:(1)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规范:大城市2.4-3km/km2;中等城市2.2-2.6km/km2。建议:大城市3-5,中小城市2.5-4;(2)城市道路网密度:规范:大城市5-7;中等城市5-6;建议6-8; c:道路红线宽度:(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割带);红线宽度不应是一条直线;快速路60-100,主干路40-70,次干路30-50,支路20-30。(各地城市一律暂停批准红线宽度超过80米(含80米)城市道路项目;城市主要干道包括绿化带的红线宽度,小城市和镇不得超过40米,中等城市不得超过55米,大城市不得超过70米;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主要干道确需超过70米的,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专项说明。要改进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管理,针对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路网布局,加大路网密度,
12
改善交通组织管理。)
d:道路横断面类型:一块板:适合机非交通量一方较大,另一方较小,或两方都不大的状况,“钟摆式”交通流,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的优点。两块板:解决了对向快速车流干扰,车速大于50时设置,具有景观绿化要求,有高差的分割带,机非分离,可在量大的一侧设辅路。三块板:机非分道行使,保障交通安全;景观好;对向机动影响;适合机动车量不十分大而又有车速、畅通要求,自行车量较大的生活性道路或交通性客运干道;不适合机动和自行车量都大的交通性干道,城市快速路,占地大,投资高,交叉口通行受限。四块板:解决对向影响,交叉口问题多,占地投资大,不宜采用。 3、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a:基础资料调查与分析:社会经济类资料(人口、就业、收入、消费、产值);运输现状类资料(公交客运总量、货运总量、对外总量);交通设施资料(各类车辆保有量、出行率、交通枢纽及停车设施);道路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料;分析、预测车辆、客货运量的增长。 b:城市道路交通调查与分析:现状交通量(机非人)在路的时空分布;过境交通对路网的影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c:交通出行od调查:
目的:出行的起终点调查,以得到现状交通的流动特性。 交通区划分
居民出行调查:对象:6岁以上城市居民及暂住、流动人口。内容: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征。方式:抽样调查4-20%,专业调查人员家庭访问法。
货运出行调查:方法: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了解不同货物运输量、货运车辆的时空分布规律。货运与城市土地使用特征、经济条件之间关系。 4、城市交通规划 a:任务: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设计达到该目标的策略,制定和实施计划,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
b:作用: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协调各种运输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使交通系统获得最佳效益。 c:内容: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矛盾——交通,肇事,环境污染,景观被破坏。原因——交通需求增长(人口增加、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建立相对完善的交通设施,有效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交通需求预测三种方法:顺序、直接、个体行为。方案制定:方案评价原则:效率、有效性原则。方案实施:20年,5年一期评价修订。 5、城市交通政策的概念及其制定原则
a:概念:一定发展战略控制下,政府对涉及交通的决策。 b:内容:政策目标、背景;区域范围;政策种类;执行机构;城市交通法规。 c:特征:针对性与目标效用;多相关性与整体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向法规延伸。 d:我国概况;不成体系,缺乏交通供需关系的政策和内容。
6、对外交通的主要设施及规划要求
a:城市对外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b:铁路:铁路设施两类。客运站、综合性货运站及货场;编组站、客车整备场、迂回线(尽可能在外围)。客运站:中小城市在市区边缘,大城市必须深入市中心区边缘(距市中心2-3km)。数量:大城市分设几个。联系:与城市主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及其他联运点。大城市可将地铁引进客运站,或将客运站深入市中心地下。布局:通过式、净端式、混合式。会让站、越行站:正线的分解点,间距8-12km。布置形式:横列式、纵列式、半纵列式,长度1-2.7km。中间站:客货合一,
13
中小城市,横列式,间距20-40km。区位站:用地较大,按照横列式与纵列式布局,长度2-3.5km,宽度250m-700m。货运站:专业行的应接近供应的工业区、仓储区。危险品货站在郊区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编组站:郊区布置;占地大;对城市、交通分割严重,对环境污染干扰严重;要有发展余地,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 c:公路分类分级:按照性质作用分国道、省道、市道(县道)。按照功能交通量分:高速公路及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布局:公路等级越高,经过的城镇规模越小,则入境的比重越小,公路越要离开城区。大城市可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相衔接。中小城市,高速公路应远离城市中心,采用互通立体交叉,以专用的入城道路与城市联系。在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的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特大城市利用中心区外围环路,不必穿越市中心区。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长途汽车站类型:客运、货运、技术、混合站。 d:港口 e:机场分类:等级分枢纽、干线、支线机场。布局:宜沿主导风两侧,(最小距离5-7km)。若跑道轴线方向通过城市,则一端与城市边缘距离至少15km。距城市距离10-30公里。避免通讯干扰,与铁路编组站、电气化铁路、高压线、变电站、电讯台、广播站、有高频设备或x光设备的单位保持适当距离。交通联系应在30分钟以内。 7、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
a:类型与特征 b:考核服务质量的四个方面:迅速、准点、方便、舒适。 c:规划要求:大中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交通工具过度发展,小城市完善市区至郊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公交车大城市800-1000人/辆标准车;中小城市1200-1500人/辆标准车。公交线路网密度达到市中心区3-4km/km2,边缘地区2-2.5km/km2。市区公共汽车线路长度8-12km,快速轨道不宜大于40分钟行程。平均换成系数大城市不大于1.5,中小城市不大于1.3。非直线系数不大于1.4。人口200万以上(GDP超过200亿元)控制并预留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的路线和用地。单向客运能力:公交8-12千人次/h,无轨电车8-10千人次/h,有轨电车10-15千人次/h,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5-30千人次/h,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30-60千人次/h。 d:公共交通线路系统规划小城镇可不设。中等城市形成以公共汽车(相邻组团及市级大型人流集散点)为主体的系统,带状设置快速公交汽车线路。大城市以快速大运量轨道公共交通(组团间、组团与市中心、联系市级大型人流集散点客运)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三套线路网:正常线路网+高峰线路+通宵线路。类型有:棋盘、中心放射、环线、混合、主辅线型五种。线路规划原则:公交线路规划:原有不作大调整,确定新区系统类型。根据客运枢纽、大型人流集散点分布,确定线路网。逐条开线路,不断修正。公交站场规划:公交车场、公交枢纽站(客运换乘枢纽“三条以上线路汇合点,占地1-2公顷”首末站“一条线路占地1000平方米,三条线路占地3000平方米”和到发站“占地规模不超过1000平方米)和公交停靠站(站距:公共汽车和电车500-800米,公共汽车大站快车1500-2000米,中运量快速轨道交通800-1200米,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1000-2000米。同向换乘距离不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大于100米,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米,在道路平面立交或立体交叉设置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米并不得大于200米)。快速路、主干路上的停靠站采用港湾式布置。
8、城市给水工程 a:构成:取水、净水、输配水工程。 b:规划:任务:内容: 9、城市排水工程 a:构成:雨水排放、污水处理与排放工程。 b:内容: 10、城市供热工程 a:构成:热源工程、供热管网。 b:内容: 11、城市供电工程 a:构成:电源工程、输配电网络 b:内容
12、城市燃气工程 a:构成:气源、储气、输配气管网。 b:内容:
13、城市环境卫生工程 a:包括:垃圾处理厂、填埋场、收集站、转用站、车辆清洗场、环卫车辆场、公共厕所以及环卫管理设施。 b:内容
14、城市通信工程 a:构成:邮政、电信、广播、电视。 b:内容
14
15、城市防灾工程 a:构成:消防、防洪、抗震、人防、救灾生命系统。 b:内容:防洪规划、消防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人防规划。
16、城市工程管线种类与特点 六种: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按输送方式分:压力管线(给水、煤气、灰渣);重力自流管线(污水、雨水)。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架空线(电力线、电话线);地铺管线(雨水沟渠、地面轨道);地埋管线(深埋:给水、排水、湿煤气;浅埋:热力、电信、电力)按弯曲程度:可弯曲(电力、电信、自来水管道);易弯曲(电力、电信、污水管道)。
1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原则 a:基本原则:与铁路、道路正交困难时交叉角不小于45度。 b:避让原则:新让旧;小让大;压力让自流;易弯曲让不易弯曲;临时让永久;工程量小让大的。检修少方便的让检修多不方便的。 c:共沟原则:热力不与电力、通讯电缆及压力管道共沟;排水在沟底(在腐蚀之上)可能影响的(易燃、毒、腐蚀)不共沟,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同沟。 d:共杆原则:同一性质合杆,电信与供电不合(特殊电信加皮线),高压输电与电信平行时,考虑干扰问题。 18、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目的和工作内容目的:工程合理,造价经济,景观美好。总规阶段:图纸应标明:城市用地组成及城市干道网。干道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干道 的控制纵坡度,其他控制点(铁路立交、防洪堤、桥梁)控制标高。分析地面坡向、分水岭、汇水沟、地面排水走向。详规阶段:方法:设计等高线法、高程箭头法(地形变化简单的)、纵横断面法(地形比较复杂的)。
19、城市防灾措施:政策性、工程性。 20、防灾标准与对策 a: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b:抗震标准:分类:按发生原因分陷落、火山、构造、人为;按震源距地表深度分浅源、中源、深源;按所在地距震中分地方性、近、远、很远地震。两种指标分类法:按地震烈度分12个等级,6度为设防分界,地震震级划分。 c:城市消防标准: (1)道路消防要求:建筑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超过220米,设消防通道。沿街建筑连接街道与内院的通道间距不大于80米,消防道路宽度大于3.5米,净空不小于4米,尽端式回车场不小于15乘15米。(2)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建筑消防间距:多层之间:6米;多层与高层:9米;高层之间:13米。 (3)建筑设计要求:高层建筑主体有不小于四分之一周长的防火面。
d:城市人防标准:战时留城人口占30%-40%,按人均1-1.5平方米建设工事。成片居住区按总建筑面积2%或建筑总投资6%设人防工程。 21、防灾工程设施的布局
1)防洪防涝工程设施:堤墙、排洪沟渠、防洪闸和排涝设施组成。
当堤顶设放浪墙时,提顶标高应高于洪水位0.5米以上。排洪沟的弯道半径不得小于5倍的设计水面宽度,安全超高为0.5米。 2)城市抗震设施
避震和震时疏散:就地、中程(1-2公里半径内)、远程。
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15米,为城市干道。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应有2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里,间距大于20公里。
疏散场地:6度设防区,人均1平方米;9度,人均2.5平方米;(远离火灾,地势较高,无崩塌、地裂、滑坡危险,易于供水供电的区域。 3)城市消防设施
指挥调度中心、消防站、消火栓、水池、望塔。 消防站:一级:6-7辆车,占地3000平方米。 二级:4-5辆车,占地2500平方米。
15
三级:3辆车,占地2000平方米。 微型:3辆车,占地200平方米。
布局:责任区4-7平方公里,接警5分钟到达。港口城市设水上消防站,大企业设专业消防站。消防车要进出方便,与医院、学校及人流集中建筑保持50米以上距离。确保自身安全-与危险品、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点间距200米以上,且位于上风向或侧风向。
消防栓设置:沿路设置,靠近路口,间距不大于200米,道路宽度大于60米时,双侧设置,消防栓距离建筑大于50厘米,保证消防车通道的建设。
4)人防工程:避开重要军事目标,距离危险品设施50-100米,距离生活地点小于100米,布局要面上分散,点上集中,有重点的组成群体,便于开发利用。主要工程:指挥所、医疗救护专业队、后勤保障、人员掩蔽工事、疏散干道。 5)城市生命线系统
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
保证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地下化、设施节点的防灾处理、设施的备用率。
2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活动性冲沟、滑坡、岩溶、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生地区不适于进行修建活动。特殊需要时,要严格、可靠措施。
23、城市绿化系统的组成: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24、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内容
25、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及规划原则 1)概念:包括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指通过视觉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 2)内容
3)原则:舒适性、审美、生态环境、因借、历史文化保护、整体性原则。
26、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念:泛指地上地下有形遗存无形文化积累,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2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1)概念:保护文物特别丰富(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市区或郊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2)分类:
故都型:北京、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沈阳、大同、荆州、咸阳、邯郸、福州、重庆。
传统风貌型:平遥、韩城、榆林、镇远、阆中、荆州、临海、商丘、祁县、歙县、赣州、大理、丽江、苏州、泉州、绍兴、建水、潮州、梅州、同仁。
风景名胜型:承德、桂林、扬州、苏州、绍兴、镇江、常熟、敦煌、曲阜、都江堰、乐山、天水、邹城、昆明、肇庆、吉林、杭州、西安、北京、南京、大理、丽江、建水、青岛、洛阳、岳阳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拉萨、日喀则、大理、丽江、喀什、江孜、银川、呼和浩特、建水、潮州、梅州、巍山、同仁、福州、吉林、集安、柳州、琼山。
近现代史迹型: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哈尔滨、青岛、长汀、南昌、延安、遵义、济南、沈阳、南京。
特殊职能型:泉州、宁波、景德镇、自贡、寿县、亳州、大同、武威、张掖、佛山、广州、榆林、阆中、武汉。
一般古迹型:徐州、济南、长沙、成都、沈阳、郑州、淮安、保定、襄樊、宜宾、正定、漳州、临淄、衢州、聊城、泸州、南阳、咸阳、钟祥、岳阳、雷州、新绛、代县、汉中、浚县、随州、柳州、琼山、集安。
16
可分四种情况:
古城格局风貌比较完整,可全面保护(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古城风貌犹存,格局、空间关系有值得保护之处(北京中轴线,苏州宋以来的水路并行格局、西安明城格局)。
古城格局已经不存在,还有若干体现传统风貌的街区。
少数名城已经无历史街区,全力保护好文物古迹周围环境。
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内容:文物保护单位: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保存历史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编制原则: 基础资料收集: 成果要求:
28、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内容 1)概念;
