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1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5 17: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2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 A ) A、1903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00年

2.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对应的年龄是( C ) A、2至7岁 B、11至15岁 C、7至11岁 D、0至2岁

3.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B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4.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方式是 ( B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5.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 B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6.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C ) A、线性关系 B、正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7.掌握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完成 ( D ) A、70% B、90% C、70—80% D、80—90% 8.“信息加工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 D ) A、加里培林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加涅

9.在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是指 ( B ) A、预期教师教学达到的目标 B、预期学生教学后达到的目标 C、教学内容目标 D、学习内容目标

10.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 B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教学 D、指导教学

11.让学生按照各自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属于 ( B ) A、愉快教学 B、个别化教学 C、情境教学 D、理想化教学

1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13.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方法是 ( C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14.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于 (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认知与审美列入 ( B ) A、安全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生理需要

16.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D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7.先行组织者技术常用于 (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教学 D、掌握学习

18.按照学习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 ( A ) A、积极与消极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9.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中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 ( C ) A、转化联单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20.掌握学习的提出是由心理学家 ( C ) A、加涅 B、奥苏伯尔 C、布鲁姆 D、布鲁纳

二、 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对行为目标陈述要求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 行为标准 。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 认同 、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有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5.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称之为 学习准备 。 6.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7.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称之为 性格 。 8.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9.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 。 10.学习迁移是指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11.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之为 知识 。

12.个体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称之为 心智技能 。

13.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

14.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之为 教学评价 。

15.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对 教师的期望 。 16.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17.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 。 19.元认知的策略主要有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 。

20.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成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与其现有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教育意义在于: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认知-发现说,发现学习理论)

⑴学习的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构建起知识体系。

⑵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与评价。学习活动首先是获取新知识,即对以前知识的精炼或重新调整;然后,对新知识进行转化,即运用各种方法将其转化为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最后,对新知识转化进行评价,即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任务或运用是否正确。教师必须通过上述三个过程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3.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⑴知识学习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其成长及适应社会生活;

⑵知识学习是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学生各类技能的发展,尤其是心智技能的发展,必须结合知识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⑶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创造性的主要标志是创造态度和创造力,通过知识的学习,

个体体验着前人创造的成果,有助于其获得创造态度;同时,创造力的开发不可能脱离知识的学习,知识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

4.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有哪些特点?

⑴对象具有观念性 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知识、信息,即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表征)。 ⑵执行具有内潜性 心智技能的执行不像操作活动那样以通过外显的肢体运动来实现,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默默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

⑶结构具有简缩性 心智活动不像操作活动那样必须将每个动作实际做出,而是片断的,高度省略和简化的。

5.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具有密切联系:⑴两者本质相同,都是习得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⑵两者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态度和品德也有区别:⑴涉及的范畴有别。态度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被称为品德,也就是说,态度包含品德。⑵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根据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态度因其价值内化水平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与“性格化”,其中“性格化”指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使之成为个体性格的一部分,这部分就是品德。也就是说,品德是态度中价值内化程度最高的部分。

四、 论述题(本大题共2题,任选1题,共10分) 1.论述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容忍和支持学生的标新立异与非常规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有利于提高其创造性。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尽可能赋予学生一定权力,提供其各种机会,让其有时间、有机会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一方面,应使考试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应在考试内容与形式上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举例说明可通过哪些措施促进学生记忆效果的提高。

⑴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研究表明,对新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可提高对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并有利于对这些信息的提取与回忆。

⑵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使用“关键词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母语中找到一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如记英文“gas”(煤气)时,可用汉语的“该死”作为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可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

⑶进行组快化编码 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个体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如记忆149162536496481时,如果没学过平方,就是15个组块,如果学过,则是1个组块,即1-9的平方。

⑷适度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学生在朗读一篇短文10分钟后刚好能背诵,再多读5分钟。但过度学习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而是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相反可能会导致疲惫、厌倦进而影响记忆效果。

