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更新时间:2023-09-15 20:39: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 福建省福州鼓山中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
序
鼓山,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逢风雨大作,颠簸激荡有声而得名。位于山腰海拔455米处的涌泉寺,前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风景秀美。鼓山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南面的天然屏障,是福建省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又是福建省十大名刹之一、为福州五大禅寺之首。
(五大禅林的其他四个是:怡山的西禅寺、雪峰的崇圣寺、北峰的林阳寺、连江百洞山的青芝寺。最后一个,又一说是象山的崇福寺)
涌泉寺在佛教界,虽不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为大智文殊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大愿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大悲菩萨道场)那么有名,但其历史之久,香火之旺,神灵之显,却是名扬八闽,遍及东南亚,因此才能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1987年被评为福建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因寺前曾有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大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至今高悬寺门上方。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朝以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寺院建筑群。
鼓山涌泉寺主要特色有: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数量繁多,体例周全;藏经丰富,有宋刻《金刚经》一部(全国仅存宋刻两部),御赐佛经十三橱,佛经木刻雕版,全国最多;血写经书,数量繁多;高僧牙舍利,弥足珍贵;千年铁树,年年开花(铁树在过去,因人们对它缺少认识,不知道
它需要某种元素才能开花,因此铁树开花,在古时候就成了非常稀罕的现象);佛教名人,层出不穷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了,迫切想了解当地风土民情的愿望大大增强,拜访和了解名山大川的机会不断增多。如果作为生活在福州的人,对本土的著名旅游胜地、佛教圣地,对佛教这种世界性的宗教文化,缺少基本的了解,或者人云亦云,那么对这些难得的旅游资源,以及对佛教这份颇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就容易失之偏颇和遗憾了。
其实“佛经”(即释迦牟尼成佛后,把悟化到的道理传播给世人的教诲,人们又把它称之为“言行录”)到现在仍是最浩大的文学总集。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中唯一与世无争的宗教,对世间三分之一人群的哲学观影响是巨大的;况且“天下名山僧占多”,五大禅林都位于福州相关的名山上,鼓山就是其中的名山之一,因此想了解它的人就一定更多了。 可是许多人,包括福州人却不一定了解鼓山,经常有人上了鼓山,认为没啥好玩的;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虚幻的,或者是神秘莫测的。此种种现象,不仅应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说法,而且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些方面知识的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
古人言“境由灵著,地以人传”,希望能够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这份本土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为满足大家想了解此方面知识的愿望,经过长期的收集、积累,参考了有关史料、地方志、文献、传说,尤其是参考了释永庵(俗名王绍春)师父编印的关于“鼓山风光”的小册子,历经数年,整理出本系列文章,以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一、“鼓山”的得名
鼓山,其实是屴崱峰、白云峰、狮子峰、钵盂峰、卓锡峰、香炉峰、石伞峰??等山峰的总称,方圆数十平方公里,最高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大顶峰” )海拔969米。
从涌泉寺后北行,迂回曲折约五里,至白云峰顶,此地又名“小顶峰”,有一巨石,形状如鼓,每当风雨大作,其颠簸有声,如击鼓,“鼓山” 据说由此得名;又说山形如鼓,且与“旗山”相对,(因有“旗鼓相当”一词的说法,又有郭璞的“迁城记”称:右旗左鼓,全闽二绝)所以叫“鼓山”。 白云峰的山脚峰坡处,海拔455米处,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涌泉寺”。它可与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齐名,素有“闽刹之甲”的称誉。福州人常常说“去鼓山”,其实说的就是去鼓山的“涌泉寺”。
鼓山诸峰,名胜古迹,约有160景,岩、亭、题刻,不下千处。 二、上山的石板古道
“涌泉寺”建成后,菩萨非常显灵,盛极一时,故而香火极其旺盛,据说最兴盛时,僧众达一千多人,香客不断,远近闻名。现在“香积厨”、“餐香堂”中还保留有宋景佑年间(1034—1036年间)用铜铁合金铸造的四口大锅,最大的一口直径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20担水,一次可以煮500斤大米,供千人食用,还可以见到数个洗米用的大石槽,此即为人丁兴旺的佐证。 五代时涌泉寺设田4800亩,光绪年间,官定涌泉寺划界 “附近四十里均属鼓山”(即涌泉寺),至解放前仍有良田500多亩,可见当时涌泉寺规模之大。
涌泉寺香火如此炽盛,引起其他派系(佛祖在世说法时,印度还没有纸张,所以当初只能用口耳相传的办法传承佛祖的教诲。在这过程中,因人们识见和观想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佛教的八大派系:如佛教有小乘、大乘两大派。小乘教有“宗俱舍论”和空宗的“成实论”。大乘教有“三宗论”:“净土宗、律宗、密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等等)的妒忌与不满,就是自然的事情了。福州人素有“兴鼓山,败西禅”、“兴鼓山败雪峰”之说,指的就是这么回事。
因此有人(据民间传说是西禅寺的和尚头)就想以风水术破之,于是等到当时主持寺庙的法力高深的神晏法师,需外出云游三年之际,假与鼓山临时当家亲善,殷勤献策,建议把当时通往寺庙的羊肠小道(大约是指现在沿公路上去3里的非常崎岖的山道)改建成较为平缓的石板大道,以利香客及寺庙人员来往,对鼓山的香火旺盛一定大有好处云云,并且主动表示愿意出资修建。 临时当家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把神晏法师临走前“三年中不要妄动寺庙”的叮嘱给忘了,他一应允游说者,对方就赶紧动手,用整块长形条石,两旁衬以鹅卵杂石,把石板大道修建成蟒蛇形状,蜿蜒七里余,蛇头直取涌泉寺。
涌泉寺临时当家,开初没有察觉出此路所暗含的杀机,谁料自石板道修好后,寺内僧众莫名其妙的陆续生病、死亡、失踪,这引起了其他僧众和香客的莫名恐慌,香火直落而下。据说三年后神晏法师云游归来时,寺内僧众只剩下80多人。这些反常引起当家和尚及其他在寺僧众更加惶恐不安,但他们又不明就里,因此显得非常无奈和惴惴不安。
三年后神晏法师云游归来,乘船从闽江顺流而下,至南麓山脚,望见山上新修的石板路乃蛇甲形状,心知大事不好,忙抢上山,询之,并且告知临时当家,此路为“蛇抢燕窝”,故而才有那些莫名的灾祸,立命在离寺几十步远的山门后,埋入镌有“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取打蛇打七寸之
意,以截断蛇首,使蛇不能继续作祟;又在沿途石道中间盖了几座亭子,取斩蛇数段之意;还在第五亭前,相当于蛇的要害处,打造两座石塔以镇之。
这条石板大道,原来共有石阶2145级(现在因为修建成登山道,所以许多石阶已不可见了),总长约7 里。每登数级就有一小段平坦的路,每隔一里左右就建有一个亭子。 下面分别介绍福州鼓山上山的几座亭子:
“闽山第一亭”是根据朱熹题书“闽山第一”四个字作为横额的,这个亭子不是上面所说的神
xiè
晏法师修建的上山第一亭,现在这个亭在山麓的廨(可是按照当地人的读音为xià,通“下” )院前面。
过廨院,就是“东际桥”,桥上盖亭,叫“东际亭”,过这个亭,才是真正登山道的开始,现在这个亭被围在索道站内。
过东际亭,登阶93级,到“仰止亭”。这个亭久废待修。乾隆时的福州太守李拔曾题有《仰止题》一诗:云霄有路重重,今古几人景从?不到上头不住,山前遥见云封。
再上216级,为“洗心台”,旁有巨岩如人心,其下泉声潺潺,意为人在此洗净心肠,去除邪念,方可登临佛家圣境。
又上157级,即“石门亭”,俗称“头亭”。据说旁边才是已废的“听涛观瀑亭”原址;又有人说“石门亭”就是“听涛观瀑亭”。现在看到这个亭的匾额上就写着“听涛观瀑亭”。在此如遇风雨大作,可听到松涛阵阵,观赏到亭右侧的岩瀑飞流,因而名之。此即为镇蛇第一亭。 由石门亭拾阶而上,登257级,就到了“乘云亭”,俗称“水云亭”,初名“梯云”,因旁有泉,所以又叫“灵泉”。继续上行,沿路有石刻,如:王用文的“乘云”、黄廷勋的“仰涛”、高鹊桥的“小鼓”,此亭即为镇蛇第二亭。
再上422级,到“合珪亭”,因旁边有两石如合珪(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器物),故名,又因登山到此已至半山,所以又称“半山亭”。此即为镇蛇第三亭。
从半山亭上行147级,路旁有一岩石,上刻“路通仙苑”,从这里的小径北上,可达著名的“十八洞景”。(“十八洞景”还可以从另外的路径进去)
再上行284级,有岩刻“桃岩洞口”,由此小路东去,可到桃岩洞、桃岩精舍等处。
再上91级就是“茶亭”,又叫“圆通庵”,可惜原址已经被风雨侵蚀,早已废弃,现在在旧址右边建有“观音亭”。旧亭址旁有福州人耳熟能详的“欲罢不能”(清乾隆壬午福州太守李拔)的题字,还有“宜勉力”(清光绪辛卯周宝臣)的题字,都意在勉励人们已经到此了,就要继续努力攀登,不可放弃。此即为镇蛇第四亭。
(李拔登临此处,欲罢不能的民间掌故:福州太守李拔一日忽发与民同乐之情,率民众登山,可能是平时少有锻炼之故,登临到此时,已经大汗淋漓,气喘不止,想作罢又舍不得,且于民众前丢面子,因此题字自勉)
到此寺庙钟声渐闻,说明涌泉寺离此已经不远了,因此登山者,每每闻之,都会振作精神,继续攀登。
过茶亭,继续登阶328级,达“松关亭”(现在旁边有服务部、餐厅等),亭旁两侧各有新修石径,分别通往“八仙岩” 、“葛仙居”等“十八洞景”景点。
至此道路渐趋平坦,夹道青松苍翠,旧称“万松关”、“万松湾”,周围颇多摩崖石刻,如:“高山仰止” 、“今古名山” 、“一壑风烟” 、“白云苍海”、“惠风和畅”等,还有一些诗刻。服务部下方的“望奎楼”下的一笔“寿”字,常常为人所临拓。
chī
松关亭后,秦如篪的一笔“虎”,写得很活,以至成真。传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此虎便会活了,常常出来伤害周围的百姓和牲畜。群众追之,至此竟现出一“虎”字,群众乃知此“虎”活转了,为了防止虎再伤人,于是在字的旁边,围筑石墙以圈之,自此,此虎不再伤人了。这个传说大概是为了说明这个字写得活罢了。
从此处至更衣亭前,还有戴定邦的一笔“龙”、一笔“虎”,更是虎踞龙盘,跃然于石上。林可桐刻录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手书,很有气势。光绪丁酉卧云法师的口书(即把笔含于口中书写)的“静气养神”,如钢刀细凿,力透石背,非常难得。
从服务部前行几十步,就是第五亭:“更衣亭”,亦称“王审知更衣亭” ,此亭原称“观化亭”。 亭名改称,此中还有一段传说:
唐末王审知与其兄王潮奉唐末朝廷之命入闽,王潮因不适应此中潮湿气候与水土,不到两年就死了,埋在惠安到泉州之间的“土山”。王审知续位,大力开发闽地,为闽地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被五代的梁朝廷任命为“开闽王”。梁开平年间,闽王大兴土木,填潭造寺,到闽侯雪峰寺,请来神晏法师到鼓山住持。
但是王审知因公务繁忙,自从寺庙建好以后,许久都不得空上山朝拜。一晚办公至深夜,他踱步至署衙前(即今十九中旁的“庆成寺”),抬首望见长庚星旁,大约于现在鼓山第五亭附近,有闪光数丈,上烛霄汉,其迹似觉颇近,有一个极亮的夜明珠熠熠闪光,连续几个晚上都是如此。闽王颇觉奇怪,派校尉循迹侦之。校尉返回复命,曰:“东门外鼓山,人迹罕至之处,有僧闭目枯坐树上,不食不喝,远近无知之者,口中自念偈语。”闽王顿悟,曰:“此为善知识者,奉佛命提醒我,勿怠慢了念佛之事矣,我当往见之。”于是第二日速速备办了香花、水果、香烛之类,前往参拜。攀至现在的第五亭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倚石小憩,起而于此亭内更衣,准备入寺拜谒佛祖。后来闽王及众香客上山,都于此亭内更衣,然后入寺,以示对佛祖尊敬。
为了纪念闽王开发闽地及建造涌泉寺的功德,后人遂将此亭改名为“更衣亭”。清代的杨庆琛还有对联记载此事: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
今日登山,在此更衣仍然有意义,因为高处不胜寒,每升高百米,温度大约降低一度,登山者不但要换掉汗湿的衣裳,而且还要添衣,此处就成为更衣的好去处。
此处有清乾隆福州知府李拔的“毋息半途”,说的是登山不可半途而废,学习也不可停滞不前;
guǐ
有咸丰元年林秉淳所书“眼底浮云”;同治癸亥年林可桐、杨豹所书的“新路须平”;还有清代道光丙午秋杨庆琛的题咏:“石鼓名山法席开,更衣亭外见楼台。一声钟罄碧云寨,人自万松深处来”;有形如和尚,安详面壁的“佛”字摩崖石刻等等。
过松湾,下石阶80级,穿公路,迎面就是“石鼓名山”大牌坊了。
穿过牌坊,不远就到了“山门亭”和“驻锡亭”。山门亭石柱上有中国百对名联之一:“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细观此地,此联充分利用了这里的地理特点,又利用双关的手法,巧妙撰写的一副对联,真是恰如其分,令人叫绝。
跨过山门,进入甬道,一会儿可以看见右边一道粉墙月门上的横匾上,题写着“兰花圃”,为朱德委员长的亲笔手书。朱德委员长游鼓山时,伫立此地,细观一会儿,突然指着一棵大樟树上说:那里有一棵兰花。因此人们才发现鼓山原来也有兰花,于是将之命名为“鼓山兰”,并且继续扩大培养之。
沿石砌甬道,穿过“万福来朝”木山门,(其背面题写着“回头是岸”。意即世间各种福气都潮涌于此,来向佛祖圣地朝拜;进入这里,就进入了幸福的佛教圣地。可是跨出这个山门,意味着你跌回到茫茫红尘的苦海之中了,所以这是告诫你,回头才是幸福的彼岸。)过“海天砥柱”门亭,就到了涌泉寺广场,巍峨的涌泉寺巍然屹立在面前,广场边前侧有口方形“罗汉井”。
涌泉寺胜迹
三、“燕窝宝地”——涌泉寺
涌泉寺建筑构思独特,整个寺院依山领傍势,建在山峰的颌处,堪舆行家称为“燕窝穴”,使得寺院藏而不露,所以,游人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坐缆车,都看不到寺院,即使进了山门,仍见不到规模宏大的涌泉寺,素有“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之说。
因为涌泉寺寺庙建于屴崱峰、白云峰、狮子峰、钵盂峰、卓锡峰所形成的“盆地”中心,准确的说,是前临香炉峰,后倚白云峰的坡脚,即风水学上所说的“燕窝宝地”,所以从福州城远望,是看不见涌泉寺的;可是寺庙又处在白云峰的坡脚上,所以就看不见白云峰本身了。 涌泉寺现有占地二十五亩。
涌泉寺的前身是“华严堂”,是在唐建中四年(783年)开建的;而建造涌泉寺是在梁开平二年(908年),至今(2006年)已经有1098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唐建中四年,建“华严寺”到现在(2006年),涌泉寺则已有1223年的历史了。现在,人们都把唐建中四年(783年) 建“华严堂”,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
白云峰下,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潭,相传古时有“毒龙”居之,每当风雨之时,便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唐建中四年,有个官员(从事)叫裴胄,认为“神物所居,宜盖寺镇之”,就请来灵峤禅师到此念“华严经”驱龙,龙被赶走后,裴胄就奏请朝廷在此建寺,赐名“华严堂”,但当时规模较小。因灵峤禅师诵《华严经》驱龙,此寺遂名“华严堂”,可是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堂被毁了。
约过百二十年,梁开平二年(即908年),王审知入闽成为开闽王后,在开发闽地之时,亦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建寺初时,由于地处盆地,地下泉涌不断,地基无法打造,传说就是毒龙居住时钻成无底洞造成的,以至开闽王的国库亏空,只好暂时停建。后一高僧梦见佛主托附,自愿捐出
头颅奠基,泉涌乃止,统归于现在广场前的“罗汉井”涌出,寺才建成。为了纪念这位高僧,寺乃取名为“涌泉寺”。
又一说,建寺时,泉涌乱喷,有一高僧走到现在罗汉井处,手指地上,口中念咒,泉水就从此处涌出,不再乱喷,寺乃建成。
其实涌泉不断,是地理上的原因,因为此处就位于盆地中央,周围各个山峰的水流都灌注于此,而且原先此处就是一个深水潭,打造地基时,泉涌不断就是很正常的了。
寺庙建成后,据志载:涌泉寺住持从五代神晏至清朝的遍照禅师,已历经七十二代方丈。明清
pèi
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大德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大和尚。
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菲律宾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廨院。 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
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法师受林森等人的邀请,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宋朝时,宋真宗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涌泉寺”。 期间涌泉寺几经兴废,明永乐六年(1408年)和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涌泉寺两次遭受火灾(雷击和香火焚烧),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后几度扩建,才形成今天规模。 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组错落有序的汉地寺院建筑群。
现在看到的“涌泉寺”的大部分建筑,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门上横匾“涌泉寺”三字,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完成时,“御笔钦颁”的(即康熙亲笔书写后,颁发给涌泉寺的),至今高悬在寺门上方。
由于历代帝王的提倡和推崇,作为“闽刹之甲”的涌泉寺不断发展,兴盛,五代时涌泉寺设田四万八千亩,光绪年间官定“附近四十里均属鼓山”,至解放前,仍有良田五百多亩,收租谷十几万斤。
涌泉寺天王殿前石柱上的两副对联,精练的概括了涌泉寺的历史和地理特点。第一副:面对香炉,不用隔江招手;背临屴则,请看顽石点头。
另外一副石柱联:尘外不相关,几阅沧海,几桑田;胸中无所得,半是青松,半白云。 四、涌泉寺的“三宝”与“三铁”
涌泉寺有“三宝”(陶塔、雕版、血经)、“三铁”(铁树、铁锅、铁丝木),价值连城。 涌泉寺前的“千佛陶塔”
“千佛陶塔”烧制于宋代元丰五年(1082年)。东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宝塔” (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一座称“贤刼千佛宝塔” (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双塔均用陶土分层烧制,塔身施釉,呈棕褐色,砌叠而成。八角九层,座径1.2米,高6.83米,底基为石砌之台,塔身仿木构楼阁形式,共贴佛象1078个,故名“千佛陶塔”。八角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挂陶钟72个,塔座上塑莲花瓣、舞狮、侏儒,并刻铭文,记述建塔时间和匠工姓名。1972年由市郊梁厝乡龙瑞寺迁移到这里。
陶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是研究宋代陶瓷艺术和建筑特点的实物佐证。该塔保存至今924年,为我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这两座陶塔国内罕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涌泉寺的一大宝。 藏经殿中的雕版与血经
寺内藏经阁,保存明以来佛经雕版万块,成为涌泉寺的第二大宝。藏经阁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七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此为涌泉寺的第三宝。 藏经二万多册,血书价值连城
藏经殿为清顺治十六年所建,清康熙重修,保存至今。
殿里保存了清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以及清乾隆七年(1742年)起收存的“赐御藏”十二橱,以及《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书本藏》、《日叙本藏》等九千部,共20346册佛教经书。血写经书657册。
血写经书,乃光绪丙午卅一年端午,比丘华能刺臂血,由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多经》全部;以及乙亥仲冬,定慧大师刺血,由克定法师楷书《佛说四十二章经》。
用鲜血楷书这么多的佛经,需要很长时间,并且需要提供大量的鲜血,这就要求供血者长期不吃盐,血才不会凝固,便于书写。能提供这么多的血,其价值实在是非朱砂可比,其意志之坚定,发心之可贵,实在令人钦佩!
藏经殿另收藏缅甸贝叶经七册(贝叶经,乃在贝叶上绘制罗汉像,刻佛主教诲等等;还有经书雕版1375块,数量为全国之最;同时还保存了来自缅甸的释迦牟尼白玉卧佛像(是按释迦牟尼圆寂时形状雕刻而成的卧佛像)。
还有舍利塔一座,里面的玻璃瓶内原来储有78粒椭圆形小珠子,系高僧精、气、神凝结而成的宝物,火化后拾得。据说与佛有缘者,会因个人缘份深浅不同,可以见到不同的色彩、光亮,形状等,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散失了,现在只剩下三粒。 涌泉三铁
涌泉三铁是寺里的又一特色。一是大雄宝殿内三圣像前安放着一张铁丝木供桌,据说遇火不燃,入水不濡,遇阴则潮;二是方丈室前有三株千年铁树,两雌一雄,灵气独钟,雌树黄花如绒球,雄树花型似绒塔;别处铁树罕见开花,唯这三株年年开花,真是奇观,游人可饱眼福。三是寺僧斋堂香积厨中,有一口大铁锅,口径达1.67米,深0.80米,煮一次饭需放5包大米,1吨水,可供千人食用,是世上罕见的“大锅饭”,饭熟后,锅底沉结一层锅粑,酥香可口,是涌泉寺的特产之一。 五、天王殿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原为两层,上为罗汉阁,下为金刚殿。梁淳熙六年(1180年)改名“飞锡阁”。明永乐六年(1408年)被雷击烧毁,明宣德八年(1432年)按原样重建。明二十一年(1542年)又被香火烧毁,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为殿,经清乾隆前后几次大修,又于光绪三十四年(1808年)重建,保存至今。
门上横匾“涌泉寺”三字,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重建完成时,“御笔钦颁”,并悬挂在重修后的天王殿门眉上。
“天王殿” 系汉地佛教三座主体建筑之一。殿内左右两厢塑有四尊巨型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在佛教中亦称:东西南北四天保卫者,也就是寺院的护法者。中国民间又根据其形象特征,认为其分别蕴含着“风调雨顺”之意,这种说法均取谐音双关命名之。