历史文化保护区:1986年提出,指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较完整的保存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村落等区域。 历史街区:是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传统风貌完整的生活地域,是文化保护区的一类。
2)基本特征:风貌完整性、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 3)内容:现状调查: 第六章:城市规划的实施 7个知识点
1、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概念
政府实施城市规划:直接行为、控制和引导行为。 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 2、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1)目的:
对城市空间资源加以合理配置,使城市经济、社会和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的按照规划进行。
2)作用:为了使城市的功能与物质性设施及空间组织之间不断趋于平衡。 3、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及政府行政职能的关系 1)与公共政策: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克服其缺陷,保障社会公众利益。 2)与行政权力:
4、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相互配合和衔接。 5、行政区划的有关知识 1)概念 2)基本要素
3)合理的行政区划 6、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1)法律机制 2)行政机制 3)财政机制 4)经济机制 5)社会机制
17
7、城市规划实施原则:5大原则
行政合法性原则“法无授权不得行,法有授权必须行” 行政合理行原则:自由裁量权; 行政效率原则: 行政统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
11、建筑平均层数 :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 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18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25、住宅街坊
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 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
28、住宅建筑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套数/居住区用地总面积
29、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3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简答题部分
1、建筑平面群体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用图示) 行列布置: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结构施工简单 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
改进: 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 周边布置: 优:①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 ②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 ③节约用地,提高密度
缺:①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
②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 ③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混合布置: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式,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数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方式布置的内容是什么?
19
第一级(居住级)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块划分的原则是什么?
严格根据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根据用地部门、单位划分地块 以单一性质规划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 建议有一边与城市道路相邻
结合自然边界、行政界线划分地块 考虑低价的区位级差
地块大小应和土地开发的规模相协调,以利于统一开发
对于文物古迹风貌保护建筑及现状质量较好、规划给予保留的地段,可单独划块,不再给定指标
规划地块划分必须满足“专业规划线”的要求,专业规划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要求,主要有道路红线、河湖水面蓝线、城市绿化绿线、高压走廊黑线、文物古迹保护紫线、微波通道橙线等
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
4、城市公共区中心的空间组织原则(轴线法则、立体空间建筑室内室外)
运用轴线法则。可以有一条轴线或几条主、次的轴线。轴线可以把中心不同的部分联系起来,称为一个整体,轴线也能把城市中的各个中心联系起来,把街道和广场等串联起来。 考虑建筑室内和室外的空间,地面、高架和地下空间,专用和公共空间,车行和人行空间,以及各空间之间的环境协调。要使整个建筑空间和环境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5、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原理》
对于大量而普遍的绿化,宜选择易管。易长,少修建,少虫害,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树种,一般以乔木为主,也可以考虑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一些重点绿化地段,如居住区入口处或公共活动中心,则可选种一些观赏性的乔灌木或少量花卉。
应考虑绿化功能的需要,行道树宜选用遮阳力强的落叶乔木,儿童游戏场和青少年活动场地忌用有毒或带刺植物,而体育运动场地则避免采用大量扬花、落花、落果的树木等 为了迅速形成居住区绿化面貌,特别是在新建居住区,树种可以采用速生和慢生相结合,一速生为主。
居住区绿化树种配置应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可采用乔木与灌木,常绿与落叶以及不同树姿和色彩变化的树种,搭配组合,以丰富居住环境。
考虑居住区各类绿化种植与建筑物、管线和构筑物的间距。
6、容积率与城市开发的关系《控规》
容积率指标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期投资费用、开发利润总额以及开发资金的循环速度三个方面。容积率指标对前期投资费用单方面均摊额的影响表现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者先通过有偿征地或其他方式有偿获得城市的开发建设权,接着劲性场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然后进行地面建设,将建造的各类商品房投入市场销售。在商品房单方售价和其他成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容积率指标,在同样的开放用地上获得更过的建筑面积,就可以降低单方建筑面积上所分摊到的前期投资费用,进而降低总成本,提高开发利润。反之,则开发利润会有所下降。提高利润率,开发商可以在保持一定利润率的前提下,增加开发总量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我国城市开发建设周期中征地、规划设计、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占打半时间,这很大程度上延缓了资金周转速度,如果增加容积率,减
20
少开发项目,将开发资金相对集中,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就可以减少前期工作对开发周期的影响,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7、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的要素(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 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行为活动
8、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引导的内容和方法(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引导内容为:先确定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骨架、各地块的用地功能风貌、道路绿化系统,再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考虑不同空间序列的关系,形成城市设计总体概念与结构,以\城市设计概念图\加以表达,同时,将空间形态、建筑风貌的要求以指标的形式确定下来,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承上启下,不宜超越阶段要求,城市设计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规定也不是于恶性越好,要给后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留有充分创造和发挥的余地,要有弹性和灵活性。
9、为什么要在土地使用控制时规定土地使用兼容及其原则? 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① 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集中布置 ② 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③ 减少环境干扰
④ 确保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不被占用
⑤ 保持土地使用的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混合布置
⑥ 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不和总体规划相违背。就具体分类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10、居住区规划中节约用地的手法。 (1) 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2) 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1.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①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山墙一侧的用地布置低层公共服务设施 ②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 ③采用┌型、Ⅱ型、E型、梳型等住宅 2.空间的借用
3.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4.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11、分析居住区绿地率与公共绿地率各自的作用与相互的差别
公共绿地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公园、小区公园、住宅组团绿地,不包括住宅日照间距之内的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非居住区范围内的绿地。
公共绿地是居住区中最大的开放空间,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居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居住区绿地在遮阳、防风防尘、杀菌消毒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居住区绿地>公共绿地。
12画出居住区用地平衡表,说出它的作用,指出哪一些是要进行用地平衡的
用地平衡表的作用:①与土地使用现状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②进行方案比较,检验用地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③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
哪一些要平衡:住宅用地,共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用地。
21
1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六大指标体系《控制性详细规划》
①土地使用:包括用地面积、用地边界、用地性质、土地使用兼容。 ②环境容量: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居住人口密度、绿地率。 ③建筑建造:包括建筑限高、建筑后退、建筑间距。
④城市设计引导:包括建筑体量、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空间围合以及建筑小品。 ⑤配套设施:包括市政设施、公共设施(行政、商业、文教体卫等)。 ⑥行为活动:包括交通活动及环境保护规定。
其中交通活动包括:交通方式,出人口方式、数量,其他交通设施,停车泊位。
环境保护规定包括:噪音振动等允许标准值,水污染物允许排放值,水污染物允许排放浓度,废弃污染物允许排放值,固体废弃物控制及其他。
14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城市规划原理》 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②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15简述居住区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16住宅群体组合的形式 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3)整体式组合方式
17居住区、小区、组团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及确定意义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800~1000m 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400~500m 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大于150~200m 确定意义:没找到相关答案,根据自己的见解自由发挥
18城市规划的七线,并简要解释(红、橙、黄、蓝、绿、紫、黑) (1)规划红线一般指道路红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 (2)规划绿线是指生态、环境保护区边界线 (3)规划蓝线一般称为河流水道用地边界线 (4)规划黑线一般称市政设施用地边界线 (5)规划橙线是指轨道交通管理边界线 (6)规划黄线是指地下文物管理边界线 (7)规划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19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22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0居住区环境小品的分类及设计要求
①、建筑小品。休息亭、廊大多结合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布置,也可布置在儿童游戏场地内,用以遮阳和休息;钟塔可结合建筑物设置,也可单独设置在公共绿地或人行休息广场;出入口指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主要入口,可结合围墙做成各种形式的门洞。 ②、装饰小品。是美化居住区环境的重要内容,它们主要结合各级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中心布置。水池和喷水池还可调节小气候。装饰小品除了能活泼和丰富居住区面貌外又可成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住宅组团的主要标志。
③、公共设施小品。公共设施小品名目和数量繁多,他们的规划和设计在主要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其造型和色彩等都应精心地考虑。特别如垃圾箱、废物筒等,他们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既要方便群众,但又不能过多;照明灯具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有街道、广场和庭院等照明灯具之分,其造型、高度和规划布置应视不同的功能和艺术等要求而异;公用设施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给人们带来方便的 同时,又给城市增添美的装饰。 ④、游憩设施小品。游憩设施小品主要结合公共绿地、人行步道、广场等布置,其中供儿童游戏的器械,其布置在儿童游戏场地。为成人、老年人则应设置健身器械。桌、椅凳等游憩小品又称室外家具,一般结合儿童、;成年或老年人休息活动场地布置,也可布置在林荫步道或人行休息广场。
⑤、工程设施小品。工程设施小品的布置应首先符合工程技术方面的要求。在地形起伏的地区常常需要设置挡墙、护坡、坡道和踏步等工程设施,这些如能巧妙地利用和结合地形,并适当加以艺术处理,往往也能给居住区面貌增添特色。
⑥、铺地。道路和广场所占的用地在居住区内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他们的铺装材料和铺砌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住区的面貌。铺地设计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铺地的材料、色彩的铺砌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与环境的整体艺术效果进行处理。
21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 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
(2) 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尽量减少反向交通