⑸合理进行复习 首先,要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新材料学习后开始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遗忘速度放缓。因此,对新材料的学习应及时复习。其次,要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多次)效果要好。再次,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为前一方法更有利于发现学习薄弱点,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集中注意。

2003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请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C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2.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B ) A、组织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 C )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 A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是 ( C ) A、2岁 B、4—5岁 C、4岁 D、6岁 6.“榜样学习”的教育效应最适宜的心理学解释理论是 ( D ) A、强化说 B、认知失调论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理论

7.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 ( B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给学习者提供 ( C ) A、图表 B、新知识 C、认知框架 D、以上都对

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B)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倾向成分 D、认知与情感成分 10.以概念同化的学习方式获得概念主要发生在 ( C ) A、学龄期 B、学前期 C、成人 D、以上

11.奥苏伯尔的同化模式中,总结性同化又称 ( B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12.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C )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3.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 C )

A、动作表征 B、符号表征 C、映象表征 D、表象

1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 C )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15.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 ( B ) A、言语信息 B、智慧技能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16.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D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8.“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 ( D ) 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19.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 C )

A、学前阶段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2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二、 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和教学环境等。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依从、 认同 、内化三个阶段。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的科学。 4.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发展心理水平对新的学习的和适应性称之为 心理准备 。 5.儿童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6.动机有激活、指向和 强化 三个基本功能。

7.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项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之为 自我效能感 。 8.心理发展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 差异性 。 9.尝试与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律 。

10.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称之为 学习策略 。

12.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班级规模、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的性质和 对教师的期望 。 13.品德的心理结构主要有三个成分,它们是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和道德行为。 14.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能力或特性称之为 创造性 。

15.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称之为 问题解决 。 16.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是 发现学习 。 17.在学习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 过度学习 。

18.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称为 知识 。

19.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品德 。 20.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称为 教学目标 。 三、 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⑴性格虽然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

⑵性格可以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⑶性格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2.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⑴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⑵高智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造性;

⑶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⑷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⑴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标,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⑵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特定的认知加工实现的;

⑶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⑴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⑵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师须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目标侧重知识的学习,则宜采用与接受学习相适应的讲授教学,如教学目标侧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则宜采用与发现学习相适应的发现教学。

⑶指引学生学习。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学习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预期,

集中注意力。

5.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主要措施。

⑴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知识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因此,教材应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但同时也必须配有典型代表的事例。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必须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注: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一体化的教材,才能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如果是简述,此段可省略;如是论述,此处不可省略)

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烦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材结构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⑶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节课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在每个环节都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许多研究和实际教学都证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有关。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致使迁移受阻,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讲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且可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其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四、 论述题(本大题只有一个小题,10分)

试论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措施。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

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2004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其为 ( C ) A、刺激泛化 B、刺激比较 C、刺激分化 D、行为强化

2.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D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C ) 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4.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 A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苛勒

5.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 ( A )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 )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A )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B ) A、元认知策略 B、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9.根据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被称为天才的人,其智商必须超过 ( C ) A、100 B、120 C、140 D、130

10.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的心理学家是( D ) A、加涅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布卢姆 11.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叫 ( C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12.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 ) A、科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少年期的年龄一般在 ( B ) A、6、7岁—11、12岁 B、11、12岁—14、15岁

C、8、9岁—16、17岁 D、6、7岁—14、15岁

14、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C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15、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 D )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编著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由此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体系。

2.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生命早期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几乎没有影响,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中被称为 关键期 。

3.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认知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对自己作为活动者的认识、对 任务 的认识和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4.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量表和 斯坦福-比纳 智力测验量表。 5.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维果斯基 。

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 道德行为 等心理成分。

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

8.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方式)叫场依存性 。

9.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 诱因 。

10.学生学习了m(a+b)=ma+mb后,错误地得出lg(a+b)=lga+lgb,这在迁移心理学中称 负迁移 。 11.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过程。