“风”持宝剑者,其剑锋芒毕露。“调”弹琵琶者。“雨”撑伞者。“顺”捉蛇者,扯直其身。(蛇亦被视为邪恶之物)
(据闽侯县昙石村“珠岩寺”载:这四人曾助纣为虐,后被姜子牙收服,指派为护佛法的保卫者。但此说法仅据参考。)
位居天王殿正中间的是弥勒佛,他是佛主释迦牟尼的接班人。佛主预言,世间如何事物均会生老坏灭,佛法灭度,重新得到弘扬之时,弥勒菩萨将在这个世界成佛说法。因是佛主的接班人,他先到“第一线”做接待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他大肚宽肠,嘻笑待人,意在广求四方布施。据说他是浙江宁波人,民间又称他为“布袋和尚”。
清人王庭珍曾为弥勒座写了一付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来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衣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这个对联把求取施舍,说得很是诙谐、委婉、动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驮佛,他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也叫“伏魔杵”)。他是寺庙护法之神,掌管着全寺的护卫之职。不同寺庙的韦驮佛,手捧或手持金刚杵的样式不同,就代表着外方云游来此的出家人,可不可以在此吃饭和住居的意思。至于可以吃住多少天,请看他伸出的手指。涌泉寺的韦驮佛是双手合十,将伏魔杵置于手弯中,伸出十个手指头,这表明涌泉寺寺院的规格是很高的。(因规格的不同,有些寺庙的韦驮佛是手按金刚杵的,这是示意外来僧人到此不能留住,只能朝拜。) 另外香客将要离开寺庙时,应再到韦驮佛前,摊开双手朝拜,以示未从寺庙带走其他东西,带走的只是佛的教导和福气。 天王殿内有副对联曰:
bō
四大皆空,除非般若(智慧之意)门墙,更无坐处;六根已净,但论魁梧奇相,犹是皮观。(议的是四大金刚的作用)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两边铁杆入云,系马尾船政局所造,用以避雷。左右有鼓楼、钟鼓楼对峙。 六、钟鼓楼
晨钟暮鼓,唯独不打五更钟
过天王殿是大天井,中间横桥卧,桥名“石卷桥”,天井两厢钟鼓楼,分置巨钟大鼓。钟楼上的钟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用金银铜锡铸成,重约二吨,钟上铸有《金刚般若波罗经》全部,共有汉字6372字。清晨撞钟僧每念“南无阿弥陀佛”108遍后,才敲一下钟。(“南无”是“敬礼”之意)
相传涌泉寺兴工时,开山长老向老龙借地,约定于五更时还地。但到大殿建成完工后,长老忘记了,故而第一次打五更钟时,老龙兴风唤雨,殿陷一角,于是赶紧将十三橱御赐藏经填平龙潭,从此以后,鼓山涌泉寺就不打五更钟了。这就是联曰:“钟声远送十里,唯独不打五更”的来历。 七、大雄宝殿
“大雄”意即“英勇无上”之意,是称颂佛主为了拯救世人,舍生忘死,英勇无畏。涌泉寺大雄宝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宋皇祐元年(1049年)重建,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宋嘉定二年(1209年)两次重修,明永乐六年烧毁,明宣德七年重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烧毁,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台风吹倒,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再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保存至今。 殿柱对联云:屴崱巍巍千古秀,灵源湛湛万年清 殿内外对联简录几对于下:
1. 石鼓峰开闽峤,巍巍屴崱见心天;涌泉派自曹溪,湛湛灵源归性海 2. 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 3. 灵泉常不涸,永沾法雨沐洪庥;梵宇庆重修,依旧慈云瞻宝相 4. 石鼓喧空,警觉性天超般若;灵源涌地,汇归法海证菩提
5. 法界此重开,佛在当前,便是灵山真面;慈航今远去,人归化外,都从苦海回头 “大雄宝殿”是汉地佛教三大主体建筑的核心。
殿前有根1.5米的石柱子,就是“恶魔柱”,(在香积厨、餐香堂前也有一根)是专门供恶魔吃饭用的。传说有个恶魔专以吃童男童女为生,但是他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佛主知道了,就设计骗走,藏起他的孩子。恶魔急坏了,此时佛主现身告诫他,只有他保证不再吃别人的孩子,止恶行善,才会把孩子还给他。恶魔此时才幡然醒悟,立誓不再吃人,可是他没有东西吃怎么办呢?佛主答应他,每餐饭都会在以上两处,为其提供素食米饭。因此凡是寺庙,在开饭前都会行个仪式,在石柱上放些饭粒之类的食物。
大雄宝殿殿内雕塑了释迦牟尼三世佛巨像,左右两厢雕塑了十八罗汉群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铸红孩儿童子像。
释迦牟尼塑像高大雄伟,从莲座至头部高二丈。其所坐莲花座,是佛教中渡往西方极乐世界用的,其头顶呈兰色,貌似“帽子”的东西,原是“佛主”在菩提树下专心悟化时,鸟粪掉落下来堆积而成的。
释迦牟尼三世佛,指释迦牟尼佛(居中间者)管今世;(左)钦光如来佛管前世;(右)慈隆即世佛,管来世。三佛是管三世轮迴之意。
也有的佛寺,(左边)老的是摩诃迦叶佛,(右边)少的是阿难陀佛。
还有的佛寺,则是供奉舍利佛和目犍连佛。此二佛,最为佛主器重,是僧众的上首,他们都在佛主涅槃前逝世。佛主涅槃后,代佛统率大众的是摩诃迦叶佛,其后是阿难陀佛,他们都是佛的十大弟子,各有神通。
大雄宝殿两厢的十八罗汉,本应是十六罗汉。罗汉,即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又称十六尊者。是释迦牟尼的主要徒弟,各具非凡本领,雕塑形象各异,惟妙惟肖。据经典说,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是为了更方便引领世人脱离苦海。
公元二世纪时狮子国(斯里兰卡)的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画册中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字和德行。这部书由唐玄奘法师翻译后,十六罗汉更受到我国佛教教徒的尊敬。五代时,中国画家却把庆友与玄奘也画在一起,故有了十八人,且“十八”是佛教中的吉祥数字。宋代时就有人指出这个错误,但为画题赞的多是名人,且以上两人功德很大,值得尊敬,故就此流传开来。
佛三世像两侧供奉着文殊师利、普贤、观世音、地藏四个菩萨像。此四位菩萨均是已经成佛后,立誓“不度尽天下苍生不成佛”,因此又化为菩萨身,重返人世间,度脱人间苦厄的佛教圣人,他们各有自己的道场。
大殿仰板保留着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佛教色彩的图案,总计242块,其中各种详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 块,其他的还有象征吉利的象、麒麟,以及与中国佛教发展的白马。猴等等图案27块。
大殿后有康熙年间(1662-1722)铁铸的弥陀按引佛、观音、世至三尊像。每尊连同底座约重2300斤,铁佛贴金。
佛前供桌系海底沉木(鸡丝木)制成,遇火不燃,遇阴见潮,是鼓山涌泉寺一宝,用这么大的鸡丝木制成的桌面是非常珍贵的。可以拿一根头发放在该桌角,用打火机烧,奇怪的是,在桌面的头发就是烧不掉,可见其神奇。
八、释迦牟尼与佛教简介
佛主释迦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人(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名字叫:悉达多,姓:乔达摩。因为他属于释迦族,故而人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主于元前565年生于尼泊乐南境的迦日毗罗卫城。其父是这个小城的王,叫净饭王。母亲叫摩耶夫人,从右肋产下悉达多后不久就死了。
幼年时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养育大的。他自小跟从婆罗门学者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广博;又从武士们学武术,是个骑射、击剑能手,由于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净饭王希望他能够继承王位,成为一个“转轮王”(即统一天下的君主)。
可是悉达多王子幼年就喜观察沉思,他发现世间无论高低贵贱的人,都无法摆脱世间生老病死的苦痛。可是他读过的《吠陀》(即婆罗门经典),不能解答他“如何真正解脱世间苦痛” 的难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要求解脱的念头。净饭王发觉后,千方百计予以阻止,十六岁时,便为他
hù
娶了邻国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他追求真理的决心,终于在二十九岁(一说是十九岁)的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出城,来到一个森林,换去王子衣服,剃去须发,以示其决心,(后来出家人剃发就是源于此因)成为一个修道者。(当时印度出家修道之风很盛,思想界也与中国一样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
他父亲尽力劝他回家无效后,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跟随他。他们跟随悉达多王子遍访当时有名的学者,向他们学道,但这些人的学问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明白了当时的哲学思想界中没有真正的解脱之法,便离开他们,走到尼连禅河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一起修行。 苦修六年,他尝遍艰苦辛酸,坚持不懈,但结果还是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他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饮用了一个牧羊女供养的羊奶,恢复了元气。随从的五个人见此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便离开他,去继续他们自己的苦行。悉达多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树下(即菩提树)铺上吉祥草,面向东方盘腿而坐,发誓说:“我今生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座。”他便这样在树下苦思冥想,思维解脱之道,经过若干旦夜,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的觉悟而成佛(即成就了无上正觉,因为“佛”的意思就是“觉悟”)。他成佛的年龄,一说三十岁,一说三十五岁。
他觉悟到了苦、集、灭、道四谛,其中心思想是人生极苦,涅槃最乐。佛主纵观世间,发现无论是谁,其人生都是苦多乐少,而苦的根源就是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只有灭掉人的欲望,人才可以脱离苦海,但是,要灭欲,就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此后,直到八十岁逝世前,他从没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
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自己证悟的真理。他先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从者,为他们说法,使他们皈依了佛。佛教界把佛陀的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轮”。从此建立了佛教,具足了“三宝”(佛陀是佛宝;所说之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宝”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极为尊贵。