(3) 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4) 在进行旧居住区改造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 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6) 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尽端处应能便于车回 (7) 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8) 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 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 (10) 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22居住区绿地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23
(2) 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 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 居住区绿化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应以廉价易管易长伟原则,绿化可以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一再10厘米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相和地方特色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居住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23. 居住区竖向规划中应遵循哪些原则(PPT居住区竖向规划) 1)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充分发挥土地潜力,节约用地;
2)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满足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填方、挖方一般应考虑就地平衡,缩短运距;附近有土源或余方有用处时,可不必过于强调填、挖方平衡,一般情况土方宁多勿缺,多挖少填;石方则应少挖为宜。 3)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4 )满足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5) 避免土壤受冲刷;
6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7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24、居住区绿地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 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于分散,重点与一般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2) 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建设用地中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 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 居住区绿化面广量大的绿化工程,不应追求名贵的花木树种,应以廉价易管易长伟原则,绿化可以以草地为主,树径不宜过小,一再10厘米以上,在居住区的重要地段,可少量种植一些形态优美、具有色相和地方特色的花木和大树,使整个居住的绿化环境能保持四季常青的景色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P51】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是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是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是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是竖向规划设计; (7)是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6、居住区的空间及环境设计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4.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27、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的内容要求 规划范围内现状图 比例:1/1000~1/2000 规划结构及分析图 土地利用规划图 规划图则
道路、竖向规划图
24
管线综合规划图
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图
28、居住区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使用要求
1、方便居民生活(规律性活动) 有利服务、管理 2、选择合适住宅类型
3、方便经营、使用、社会化服务 4、合理组织人流、物流 2.卫生要求
1、日照、通风等物理条件
2、噪声、空气 、\光影视线\等环境污染 3、垃圾处理 3.安全要求 1、防火 2、防震灾 3、人防 4.经济要求 1. 节约用地
2. 降低综合造价 5.施工要求
6.美观要求 构思新颖、突出个性、体现特色、美化环境 29、论述解决城市商业中心交通问题的几个途径 1. 调整布局:
(1)调整城市商业体系(交通,经济规律制约);
(2)调整商业中心用地布局形态形态: a 由沿街两侧发展调整为偏重一侧发展;b 由沿街坊外围发展调整为街坊纵深发展; c 由线性,线面结合布局发展成为成片区布局; 2.改善道路系统:
(1)开辟外环路;(2)修建平行路 ;(3)增加道路密度;(4)加宽路幅;(5)合理展宽交叉口,改变交叉口形式;(6)增设停车场、库 3.优化交通组织:
(1)限制交通:a、限制交通种类;b、实行限时交通;c、限制行车方向 (2)实行交通分流:
a、平面上的交通分流-交通渠化和设置专用道; b、空间中的交通分流-建立立体交通; c、建立完善的通行交通体系;
30、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当注意的原则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31、在地震区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1、应采取减轻震灾规划,则偏重于发生灾害后救灾及疏散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 避震疏散规划,包括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的安排 (2) 城市生命系统的防护,包括城市交通、通
25
讯、给水、燃气、消防、医疗系统等。 (3) 震前准备及震后抢险救灾指挥系统的布局。 (4) 次生灾害的防止。
32、住宅群体噪声放置的规划措施
(1) 合理布局 (2) 利用绿化 (3) 利用人工障壁 (4) 利用地形 (5) 合理组织居住区的交通组织 (6) 建筑隔声吸声材料的使用 33、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组织原则
市中心是居民活动大量集中的地方,在这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 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 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发展立体交通,建立步行天桥或隧道,以减少人车冲突 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34、居住区八大类设施 《原理》
① 教育-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② 医疗卫生-包括医院、诊所、卫生站等 ③ 商业服务:包括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店、餐饮、药店、书店、市场、便民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来自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④ 文化教育-包括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站和老年人活动室、会所等。 ⑤ 金融邮电-包括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证劵交易所等 ⑥ 行政管理-包括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 ⑦ 市政公用-包括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煤气调压站等 ⑧ 其他-包括居住区内和街道的工业和手工业
35、中国古代的规划思想 西周:奴隶制社会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 儒家·道家·法家 《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西汉:封建制 \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36、中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及实施的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89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 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通过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37、 居住空间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差 (2)各种场地的运用坡度 (3)满足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4)避免土壤受冲刷
(5)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6)对外联系的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注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复习要点
26
一、规划实务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务是指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及设计方案的审核、规划文件的拟定、管理案件的处理、建设工程竣工的规划验收、违法建设的查处等实际业务工作,是注册城市规划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承担并应掌握的业务工作。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的目的,既是考查考生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原理和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又是考查考生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对所掌握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其侧重点在于运用,实务是指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业务。 二、规划实务试题分析
一般地说,城市规划实务共7道试题,其中规划设计(第一、二章)4题,占57%;规划管理(第三章)2题,占28%;其他1题,占15%,有时规划管理部分占3题。从历年试题的分布来看,建设项目选址、用地性质变更、拟定规划设计条件、评析设计方案和规划监督检查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考生应对上述各方面应全面进行准备。 三、历年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仔细
有的考生看了题目以后,不知要回答什么问题,给定的条件好象没有什么难度,可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出这些条件,这就是没有看懂题目;也有的考生看过题目之后就匆匆做答,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写上,却不知所答已离题万里。
有一道题,给了A、B两个方案,要求在限定的条件下分析两个方案各自的特点。这道题只需要说明A方案有什么特点,B方案有什么特点就可以了,不少考生却对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说A比B更安全,B比A交通组织更合理等,这样就跑题了,很难得分。 2、答题没有切中要害
有的考生题目看懂了,出题的意图也清楚了,但只是心里有数,答得却很乱,写了很多,却都没有答在考点上。
有一道题是关于查处违法建设的,有的考生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很熟悉,有可能是长期从事规划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上来就说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写得很全面,但就是不说因为是违法建设,所以受到了查处,浪费了很多时间,却得不到高分。 3、文字组织较差
有的考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颠三倒四没有逻辑顺序,一会儿写优点,一会儿写缺点,一会儿又回来写优点,写了一大篇,罗列了很多小问题,结果把关键的问题忽略了;也有的考生基本概念不十分清楚,罗列了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这样即使答出了考点也得不到高分。 四、规划实务应试要点
1、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城市规划原理是答题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答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准绳,城市规划管理就没有了原则和标准,当然也就无从判断试题的对错。如果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管理和法规、相关知识等科目的内容复习好了,就应该有信心通过规划实务的考试。 2、熟练掌握城市规划管理各个环节的法定程序
城市规划管理既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更是政策性很强的执法过程。既然是执法,就要讲究法律依据和法定的程序,如果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执法,即使依据法律正确,采取的措施得当,仍然是违法。
在城市规划实务的考试中,凡是涉及用地性质变更和规划监督检查类型的题目,几乎都会有法定程序的考点。例如,如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和如何进行处理等问题,考查的就是法定的程序。
3、注意审题,看清给定条件和问题
27
从出题的角度来说,试题要做到言简意赅,因此,试题中可叙述的文字不多,每提到一处必然存在问题。图面最不好表达出题意图,即要尽量简化,又要明确,所以既然已费力标注在图上,肯定要从那里作为取分点。
在审题时,首先应看清问题,分清是选址、用地性质变更、提条件、审方案,还是违法查处的问题,根据不同题目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例如,选址的问题只要把题目中的要点一一罗列出来,就已经得到了答案;用地性质变更一定要先明确能否变更,然后再说明依据;设计条件要按性质、规模、布局、退界、间距、交通、绿化、市政的顺序逐项提出,关键是不缺项;评审方案要把文字和图纸中的要素列表进行对比,然后指出设计方案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地方;违法查处的问题一定要先说是违法建设,然后再说明处理的依据和措施。 其次,要看清要回答的问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答,更不要所问非所答。 4、列出提纲,分析取分点,抓住主要问题
平均每个得分点为2分,注册规划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基础知识,而不是智力竞赛,不会用难题怪题难为考生,因此,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答题时应分析出题的意图和取分点,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每道试题的分数,估算出答案的数目作为参照,即要避免漏项,又要避免多答。 五、例题
5.1 建设项目选址 【实例一】
某市有一大型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从现占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迁出。经市计委批准,需选址新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控制在5-6万平方米。建设单位提出的要求是,该设施应有观众厅、多功能厅、报告厅和较大的库房,并要求场地干燥,不能靠近易燃易爆地区,又要便于市民前往。同时,该市已有一座国家级同类文化设施,位于城市的西北部。 试分析: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这个大型文化设施的要求和基本情况,又根据选址的基本原则,在选址时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审题:
建设项目的性质:文化设施
建设项目的规模: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 建设项目的布局:场地干燥 不能靠近易燃易爆地区 便于市民前往
城市西北部有同类设施 问题:提出选址要求 答案: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这个大型文化设施的要求和基本情况,又根据选址的基本原则,在选址时考虑:
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该项大型文化设施应在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内选址;
2、按照该市有关技术规范规定,此类文化设施的容积率不宜过高,应不超过2.0, 用地规模约为3.5公顷;