12. 社会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等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观察模仿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3.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经过认知阶段, 联接阶段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 道德健康 的健康。

15.心理学家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 三个发展阶段。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儿童开始形成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最早心理发展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 ( × )

2.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降低。(√ )

3.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通过研究发现,力求成功者更容易选择非常容易的任务。 ( × )

4.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发展过程。 ( √ ) 5.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叫问题。 ( √ ) 6.一般迁移是指学习者所掌握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学习态度的迁移。 (√ ) 7.负强化与惩罚是两个不同含义的概念。 (√ ) 8.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 (√ ) 9.功能固着是一个人意志坚定的表现。 (× ) 10.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和一致程度。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⑴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⑵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⑶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⑷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2.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⑴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⑵高智商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创造性;

⑶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3. 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⑴性格的态度特征。即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倾向性特点。例如,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对劳动、工作、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等。

⑵)性格的理智特征。即表现心理活动过程方面的个体差异的特点。例如,在感知方面,是主动观察型还是被动感知型;在思维方面是具体罗列型还是抽象概括型,是描绘型还是解释型;在想象力方面,是丰富型还是贫乏型;等等。

⑶性格的情绪特征。即表现个人受情绪影响或控制情绪程度状态的特点。例如,个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情绪反应的强弱、快慢,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主导心境的性质等。

⑷性格的意志特征。即表现个人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及行为努力程度方面的特征。例如: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能否自觉调适和控制自身行为,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的是独立性还是依赖性,是主动性还是被动性,是否坚定、顽强、忍耐、持久等。

4. 简述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他把行为结果归为三个维度:控制点(内控/外控)、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及可控性(可控/不可控),把人的成败原因即行为责任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及外界环境。上述维度与因素组合见下表: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结果归因 责任归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5.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试述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提出的学习模式是依据电子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并结合人对信息加工的特点提出来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大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见下图),它主要用来说明人的学习的结构和过程。

信息加工三级系统:首先,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瞬时记忆),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储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有些部分登记了,其余部分很快就消逝了,这涉及注意或选择性知觉的问题。

被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以持续二三十秒。短时记忆的容量很有限,一般只能储存七个左右的信息项目。一旦超过了这个数目,新的信息进来,就会把部分原有信息赶走。如果想

稳定性 稳定 + + 不稳定 + + + + 内在性(控制源) 内在 + + + 外在 + + + 可控性 可控 + 不可控 + + + + +

要保持信息,就得采取复述的策略。但复述只能有利于保持信息以便进行编码,并不能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

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所谓编码,不是把有关信息收集在一起,而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储存库。

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作进一步的考虑,结果可能是进一步寻找信息,也可能是通过反应发生器作出反应。

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除信息流程之外,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正是因为学生对学习有某种期望,教师给予的反馈才会具有强化作用。换言之,反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反馈能肯定学生的期望。执行控制即加涅学习分类中的认知策略,执行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由此可见,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该模型对于理解人类的学习,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依据这一基本的学习过程和模式,对于如何安排教学以及进行教学设计都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2.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

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他们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为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意见,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同时,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他们可以在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对问题形成更丰富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学习观 以上述知识观和学生观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家进一步认为,学习的过程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⑴ 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⑵社会互动性 传统的观点把学习看做每个学生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往往忽视学习活动的社会情境,或者将它仅仅看做一种背景,而非实际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

⑶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概念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等),它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其二、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手工作坊中师傅带徒弟一样。其三、学习和理解的关键是形成对具体情境中的 “所限”和“所给”的调适,即学习者能理解该情境中的限制规则,理解在社会互动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条件—结果”关系,从而能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预期。

教学观 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如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科学和语言等领域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新的解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2005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一种 B 的教学技术。( )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的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2.按照自我意识发展理论,生理自我成熟的年龄是(B ) A、7岁 B、3岁 C、12岁 D、18岁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维果斯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 B ) A、道德素质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学习 5、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 A )