受佛主教化而皈依“三宝”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有十大弟子,他们各有特长。他的兄弟、堂兄弟、儿子、宫廷中剃发工、佛的姨母等等都先后皈依了佛,至于不出家而皈依佛的弟子则更多。 (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和尚”,原指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人,是一个音译词,现在泛指出家人;到寺庙看见出家人,一般称“师父”较妥,法师,是指对佛教教义有一定研究、造诣的出家人;在家信佛者,就称为“居士”)
释迦牟尼教化的地方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则分散到四方游化,弟子们听讲后,采用口耳相传的办法,进行传播,然后把佛的教化记录下来,记载在贝叶上,即成为“经”。(当时的印度还没有纸张,后来才发现叶片宽大的“贝叶”可用于书写,所以唐僧取经,取回的是贝叶经)。
八十岁时,佛主在毗舍离城时,已患重病,度过雨季后,偕弟子向西北走去,受了铁匠纯陀供养的食品,病更加剧。走到拘尸那伽的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婆罗树的中间安置上绳床,枕着右手侧卧着,(后来所有的卧佛像都是采用这种姿势),佛告知弟子们,他将要涅槃。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佛为他最后说法,所以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弟子,时间大约是元前486年。
佛主涅槃后,遗体火化,弟子们将佛主的舍利子分成八份,备在不同之处,建塔安奉。传说有三份传入中国。前几年西安法门寺地宫,发现了佛主的指骨舍利子,并且于2006年护送到福州旗山“万佛寺”供福州佛教徒以及各方人士瞻仰。
按照中国的农历时间推算,四月初八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是佛成道日,二月十五是佛涅槃日。
佛诞生地:蓝毗尼园,成道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伽,就成为佛教的四大圣迹。 九、圆通宝殿
圆通宝殿叶叫“法堂”,也是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建的,宋绍兴九年(1139年)扩大重建,绍兴二十九年被山洪冲毁,又复建。明永乐六年(1408年)烧毁,明正统间(1436-1449)重建,明嘉庆二十一年(1542)年再次被烧毁,明崇祯二年(1629年)重建,清康熙至乾隆大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重修。
殿里供奉观世音及二十四诸天象,保存了明清两代经书近万册。有明版锦装(即丝绸图案封面)的几十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仰板上保存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绘制的佛经,以及佛教发展史方面的佛画75幅。
三块横额牌匾是:《莲界重辉》、《 宝珞尊严》、《 漉(lu第四声)界尊严》 木柱对联:
1. 涌净浪平,直使普济慈航,稳渡群生登净界;泉清寺古,间有庄严宝相,特参我佛悟禅关 2.潘贝叶五千文,灵山自在;洒杨枝一滴水,法界长春
3.这里还有释元贤的题联:石门壁立,青霄飞鸢莫度,相逢何须言前鉴;毒鼓雷轰,白日大地全醒,已到方知格外机
殿前天井有一株百年桂树,至今仍能年年开花,香闻院落。 十、白云堂
白云堂是供信士、居士、贵客来访时憩息饮食之处。 此中有联云:
1. 黄元溥联:云过晴空,去来原无挂碍;月印碧潭,色相不在送迎 2. 孙尔准联:掩关客去还丹灶;开土堂深卧白云 3. 杨庆琛联:山翠环来僧寺古;松声喧落海云多 4. 魏杰《饮白云堂》诗:
登高直上白云隈,鼓涌攀岩志未衰。揽胜喜从天镜往,听涛遥自海门来。 国师岩下溪无水,罗汉山中佛有台。莫把科名关得失,与君且举菊花杯。 十一、方丈室
方丈室为本寺住持居住的地方。
方丈,谓一丈见方之面积。僧寺住持住方丈之室,故称之曰:方丈。
《潜确类书》记:唐王玄策使西域,有维摩居士石室,以手板纵横量之,得十笏,故曰:方丈。俗称本此,盍就其居室言尔。
住持:寺僧之主,寺中总持事务也,亦称“主僧”。住者,安心觉海,永息攀缘;持者,主持万行,勿漏勿失。
又谓住持,为住世而维持佛法也。佛经有主持三室之言。木佛画像,为主持之佛室;黄卷赤轴之经文,为主持之法室;剃发染衣之人,为主持之僧室。
涌泉寺方丈室,过去曾悬挂开山祖师画像、圣箭、锡杖。现存祝寿屏风十扇,书写120个不同写法的隶体“寿”字。 此中有徐宝元联:
一天松月流空界,隔岭钟鱼应海潮
释元贤联:
长披破衲傲溪山,笑看云舒云卷。只念数珠消岁月,那知华落华开
方丈室前,栽有三株千年铁树,且连年开花,谓为鼓山一绝。两株朝内,象征着香客来拜;一株朝外,象征着寺僧回拜。其中有一株是从西禅寺迁移过来的。 十二、香积厨、餐香堂 一锅煮千人饭,粒米大如须弥山
香积厨、餐香堂,是造饭、用斋之处,涌泉寺因为寺僧与香客众多,因此此中香积厨、餐香堂场所比较大。
香积厨内有四口巨锅,系宋代景佑年间(1034-34年)用铜铁铸造的。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达167厘米,深80厘米,可容20担水,一次可煮500斤大米,供千人食用;还有四条巨型的供洗米用的大石槽,可以作为寺僧与香客众多的佐证。 “餐香堂”中,释巴霖有联云:
五夜工夫,铁脊梁将勤补拙;二时粥饭,金刚屑易食难消 又联:
鱼鼓响时,打点饭盂向天,谁识饭是米做;象龙集处,咀嚼菜根有味,方知舌在口中。 十三、华严堂:
即涌泉寺的前身。相传涌泉寺内,过去有华严岩,为灵峤禅师诵“华严经”驱龙的地方,后来在此地造“华严堂”,再后来就改造成现在的涌泉寺。
qié
十四. 闽王祠、伽蓝殿
wǔ
过钟楼,沿廊庑而上,左边有闽王祠,右边有伽蓝殿。
闽王祠,是为纪念闽王王审知而专设的。王审知是河南光州固始人,893年随其兄入闽,兄王潮被唐王朝任命为闽节度使,王审知任副使。兄因不适应福建的水土而殁,王审知续位。907年梁太祖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于建城的同时建涌泉寺。
王审知提倡节约,减轻赋役,与民休养生息。他礼贤下士,衣冠怀之。他建学校,教养本地人民,开发海港,奖励内外通商。文化经济一向落后的福建,这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他在位29 年,境内安宁。925年卒于福州,谥“忠懿”,埋葬在福州新店斗顶村的莲花山。续后,其长子王磷继位,追尊王审知为“太祖”。可惜,其子不似其父,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后来被起兵造反的下属刺死。
伽蓝殿,(梵语中原是指“寺院”)汉地佛教中是供奉伽蓝菩萨的殿堂。他的地位相当于寺院的主持,但是他掌管的主要是我们凡人所看不见的事务,是可以震慑妖魔的,所以又是寺院的护法神。
十五、戒堂
戒堂供每年的“浴佛节”各地寺院前来受戒者小住。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就是“浴佛节”,各地寺院新修僧尼,多上山受戒,因此这天寺庙里的游人、香客、居士等就特别多。
受戒时,发心皈依佛教的新来的僧尼,先剃光头发,跪在佛像前,闭目合掌,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一定要念汉唐时候的音才准确,“南无”念“拿摩”,这就是古读音,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佛主的意思,所以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之意。“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导师的名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常念这一句名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这是释迦牟尼佛对世人的最大期望。)执行者用特制的香和艾草,在其剃光的头顶烧炙,直至烧成白点,永不生发,作为僧尼的唯一标志。
烧三孔者,可在本山吃饭,烧六孔者,可在本省任何一个禅寺吃饭,至十二孔者,可在全世界禅寺吃饭,所以说“和尚吃十方”就是从烧孔这里来的。
可是烧孔的时候,痛的难受,往往念不成“南无阿弥陀佛”,而变成“哎哟哎哟”。 十六、寺东胜迹
出寺东行,过放生池、迴龙阁,再拾级穿过密林幽径即达灵源洞。这里有灵源洞、弥勒阁、蹴鳌桥、仰止亭、喝水岩、国师岩、忘归石、将军石、仙迹石、鸡头石、观音阁、龙泉亭、白猿峡、石门、临沦亭、水云亭、般若庵、天镜岩等等胜迹。
这里是鼓山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布满了自宋至今一千来年的题咏达三百多处,其中宋刻近百处,元刻十二处,明刻三十一处,清顺治至乾隆三十处,清嘉庆至今百余处。
灵源洞为两峰夹峙之深涧,深达6米——7米。此处山石叠嶂,古树蔽日,苔痕斑驳,山石上到处是夺目的摩崖题刻,堪称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张元斡,明谢造制,与近现代太虚法师、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题刻最为著名。
蹴鳌桥下的“寿”字,高达三米多,宽二米多,是我省最大的古代摩崖题刻,并且是朱熹的手迹。据说当初朱熹是搭着台子,用毛扫帚倾尽全力写的,可是写到最后,他实在没有力气了,所以右下角的“寸”字,是用脚踢上去的,竖勾的笔画就显得有些开岔了。
宋代四大书法家: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在此都留有墨宝。这里的摩崖石刻荟集了篆、隶、真、草、楷各体,是欣赏书法,品味诗趣,研究历史的好去处。 十七、灵源洞
灵源洞,在地理学上又称之为“谷中谷”(即在山谷中,又有一个突然下沉的山谷)。这里山势迴异,岩石嵌怪,两峰之间裂开一道深涧,深达二丈多。悬崖峭壁,古木参天,环境非常清幽,真使人有出尘拔俗之感。
一入洞口,就可以看见粉墙月门上,释元贤题的“灵源深处”,有李拢题的联:地出灵源润海表,天生石鼓镇闽中。
有郭汝霖题的“灵源洞”诗:
禅迹久磨灭,灵泉独莹然。玉虬时下饮,珠洒海云边。 还有陈春题的灵源洞诗:
灵源千古洞,城市几能来?与客偶携杖,逢僧适渡怀。江光寒转寂,林籁暮偏催。欲向忘归石,安心坐不迴。
此处其他诗作,后文再作列举。 十八、蹴(踢、踏之意)鳌桥
(鳌:海中长寿的龟,常常作为长寿的象征)
从风池山可以到海音洞、白云洞,一直下到积翠庵、烈潭亭,但由于山势险峻,路隘阶陡,向下走较难,所以一般人是从下而上,饶有兴趣,且可攀岩附草,隐步上升,减少体耗。 由山麓黄坑埠头登山,路经烈潭亭,积翠庵,经龙脊道,三天门等处,上白云洞,海音洞。 四十七、烈潭亭
有碑记云:“烈妇何春香,浙之明西里人也,五岁为董知县养女,笄年归浦头乡陈姓,逾年,夫瘵而死,妇倾奁而殓,且谓浓死薄殓可也。人以其貌美多笑容,忽之,即为营葬。过此潭,爱其洁不忍去,及夫将葬,遂投潭中殉焉”。 曾文乾题额:“清风可仰”,
又题联云:殉夫一节逾潭水,励俗千秋视石亭 曾汀藩题:“烈妇陈董氏殉节处”于潭边。 四十八、积翠庵
此地有二塔,附近有“一门洞”、“通天洞”、“挹翠台”、“东山岩”、“卧潭桥”等胜迹。 郑心崇题“积翠庵”云:
庵以松能翠,山因涧益幽。涛声骄欲雨,石魄冷先秋。 僧发中峰馨,樵传半岭讴。何当解尘鞅,扶策数来游。 四十九、凡圣庵
从积翠庵往上攀登即到凡圣庵 有联云:
飘流苦海,沉溺爱河,历劫不回头,辜负愿王长盼望; 逝水年华,浮云富贵,及时聊放手,偕同争供共修持。 郭式珂联云:
胜会难逢,算今日有缘,且泥首输诚,即倾心随善。 浮生若梦,趁百年来尽,认一宗大事,念万德洪名。
摩岩刻兰花词: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五十、天门
从凡圣庵往上攀登,即到。此处石壁蹉岈,有三个地方,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
诗题“一天门”
路愈崎岖兴愈增,独先行客断云登。生成石洞容人度,传是天门第一层。 “二天门”
尘埃从来不到山,况看山复隔重关。虽然未尽登临路,身世悠悠尽觉闲。 “三天门”
石依峭壁罅为门,小径逶迤雾气屯。穿山分明殊眼界,从兹直步入祇园。 陈省咏“三天门”:
乌道蟠石罅,危梯不可步。下有面壁僧,上有通霄路。
注:陈省-字孔震,号幼溪,长乐人,嘉靖巳未进士,初擢御史,万历间累迁都御史晋少司马。 五十一、龙脊道
过哞佛岭向上看,危岩象削壁,向下看,山涧象深渊,石径愈是遇迫狭窄,几乎连脚都放不下,好象走在龙的脊背上,人们说这里是“龙脊道”。 有诗曰:
左依石壁右深岩,百级迥旋石累阶。峻峭下车行彳亍,云霞千片护芒鞋。 注:彳亍一音赤触,小步、漫步,左彳右亍合而为行。 五十二、白云洞