3、建设项目要求场地干燥,宜选址于排水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地区; 4、应远离化工厂、危险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地区;
5、建设项目直接服务于市民,应靠近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应离高校、文化研究机关等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
6、城市西北部已有一座同类设施,选址应避免与其毗邻或邻近。
28
注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复习要点
一、规划实务的概念
城市规划实务是指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及设计方案的审核、规划文件的拟定、管理案件的处理、建设工程竣工的规划验收、违法建设的查处等实际业务工作,是注册城市规划师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承担并应掌握的业务工作。 城市规划实务考试的目的,既是考查考生对城市规划法规、城市规划原理和相关知识的熟练程度,又是考查考生在城市规划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对所掌握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其侧重点在于运用,实务是指城市规划管理的实际业务。 二、规划实务试题分析
一般地说,城市规划实务共7道试题,其中规划设计(第一、二章)4题,占57%;规划管理(第三章)2题,占28%;其他1题,占15%,有时规划管理部分占3题。从历年试题的分布来看,建设项目选址、用地性质变更、拟定规划设计条件、评析设计方案和规划监督检查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考生应对上述各方面应全面进行准备。 三、历年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仔细
有的考生看了题目以后,不知要回答什么问题,给定的条件好象没有什么难度,可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出这些条件,这就是没有看懂题目;也有的考生看过题目之后就匆匆做答,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写上,却不知所答已离题万里。
有一道题,给了A、B两个方案,要求在限定的条件下分析两个方案各自的特点。这道题只需要说明A方案有什么特点,B方案有什么特点就可以了,不少考生却对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说A比B更安全,B比A交通组织更合理等,这样就跑题了,很难得分。 2、答题没有切中要害
有的考生题目看懂了,出题的意图也清楚了,但只是心里有数,答得却很乱,写了很多,却都没有答在考点上。
有一道题是关于查处违法建设的,有的考生对这类问题的处理很熟悉,有可能是长期从事规划监督检查工作的同志,上来就说应该如何进行处理,写得很全面,但就是不说因为是违法建设,所以受到了查处,浪费了很多时间,却得不到高分。 3、文字组织较差
有的考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颠三倒四没有逻辑顺序,一会儿写优点,一会儿写缺点,一会儿又回来写优点,写了一大篇,罗列了很多小问题,结果把关键的问题忽略了;也有的考生基本概念不十分清楚,罗列了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这样即使答出了考点也得不到高分。 四、规划实务应试要点
1、熟练掌握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内容
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城市规划原理是答题的基础,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答题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各项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准绳,城市规划管理就没有了原则和标准,当然也就无从判断试题的对错。如果城市规划原理、规划管理和法规、相关知识等科目的内容复习好了,就应该有信心通过规划实务的考试。 2、熟练掌握城市规划管理各个环节的法定程序
城市规划管理既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更是政策性很强的执法过程。既然是执法,就要讲究法律依据和法定的程序,如果不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执法,即使依据法律正确,采取的措施得当,仍然是违法。
在城市规划实务的考试中,凡是涉及用地性质变更和规划监督检查类型的题目,几乎都会有法定程序的考点。例如,如何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和如何进行处理等问题,考查的就是法定的程序。
29
3、注意审题,看清给定条件和问题
从出题的角度来说,试题要做到言简意赅,因此,试题中可叙述的文字不多,每提到一处必然存在问题。图面最不好表达出题意图,即要尽量简化,又要明确,所以既然已费力标注在图上,肯定要从那里作为取分点。
在审题时,首先应看清问题,分清是选址、用地性质变更、提条件、审方案,还是违法查处的问题,根据不同题目的类型,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例如,选址的问题只要把题目中的要点一一罗列出来,就已经得到了答案;用地性质变更一定要先明确能否变更,然后再说明依据;设计条件要按性质、规模、布局、退界、间距、交通、绿化、市政的顺序逐项提出,关键是不缺项;评审方案要把文字和图纸中的要素列表进行对比,然后指出设计方案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地方;违法查处的问题一定要先说是违法建设,然后再说明处理的依据和措施。 其次,要看清要回答的问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不要多答,更不要所问非所答。 4、列出提纲,分析取分点,抓住主要问题
平均每个得分点为2分,注册规划师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基础知识,而不是智力竞赛,不会用难题怪题难为考生,因此,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答题时应分析出题的意图和取分点,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每道试题的分数,估算出答案的数目作为参照,即要避免漏项,又要避免多答。 五、例题
5.1 建设项目选址 【实例一】
某市有一大型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从现占用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迁出。经市计委批准,需选址新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控制在5-6万平方米。建设单位提出的要求是,该设施应有观众厅、多功能厅、报告厅和较大的库房,并要求场地干燥,不能靠近易燃易爆地区,又要便于市民前往。同时,该市已有一座国家级同类文化设施,位于城市的西北部。 试分析: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这个大型文化设施的要求和基本情况,又根据选址的基本原则,在选址时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审题:
建设项目的性质:文化设施
建设项目的规模: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 建设项目的布局:场地干燥 不能靠近易燃易爆地区 便于市民前往
城市西北部有同类设施 问题:提出选址要求 答案: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这个大型文化设施的要求和基本情况,又根据选址的基本原则,在选址时考虑:
1、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该项大型文化设施应在规划的公共设施用地内选址;
2、按照该市有关技术规范规定,此类文化设施的容积率不宜过高,应不超过2.0, 用地规模约为3.5公顷;
3、建设项目要求场地干燥,宜选址于排水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的地区; 4、应远离化工厂、危险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地区;
5、建设项目直接服务于市民,应靠近居民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应离高校、文化研究机关
30
等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
6、城市西北部已有一座同类设施,选址应避免与其毗邻或邻近。
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与法规复习笔记(2)
城市规划法规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由三个要素组成:假定、处理、制裁,缺一不可。 2、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效力和效力范围。
等级效力:1)取决于制定机关的地位,2)严格程序高于普通程序,3)后法优于先法,4)特殊优于一般,5)授权下级时,其效力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制定的法律。 效力范围,包括时间效力范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 3、行政法的渊源也就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行政法在我国,来源于成文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上是主要渊源);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有权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其它行政法渊源)9项。
4、行政法的原则。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1)行政法治原则,概括为依法行政,又包括行政合法、合理、应急性三原则。
行政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合法,行政权限合法,行政行为合法,行政程序合法,其它 行政合理,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包括行政目的动机合理,内容和范围合理,行为方式合理,手段和措施合理。
5、行政法律关系要素: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6、行政行为的五个法律要件: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结果
7、行政行为合法要件是: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8、行政行为分为具体的行政行为和抽象的行政行为,
9、行政违法,即主体违法,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不是尚未构成严重犯罪的。 10、行政法律责任构成五要件:1)行为客观上已经构成了违法,2)行为人必须具备责任能力,3)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错,4)以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为前提,5)只有以上全部要件,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11、行政立法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分为权力机关的立法和行政机关立法, 12、行政立法三个主体:国务院、国务院部委,地方政府,
13、行政立法的四个原则:依法立法,民主立法,效率原则和加强管理与增进效益回体相结合的原则。
14、行政许可六原则:合法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监督原则
15、行政许可的分类:普通许可、特许、认可、核准,登记五种,只有特许有自由裁量权, 16、行政许可的程序:申请、审查、决定。
17、一般许可20天;联合审批45天,特殊可延长10天。听证在告知后5日内提出,机关20日内组织听证.并提前7天告知听证时间.
18、行政沟通的原则包括:高效率原则,高质量原则,民主化原则。 城乡规划建设概述
1、1988年,建设部第一次在吉林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研讨会, 2、1989年12月26日,1990.4.1日,2008.1.1,2008.10.28通过。
3、规划法规体系:1)城乡规划法;2)城乡规划行政法规,3)城方性法规,4)部门规章,5)地方政府规章。
4、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横向体系:基本法、配套法和相关法。 4、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条例2008.4.22,2008.7.1起施行, 5、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31
城乡规划法
1、立法背景:在90年规划法,和93年村庄集镇管理条例的基础上,总结而成。三次审议,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07年10月28日通过并公布。
2、意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意义在于与时俱进,通过新法来提高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进一步确立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使各级政府能够对城乡发展建设更加有效地依法使规划、建设、管理职能,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框架,共七章,七十条,分别为总则,规划的制定,规划的实施,规划的修改、规划的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
4、目的,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的五项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
2)先规划后建设原则,3)环保节能,保护耕地的原则,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风貌的原则,5)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的原则。 6、城乡规划实施的原则:
1)地方各级政府,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2)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即应当优先安排基础、公共设施,妥善处理新旧区建设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定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基、公设施,保护自然生活,体现地方特色;
在旧城区改建,保护历史……,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造;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尖与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讯等需要,并符合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7、规划法没有授权乡、镇政府设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有处罚权,但只对乡、村庄规划范围内的建设)
8、镇总规是经镇人民代表大会,而不是常委会审议
9、城市控规,本级政府审批,报本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备案,(镇控规有点不一样)
10、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1)基础设施,2)公共服务设施,3)保障性住房,3)生态环境保护,
11、修改总规的五种情况:上位规划变动;区划调整;国务院得大设施;经评估;审批机关认为的其它原因,
12、城乡规划的监督和法律责任(三种监督检查)行政、人大、公众。
13、乡村违法,没有罚款,只有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改,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城乡规划法的配套法规 1、村庄和集镇管理条例
1993年11.1施行,注意适用范围和报批程序
适用范围:1)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集镇和征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两种情况除外。
报批:1)第十四条 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须经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庄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由乡级人民
32
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矛盾之一: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矛盾之二:条例规定要有选址意见书,而规划法里没有要求。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4.2日通过,2008.7.1起施行。其规划制定主体为:名城由名城所在市政府,名镇,名村对县以上人民政府,在批准公布1年内编制完成。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5.12.31,2006.4.1施行。城市和城关镇是适用范围。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总规,分规,控规,详规),