A、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 B、教学媒体 C、教师的爱好

D、“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A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7.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C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8.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D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9.态度与吕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

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 10.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A、线性关系 B、U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1.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B )

A、学生 B、人和动物 C、动物 D、儿童 12、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念 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3.“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B )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认识发生论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最佳途径是( A )

A、发展认知结构说 B、习得三类知识 C、培养认知过程品质说 D、认识发生论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D )

A、 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 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 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 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15个空,每空1分,共15分)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

2.个体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 望和趋势的内在动力称为 成就动机 。 3.无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策视策略和 调节策略 。

4、概念学习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概念形成,一是 概念同化 。 5、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6、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知识分为 陈述性知识 和程序性知识。

7、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智慧技能、认知政略、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和态度五个方面。 8、马斯洛得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 自我的实现 需要。

9、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机体机最佳水平应是 中等 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10、皮亚杰认为,守恒是 具体运算 阶段儿童具备的能力。 11、归因理论是从 结果 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12、影响学习准备的最主要因素是 成熟 和学习。

13、 桑代克 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 1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 评价 三个过程。

15、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 心理 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 2、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 ) 3、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百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 4、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 ) 5、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 ) 6、实物直观的伏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 )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 ) 8、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所有的初中学性都达到了形式运算阶段。 ( × ) 9、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 ) 10、听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既是意义学习,也是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⑴ 发生认知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即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方式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

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⑵ 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不是量变的积累,而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阶段性质变的过程。确定了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见下表。

表 儿童认知发展诸阶段主要特征

2. 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⑴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⑵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⑶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3.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⑴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⑵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⑶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⑷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4. 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5. 简述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基本方法。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而,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学习动机激发的主要方法。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

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2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主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信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口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体来年,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006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遗忘曲线变化程度是( B ) A、前后一样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没有规律

2、在教学中不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方法称为( C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表明儿童认知水平处(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出版于( A ) A、1903 B、1913 C、1914 D、1900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B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6、提出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7、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 B ) A、合作学习 B、发现学习 C、情境学习 D、指导学习

8、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D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9、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常用于( B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个别化学习 D、掌握学习 10、按照迁移性质的不同,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A )

A、正与负迁移 B、纵向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11、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C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12、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 A ) A、知识与技能学习得的心理过程 B、知识与技能的心理特征 C、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D、知识学习情境与其则两情境的变化程度 13、下列哪项属于认知的实例( D ) A、学生在考试之后能准确的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D、利用复述策略记忆

14、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习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B )

A、牢记住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15、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得行为,最合适得安排应该是( D)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得适当时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6、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和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17、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和调节策略。

18、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 教育学与心理学 的交叉学科。

19、我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国外模式基础上,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一般认识过程模式,这一过程分为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和体验假设。 2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是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和评价与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21、我国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分类是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2、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少年期的年龄范围是 11、12——14、15 岁 。 23、规则学习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和 接受学习 。 24、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 障碍 和目标。

25、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倒U关系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9、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30、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2、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感知一运动一情绪一动机一社会能力一抽象思维。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

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3、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问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4、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35、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⑴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⑵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⑶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主行一致。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2)自我意识增强。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信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口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总体来年,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7、论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莺要基础。心智技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大量研究也表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越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标志,通过知识学习,个体体验着前人的创造成果,这对于创造态度的获得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缺乏知识的头脑是不可能有创造性的,创造性不会从无知无识的头脑中产生。 38、论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青年初期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E、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如道德、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他们对未来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2007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教学心理学 B、教师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学习心理学 (C )

2、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 B、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 B) 3、“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提出者是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班杜拉

C、弗洛依德 D、维果斯基 (D )

4、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结构理论,他认为最复杂、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类别是 A、言语联结学习 B、解决问题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 B) 5、在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 A、接近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准备律 ( A) 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我们可以把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