过龙脊道,登天梯,从天门去,历石蹬七百二十级,就到了“白云洞”。白云洞奇岩划开,深丈许,阔五丈,倚岩为屋,石天岩为瓦,长十二丈。每当春夏雨季,这里白云缭绕,灌满洞中,咫尺莫辨。若雨过天晴,四面张望,却非常清晰,近城远山,好象就在眼前。 古人题白云洞的甚多。 陈省题曰:
白云不生灭,古洞无开闭。僧卧云亦返,松风吹岩际。 林尚铭题白云洞:
千盘凭乌道,百折下羊肠。洞品青苔厚,山中白昼长。 岩花迎客笑,野鹤向人翔。雾敛峰峦紫,云归霄汉苍。 篱筠疏作障,断碣驾如梁。檐溜晴犹滴,松风午亦凉。 行来空俗虑,到处借春光。弃业寻缁侣,焚香礼法王。 供分猿献果,食乞鼠余粮。此地真堪乐,劳生祗自伤。
洞内外不少镌刻,如“佛窟仙台”、“悬空踏底”、“高枕自云”、“苍海松涛”、“空谷传音”等都是身历其境的真实写照。 五十三、吼雪湫,印月潭
吼雪湫,印月潭均在白云洞旁,有泉清冽,溜水悬注,声如雷鸣,所以叫“吼雷湫”;有潭澄清见底,如镜印月,所以叫“印月潭”。 古人题吼雪湫云:
青天亘长虹,白日风雷吼。山僧寂不闻,余寒散窗牖。 五十四、说法台
在白云洞前,岩石稍坦者就是“说法台“,台旁有潭,有石头凹形为钵,直立为杖,都是以它的形状作为名称,以其整体形状象说法台,所以叫“说法台”。 五十五、佛头岩 云屏岩
佛头、云屏在海音洞前,岩如佛头,所以叫“佛头岩”,有岩如屏,云雾聚集,因而叫“云屏”。
杨凤腾题“云屏”诗云:
积翠屏如画,宁需绘素纹。芒鞋归岭外,犹带半山云。 陈省题 “云屏“诗云:
宝刹金为地,沙门云作屏。山僧呜磬待,幻梦一时醒。 五十六、海音洞
“海音洞”在“浴凤池”右,历数峰,达洞口,可坐四人,其中深不可测。相传有僧道住过,时常听到海涛的声音,好象洞和海相通一样,所以叫“海音洞”。 魏杰题白云海音洞云:
洞壑暗通沦海,山僧高卧白云。此地人迹罕到,居然身隔尘氛。 陈省题海音洞:
法海本无音,空洞自叫嚣。谁为大知识,凿此浑沌窍。 又题曰:
白云出来屐,复向此攀援。地拟鹤巢处,岩垂马齿痕。 左方穿小穴,前径瞰平原。奇胜今看尽,从兹下洞门。 附录:鼓山佛教圣物
据说全国现仅存两部完整的宋刻“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中一部极重要的经书),涌泉寺就收藏了一部。其中在“藏经殿”中有十三个大楠木书橱,均系清朝廷颁赐,里面藏有二万多册、九千多部经书(20346册)。
舍利塔一座,里面原贮有78粒舍利,现仅存三粒,传说这些是高僧的牙齿舍利,(舍利,系高僧成佛时精、气、神凝结成的,火化时可见)。据说如果你是与佛有缘之人,且是个有福之人,你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出其放射出的不同光彩。 此间还收藏有血写经书657册。
一系光绪丙午三十一年端阳,比丘华能刺臂,由信士王谷楷书“大乘般若波罗密多往”全部。 一系已亥仲冬,定慧大师刺血,克定书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
历代高僧名人藏迹
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大和尚等等。 神晏法师:唐末至五代时一代名僧,为涌泉寺开山鼻祖。 国英法师:曾任全国佛教协会主席(相当于今天的政协副主席)。 妙莲法师:为慈禧太后的国师。
另外朱熹、李纲等,现代的朱德、郭沫若、罗瑞卿等都在此留有足迹和墨宝。
桥就在灵源洞前,跨涧而桥,仅不及两步,游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跨桥而过了。此桥建于唐。相传黄璞道人的五世祖黄太和得道于此。“太顺初,忽见一老坐桥上,璞游山偶见,话中方知为祖上,哀劝老祖归家,不允。翌日率家人往见,竟不复见。” 释元贤《夜坐.蹴鳌桥》诗云:
出门举杖蹴金鳌,出露霏霏浥敞袍。鲸浪远翻江山月,天风近鼓树间涛。 岩边深玉泉声细,桥外穿松石笋高。坐久不知莲漏永,却乘幽兴更挥毫。 注:
1. 蹴(踢、踏之意)
2.释元贤(涌泉寺63代住持,名“求觉大师”,讳元贤) 3.浥(yi第四声,沾湿之意) 4.莲漏(古时计时用的漏壶)
桥傍刻“灵源洞”三字,桥下刻朱熹的“寿”字。
清乾隆壬午,桥上曾建亭,李拔名之为“仰止亭”,并且写了铭文,略云:四月乘劝农之便,乃得跻乎(散步之意)其岭,徘徊周览,恍然有悟于为学者,默识心契,流连不能去,既而为文以纪之,复作仰止亭于绝顶,以志愿学之意。 十九. 喝(he第四声)水岩
在灵源洞西涧端,相传五代时,开山祖师神晏一日在此诵经坐禅,因嫌恶泉声喧哗,便挥动禅杖,大喝一声,从此泉水便改道,由现在的龙头泉流出了。 宋淳佑巳(si第四声)酉年,徐锡之题喝水岩诗:
重峦复岭锁松关,只欠泉声入坐间。我若当年侍师侧,不教喝水过他山。
这个传说和诗作,为喝水岩增添了神话色彩,以后人们常把这一带胜迹,笼统地叫做“喝水岩”。 岩壁上有宋嘉佑辛丑岁,施元长题刻:“喝水岩”三字,字径五尺。(元长,字景仁,宣城人,天圣进士,嘉佑三年司封员外郎,任福建提刑。) 明代,江以达题“喝水岩”诗云:
路忽青山断,岩因喝水闻。寻源窥石罅,认刻爪藓纹。 隐映千峰日,虚无一壑云。松间衣袂冷,洞翠湿纷纷。 注:
1. 江以达,当时任提举签事。 2. 袂(mei第四声),衣袖。 谢肇制题“喝水岩”诗:
去来本无踪,喧寂复何有?月落空涧中,禅心君知否? 沈野描写喝水岩情景诗云:
梵宫翻在下,入寺下阶行。有涧无泉落,为桥似地平。 幽窗峰怪得,曲蹬壑深成。跌坐清虚处,乘凉待月明。 黄泽题“喝水岩”诗:
屴崱峰高紫翠深,闲随飞锡到云林。桥边草露沾行屐,涧外松风度梵音。 霄汉者劳青嶂梦,烟霞今遂白云心。忘形共了三生约,莲社相过日抱琴。 注:
1. 黄泽:闽县人,明永乐进士,官河南左参政,浙江布政司,后为巡抚所劾,下狱,贬黜为民。 2. 飞锡:谓游方之僧。西天比丘,行必持锡杖,至室中,不得着地,挂于壁上,故谓僧之游行曰“飞锡”。
3. 莲社:东晋,庐山僧人慧远,搜罗名士、僧徒一百余人,在东林结社念佛。中有白莲池,因名“莲社”,又号白莲社。
赵希忒(te第四声)题“喝水岩”诗:
尊者何年向此禅,一声喝断水之源。如何有此神通力,犹计当年寂与喧。 注:
赵希忒,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八世孙。
二十. 忘归石
在灵源洞的东壁,镌刻“忘归石”三字,为蔡襄所题,旁摩岩还镌刻有蔡襄手书: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君谟,庆历丙戍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另有篆书:
董渊、吴元卿庆历戊子春同来。 注:
1.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十八岁登进士甲科。做过馆阁校勘,枢密直学士,还在漳州、开封、泉州、杭州、西安为官,至和元年八月知福州,年45岁。其擅长书法,居北宋四大书法名家之首,其散草,自成一家。 2.“洛阳桥记”云:
鼓山题刻宋代为盛,而书法古雅绝伦,以君谟为第一,“忘归石”、“国师岩”皆奇品。 4. 邵饰,字去华,时任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任提刑观察使。郭承规,字世济,任提刑。董渊,知长乐县。 沈廷芳题“忘归石”诗:
空山何召峣,僻径斟人迹。爱此万石桂,中有太古石。 色经风雨黝,面果苔藓碧。题名记君谟,魏晋兼风格。 拂尘久谛观,手拓为停策。涧底流瀑鸣,松罅夕阳射。 于焉三宿留,却忘身为客。 二十一. 国师岩
在灵源洞西涧底东壁,深广各十余尺。传说神晏喝退涧水后,就移住这里,曾经手抓石乳而食,手指痕迹还在。因闽王加冕神晏为“兴圣国师”,所以就把这个岩叫做“国师岩”。石刻“国师岩”径三尺,相传为蔡襄所书。另一石刻,径二尺,在涧底右壁,相传为陈襄所书。 注:
陈襄,福州人,宋,左司郎中。
二十二. 将军石
在洞侧,侍立着的一块像甲士一样的石头,所以叫“将军石”。此三字系林佺题刻。 古人有诗云:
不博封侯万里征,静听一喝水无声。岩前卓立无人识,俨若将军甲胄明。
“将军石”前有石刻:“金华:宋正伦、彭城、颜廷玉,济南:石嗣祖、剡溪、姚令威,同游鼓山。绍兴乙丑孟夏十三日,是日,观才老入院。 注:才老,涌泉寺25 代主持,法名:佛心禅师。 二十三. 仙迹石
也叫“仙人迹“,在将军石下,有类似手指抓痕四个,就是传说的神晏抓石乳而食留下的指痕,因此叫“仙人迹”
古人题“仙人迹”诗云:
神仙踪迹世间稀,采药烧丹坐翠微。也爱灵源风景好,轻身来逐白云飞。 二十四. 石船轩、听水斋
由“溪山清静“石刻处向洞下,有阶四十九级,即可清楚看到对面岩壁刻有神光祖师像,跌坐蒲团,手捧经卷,神采栩栩如生,笔虽简,而笔力雄健有力,刻痕深削,点划分明,上题“顽石点头”,堪称佳作,系仙游画家李霞所绘。
洞下非常清凉,有石椅石桌。岩壁有太傅陈伯潜等人的“联句”(即参与者每人各自顺着说一句),共十七句:“雪坪生寒夏??
再下,为太傅陈宝琛始建的 “石船轩”,以及手书的横额“听水斋”,斋亭石柱联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忧中有乐,乐中有忧。 二十五. 从洞口至涌泉寺的题刻
历代文人词客游览觞咏,流风余韵,尤其是摩崖石刻,更为鼓山生色。其集中的程度,实属少见,简略介绍一些供观赏品味,以见大略。 1.
屴崱峰头两乍晴,忘归石上证三生。潮声浩瀚来论海,云气飞腾下群城。 题咏尚留唐宋字,登临不尽古今情。叨陪相国开双眼,一览乾坤万里明。 2.
忽从天半会群英,洞口神仙一笑迎。出岫闲云随便幻,在山泉水自澄清。 茫茫瀛海何时晏,落落晨星几点明。一夕便传千古迹,他年勒石纪功成。 注:
a.岫:(xiu第四声,山洞)晏:安乐 落落:(lala第四声,自由自在) b.两诗为光绪乙酉暮春湘潭 黄波 作
3.灵源归去后,唯有白云流。安得高僧者,还将苟回头。 乾隆壬午台江 何龚鼎 作
4.拨破浮云上翠微,未登绝顶已幽奇。洗清海外炎尘气,爽快山中玉露时。 墨迹紫阳瞻北斗,菊香彭泽索东篱。相逢具是灵泉友,隐踏松根自不疲。 5.水返前溪去,云仍岩下留。僧归啼乌夕,声色未全休。 乾隆壬午 在镐题
6.喝水东流,禅心归寂,千重峰北拱,法地最高。
同治甲子年 长庆书 7.悬岩双峭壁,乱石一桥横。不雨无流韵,松涛作水声。
乾隆壬午闽中 何际述 题 注:流韵:有节奏的流水声。
8.登山心悦倍精神,欲往山中未有因。刚道忘归又归去,白云何不且留人。 9.晏国师喝水岩
古砖出唐井,予谶国师名。于此坐禅处,喝退流水声。
如何神晏塔,移作李纲茔。见说山中石,不平空自鸣。 淳佑已酉闰二月 闽安镇 官四明、赵蔗境、与涝 题 注:
a.予谶(chen第四声):预言,预兆
b.唐会昌间,有村民于灵源洞旁挖井三丈多,得一古砖,不知年代,上刻“僧晏兴法”,到忠懿王时,请神晏住持,大兴法教的时候,证明了这个预言。
c.神晏死后,埋在沙溪,显德四年,就移到古寺后。李忠定死后,葬沙溪,所移者,乃第三代了宗塔,并非神晏塔。此处所说有些出入。
10.水流因喝退,千古绝喧豗。犹有悬岩瀑,还从雨后来。 豗:(hui第一声)相击也。 乾隆壬午台南何希梁 作
11.削壁天井巴峡同,怒雷常吼此山中。谁云水是无情物,一喝回头万籁空。 僧道霈 作 道霈,为涌泉寺65代住持为霖大师
12.云势吞山山欲封,松涛阁雨雨偏浓。灵源洞口迷前路,喝水岩头悟旧踪。 梵宇初涤无量法,天风远送上方钟。尘缘未尽忽生灭,屴崱应寒岭半峰。 注:
阁雨:挡住雨。梵宇:佛教清静境界。尘缘:佛家、道家均指人间事。 作者:佟国 辽东人 清顺治三年巡抚 13.石刻:犹如天竺
注:好像天竺一样。天竺,是印度的古称。天竺,原来分东西南北中五部,唐高祖时,中天竺“尸罗逸多”(玄庄大唐西域记称之为“戌日王”征服了四天竺。释迦牟尼创佛教时,天竺社会正处于奴隶制衰落时期,黑暗无光,苦难深重,智者盛行 14.石刻:溪山清静 方芳佩
方芳佩系书法家,钱塘人,随宦福州。乾隆甲午春,率子女来游鼓山,见雨后山青,草木葱茏,溪流澄澈,深有所感,遂题。
15.至道廿年庚子春二月,闽宪副高昌奴,国器检事新安郑潜、彦昭同游鼓山,登天风海涛,憩临沦亭,举觞称寿,留题刻于石。
16.鼓峰屴崱等昆仑,众壑无如大预尊。云出云归山历历,潮生潮落海昏昏。 僧言地险人稀到,我喜天低手可摸。留取风池须着脚,要穷河汉接灵源。 止庵 郑至 17.题喝水岩
久断泉声迹尚在,教人何处觅源头。吟题寄语安禅者,莫喝石龙口上流。 魏杰(清 研究鼓山十八景专家) 二十六:龙头泉
相传神晏喝走西涧水,泉水就改由龙头泉的石龙嘴流出。其实山泉是从石壁中涌出,只不过在口外安一个石龙头罢了。还在石龙嘴下安了一个轮机,水注轮机,一满,机转钟鸣,甚是有趣。龙头泉水清冽甜美,跟杭州的“虎跑泉”一样,同属优质矿泉水。由于水中的矿物质比重大,故而水的表面张力强,所以轻轻地把五分硬币放置水面,也不会下沉。游客们经常在这儿围观“杯水浮钱”,品尝比武夷山岩茶的历史还要悠久的鼓山“半岩茶”,别有一番情趣。
在龙头泉上建的亭阁,就叫“涌泉亭”或“观音阁”,也有人叫它“龙头泉亭”。
“涌泉亭”、“观音阁”是连接在一起的。宋元佑二年(1315年)建,明天顺八年(1464年)重修,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复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再建。于1946年烧毁,1949年重建。
这里保存有一尊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铜铸观音,重101斤,一口明崇祯十年(1636年)铜钟,重434斤。 周围题刻选录: 1.