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纲要要分别报建设部和建设厅组织审查,根据纲要审查意见,而不是审批,,根据意见编制总体规划。城市总规期限一般为20年。 4、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省域城镇体系由国务院同意后,建设部审批。新规划法中明确是国务院审批。市域,县域体系规划纳入总体规划,按规划法分级审批。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村镇总规前,可编纲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做为总规的编制依据。村镇总规一般是20年,近期建设规划一般为3年。 6、镇规划标准:2007.5.1日施行。 1)镇区和村庄的规模应按人口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50000(1000);10000(200) 2)6米以上道路才计入道路用地。人均建设用地一般80-100平。
3)其道路等级分为主干路(24-36)、干路、支路、巷路四级。用地分9大类,30小类。 4)高速和一级应与镇区有点距离,二,三级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学校、幼儿园等距铁路应大于300米,并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5)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6)疏散场地每一处不小于4000平方米,人均不小于3平方,疏散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7、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审查五依据:党政方针,一法一办法,五年计划产业政策,体系规划,当地实情 审查重点:性质,目标,规模,布局分区,交通,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等。
审查形式:建设部组织召开部际联席会议,讨论协调有关部门意见;报批总期限不超过5个月。
8、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办法1993.1.1
9、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7.1,开发区总规由开发区所在地政府审查同意后,报省级政府审批。开发区详细规划,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审批。开发区报请批准时,应当附有所在城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 10、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
近期建设三条强制性内容:1)确定近期建设的重点和发展规模,2)确定近期发展
的区域,进行具体安排,制定控制和引导发展的规定,3)依据重点,提出对历史,风景区等的保护措施。
近期建设规划由本级政府批准,批准后征求同级人大常委会竟见。批准后报原审批机关备案。(国务院批准的,报建设部) 11、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3
省域体系规划:1)控制开发的区域,2)重大基础设施,3)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总体规划:规划法表述:1)规划区范围、2)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水源地和水系、5)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6)环境保护、7)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8)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12、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1。
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编名城规划时确定,其它城市在编总体规划时确定。 撤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紫线,应当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3、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9.9,,2002.11.1施行 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14、蓝线管理办法2006.3.1 15、黄线管理办法2006.3.1
16、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17、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11.1日施行
基本烈度在六度以上地区,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要达到以下目标:1)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2)遇抗震设防烈度时,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能正常或很快烦恢复生产,3)当遇罕见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系统不受破坏,不发生严重次生灾害。
三类模式(甲,乙,丙)1)七度设防以上的大城市按甲类,2)六度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按乙类,3)其它按丙类。 18、停车场建设管理规定 19、城建监察规定,城建监察人员三条件:1)国家正式职工,2)中等以上文化,3)作风正派。。。 20、城市规划单位资质管理规定,
甲级:高级20%,需4规划,4其它,中级规划8,其它15人。80万元,
乙级:高级15%,需2规划,1建筑,1其它,中级规划5人,其它10人。50万。 丙级: 专业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规划中级2人,其它5人。20万。
高等院校申请规划设计资格,教学人员参加控制在固定在编人员的30%以内。 管理备案:取得总规的,在省备案,其它在市县备案。1----3万罚款。 21、注册规划师暂行规定,1999.4.7发布施行。 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 1、城市规划基础术语标准 2、 城市用地与分类标准
大、中、小三个层次,10、46、73小类,
建设用地标准分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人均用地指标分为四级。I-IV
居住18——28平方米/人————20%—32% 工业10---25,,,,,,15%--25% 道路广场7—15,,,8—15%
绿地:大于等于9,(7,公共绿地) 8—15%
电厂、煤气厂用地属于工业用地;货运公司车队、交通指挥中心、交通队、教练场等属于交通设施用地;公安局和公安分局不是特殊用地,纳入公共设施用地;露天矿场是其它用
34
地;长途客运站属于对外交通用地;村镇公路用地纳入其它用地,不是对外交通用地;中小学属于居住用地。 3、防洪标准
150特别重要城市 200 100—50 100 50-150重要城市 200-100 50-20 100-50 20-50 中等城市 100-50 20-10 50-20 20一般小城市 50-20 10-5 20
4、规划地质勘察规范: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阶段。
根据复杂程度分为:I级,II级,III三类。根据造成的后果分为一级很严重,二级严重和三级不严重。总规阶段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住宅:老年住宅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2小时标准,旧区不低于大寒日1小时标准。
国家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均应按标准配建防空地下室。绿地率新区30%,旧区25%.绿地总指标旧区70%。
居住区道路等级,宽度,有无热力管等情况)人行出口80米,机动车150米。 6、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大城市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1200-1500人,公共交通路网3-4公里/平方公里,边缘区可2-2.5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线路长8-12公里,快速轨道40分钟, 自行车出行一般4-8公里,规范里表述为:大中城市,6公里,小城市10公里。 货运交通包括:过境货运、出入市货运,市内货运三部分组成
城市道路面积率按8-15%,大于200万人口按15-20%。交通集散广场按0.07-0.1平方米/人计算,广场的人流密度1-1.4人/平方米计算。
城市公共停车场由外来机动车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娄,按0.8-1.0平方米/人计算。加油站服务半径0.9-1.2公里。 7、道路绿化规范
不适合快速路绿化。园林景观路不小于40%,宽于50米的路,不小于30%,40-50,25%,小于40米,20%.
分车带绿化一般1.5米,主干路上不宜小于2.5米,中间带,0.6-1.5范围之间,常年枝叶茂密的树种,株距不大于寇幅的5倍,最小株距为一般为4米,距路缘石0.75米。
广场绿地不小于25%,车站码头不小于10%,停车场乔木满足停车要求,2.5,3.5,4.5。 8、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道路超过30米宜配水和配气…………,50米应布置排水管线,
布置次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管,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
综合管沟内宜设电信,低压配电,给水,热力管线,污水雨水排水管线。 热力管不应与电力、通信电缆和压力管道共沟。可燃有毒等不能与消防共沟。 9、给水工程规范
城市水源两部分组成:城市统一供水;自备水源供水。
水量确定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市区的配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 10、排水工程规范
排水体制,分流和合流。污水排放系数,一般为0.7-0.8,综合用水量(平均日),径流系数城市中心区0.6-0.85,一般规划区0.45-0.6,公园等0.45---
污水处理厂和排水泵站应采用二级负荷;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应达到二级生化处理标准。 重要地区重现区3-5....一般1-3年,污水处理厂,下游,夏小上风频。
35
11、电力规范
城市用电负荷分为一、二、三产用电和城乡居民用电。、
由发电厂和电源变电所两种电源,电厂安排在三类工业用地内。 12、竖向规划规范
规划地面形式为平坡式,台阶式,混和式。小于5%为平坡式,大于8%为台阶式。城市中心区宜小于15%,居住用地宜小于30%,工业,仓储15%. 高度大于2米的挡土墙上缘三米,下缘二米。机动车道最小坡度0.2%,主干道最在纵坡5%,非机动车道宜小于2.5%,广场最小坡度0.3%,最大1%-3%(平原和邱陵、山区),地面排水不宜小于0.2%,地块比道路中心线高0.2米以上。
挡墙,土质坡小于0.5,砌筑为0.5-0.1。挡墙高度应为1.5-3 米,6米以上退台,并且退不小于1米。
1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景点五级标准,人口超11人/平方公里,应进行职能分析,人口容量为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组成。当超100人/平方公里时,必须测定用地的居民容量。 相关法律、法规法律
1、国土法:将土地用途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2、文物保护法,2003.7.1日施行。历史文化名城与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不原址重建,应当实施遗址保护。
3、房地产法。国有土地上进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是指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和房屋建设行为。房地产交易包括转让、抵押、租赁。
以出让方式取得使用权的,满2年未动工,可以无偿收回使用权。商品房预售、应持有工程许可证。
4、建筑法。1998.3.1
5、 环境保护法。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十一五末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20%, 6、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规划环评的内容:实施规划的影响分析,预测与评估;预防或者减轻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评价结论。
项目环评: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 7、物权法,2007.10.1日施行。
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于本法。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于业主共有,道路,公共设施等。建筑区划内的,用于停车用的车 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相邻关系——,,,,建造建筑物,,,,,不得危及相邻不动产的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
8、公务员法,2006.1.1
录用主任科员以下及其它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的办法。 公务员交流方式:调任、转任、挂职锻炼。轮换
9、测绘法 ,测绘成果汇交制度。基础测绘成果和国家投资完成测绘成果,用于国家相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
国家采用全国统一的大地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
10、水法,。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包括流
36
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
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应申请办理取水许可证。 11、军事设施保护法。1990年8月1日起施行,陆地和水域的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的范围,根据军事设施的性质、作用,安全保密的需要和使用效能的需要,由军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划定,或者由军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划定。空中军事禁区和特别重要的陆地、水域军事禁区的范围,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划定。
12、人民防空法。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
13、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1)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2)第四十二条 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14、行政复议法。
行政复议决定分为:维持决定、履行法定职责、撤销或变更决定和确认具体行政违法,行政复议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60日内申请。
行政诉讼法,公民、法人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的,3个月内。 行政诉讼法规定,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的原则。 国家赔偿法,规定受害人可以在两年内请求国家赔偿。二个月内赔偿。
15、行政处罚法。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没有发现的,不再处罚。 程序分为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证程序。 16、保守国家密秘法。 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7、森林法。十一五末森林20%
18、公路法。1998.1.1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相关法规
1、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12.1。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2年内完成,期限20 年。规划审批:国务院和省政府(总规),建设部、建设厅或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审详规。 2、城市道路管理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1.1
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80%以上耕地面积划为基本农田;占用需国务院批准,并补充数量相当的农田。
征用下列土地的,由国务院批准: (一)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三)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4、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5、城市绿化条例,
6、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进入,缓冲区只准科学研究观测。
7、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建设控制地带,全国重点由省级政府批准,省级以下,也是由省政府批准。
8、信访条例。信访15日内作出处理,受理之日起60日内办结。 信访——复查——复核,,,复核不满意,不再受理。 城乡规划方针政策
37
1、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或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末乡镇通油路。东、中部有条件要建制村通油路。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3、构建合谐社会。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事业,满足文化需求。
4、节能。城乡新增占用耕地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十一五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30%.