A、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B、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D、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 C) 7、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并将人格发展分为 A、八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三个阶段 (A ) 8、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来学习“鲸”,当教师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鲸”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B )

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或者到工厂等地方开展实地观察访问等,这种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象学习

C、言语直观 D、变式直观 (A )

10、心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在以下四个选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运动技能 D、记忆技能 ( C) 11、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观察法 ( B) 12、“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采用如此之类的语言与学生开展的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

A、倾听技术 B、面质技术

C、询问技术 D、鼓励技术 (D ) 13、在一门课程或者某项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等结束时,教师通常会对这个教学过程进行测定。

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C )

14、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以下呈现的四个选项,属于新教师表现出来的教学活动特点是

A、教学的细节方面由学生的行为决定 B、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

C、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 D、课后评价集中关注上课的有效性 (D ) 15、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最首要的环节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A )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7、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 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8、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 操作性 行为。

19、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 技能 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20、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长时记忆 。 21、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 陈述性 知识。

2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 认同 和内化三个阶段。

23、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划分为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24、问题解决是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 目标状态 的过程 25、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 课堂情境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7、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性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28、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9、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0、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P22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32、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63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3、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类型。P201

(1)发现教学,(2)情境教学,(3)合作学习

34、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35、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206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实例谈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为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尽快培养出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的大批创造性人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些想法: ⑴ 启发诱导式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大学学习应从过去的维持性学习变成探索式学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若能创造性地驾驭教材,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疑难问题,就会有效地诱发学生思维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想象和联想,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⑵ 积极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 。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都与信息量有关。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对随时可接触到的大量资料,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获取有效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捕捉有价值资料。

要求学生把课堂上讲的定理、定义、概念、权威的观点、新奇的提法,特别是学术界还有争议的问题等等,记笔记,最好能同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其目的主要不在于积累资料,而是要通过这个初始阶段的“摘抄训练”,培养信息意识和捕捉能力。每讲完一个课题,都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加以记录。目的仍然不在于发现什么,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敏锐,并且促进学生潜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课后指导学生整理零散资料,去粗取精,形成新的笔记,发现各种资料之间的衔接点,筛选其中最有价值,最能引发和开拓新思路的思想材料,进而去指导他们根据这些提炼升华的材料规范成个人的既定思维。

⑶ 重视想象、发散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整理、运用知识中收束思维。 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火花。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创造想象的内容,激励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⑷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塑造创造性思维人格。

学生的创造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与个性因素也有密切关系。人的意志力、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性人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这就要求教师把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贯穿到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例如,讲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时,力避只满足于给出知识结论的简单处理,而是侧重于点拨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探究结论。对于能坚持这样做的学生,哪怕他们想错了,做错了,在指出其思路上、方法上、知识上的错误之后,还应给予鼓励,其目的在 于不断培养学生对弄不清楚的问题抓住不放,不

搞清楚不罢手的心理品质,对未知世界采取主动进攻、勤思苦想、追根究底的人格个性。

以上从四个方面列举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些途径,还很不全面、很不完善。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现和教学方法上的突破,将需要我们全体教师积极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 37、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开展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

⑴精选教材。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知识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就越容易产生迁移。因此,教材应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但同时也必须配有典型代表的事例。精选教材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

⑵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精选的教材必须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发挥其正迁移的作用。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与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只有结构化的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重构教材结构,进而构建合理的心理结构。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一体化的教材,才能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的相互作用,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 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是一致的,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烦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而有组织的合理的教材结构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加工与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⑶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教学程序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宏观方面,即对学习的先后顺序的整体安排。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二是微观方面,即具体的每节课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在每个环节都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许多研究和实际教学都证明,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所掌握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有关。学生虽然拥有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致使迁移受阻,表现在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讲授有关的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且可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其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38、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⑴客观上,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本身拥有非人为性,它反映了前人对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内在联系的认识,且这种联系具有前后的逻辑关系; ⑵主观上,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具有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试图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2008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件中,属于初创时期发生的事件是