苍藤石壁古招提,应怪重来岁月迟。江水涌流千古恨,山灵呵护一联诗。 休论世事更棋局,且对斜阳把酒卮。我辈登临多感慨,此情未许俗怀知。
(此诗刻于泉右)
宋 刘霪 题
刘霪,建州人,朱熹外曾孙。本诗有序:“淳佑丁未秋,登石鼓,酌涌泉。追忆旧游,恍如一日,再获拜观文公先生外大祖书,赵公天风海涛句,感慨久之,敬识小诗。”说明这首诗,很大程度上是对赵朱的凭吊而发出的感慨。 注:
招提:据《唐会要》曰:官赐额,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僧禅记》曰:招提者,梵语“拓洞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亦即十方寺院,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后人只好随之而呼了。 2、乐水本为智,乐山还是仁。坐观山水趣,吟断利名尘。 明代 刘逊题 刘逊,安福人,淳化十四年进士,任福建按擦使 3.石龙能说法,龙眼亦能听。次第经三吼,是音觉众灵。 释大心题
4.相对寂无语,众山倾耳听。石龙怒解说,三喝嘱山灵。
松道人题 (此诗刻泉下) 二十七..石门
石门在白猿峡左侧,两石嵯(cuo第二声)峨,对峙如门。 1.有郭沫若诗刻于石门上:
节届重阳日,我来访涌泉。清风鸣地籁,凝雨湿山川。 浮岭多松柏,依岩有杜鹃。考亭遗址在,人迹却萧然。 注:
a.浮岭:即指鼓山。《山海经》云:“闽在海中。”,当福州还是海湾时,鼓山仅是一个岛屿。 b.考亭:即鼓山上的水云亭,俗称朱子亭。昔黄瑞公,子棱随父礼部尚书入闽,家建阳。父殁葬于三桂里,子棱乃筑亭于半山,以望其考。朱熹晚年居近其地,为讲学之所,人称“考亭学派”、“考亭先生”。此处朱子亭,亦为纪念朱熹而筑。旧时曾以“考亭遗址”为额。
2.石门处还有嘉庆年间郭汝霖诗:
禅迹久磨灭,灵泉独茔然。玉虬时下饮,珠洒海云边。 3.朱熹在此处的题刻:
淳熙丁未,晦翁(即朱熹的字,元晦、仲晦的合称)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即赵汝愚)。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这方石刻用行草一气呵成,笔势迅疾,潇洒飘逸,非常超脱清新。 注: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就是怀念赵汝愚。足见赵朱情谊之深。 嗣君:即指元嗣长老 4. 游灵源洞
一自神僧幻迹过,骚人墨客纪游多。源头水流龙吟偈,洞口云深乌解歌。 松有古姿枝偃蹇,山多奇骨石嵯峨。苍苔碧藓封题刻,觅见岩碑仔细摩。 道光丁酉九月 魏杰 注:偃蹇(jian第三声),僵卧状 5.这里最为著名的是南宋李纲的墨迹:
昭武,李纲伯纪,邀华阳,王仲嶷、丰甫,建溪,吴岩夫、民瞻,临川,陈安节、异达,淮海,周灵运、元仲,游鼓山灵源洞。丰甫之子升叔明,伯纪之弟经叔、易论、季言、甥张津,子知同来。绍兴元年五月。
注:李纲字伯纪,邵武人。为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可惜为相仅七十余日,即被主降派的宋主给罢免了。此时方得空徜徉于溪壑之间。 二十八.临沧亭、水运亭
在洞东,灵源深处,凤尾坡上有一名亭《水云亭》,又叫《凤尾亭》。 亭有杨刚中诗二首:
1. 飞拘表林崇,下与层云平。陟峤良已超,况乃临沦瀛。
盘盘汀树分,离离海帆征。曙发沙旭近,秋澄潦分明。 凭高概徂辉,抚往空遗名。混混弗自期,营营定何成。 2. 石峰冒南州,灵境仍幽深。春结丹树梯,秋明紫烟岑。 峻远遂真尝,清旷舒遐心。惜无同怀登,共饮芳醑斟。 冷风奏飞淙,绝涧调羁禽。谁为钟子期,续此海云音。 注:陟峤:(zhi第四声,登高,jiao第四声,山道) 徂:(cu第二声,往、及) 醑:(xu第四声,美酒) 又有宋曹绳柱诗题:
仄径欹岩著一亭,溶溶新水浸轻云。欲寻屴崱峰前路,石蹬盘松湿不分。 注: 欹,(yi第一声,同倚) 还有清魏杰诗:登鼓山水云亭:
高峰出天表,石鼓世呼名。昔有僧神晏,喝去水无情。 灵源聊小憩,临沦寻再登。俯瞰三江汇,环流万壑明。 寄绝瓯闽胜,许多岛屿横。江山尘外净,风月眼前陈。 真乃豁心目,人间少此亭。海近涛常涌,舟多潮正平。 徘徊恋云蹬,仿佛上鹏程。振衣一长啸,日暮下云屏。 注:天表:犹言天外。 寄绝:依靠最高的山峰。 二十九、寺西胜迹:
寺西主要指的就是鼓山“十八洞景”这一带。
有“游十八洞景”词一首:(是首藏尾词,即前句的末一句作为下句的首句) 千仞上,有路通仙苑。携来百侣上崔嵬,千枝滴翠落云岩,洞景尽自然。
尽自然,神仙亦向往。不甘寂寞数流云,且向人间觅温暖,妙处是仙苑。 是仙苑,胜地任观玩。金亭长阁凌云霄,红装照日争辉煌,娇娜出人寰。 出人寰,风物放眼量。岂效古人悲秋吟,长征路阔任回旋,心底满希望。 三十.十八洞及其成因
“十八洞”位于涌泉寺西边,福州人又称之为“十八景。
因佛教有十八天、十八界、十八罗汉等等之说,此处所说的十八洞景,大概也是取义于佛教中这个吉祥的“十八”之数,因为“十八洞景”,其实不止有十八处景观,并且这也不能完全概括涌泉寺西边的所有胜景,所以只是大略的称谓而已。
现在流传的十八洞景,主要是指:1.达摩洞的“达摩面壁”, 2.南极岩的“南极升天”,3.仙猿岩的“仙猿守峡”,4.仙苑、万松湾的“老鹤巢云”,5.罗汉台的“仙人巨迹”,6.远浦的“福寿泉图”,7.蟠桃林“蟠桃满坞”,8.玉笋峰的“玉笋成林”,9.闽江的“蚁艇渡潮”,10.江夜的“渔灯普照”,11.狮子峰的“狮子戏球”,12.金蟾洞的“金蟾出洞”,13.伏虎洞的“伏虎驮经”,14.15.降龙洞的“神龙听法”,“慈航驾壑”,16.卸甲岩的“铠甲卸岩”,17.八仙岩的“八仙岩洞”,18.千佛庵的“千佛梵宫”。 去十八洞景,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更衣亭前,由服务部边上的“松关亭”两侧石阶,直达“八仙岩”和“葛仙居”等处;一是从半山亭上行147级台阶,路边有“路通仙苑”处的指示牌,由这里的小径自下而上,到达十八洞景区;一是从涌泉寺前的香炉峰顶上,穿过公路,有一小径向下,也可以进入十八洞景区。 其实十八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洞”。据地理学家研究,鼓山已有一亿年以上的高龄了,当福州还是海湾的时候,鼓山、五虎山等还都只是一个个岛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远古的造山运动,使这些岛屿逐渐上升,鼓山也随之上升。原为几大片花岗岩岩浆凝结而成的鼓山,同样历经了第四冰川时期。由于长期风化侵蚀崩解,雨水渗入小小的岩缝中,晚上就结成冰,而冰的一个特性是冷胀热缩,凝结在石缝中的冰就开始膨胀,挤裂石缝。日积月累,水渗入的越多,缝隙也越裂越大,大石块就分裂成无数较小的石块,依此不断循环,继续膨胀分裂,膨胀分裂,就变成更小的石块。再由于多次的地震,山上的石块向下滚落、碰撞,有的恰巧就堆叠成“洞”了。
这里景色各异,或以景胜,或以形名,极尽天然妙趣,加之清静,就有僧人来此坐禅修炼,,清学士魏杰(研究十八洞的专家)给较有影响的洞一一正式冠名,后人就称之为“十八洞”。古人对十八洞景的描绘亦多神话色彩,流传着许多与“八仙”有关的民间故事。
要想走完十八洞景,须按附图索骥(见附图),并且有些景点,只能在晚上才能观赏到。 (1).卸甲岩
由“路通仙苑”处上行,最先见到的是一块奇岩,方广各丈余,形同卸下的甲胄,表面为日光雨水长期冲刷,成为有规则的裂痕,因之称为“卸甲岩”,石上刻着“卸甲”两字。 古人有诗:谁将铠甲卸深山,道是将军百战返。记得钟师轻汉世,更来羽服隐仙关。 有岩刻:“深谷逶迤”。
沿路登阜(fu第四声,高地或土山之意)而上,到路口分上下四条小路通往其他的洞景。从此处上下可以通达“灵峤岩”、“降龙洞”、“猛虎岩”等处。 (2).降龙洞
“降龙洞”形同苍龙盘旋于灵峤岩和猛虎岩之间,龙腹成洞。龙首与猛虎岩之间,有一爿石椅,人们因其形象,说这是灵峤禅师(即最早到此诵“华严经”驱除恶龙的禅师)的诵经驱龙之处,这就形成了“神龙听法”之景。
从这里向下看,“莲花岩”就在眼前,向右看,有石高二十余丈,如独木冲天,有岩刻:“岩壑俱飞”。 (3).慈航驾壑
降龙洞内祀(si第四声)灵峤禅师,洞广五丈余,洞口镌刻“灵峤岩降龙洞”六字,洞口有石船、帆桌,镌刻有“慈航”二字。有碑刻:“倚岩驾壑石为舟,不泛江河只泛台。得入西天香仙界,慈航未许度。”
古人题:“慈航驾壑”之景曰:
欲登觉岸岂无因,幸有慈航可度人。寄语世间诸善信,此身切勿堕迷津。
注:慈航,谓佛以慈悲为心,度人脱离苦海,得登幸福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彼岸,犹舟济众也。 龙首岩有灵泉滴落,大旱不干。
又有古人题“灵峤岩降龙洞”:
一卷华严古佛心,神僧朗读有清音。毒龙听罢归依去,石鼓千年振梵林。
沿中路而上,途径“鼓岩”、“三会塔”,直上“太乙洞”、“玉笋峰”、“木公庵”、“五老峰仙台”等处
(4).太乙洞、玉笋成林
“太乙洞”系巨岩爆开,形成S形的石峡洞,深十余米,仅容一人侧身而入,至深处三岔分开,此处能够容纳二三十人。
“玉笋峰”,岩石罗列,如春笋破土,如翠竹成林,这就是“玉笋成林”之景。 古人题“玉笋成林”:
遥望琅竿竹一林,许多春笋列森森。高峰犹恐仙人折,留与禅师玉版参。 注:琅竿,如玉似珠的石头。
由“太乙洞”往北,到“五老峰”、“木公庵”,登天梯,仅容一人攀附,可到“仙台”。 “五老峰仙台”,可能是得名于庐山的“五老峰”,细观此处山石,正如五位老人骈肩而立。 (5).伏虎洞
上路往北,通“伏虎洞”、“伏虎祠”,其洞顶有岩石伸出,酷似虎首,缩爪藏牙,如俯伏归依之状。传说旧时鼓山上多猛虎,虎患严重影响了附近人们的生活,于是,群众建“伏虎祠”祀奉“伏虎禅师”,并以农历二月二十九为“伏虎禅师”诞日,此前后三日,山中时闻虎声,还有老虎主动到禅师座下伏卧,后虎渐灭。 古人诗题:
白马驮来一卷经,山君也解诵黄庭。阶前俯伏皈依切,缩爪藏牙不显形。 上路东上,路南萧湾岭下,紫竹林中,有钟岩高悬。
路北有“法华岩洞”,系两个互通的岩洞组成,洞前有现代人造的亭。在这个亭上看,左有钟岩、右有鼓岩,十分形象。
注:佛教有“法华宗”亦称“天台宗”,为佛门宗派的十宗之一,佛经中有著名的 “妙法莲花经”。
(6).南极升天
从法华岩再上十几步,就到了“葛仙岩洞”,洞前岩刻“葛仙居”,即葛洪炼丹处。洞壁诗刻:葛洪吐饭幻成峰,洞壑风生响万松,恰似放衙声乱囔,岩前奇石化仙踪。 葛洪,字稚川,晋朝人,元帝召为丞相,赐天内侯,得炼丹秘术于郑隐。