5、土地管理。开发区规划权限问题,2002年国务院13号文件,《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开发区范围内的规划制定审批权必段集中由所在市、县规划部门。
6、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建设部2005,2号文件,建设部2007年,88号文件,体系规划调整和修编管理的通知。
7、道路广场建设。2004年29号文件,建设部。暂停批准80米大道,和2公顷广场。 广场:规定小城市、镇不得大于1公顷,中等城市2公顷,大城市3公顷。200万以上城市5公顷。
道路:小城市、镇,40米,中等城市55米,大城市70米,200万以上70米的,应在总规中说明。
8、城乡规划效能监察
重点监察内容:规划审批权限问题;管理程序问题;重点项目选址问题;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的保护和风景名胜区保护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9、住房建设。2006.37号文件,国务院。
自2006.6.1日起,凡新批。新开工商品房,套型建筑90平方米以下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国务院2002,1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建规2008,46号《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总结08年住房建设的基础上,于3月底前制定并公布2009年住房建设计划,在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2008—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城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
1、公共行政的含义。政府公共权力行使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行政机关的行为“越权无效”。 2、“公民第一”的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
3、公共行政包括决策、组织、协调和控制四种基本的管理活动。
4、公共行政的范围,就是公共领域的管理。包括基本公共产品领域和混合公共产品领域。 5、公共行政的四个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服务作用、扶助作用。
6、公共行政的主体、三种理解:P146;通常是第二种,即行政机关,以及依法成立的各种享有行政权力的独立机构。如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
7、公共行政的客体:即公共行政的对象是公共事物。可分为: 1)国家事物,是全国性统一的行政事务,如国防建设等;
2)共同事务,是涉及区域较广、涉及利益集团较多、跨行政区域、需要多方面协调的事务,包括流域环境治理、大经济区合作、跨地区打击犯罪等。
3)地方事务,指地方性的行政事务,如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
38
4)公民事务,涉及公民个人权力的事务,如户籍管理、人口控制、老龄工作等。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主要任务是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包括经济类、政治类、社会类、科技教育与文化类公共产品。
9、掌握政府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体系和运行职能体系。四大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保护国家独立与主权,维护社会治安,界定和保护产权。
2)经济职能:是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之一。包括宏观经济调控,区域性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管制,组织全国力量办大事。
3)文化职能:思想政治工作等,其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民族精神。
4)社会职能:即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能。专门机构 10、行政体制。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 行政组织类型:领导机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派出机关
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绐终来为人民服务。
11、熟悉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行政权力具备公共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征。国家权力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权。 具有四种行政权力:1)立法参与权;2)委任立法权;3)行政管理权;4)司法行政权。 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一般责任,一般责任包括:政治、社会和道德责任。 12、掌握公共政策和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凡是解决社会共同问题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
1)利益选择。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是有目的的。其选择与政府的价值偏好一致。 2)利益整合,考虑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3)利益分配。政策是一种资源,谁有政策,谁就拥有了资源,
4)利益落实,政策不能落实,意味着政策对象不有从政策中获得利益。
13、现实社会始终存在三个基本现象:社会现状、社会期望和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任何公共政策都包含五个基本条件: 1)社会客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2)大多数人对社会问题有所察觉并受期影响,并越有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3)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
5)政府的必要行动。一是属于政府应该管辖的,二是政府能够管辖的。 14、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程序:1)认定问题;2)说明偏差; 3)确定原因;4)问题表述
15、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16、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即1)往往与政策看法一致或基本一致的。2)最能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3)且是社会普遍获益的多数者。
17、公共政策分析基本分析框架:1)问题的认定,2)政策的制定与通过,3)政策内容的落实,4)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18、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1)事实分析(客观存在):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具有特定价值的事实。 2)价值分析(政府价值取向):无论政治、经济上还是技术上的评价,都离不开价值。 3)规范分析(尺度、标准);
4)可行性分析:包括政治可行、经济可行和技术可行性。
39
5)利益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 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1、熟悉城乡规划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广义:宏观的城市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乃至公共政治行为。
狭义: 比较微观的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城市规划编制,审核,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规划管理五个基本特征:
1)就管理的职能而言,规划管理具有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属性;2)就规划管理的对象而言,宏观和微观双重属性,3)管理内容,专业与综合,4)管理过程,阶段性与系统性,5)管理职能和方法而言,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
2、掌握规划管理的目的。1)维护社会公共利益;2)保护相关方面合法权益,3)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促进建设纳入轨道,和城乡规划实施,
规划管理的实现过程:从抽象到具体,从模糊到精确,从全面到局部,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可概括为管理目标的分解,管理目标的内化,管理目标的外化。 3、规划管理的依据
1)法律依据,2)城乡规划依据,3)技术规范和标准,4)方针政策依据。 4、规划管理环境:广泛性,复杂性,差异性,变异性。 5、城乡规划管理职能。
1)控制职能:控制的要求包括依法,适时,适事,适度,客观进行弹性控制, 按不同标准,分为微观、中观(详规和地区开发建设方案的审查)和宏观控制。 按控制方式分,程序控制和实体控制。
按过程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中间成果、设计方案和施工图审核),事后控制。 2)协调职能,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协调是必要的。包括工作协调和人际关系协调。 3)引导职能。
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与审批管理 编制管理
1、编制主体。
2、制定城市规划的依据:1)上层次规划,2)技术、规范、标准,3)政策,方针,4)尊循规划法确定的原则。
3、总规强制性内容:1)规划区范围,2)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3)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4)水源地和水系,5)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6)环境保护,7)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8)防灾减灾。
4、熟悉分级审批的规划
总规主要审查的内容:性质,发展目标,规模,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交通,基础设施与环保要求,协调发展,规划实施,符合编制规划办法要求,其它,共10项。 5、掌握审批主体。
6、掌握审批程序。1)前置程序,2)上报程序,3)批准程序,4)公布程序。 7、掌握规划修改的原则与条件 规划实施评估是定期的。
总体规划修改的五个条件:1)上位规划调整,2)行政区划调整,3)国务院批准的重大基础设施,4)经评估确需要修改的,5)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的其他情形。
控规修改。论证必要性,征求地段内利害关系人意见,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方可修改。 修规修改。修规和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是审定,而不是审批。听证,和依法给予补偿。 8、编制单位资质管理,暂定资质等级 2年有效,取得至少 3年并符合要求,可往上申请
40
城乡规划实施管理
1、实施管理的五个基本原则。法制化。程序化,协调原则,公开化,科学性,(没有民主 2、实施管理的依据。1)城乡规划的依据,2)法律规范与政策依据,3)计划依据,4)技术规范,规定。
3、实施管理的基本制度。1)一书两证,2)乡村建设许可证。
4、管理的范围。1)地域范围,指在制定规划时明确的规划区,2)对象范围
5、管理方法。行政方法,法制方法,科学技术方法,社会监管,经济方法(罚款,共五种。 6、熟悉划拔方式取得土地的,需要选址管理。
1)选址管理的意义,国家对项目实行宏观管理是通过:计划管理,规划管理,土地和环境保护管理,其中规划管理就是选址审批制度。其意义,是在可研阶段选址,
2)选址管理的任务。A,保证布局符合城乡规划,B,履行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C,综合协调矛盾,促进项目实施。
3)选址审核的内容:基本情况,城乡规划协调,与基础设施的协调,与环境自然的协调, 4)选址的行政主体:重大,国家级的,跨区域的,省级规划部门,,其余的在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5)选址的程序:申请,审核,核发。
7、用地管理。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做出规划许可。
8、用地管理的主要任务:1)有效控制各项建设合理使用规划区内土地,保证规划实施,2)节约用地,保护耕地,3)综合协调,提高土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4)依法调整规划中问题,不断完善。 9、用地管理审核内容:
1)划拔用地审核:1)审核建设用地申请条件;2)提供规划条件;3)审核总平图; 2)出让地块审核:1)提供规划条件;2)审核建设用地申请条件;3)审总平图。 10、规划条件:一般分为限制性条件和指导性条件。
11、工程规划管理。建设工程分为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市政工程三大类工程,
12、主要任务(掌握),1)保证各项工程依规划有序建设,2)违护公共利益和建设单位个人合法权益,3)改善城镇景观面貌,提高环境质量,4)促进工程顺利建设。 工程管理审查的主要内容:
1)审核建设工程申请条件;2)审核修建性详细规划;3)审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2个方案);4)审查工程设计图纸文件。
13、工程规划管理程序。申请,审核,核发许可证,竣工验收前的核实,竣工验收后的资料报送。
14、熟悉了解乡村规划管理(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
乡村规划的任务:1)确保先规划后建设,2)节约占地,保护耕地,3)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4)引导农民村民住宅建设,
乡、镇没有核发许可证的权力,只有审核,依法把好审请关。
乡和村庄建设规划管理的审核内容:1)申请条件;2)规划设计方案;3)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
15、熟悉掌握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管理
临时建筑四个特征:一是时间短,2年;二是简易结构,三是无条件拆除,四是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的,不予批准。 1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109座名城,85 座名镇,72名村。
41
17、世界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10.17,巴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口头或无形遗产。
18、五类保护文物:1)历史上,有科学、艺术价值,2)近现代、重大事件,运动,3)历代珍品、艺术品,4)历史文献、资料等,5)历代有代表性实物。分为移动和不可以移动文物。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一般分为一、二、三级。
不可移动分为7级。1)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4)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5)市级、6)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19、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条件:1)文物丰富,2)特别集中成片,3)还有传统格局和风貌,4)历史上曾经作为。。。。。中心。。。 要地,,,发生过,,,,事件,,有过重要影响,还有自身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还有2个以上街区。