A、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B、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成果,大大扩充其内容

C、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

D、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与应用 ( A) 2、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看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 D) 3、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分类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辨别学习 ( A) 4、“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洛斯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 B) 5、教育心理学中,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

A、学业测验和成就测验 B、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C、知识测验和兴趣测验 D、心理测验和生理测验 ( B) 6、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大类,以下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A、阅读技能 B、运算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动技能 ( D)

7、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大多是一些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方式获得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 A、无结构问题 B、有结构问题

C、界定含糊问题 D、情境不清问题 ( B) 8、根据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A ) 9、下列有关学习策略的特征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方案 B、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 C、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D、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被动使用的 (D ) 10、奥苏伯尔根据其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独特解释是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C )

11、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选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 ( B)

12、布卢姆认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六个不同水平的层次,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教学目标是 A、应用 B、分析

C、评价 D、综合 ( C)

13、在以下有关课堂管理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B、放任型的教师领导方式所形成的课堂气氛最佳

C、对于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教师可采取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

D、教学班级规模越大,师生情感纽带的力量越强,教学效果越好 ( A) 14、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A、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D )

15、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关注的焦点问题,将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一般来说,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

A、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B、自我生存有关的问题

C、学生发展有关的问题 D、自我实现有关的问题 ( B)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 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 学习行为 为中介。 18、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 准备律 。

19、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1、发现教学,又称 启发式教学 ,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者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2、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 对抗的 三种类型。

23、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2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皮革马利翁 效应。

25、根据研究结果,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 课堂教学过程 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27、意义学习:在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

28、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9、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30、课堂纪律: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且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例如,感知一运动一情绪一动机一社会能力一抽象思维。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

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内容

⑴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⑵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及强化原则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3)指引学生学习。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⑴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⑵开展微格教学; ⑶进行专门训练; ⑷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37、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主要方法。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8、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价值辨析及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⑴有效的说服。教师在说服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为,还要以情动人。

⑵树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⑶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责任。

⑷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开始时不能被个体清醒意识到,必须通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

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⑸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009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这一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第二是( C )

A.年龄差异 B 能力差异 C 个别差异 D 性别差异

2.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二是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是不平衡性,四是( D )

A.不同步性 B 规律性 C 共同性 D 差异性

3.在教育中,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 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方向,并采取( B )

A.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B 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C.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素质 D 有效的方法,改善教学成果 4.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 C )

A.支持作用 B 定向作用 C 阻碍作用 D 强化作用

5.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B ) A.接受学习 B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机械学习

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二 是联结阶段,三是( D )

A.程序化阶段 B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C 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D自动化阶段

7.根据学习者心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 B ) A.感性知识 B 程序性知识 C 理性知识 D 元认知知识 8.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点,它们分别是目的性能,认知性和( A )

A.序列性 B 针对性 C 方向性 D 实在性

9.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策略,二是元认知策略,三是( B ) A.组织策略 B 资源管理策略 C 计划策略 D 调节策略 10.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A )

A.学会调适 B 寻求发展 C 适应环境 D 调节自我

11.态度结构除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情感成分和( D )

A.策略成分 B 品德成分 C 意志成分 D 行为成分

1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种现 象( D )

A.服众 B 屈服 C 场依存性 D 从众 13.提出掌握学习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C )

A.阿尔波特 B 奥苏伯尔 C 布鲁姆 D 马斯洛

14.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 B ) A.期望效应 B 皮格巴利翁效应 C 放大效应 D 预期效应 15.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 C ) A.标准化成就测验 B 教师自编测验和问卷测验 C.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D 认知测验和能力测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教学环境___等五种因素

1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初创时期,____发展时期___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

18.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发展存在着____关键期___,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9.动机具有激励功能,_____指向功能____和强化功能