洞上巨岩。镌刻“北斗”,右前岩刻“南极岩”相对而立,南极岩很象南极仙翁的头。人们把这里喻为“南极升天”之景。 有诗曰:
南极仙翁气象新,巍峨冠冕乐天真。蟠桃林下闲翘首,仿佛云端见老人。 (7.)蟠桃林、曼倩岩
这个岩石,从背后看,形同三个蟠桃,连同附近的一些象蟠桃的岩石,有如蟠桃满坞,岩上镌刻“蟠桃林”。下首的“曼倩岩”,传说就是想偷王母娘娘蟠桃之人,后被仙人点化而成的。 故有古人诗言:
谁种蟠桃树一丘,开花结实几千秋。山中金母年年宴,仙果须防曼倩偷。 (8.)金蟾洞
从葛仙居上行,石径两侧,左上有“刘海垂钓台”,右下有“金蟾洞”。洞顶岩石形同蟾蜍,势如出洞,岩底平削一片,恰似蟾腹。 古人诗题:金蟾出洞
刘海台前一洞天,此中有壑出金蟾。寄语漫把金钱恋,脱得风波便是仙。 (9).八仙岩洞
沿石阶往上就到了“八仙岩洞”。这里九曲盘旋,八面开阔,清幽无险怪,洞上列嶂叠岩,嶙峋嵯(cuo第二声)峨,形象各异,或卧或坐,或隐或游。此处可登高,可远眺。洞口石壁镌刻“八
仙岩”。洞旁有七绝九首,单道八仙之妙。岩旁,西刻“西望瑶池”,东刻“仙佛高纵”,西下有泉,可供多人食用,东上有一洞,形同合掌。 古人题“八仙岩”诗曰:
海上游三岛,岩前访八仙。石开云外室,人入洞中天。 玉砌生芝草,丹灶起瑞烟。不知年已老,一醉卧山颠。 还有题“八仙岩洞”之景:
万里长江绕翠烟,盘旋九曲九重天。此中别有丹丘境,世上无人识八仙。 注:
丹丘:海外神仙地,旦夜长明。 (10).达摩面壁
再上就到了“达摩洞”、“达摩祠”。洞广五丈余,深二丈余,前面有石壁一丈二尺多,阔二丈多。古人因石壁在前,故取“达摩面壁,故称“达摩洞”,壁刻“面壁”。倚岩架屋,建为“达摩祠”。屋内有石灶,相传为灵峤初入山时在此煮食。灶前有泉一眼,甘寒可饮,大旱不竭。 注:达摩为南北朝时天竺僧人,梁武帝时迎至金陵,后面壁九年而化,为汉地禅宗第一祖。达摩舍身断臂喂虎,所以与人施礼时,只能取单掌作“合十”状,后来见到有些佛家人单掌与人施礼的动作,就是源自于达摩。 古人题达摩洞的诗作很多: 1. 林尚铭题“达摩洞”:
小洞幽幽日暮登,盘桓乌道郁千层。岩头古佛无人识,疑是当年面壁僧。 2. 魏杰题“达摩洞”:
达摩曾否住山岩,绝狱中开一洞天。借问上方诸衲子,伊谁面壁学安禅。 注:
衲子:(na第四声)指和尚穿用碎布缝成的衣裳。 3. 无名氏题“达摩洞”:
狮子峰头住,西方古佛来。山中开洞壑,天上见楼台。 面壁多年坐,渡江一苇回。尚留遗迹在,只履落尘埃。 4. 无名氏题“达摩洞”:
崎岖岭壑乱云多,为访幽深拜达摩。试问何年消孽障,夜来面壁老岩阿。 (11).仙猿守峡
达摩洞前,有一巨岩,高五丈余,很象猿人在静静地坐在那里听人诵经,又像是守卫着峡谷一样,这就是“仙猿岩”,又叫“仙猿守峡”。 1.古人诗题“仙猿岩”:
一片高岩耸碧空,似猿听讲坐云中。自从脱锁无他累,不向巴山啸晚风。 1. 有古人题“仙猿守峡”之景:
孤高一片石天然,恰似猿栖古洞前。慧性也知清静好,名山独守听谈禅。 (12).福寿泉图
达摩洞上方,岩刻“极其广大”,这不但是说岩壁巨大,而主要是说岩前境界开阔。从这里过去不远,就可以看到悬岩上的题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说的就是看到的境界的生动壮丽的气势。
从这里向下俯瞰,景如诗画,阡陌水田,会呈现出“福寿”字样点划不误,叹为奇绝。古人就有题“福寿泉图”之景的诗:
远浦湖生字字明,图开福寿自天成。西方古佛称无量,东海神仙亦有情。 可惜现在因农田建设等原因,此景已有较大的变化。 (13).蚁艇渡潮
还是从这里可以看到十八景中的此景。闽江上船来船往,随潮上下的繁忙景象,如蚁来蚁往。船出海门,好像要驶向天上一样。 古人有题“蚁艇渡潮”诗:
十二时中两度潮,潮来潮去听风飘。长江舟满看如蚁,驾壑沿岩上九霄。
(14).渔灯普照(须留宿达摩洞,才能赏到此夜景)
如果到了夜晚,从此处看出去,那停泊在岸边、港湾的渔船、灯光、江流,互相映照,又是一番景象。
古人有诗题“渔灯普照”之景云:
万点灯球灿碧流,江干夜半聚渔舟。佛光普照无边境,仿佛三山与十洲。 (15).千佛梵宫
从达摩洞向北行,到“千佛庵”,古称“无诤居”。这里峭壁秀洞,如燃桃花,众多佛像。 古人题“无诤居”
路转山迴鸟道迷,忽逢峭壁觉天低。桃花烂漫燃茅屋,洞腹玲珑响杖藜。 大地水田归钵里,十窗星斗挂嶂西。随缘卓锡修无诤,新剔苍苔认旧题。 注:
卓锡:即指锡杖,僧人所持,故谓僧人居所为“卓锡”。 题“千佛梵宫”之景:
无诤庵中眼界开,双江环绕白云隈。百千万亿恒门佛,都现金身护法台。 注:
1. 无诤:与人无争之意,即要学会忍辱。
2. 恒门:唐僧取经,经过恒河、沙河,因此称恒门、沙门为佛教之地。 (16).狮子戏球
从千佛庵攀上山顶,就是“狮子峰头”,其形状有如狮子戏球,故得名。 古人题“狮子戏球”:
松坐柔毛草坐皮,嵯峨山势舞青狮。掀球带子岩前戏,似喜归依力不疲。 (17).仙人巨迹
山顶有洞叫“镇风洞”,洞顶有广台,可穷千里目。
从“镇风洞”返回“佛窟”和“罗汉台”。罗汉台,又叫“罗漠台”,为一方石,广三丈,石上有三个大足迹,传系罗汉足迹,故得名。前有化身窟,纱帽牌等故迹。 古人有“登罗汉台”诗作:
何年罗汉入山来,此处空余一石台。我亦登临寻旧迹,借他十指印苍苔。 又有题“仙人巨迹”诗:
采药仙人去不回,尚留巨迹在岩隈。一声铁笛吹何处,月白风清百尺台。 佛窟在罗汉台后上方,即“瑞岩”,又叫“扣冰古佛塔”。窟中有水潭,甚清洁。
相传八仙之一的蓝采和,来到鼓山采集百草,并向国师神晏法师传医授法。正当神晏法师感恩称谢时,蓝采和却腾云而去,临走时留在岩上的巨大的脚印,就成了今天的“仙人巨迹”。而蓝采和返回天宫,赞扬人间的鼓山可与八仙洞府媲美之时,另外的七个仙人遂与蓝采和相约,于中秋月夜一起下凡到十八洞聚会赏月,于是又产生了(9.中的)“八仙岩洞”的胜景。 古人题“佛窟”诗曰:
兔守龙潜总不殊,钵盂峰下面无诸。此中幽趣稀人迹,唯有西方衲子居。 (18).老鹤巢云
由罗汉台南下,就回到了“松关”。 古人题“老鹤巢云”诗云:
万树松关曲径通,千年老鹤势盘空。瑶池有水多芝草,莫履苍苔白石中。 从“松关”东行,穿公路,就回到了“石鼓名山牌坊”。 三十一、寺南胜迹
寺南胜迹包括从寺到闽山第一亭,以至牛眠岗一带的名胜古迹。除了“上山之路”中介绍过的:闽山第一亭、东际亭、石门亭、观瀑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更衣亭、海天砥柱门和罗汉泉外,还有以下景物胜迹。 三十二.回龙阁
初为清僧妙莲建阁祀关羽,后烧毁,今重建,作为贵宾招待所。
石柱有陈宝琛题联。
高树夹明漪,此间清净宣常住。巍峰当杰阁,合有英灵在上头。 三十三.放生池、澄心亭、岁寒寮
在寺左前方,迥龙阁之后,据说宋绍兴间僧众多病,住持僧宗演组织挖放生池,至池挖好,僧众病也好了。
池中有亭,叫“澄心亭”,也称鱼池亭,放养各种淡水鱼。边有岁寒寮,原为陈宝琛所建。 曹绳柱题“放生池”云:
方塘半亩堪深漪, 鱼跃悠然巨壑期。不置钓竿宜置饵, 我知鱼乐共熙熙。 卢遂题“澄心亭晚望”云:
新亭幽旷转从容, 倚栏观鱼尽晚春。泼剁一声行客少, 松风潭月数声钟。 注:1.漪一水波如锦文曰漪。 2.悠然一自由自在。 3.熙熙一快乐。 三十四、香炉峰
香炉峰为涌泉寺前案,俗称弥陀山,在缽孟峰之东。 三十五、万松弯
万松弯即古松关,在罗汉台前,长松夹道翠异常。 三十六、缽孟峰
缽孟峰在狮子峰之东,峰顶微凹,若覆盂,所以叫缽盂峰,是罗汉台,佛窟,化身窟??等所在地。
三十七、舍利窟
舍利窟又名“茶园”,在香炉峰前,由山腰分路而入,别为一区。倚岩架屋,居二十余家。传闽王创寺时,谪罪人住这里,令种茶供香积。这里所产的茶,就是人们说的“古山半岩茶”,曾作为贡品。
古人有诗“赠茶园老衲”:
结屋石庐下,尽日风吹雨。岩山无心云,偶然自飘举。 谢肇制作采茶曲六首:
半山别路出茶园,鸡犬桑麻自一村。石屋竹楼三百日,行人错认武陵源。 布谷春山处处闻,雷声二月过春风。闽南气候由失早,采尽灵源一片云。 郎采新茶去来回,妻儿相伴户长开。深林夜半无惊怕,曾请禅师伏虎来。 紧炒宽烘次第殊,叶粗如桂嫩如珠。痴儿不识人生事,环绕熏床弄稚雏。 雨前初出半岩香, 十万人家未敢尝。一自上方停进贡,年年先纳县堂官。 两角斜封翠欲浮, 东风吹动绿云钩。 乳泉未泻香先到,不数松箩与虎邱。 邓原题半岩茶云:
雨后新茶及早收,山泉石鼎试磁瓯。谁知岩岩峰头产,胜却天池与虎邱。 现园林部门在水晶山开辟茶园,层层梯田,把山川点缀得更加美丽。 三十八、桃岩洞
桃岩洞在山之西南,深一丈多,很幽静,洞前有田园可以耕种。魏杰修茸时,题额《桃岩洞》,左有石窦,中多顽石,有二孔相通如鼻。魏並建“桃岩精舍”于洞内。洞之邻近有杨树庄墓。 魏杰“桃岩洞记游”诗云:
几度寻幽入洞来,桃花依旧倚岩开。此山彷佛天台镜,引得刘郎去复回。 又题“桃岩精舍”云:
精舍宜栽竹,桃岩且种茶。五贤兴俎豆,一壑老烟霞。 爱傍禅捧隐,间游鹿径斜。异香疑麝过,风度万松花。 又作“桃岩精舍春兴”二首:。
杜鹃花五色,疑是风仙棲。无语依山谷,多情叫竹鸡。 春深看树密,云起觉天低。叱犊声何处,僧扶雨一犁。 当春思得雨,雨恰足山中。寒瀑鸣幽涧,桃花逐暧风。
望耕到般若,尝茗过园通。处处莺声好,游人思大穷。 三十九、五贤祠
五贤祠在舍利院,放生园邻近,魏杰建,用于祀明曹学栓,林宏衍,徐角、徐勃、谢肇淛。这五人在明朝将亡,清将入主之时,避居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守节完义,助修寺院,因号“五贤”。
释元贤有“满朝袍笏迎新主,一领袈裟哭旧主”句,即指此而言。 古人题“五贤祠”曰:
祠立桃岩洞,名垂石鼓山。先贤兴法界,古佛度人关, 德配乾坤数,星联奎坒间。西湖宛在堂,此处更幽闲。 四十、吸江兰若 吸江兰若在衣钵塔前。 林之蕃题咏云:
一入空山万虑灰,闲花了乱竹门开。春风帆影长天去,月夜钟声隔院来。 四面凭虚云外槛,百年高卧石边梅。 漫游深得宠公趣,吸尽江流不肯回。
注:宠公一宠德公,东汉襄阳人。居岘山南,刘表数请出山,不趋,携妻子登陆门山采药,不返。 四十一、寺北胜迹
由涌泉寺北上,沿公路至十五公里处,或折向风池山,下白云洞,或折向屴崱峰,登高远望。 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又名“大顶峰”,海拔969米,是鼓山的最高峰。登临屴崱峰,可从涌泉寺后北行,迂回曲折约五里,至白云峰。此地又名“小顶峰”,有一巨石,形状如鼓,每当风雨大作,其颠簸有声,如击鼓,“鼓山”就是由此得名。
再行里许,有泉水从地底涌出,俗称“神泉”。古代每逢大旱,地方官吏常常来此祈雨,故此处岩石镌刻有古人的《请雨记》与《鼓山铭》,均记录了古代祈雨的史迹。 从小顶峰再往上攀登,岩石更加峻峭,约经一公里,便至屴崱峰顶。
