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 第一章 )手工整理版(重点)
更新时间:2024-06-21 15: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 2、传播学“泛化”问题
(1)传播学学科影响力的扩大: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进程中,传播学为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2)问题:传播学的相对独立性是什么?它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什么?传播学应该回归它的学术原点,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探讨和确认。 3、传播技术革命;社会信息化
一、 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基本概念 2、传播——communication
3、19世纪末,“传播”一词成为日常用语。
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4、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库利在《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并下定义: 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注意“铁路”)(此定义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 5、1911年,美国学者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断章:“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6、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出现融合。
7、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自我观点:这个并未体现符号学或语义学啊!!!)
8、信息科学因提出“信息”的概念而对传播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贡献一;贡献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载体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9、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传播学家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者(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10、从信息科学的观点看,传播并不仅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二十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2、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
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自我观点:其实还是不太懂啦)
3、在上面的概念之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4、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 5、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6、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7、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共同点: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 不同点: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我们把社会信息看作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8、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而言,信息就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意味着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第二,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也就是由地缘
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三,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者和传播对象) 第四,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若云啊!!!)(传播
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 传播是一种行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是一种过程(动态和运行机制),也是一种系
统(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传播学将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类型(实际上是传播系统即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主要只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功能: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完成之后,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有制约作用。 组织传播:组织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EG:企业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不同的特点:(1)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5)有反馈机制(但是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干预能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3、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学家将人类社会称为社会系统。
2、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学者布克里指出,社会的环境适应过程需要五种要素:(1)要有不断向社会系统内引进“复杂性”(多样性)的源泉(2)要有既保持系统内的“紧张”状态又不断满足社会成员需求机制(3)要有将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适当连结的双向传播网络(4)要有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自主决策的系统(5)要有保存并普及意义、象征和价值体系的有效机制 3、社会信息系统是社会的一个基本系统 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子系统的分类(1)信息类型:经济、政治、文化信息系统 (2)传播形态:个人、人际、群体、组织信息系统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个人影响》中发现,大众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人际传播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必须通过人际传播才能实现。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双重偶然性”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可塑性和创造性)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的。 2、社会信息系统与经济系统、文化系统、政治系统重合交织 3、社会信息系统存在众多可变因素 4、传播障碍(结构,功能)
传播隔阂(无意的误解,有意的曲解) EG:苏联
5、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必然现象。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产生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当中。 6、传播学是社会科学
应用科学: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马克思,恩格斯)
2、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和分工的保障。 3、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
(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 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2)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
(3)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离开了精神生产,也就谈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产既然属于一种
生产,必然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因此,精神交往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
(4)精神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1、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 2、信息生产、信息传播、现代信息社会
3、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基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的分离看作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信息社会,只能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个人观点:有疑问??) 4、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5、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正在阅读: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 第一章 )手工整理版(重点)06-21
浙江省考时政备考讲理不能仅靠“段子手”08-19
企业投资决策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07-11
调部门申请书优秀3篇03-25
K_2SiO_3_C颗粒催化大豆油酯交换制备生物柴油_英文_08-13
华工理论力学-静力学主观试题11-12
对湘东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思考05-08
中外西洋服装史课后答案03-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郭庆光
- 传播学
- 手工
- 整理
- 重点
-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