20.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__命题学习_____ 2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___操作的熟练___ 22.认知策略通常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____组织策略______

2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_____主观判断_____ 2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 学生的___心理___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5.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_____学习结果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26.成就动机: 27.群体凝聚力 28.元认知 29.技能 30.教学媒体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P16)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发展不是量变的积累,而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阶段性质变的过程。确定了儿童认知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见下表。

表 儿童认知发展诸阶段主要特征

注:物体恒存性也称为物体守恒性

3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P67)

⑴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⑵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33.简述迁移的作用(P74)

⑴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⑵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⑶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4.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P122)

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⑵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⑶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⑷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3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征(P146)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个∶

⑴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⑵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⑶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试论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

⑴深度加工材料 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研究表明,对新学习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可提高对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并有利于对这些信息的提取与回忆。

⑵有效运用记忆术 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在记忆外语单词时使用“关键词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母语中找到一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如记英文“gas”(煤气)时,可用汉语的“该死”作为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可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

⑶进行组快化编码 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个体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如记忆149162536496481时,如果没学过平方,就是15个组块,如果学过,则是1个组块,即1-9的平方。 ⑷适度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学生在朗读一篇短文10分钟后刚好能背诵,再多读5分钟。但过度学习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而是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递增,相反可能会导致疲惫、厌倦进而影响记忆效果。

⑸合理进行复习 首先,要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新材料学习后开始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遗忘速度放缓。因此,对新材料的学习应及时复习。其次,要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多次)效果要好。再次,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为前一方法更有利于发现学习薄弱点,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集中注意。 37.试论述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P154)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形成道德信念的基础与途径,而后者对道德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既表现为个体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表现为在道德观念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包括直觉道德情感、想象道德情感与伦理道德情感三种形式。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使完成道德认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包括道德行为技能与道德行为习惯。 38.结合加涅提出的教学观点,谈谈教学中要完成的有关教学事项(P194)

教学事项是指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项。引导学生的注意方式有三种:①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③配合学生经验,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2)提示教学目标。通过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作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

(3)唤起先前经验。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大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及时给予辅导。

(4)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5)提供学习指导。呈现完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包括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方法。

(6)展现学习行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学生学到新行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①眼神和表情;②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③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7)适时给予反馈。当学生表现出一次正确行为时,未必就表示他确实已学到了该种行为。因为靠短时记忆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加以复习,就难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8)评定学习结果。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辅导。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识,并给予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要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习迁移。

2010年江苏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心理学(中学类)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及其结果的( A ) A.客观描述 B.主观判断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2.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 B ) A.联想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预测过程

3.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C )

A.场依存 B.内在型

C.场独立 D.冲动型

4.自我效能感概念最早提出者是( B ) A.阿特金森 B.班杜拉 C.奥苏伯尔 D.维纳

5.按福勒和布朗的观点,把大量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的新教师处于教师成长的( D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待遇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6.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B ) A.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B.斯坦福-比纳量表

C.儿童智力量表 D.成人智力量表

7.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表现,家长便撤消惩罚,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这种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是( C )

A.正强化 B.正弱化 C.负强化 D.负弱化

8.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 A ) A.定向性 B.不平衡性 C.结构性 D.差异性

9.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 B ) A.熟悉教材 B.创设问题情境 C.了解学生 D.激发学习动机

10.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最高级的需要是( C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11.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这种学习称作( D ) A.上位学习 B.感性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12.受m(a+b)=ma+mb的影响而得到la(a+b)=lga+lgb,这是一种( B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3.对学生课题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 C ) A.教学媒体 B.学习情境

C.课堂纪律 D.师生关系

14.最早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D )

A.奥苏伯尔 B班杜拉

C.阿特金森 D艾宾浩斯

15.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 C )

A.组织策略 B监视策略

C.调节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6.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 条件作用 ,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17.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 教学大纲 和教材,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