此山峰状若覆釜(即翻过来的鼎),常年多为云气笼罩,福州民谚云:“鼓山戴帽,三日泥道”,就是说屴崱峰如果云气太多,远望如同“戴帽”的形状,那么肯定会连日下雨,成为“三日泥道”的气候。所以古代有经验的福州人,多把屴崱峰,当作一个天然的气象观测标志。
在屴崱峰可以东望大海,看到马祖列岛和白犬岛,向西可以看到整个榕城。在峰顶观日出非常壮观,但是想在此观日出很难得,非得住在山上,很早登山等待,才可能见到日出。古人诗题:“半夜峰头看日出,扶桑近在海门东”,就是指屴崱峰观日出的情景。
屴崱峰上,有“海天一览亭”乃宋淳熙年间僧人元嗣所建,初名“水云”,后来朱熹取赵汝愚“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之句,书成“天风海涛”,字径尺余,镌刻于岩石上,至今还涂丹渥彩。
关于“天风海涛”的题刻,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原来在灵源洞石门附近的岩壁上,有一方朱熹题名石刻:“淳熙丁未,晦翁(即朱熹的字,元晦、仲晦的合称)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即赵汝愚)。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芳、僧端友。”
1187年,隐居多年的朱熹,辞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匆匆来到福州,拜望宋朝宗室出生的赵汝愚,赵当时在政治上很有威望,和朱熹的私交甚深。但是想不到早在一年前,赵就调往四川任职。朱熹为了表达对友人赵汝愚的怀念,就率领弟子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芳等人,特地来到鼓山拜谒寺僧元嗣,并且重登水云亭。因为元嗣是赵汝愚礼请来山住持的,水云亭又是赵倡导修建的。“怀人及物”,尊重元嗣和水云亭,就是尊重老友赵汝愚,因此在五十字的题刻中,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三年后赵再度担任福州太守,次年,他又登上鼓山,看到朱熹的题刻,大为感动,因而写下了: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世人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这首诗就题刻在朱熹五十字的题刻之右的石壁上。诗中的故人,就是指朱熹,禅客就是指元嗣,因为这个时候元嗣已经逝世一年余了。“江风”“天月”这一联是描写鼓山景色的,后来就成为福建文学史中的名句了。后朱熹又游鼓山,于是就从这一联中提炼出“天风海涛”四个字,镌刻在绝顶峰,成为友谊的佳话。
过去在峰顶还建有“临沧亭,可惜现在亭已废,尚存遗址。 四十二、岩岂峰
从公路或从寺后小路均可到达岩岂峰。 叶相向高“登鼓山”诗云:
屴崱峰高俯十洲,白蘋寒渚海天秋。潮声近向岩前落,唇声遥从岛外浮。 平野苍烟迷故垒,夕阳红树带残流。摩岩读罢前朝字,乘兴还登最高峰。 注:渚一音煮、小洲。故垒-故国故城。
在峰顶“天风海涛”石刻附近有许多诗刻,摘录如下: 明江以达五言绝句“白日飞昇”诗云:
白日杳飞升,苍苍俯太清。旋探朱子刻,遥瞰越王城。 云起千峰失,潮生匹练明。东山观海处,亲挈鲁诸生。
谢肇淛“古山绝顶望海”
遥空开万顷,碧色自晨昏。大地藩篱切,沧溟气象会。 潮平天作岸,云断水为门。不尽乘桴意,悠然共谁言。 注:藩一音烦,草茂。 桴-间浮,小筏,木排。
陈学麟题“大顶峰”
绝谳发高歌,天空见海多。不知登泰岱,俯视更如何。 注:谳一山峰。
郑阎题“鼓山大顶”
绝顶临天迥, 相携兴理过。岚风移野席,谷籁散林柯。 过雨沾衣湿, 白云入袖多。不知沧海外,员峤更如何。
注。员峤一海中仙山。《列子》:渤海之东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一曰岱屿,二曰员峤,三曰方壸,四曰瀛洲,五曰蓬菜。 君不见,
海水东流去不还,插天屴崱雪涛寒。摧山巨浪渺无际,岩头喝水蛟龙蟠。 无诸历历已千载,汉将何年到闽海。冯夷海若泣鲛宫,空留石鼓迷烟霭。 迄今巨浸抹苍烟,有客乘槎去几年。见说岛间应有国,抵疑波外更无天。 旷哉浩森乾坤力,归墟大壑了莫测。祖龙昔温恣奇游,冉得飞般通绝域。 更攀岭上窥蓬瀛,悠然使我形神清。海涛天钟雪山白,遥峰数点琉球青。 我爱高山对君酌,海若笑我恋猿鹤。何时泛海更登山,移文不至羞林壑。 注:1.无诸-汉高帝五年封勾践十三世孙无诸为闽越王。2.冯夷-水神。 四十三、天风海涛亭
亭在峰头,因为是以朱熹所写的“天风海涛”四字作为横楣,因名“天风海涛亭”。 古人题“天风海涛”诗云:
绝顶高风日怒号,际天遥起白银涛。扁舟拟欲穷溟海,直挂云帆百丈高。 又题“天风海涛”云:
登临绝岩御天风,遥望银涛涌海东。始信通霄原有路,一声长啸半空中。 林希逸题“天风海涛亭”:
亭后千寻屴崱峰,亭前万里见晴空。山藏落照生新月,海涨轻涛带晚风。 世事浮云变今古,客游巉石遍西东。近前溜雨霜皮柏,却是渠曾识晦翁。
注:林希逸,宋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端平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善画能书,工诗,有《易解》、《春秋正附篇》、《考工记解一》等书。 四十四、海天一览亭
海天一览亭在峰前,站在亭上,看海天远小众山低,白云如烟绕衣袍。 林秉周题联云:
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 徐角读了这个题句,作诗云:
闲寻老衲叩禅堂,墨迹淋漓满上方。一自题诗人去后,白云沧海两茫茫。 四十五、白云峰
白云峰,又名小顶峰,当寺之背,有砌水池,笕路井,还有忘归岩,缒猫石,神晏塔。 史季温“登小顶峰”诗云:
上到谲峰第几间,御风骑气渺人寰。天高徒觉星辰近,地迥偏饶日月闲。 去海茫茫疑十里,望州隐隐见三山。武夷榜墨千年在,任使重岩藓字班。 史季温题,子威父书刻在泉左 四十六、风池山
在大顶峰之北,山上有池,大旱不乾,唐末有砍柴人,看见五色鸟在池里洗澡。后来人们就叫这个池为“浴凤池”。
凤池西有“石鼓岩\,直径一丈二,面圆如鼓;有“双髻石”,两石相对,结如髻;有“观音掌”,镌“观音掌”三字;有“塔石”,石形如塔。 古人题“浴凤池”云:
彩凤来从昔日,天池凿自何年?几度沧桑变幻,尚留勺水山巅。 陈学麟咏“浴凤池”云:
凤至知何日,名传浴风池。山头云五色,莫是再来仪。
正在阅读:
福建省福州的鼓山与佛教文化09-15
51单片机c语言KeilC51全集08-28
昆政办〔2011〕118号《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01-10
谈谈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有哪些具体的要求04-12
高炉煤气提纯可研报告剖析04-11
ST精伦半年报摘要08-18
高中物理选修3-1静电场总结01-05
初三(11)班第一次月考总结班会04-24
识字1(2)01-26
毕业宴会的设计流程03-24
-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日产车型与VIN代号对照表
- 第2章服装原型及原型制作
- 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经济户口管理办法及四项制度
- 纪检监察业务知识试题2
- 传感器综合题答案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硕招生人数及学费
- 初三新编英语教材下册
- 公司庆中秋、迎国庆联欢会客串词
- 向区委常委会汇报安全生产工作材料
- 2006年GCT英语模拟试题(三)及答案解析
- 经济法概念的早期使用
- 我爱做家务课堂教学设计
- 学校安全工作月报表、消防安全排查表、消防隐患排查台账
- 成本会计毕业论文
- 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 2018年天津市高考文科试题与答案汇总(Word版) - 图文
- 铁路论文
- 2017年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考试时间及地点
- 1.111--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起爆点主图 注意买入 拉升 逃顶源码指标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福建省
- 佛教文化
- 福州
- 2015年11月7日雅思阅读预测—外朗教育
- 非洲地理分区整理笔记
- 第三章 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 - 图文
- 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
- 2017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此情可待成追忆 第8课 项脊轩志落实应用案
- 人人都能上好课- 盐城教育网--首页
- 石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1阶段在线作业 及答案
- 华为公司的愿景和企业使命
- 探访韩国娱乐产业
- MBA会计学(周晓苏)习题答案
- PKPM操作流程自己总结
- A contrastive rhetoric Rhetorical Study of Discours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 Reports
- 两“高”一“快” - 图文
- 《中级财务会计》蒋晓凤版练习答案
-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2
- 双语学习心得体会
- 葛氏字辈排序课件资料
- 六年级上册数学拓展练习
-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 PPQA过程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