20、历史文化街区申报条件:1)比较完整的风貌,2)要素基本上是原物,3)1公顷以上,4)保护建筑用地占总用地的60%以上。
21、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物质)
— — — —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 22、历史文化遗产规划管理主要方法
1)文保单位:划定范围,划出控制建设地带,
2)名城,划定保护范围,保护传统格局,保护与建设结合,保护与旅游结合。 3)街区,控制各项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合理更新利用。 4)名镇名村,做好规划,格局,风貌,空间尺度的保护;
23、规划编制要求。批准后,1年内由所在城市政府或县级政府编制完成。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和文物部备案。通常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规划管理要求,一般不可重建,如需要,则要审批。建设审批公示时间不少于20日。 规划原则:真实载体,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历史建筑的概念: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 24、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条例,2006.12.1 1)分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2)管理目的:有效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永续利用名胜资源,服务当代,造福人类。
3)管理任务:当务之急,加快规划,加强规划管理,控制建设,严禁违法建设,坚决遏制急功近利的开发。
4)管理原则: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5)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主体,
国家级风景区总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或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编制,报省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省级风景区总规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自治区政府审批,建设部备案。
详细规划编制主体一样,审批分别为国家级风景区详规由建设部或省级风景区详细规划由建设厅(风景区管理部门)审批。
设施风景名胜区2年内编制完成规划。期限20年。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1、城乡规划的法制监督: 城乡规划的权力机关的监督;
城市规划的层级监督,包括规划督察员制度;
42
城乡规划的社会监督;
2、城乡规划的行政执法监督: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是强制性行政行为,不需要征得行政相对人同意,规划行政监督必须依法进行。
3、规划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对本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情况进行检查;对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乡规划进行检查;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查处。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进行监督,其内容为: 1)验证土地使用和建设申请的申报条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有无弄虚作假; 2)复验建设用地坐标,面积,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定是否相符;
3)对已领取工程许可证并放线的建设工程,履行验线手续,检查其坐标,标高,平面布局等是否符合许可证。
6、执法监督的原则,1)规划监督检查内容合法,2)程序合法,3)采取措施合法。 7、行政处罚程序:取证、决定、制作处罚决定、送达。。
行政处罚的五个原则: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原则、与教育结合、权利救济、不能取代 8、行政处罚的适用:
行政处罚拆抵刑罚;行政处罚追究时效,二年;
行政处罚与责令纠正并行,不能一罚了之;一事不再罚。 9、城乡规划部门的法律责任,如处分,,
未编规划、该发不发证的、越权胡乱发证的、不公布详规的、该听证没听证的、不作为的,,可以处分。
10、职业道德,12条要求,…爱国爱民,敬业奉公,……………
11、城市规划行业的特点为具有综合性和政策性。超前性、长期性、科学性。 12、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依法性、综合协调性、实施性、程序性、公开性
注册城市规划师城市规划实务辅导笔记
居住小区修建设详细规划的评析要点
1、居住区用地位置的选择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2、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3、居住区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主次结构是否协调。
4、居住区的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均衡,是否形成完整的居住生活系统。
5、居住区内的建筑的选型是否经济合理、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6、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善,服务规模能否达到最优。
7、居住区道路是否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安全、便捷,而且有利于组织汽车交通。 8、是否具有完整同意的建筑艺术空间组织。 9、是否具有邻里公共生活的共享空间。 10、是否满足家庭私密性生活要求。 游览设施规划
第4.4.1条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规划应包括游人与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客源分析预测与游人发展规模的选择;游览设施配备与直接服务人口估算;旅游基地组织与相关基础工程;游览设施系统及其环境分析等五部分。
第4.4.2条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第4.4.3条游览设施现状分析,应表明供需状况、设施与景观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4.4.4条客源分析与游人发展规模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43
1.分析客源地的游人数量与结构、时空分布、出游规律、消费状况等; 2.分析客源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3.预测本地区游人、国内游人、海外游人递增率和旅游收入;
4.游人发展规模、结构的选择与确定,应符合表4.4.4的内容要求; 5.合理的年、日游人发展规模不得大于相应的游人容量。
第4.4.5条游览设施配备应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等八类相关设施。应依据风景区、景区、景点的性质与功能,游人规模与结构,以及用地、淡水、环境等条件,配备相应种类、级别、规模的设施项目。
1.旅宿床位应是游览设施的调控指标,应严格限定其规模和标准,应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用地范围,并按(4.4.5-1)式计算。 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年住宿人数/年旅游天数×床位利用率(4.4.5-1)
2.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应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其中,床位直接服务人员估算可按(4.4.5-2)计算: 直接服务人员=床位数×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4.4.5-2) (式中,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数比例:1:2-1:10)
第4.4.6条游览设施布局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应方便游人,利于发挥设施效益,便于经营管理与减少干扰。应依据设施内容、规模、等级、用地条件和景观结构等,分别组成服务部、旅游点、旅游村、旅游镇、旅游城、旅游市等六级旅游服务基地,并提出相应的基础工程原则和要求。
第4.4.7条旅游基地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1.应有一定的用地规模,既应接近游览对象又应有可靠的隔离,应符合风景保护的规定,严禁将住宿、饮食、购物、娱乐、保健、机动交通等设施布置在有碍景观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地段;
2.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近交通便捷的地段,依托现有游览设施及城镇设施;
3.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于建设的地段。
第4.4.8条依风景区的性质、布局和条件的不同,各项游览设施既可配置在各级旅游基地中,也可以配置在所依托的各级居民点中,其总量和级配关系应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求,应符合表4.4.8的规定。 典型景观规划
4.3.1在每个风景区中,几乎都有代表本风景区主体特征的景观。在不少风景区中,还存在具有特殊风景游赏价值的景观。为了使这些景观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有长久存在、永续利用下去,在风景区规划中应编制典型景观规划。例如:崂山海上日出、黄山云海日出、蓬莱海市蜃景等,都需按其显现规律和景观特征划出相应的赏景点;再如:岩溶风景区的山水洞石和灰华景观体系,黄果树和龙宫风景区的暗河、瀑布、跌水、泉溪河湖水景体系,黄山群峰,桂林奇峰、武陵峰林等山峰景观体系,峨嵋的高中低山竖向植物地带景观体系,均需按其成因、存在条件、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和保护管理内容;又如: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敦煌和龙门的石窟、古寺庙的雕塑、大足石刻等景观体系,也需按其创作规律和景观特征,规划其游览欣赏、展示及维护措施。
4.3.2风景区是人杰地灵之地,能成其为典型景观者,大多是天成地就之事物或现象,即使有些属于人工杰作,也非一时一世之功,能成为世人皆知的典型景观,大多历经世代持续努力才能成功。因而,典型景观规划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典型景观本体及其环境,第二是挖掘和利用其景观特征与价值,发挥其应有作用。例如河北南戴河沙丘和福建海坛沙山都有其形成原理和条件,把这些海滨沙景开辟成直冲大海的滑沙场是利用其价值,但是,在滑沙活动
44
中会带动一部分沙子冲入海中,这就同时要求十分重视和保护沙山的形成条件,使之能不断恢复和持续利用。
4.3.3除少数特殊风景区以外,植物景观始终是风景区的主要景观。在自然审美中,早期的“毛发”之说,近代的“主景、配景、基调、背景”之说,均表达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在人口膨胀和生态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植物对人类将更加重要,因而,风景区植被或植物景观规划也愈具有显要地位和作用。
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要维护原生种群和区系,不应大砍大造而轻意更新改造;要因景制宜提高林木覆盖率,不应毁林开荒造这修那;要利用和创造丰富的植物景观,不应搞大范围的人工纯林;要针对规划目标,分区分级控制植物景观的分布及其相关指标。
在处理各项用地比例时,要分别控制其绿地率和林木覆盖率,其中新建区的绿地率不得低于30%,并应有相当比例的高绿地率(大于70%)控制区。
在处理风景林时,要分别控制其水平郁闭度和垂直郁闭度,其中,由单层同龄林构成,其水平郁闭度在0.4~0.7之间者为水平郁闭林;由复层异龄林构成,其垂直郁闭度在0.4以上者为垂直郁闭林,常由3~6个垂直层次组成。 在处理疏林蓦地时,要分别控制其乔—灌—草比例,其疏林的乔木水平郁闭度应在0.1~0.3之间。其草地的乔木水平郁闭度一般在0.1以下,即在草地上仅有少量的孤植树或树丛。 4.3.4在分析风景因素中,有把建筑物比作“眉眼”、“点缀装饰”、“画龙点睛”,有把建筑当作“组织”和“控制”风景的手段,有把建筑物作为“主景”,把山水作为“背景”或“基座”。在保护自然的呼声中,也有把建筑物看作“肆意干扰”大自然的败笔或劣迹。当然,在风景区中,建筑物还是满足功能需求的设施。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们对建筑物在风景和风景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描述。然而,建筑物和建筑景观,的确是风景区的活跃因素,将其纳入风景区有序发展之中,会是合乎情理的共同认识。
在建筑景观规划中,要维护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各类新建筑要服人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建筑相地立基要顺应原有地形,对各类建筑的性质功能、内容规模、位置高度、体量体形、色彩风格等,均应有明确的分区分级控制措施。 4.3.5溶洞风景是能引起景感反应的溶洞物象和空间环境。溶洞景观包括特有的洞体构成与洞腔空间,特有的石景形象,特有的水景、光象和气象,特有的生物景象和人文景源。岩溶洞景,可以是风景区的主景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的风景区类型。当前,我国已开放游览的大中型岩洞已有200多个,因而溶洞景观在风景区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不能安全到达和无法欣赏的岩溶地下环境没有风景意义,只有具备一定的游览设施和欣赏条件的溶洞,才有风景价值。有型洞府中,常常需要附加人工光源和相关设施才能欣赏风景。因此溶洞景观规划有着独特的内容和规律。本条规定的内容,是溶洞景观规划的基本要求。
4.3.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改造地球、改变地形的力度和随意性都在加大。然而,随意变更地形不仅带来生态危害,而且使本来丰富多采有竖向地形景观逐渐趋同或走向单调,同时,这也是同巧于利用自然的人类智慧背道而驰的。
竖向地形是其它景观的基础,也是最常见而又丰富多采的风景骨架。为了保护和展现地形特征,保护自然遗产,本条针对竖向地形规划的正反经验教训,提出了常规而又易于被忽视的基本要求。 风景游赏规划
4.2.1风景游览欣赏对象是风景区存在的基础,它的属性、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等因素决定着游览欣赏系统规划是各类各级风景区规划中的主体内容。通常包括景观特征分析、游赏项目组织、风景结构单元组织、游线与游程安排、游人容量调控和游赏系统结构分析等内容。
45
4.2.2景观特征分析和景象展示构思,是运用审美能力对景观实施具体的鉴赏和理性分析,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人为展示措施和具体处理方法。包括对景物素材的属性分析,对景物组合的审美或艺术形式分析,对景观特征的意趣分析,对景象构思的多方案分析,对展示方法和观赏点或欣赏点的分析。在这些过程中,常常形成不少的景观分析图,或综合形成一种景观地域分区图,以此提示某个风景区所具有的景感规律的赏景关系,并蕴含着规划构思的若干相关内容。
4.2.3在风景区中,常常先有良好的风景环境或景源素材,甚至本来就是山水胜地,然后才由此引发多样的游鉴欣赏活动项目和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配备。因此,游赏项目组织是因景而产生,随景而变化;景源越丰富,游赏项目越可能变化多样。景源特点、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功能技术条件和地域文化观念都是影响流赏项目组织的因素。规划要根据这些因素,遵循保持景观特色并符合相关法规的原则,选择与其协调适宜的游赏活动项目,使活动性质与意境特征相协调,使相关技术设施与景物景观相协调。例如,体智技能运动、宗教礼仪活动、野游休闲和考察深险活动所需的用地条件、环境气氛、及其与景源的关系等差异较大,既应保证游赏活动能正常进行,又要保持景物景观不受损伤。 本条所列六类48项活动,包括“古今中外地”适宜在风景区内“因地因时因景制宜”安排的主要项目类别,以利于择优组织。