18.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理学的成熟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期望 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 心理自我 的过程。 20.知识是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主观表征 。 2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约为 7±2 个组块。

22.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指 学习需要 。 23.我们平时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 同化性迁移 。

24.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和 独创性 。

25.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 知识结构 的学习策略。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26.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P5

27.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的核心力量。 P24

28.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P173

29.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P152 30.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P215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第7章 P120 (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32.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第3章

学习观

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⑵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通过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后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

教学观

⑴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所谓掌握学科的结构,

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

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①动机原则。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有自我奖励的作用。

②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③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任何具体的程序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习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及个别的差异等。

④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 (注:上述加粗内容在回答论述题时使用,在回答简单题中可省略)

33.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第12章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最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3)指引学生学习。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3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第7章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3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第15章

⑴观摩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⑵开展微格教学;

⑶进行专门训练; ⑷反思教学经验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36.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第4章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等难度的学习情境才是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状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过高与过低的学习动机都对学习效果不利;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学生在学习较容易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紧张点,这样有利于其学习效果;学生面对学习内容有困难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缓解其紧张情绪,让其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效果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则起到相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多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尽管如此,对学生的奖励过多或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滥用外部奖励可能会破坏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使其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后进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37.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主要方法第6章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即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要想在直观过程中获得有关的知识,首先必须注意和观察直观对象。而要想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象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

②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

③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④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

们所清晰地感知。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认真组织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38.结合中学教育教学实际,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第10章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价值辨析及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⑴有效的说服。教师在说服的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为,还要以情动人。

⑵树立良好的榜样。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

⑶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责任。

⑷价值辨析。人的价值观开始时不能被个体清醒意识到,必须通过一步步地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行事。

⑸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011年教育心理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大纲》,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进入(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2、教师感到自己已经站稳了脚跟,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问题上,说明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步入了(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成长阶段 3、形成问题表征是解决问题过程中( )阶段的任务。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4、以命题形式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思维具有可逆性和补偿性以及灵活性的儿童处在皮亚杰所认为的认知发展阶段中的(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试误学习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应后获得满意的结果,则联结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联结会削弱,这是学习的( )的基本涵义。 A、练习律 B、效果律 C、重复律 D、准备律

6、在加涅按学习结果所做的分类中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是( )。 A、智慧技能 B、言语信息 C、认知策略 D、动作技能 7、技能是通过( )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A、学习 B、记忆 C、练习 D、灵感

8、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问题的知识称作( )。 A、陈述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理性知识

9、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从迁移性质上说叫做( )。 A、正迁移 B、水平迁移 C、负迁移 D、垂直迁移

10、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叫做(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1、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由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 )。 A、外部动机 B、近景动机 C、内部动机 D、远景动机 12、对学习结果给出主观上的判断和解释,这是( )。 A、教学分析 B、测量 C、测验 D、教学评价

13、10岁以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称为( )。 A、自律道德 B、主观道德 C、他律道德 D、客观道德

14、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表明了其发散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敏捷性

15、对知识的记忆属于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中( )的目标。 A、情意领域 B、情感领域 C、动作技能领域 D、认知领域 二、填空题

1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 和控制的作用。 17、强化有正强化和 之分。

18、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呈负加速型。

19、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 、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20、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 和态度的学习中。

21、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 的需要。 22、有效的自编测验要求具有信度、 和区分度。 23、课堂气氛分为积极的、 和对抗的三种。 24、心理评估有两种模式:疾病模式和 。

25、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 的联系。

三、名词解释

26、皮格马利翁效应: 27、学习准备: 28、元认知: 29、自我效能感: 30、行为目标:

四、简答题

31、广义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32、简述合理复习的策略? 33、学习策略有哪几个特征? 34、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什么? 35、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

36、请说明三种直观形式各自的特点并简单谈谈如何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37、请阐述教师利用榜样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38、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原理谈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3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