4.2.4~4.2.7对风景游览对象的组织,我国古今流行的方法是选择与提炼若干个景,作为某个风景区或其他的典型与代表,并命名为“某某八景”,“某某十景”或“某某廿四景”等。面对风景区发展的繁荣和复杂态势,当代风景区规划已针对游赏对象的内容与规模、性能与作用、构景与游赏需求,以及景观特征分区等因素,将各类风景素材归纳分类,分别组织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结构单元之中,使其在一定的结构单元中发挥应有作用,使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之间有良好的相互资借与相互联络条件,使整个规划对象处在一定的结构规律或模式关系之中,使其整体作用大于各局部作用之和。
在诸多风景结构单元中,景物、景点、景区多以自然景观为主。而园苑、院落则需要较多的人工处理,甚至以人造为主,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和空间环境,游人在其中以内向活动为主。
4.2.8在游线组织中,不同的景象特征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游览欣赏方式。而游赏方式可以是静赏、动观、登山、涉水、深洞,可以是步行、乘车、坐船、骑马等。不同的游赏方式将出现不同的时间速度进程,也需要不同的体力消耗,因而涉及游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变化所带来的游兴规律差异。游兴是游人景感的兴奋程度,人的某种景感能力同人的其它机能一样是会疲劳的,景感类型的变换就可以避免某各景感能力因一负担过度而疲劳。在游线上,游人对景象的感受和体验主要表现在人的直观能力、感觉能力、想象能力等景感类型的变换过程中。因而,风景区游线组织,实质上是景象空间展示,时间速度进程、景感类型转换的艺术综合。游线安排既能创造高于景象实体的诗画境界,也可能损伤景象实体所应有的风景效果,所以必须精心组织。
游线组织要求形成良好的游赏过程,因而主有了顺序发展、时间消失、连贯性诸问题,就有起景→高潮→结景的基本段落结构,规划中常要调动各种手段来突出景象高潮和主题区段的感染力,诸如空间上的层层进深、穿插贯通,景象上的主次景设置、借景配景,时间速度上的景点疏密、展现节奏,景感上的明暗色彩、比拟联想、手法上的掩藏显露、呼应衬托等。
4.2.9游览日程安排,是由游览时间、游览距离、游览欣赏内容所限定的。在游程中,一日游因当日往返不需住宿,因而所需配套设施自然十分简单;二日以上的游程就需要住宿,由此需要相应的功能技术设施和配套的供应工程及经营管理力量。在游程安排中不应轻视这个基本界限。
46
分区、结构与布局
第3.4.1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征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理区划,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措施及其成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规划分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界限的完整性。 第3.4.2条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用。
第3.4.3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用及其构成规律来组织整体规划结构或模型,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规划内容和项目配置应符合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并能促进风景区的自我生存和有序发展;
2.有效调节控制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
3.解决各枢纽或生长点、走廊或通道、片区或网格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约束条件。
第3.4.4条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或其人口密度超过100人/k㎡时,应进行风景区的职能结构分析与规划,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兼顾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 2.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应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 3.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 4.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
5.各职能结构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
第3.4.5条风景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地域分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形成合理、完善而又有自身特点的整体布局,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正确处理局部、整体、外围三层次的关系;
2.解决规划对象的特征、作用、空间关系的有机结合问题;
3.调控布局形态对风景区有序发展的影响,为各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能共同发挥作用创造满意条件;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和自身特色。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规划实务答题套路(必背)
1、城市格局合理,结构合理
●集中紧凑型:城市各项主要用地较集中,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又可节省建设投资,一般中、小城市大多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分散疏松型: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会高一些,通常是大城市和地形限制的城市。 ●集中与分散型:主城区与外围具有不同功能的组团,主城与外围组团间布置绿化隔离带。 2、功能分区明确 1工业用地
● 工业区与居住区间有方便的联系,职工上、下班有便捷的交通条件。
● 避免工业区对居住区的干扰、污染。如风向的上、下及绿化防护隔离带、排放污水设在河流的下游,且在居住区的一端。
47
● 工业区中对有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应接近生活区。电子、缝纫、手工分散在居住的独立地段,机械、纺织在城市边缘独立地段。 ● 工业区与居住区具体布置中、应有利于职工步行上、下班,同时考虑便于开辟公交路线,使交通负荷均衡,但工业与居住区若离若即,避免单间交通,防止工业区包围城市。 ● 工业区注重运输联系:
※耗能:年运量10万t以上的,并直接来自铁路的货物,应敷设铁路专用线,或设置工业编组站。
※注意进线方向,避免进入工业区的主干道垂直直交。 ※铁路货物接近工业区,并按需要分设几处。 ※减少中转运输、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 沿江靠河的工厂:
※主要有造船厂、造纸厂、木材厂、化肥厂、印染厂等。 ※注意岸线的合理利用。
※对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工厂,可远些,以免占用岸线。 ● 沿对外交通的工厂: 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
※通常在城市边缘地段,合理组织工厂出入口厂外道路的交叉,避免过多干扰对外交通。 ● 隔离工业
※远离城市的独立地段。
※化工、冶金业工厂与城市保持距离,设防护带500-800米以上。 ● 有协作的工厂
※就近集中布置,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转运、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压力,形成产业链。 ● 旧城区的工厂:
※分散几处的、要调整集中或创造条件迁址新建。 ● 盆地、峡谷地段:
※静风频率高,不宜摆放污染工业。 2居住区
● 良好地段给居住
● 避开洪水、地震、滑坡、沼泽、风口等不利条件。 ● 少占农田。
● 靠近就业地点。
● 城市规模小时集中布置,规模大时,分散布局,并留有余地。 ● 指标。 3仓储区
●小城市可单独布置在城市边缘。大、中城市应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不宜过分集中 ●危险品仓库设在远郊独立地段,避免运输时穿越城市。 ●冷藏库有异味,污水,设于郊区河流沿岸 ● 蔬菜库:市区边缘通向市郊的干道入口处
● 燃料及易燃材料库:设在郊区独立地段,大风季节城市下风向或侧风向
● 油库:离开居住区、变电所、重要交通枢纽、机场、大型水库及水电站、重要桥梁、大、中型企业、矿区、军事设施,最好在地形低处,并有防护林带。 ● 用地比例不宜过大,过小。
● 物流中心在城市外围环路与通往其它城市的高速公路。 4公共设施用地
48
● 商业中心接近服务人口的分布重心,大城市不止一个中心,还有副中心? ● 所处位置的道路性质不应为交通性干道
● 科技、高教区附近可就近安排高新产业区,便于功能衔接
● 直接服务于市民的公建设施(图书馆、科技馆),靠近居民区及科技、高教区 ● 用地指标规范 5艺术性
● 利用好各自城市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高地、山丘、河湖、水域,将其作为总体布局的视线和活动焦点,创造出平原、山地和水乡等各种城市的特色。
● 利用山川河湖、各胜古迹、园林绿地、历史文化区,充分体现城市美学,形成城市景观的整体骨架。
● 道路、桥梁的布置能很好地与山势、水面、林木相结合,创造出城市的艺术风貌。 ● 注重城市中心和干道的城市景观定位,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干道的艺术面貌。
● 组织有秩序,有韵律的城市轴线,集中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和特色。 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
● 注意反映地方文化特色,避免破坏水系和大拆大改的线型等,保护好历史遗产文化区等。 6绿化
● 用地比例、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35%,绿地率>30%,主干道绿带面积>20%,次干道绿带面积>15%,小区绿地1ha.0.5㎡/人,小游园0.4ha.1㎡/人,组团绿地0.04ha.1.5㎡/人。 ● 风景区内不得安排污染工业,避免过度开发。 ● 绿化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均匀,绿化面积>70%
● 绿地形成点、线、面的整体特点,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
● 河、海、湖、铁路的防护林带宽度>30m,污染工厂>50m的防护林带。 7对外交通
※铁路应从城市边缘通过,不得分割城市过于零碎。
客运站 客运站在大城市可能有多个,设在中心区边缘,距市中心2-3km,中、小城市设在城区边缘,通过式。客 运站必须与城市主干道相连,协调好市区公交,长途汽车,商业服务,注重市内换乘,直接通达市中心及汽车站、码头、地铁可直接引入客运站。
货运站 中、小城市只设一个综合性货运站、物,大城市按性质分别设于其服务的地段,设在市区外围。到发为主的综合性站物,接近货源或结合货物流通中心布置,不为本市服务的设在郊区。危险品设在市郊,并有安全隔离地带。
编组站 留有发展余地,一般设在铁路干线汇合处,避免被专用线,货场,工业,仓储包围。保证主要车流方向有便捷的线路,折角车流最少。会让站、越行站、间距约8-12km。 港 口 选址避开水上储木场、桥梁、闸坝、水源保护区。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留出生活岸线。应有疏港大道。水深10m可停万吨船舶。石油作业区在城市、港区、锚地、重要桥梁的下游。造船厂应划定专门水域、陆域。 机 场 选址布置在城市的沿主导风向两侧,相切最小5-7km,通过15km,距市中心10-30km。30min以内,专用高速公路相连。与编组站保持适当的距离。机场宜适度集中,不应分散建设。
公 路 高速公路的设计时100-120km/h(山区60km/h)。特大城市布置高速公路环线联系各条高速公路,并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不能穿越市中心。中、小城市应远离城市中心,采用 立交,以专用的入城主干道接入城市。高速公路应与城市快速路相连,一般等级公路应与城市常速交通性干道相连。特大城市宜与城市交通密集地区相切而过,不宜深入区内。公路与城市道路各成系统,互不干扰,与城市不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定的入口处与城市道路连接。公
49
路不能作城市干道。公路等级及横断面形式是否相符、合理。大城市设多个公路客运站,设在市中心区边缘,用城市交通性干道与公路相连。
中、小城市设1个公路客运站。客运交通枢纽必须与城市客运交通干道有方便联系,可采用立体交叉。
公路货运站 日常生活用品的—-中心区边缘 工业产品、原料—-工业区、集中 与铁路、货运站、货运码头相联系 8城市道路
※道路功能同毗邻用地性质相符
● 交通性道路两侧及两端,不应安排生活性用地(居住、商服中心、公建)。避免安排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尽可能选线直捷,两旁布置为开敞绿地。 ● 生活性道路两侧不应安排大、中型工业、仓库和运输枢纽。
● 城市各级道路应充分结合地形,与城市绿地、水面、城市主体建筑、城市的特征景点组成整体。城市各级道路应成为划分、联系城市各分区、组团、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通道。 ● 城市道路的选线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并与城市绿地系统和主体建筑相配合,形成城市的“景观骨架”。
● 道路系统规划应系统完整,分级清晰,功能分工明确,不仅满足交通联系要求,也要满足发生自然灾害时的紧急运输。
● 交通在道路系统中的均衡分布。
● 避免单一通道,应提供两条以上的路线(通道)为使用者选择。
● 城市各部分之间(中心、工业区、居住区、车站、码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 城市各组团、分区间要有必要的干道数量联系。
● 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一定机动性,可为地震时提供绕行道路并留有发展余地。 ● 内密外疏(中心区、外缘;商业、工业) ● 支路在内的道路用地面积率20%以上 ● 满足不同功能交通的不同要求
● 一个交叉口交汇的道路不超过4-5条,交叉在60°-120°间,不组织多路交叉口,避免错口交叉。
● 城市出入口道路与区域公路网有顺畅联系。 ● 与铁路站场、港区码头、机场有方便联系。
● 铁路与城市道路的立交应保证城市干道无阻通过。 ● 避免过境交通直穿市区,避免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区。
● 旧城路网规划,充分考虑旧城历史、城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发展的过程,切勿随意改变道路走向,对旧街道与名胜古迹要保护。
● 适当的路网密度8-15% 道路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8-15%,200万以上的人口可15-20% 适当的道路面积率20-30%
道路间距 快速路(≥80)1500-2500m 宽度60-100m 主干道(40-60) 700-1200m 宽度40-70m
次干道(40) 350-500m 宽度30-50m 考试大№注册城市规划师 支路(≤30) 150-250m 宽度20-30m
● 立体交叉主要设置在快速干道的沿线上
● 交叉口附近不设公交站点,转角半径。主干路车速为25-30,半径为15-25。次干路车速20-25,半径为8-10。支路车速15-20,半径0为5-8。单位出入口车速为5-15,半径为3-5。
50
正在阅读:
注册城市规划师规划原理复习笔记03-17
申论试题12-20
2011年全国室内设计师资格考试试卷A卷05-28
gis软件设计实验报告04-05
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申报表10-11
采油工补充题05-11
插队买票的设计05-20
如果你足够优秀03-12
拼音前鼻音,后鼻音区分与练习08-28
佛教寺院共住规约通则03-2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规划师
- 复习
- 原理
- 规划
- 笔记
- 注册
-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