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

更新时间:2024-06-25 03: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现状及原因调查问卷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是想弄清楚我校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现状及原因,以便下一阶段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采取干预措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更好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从数据统计情况来看,本班学生的发言现状是:

全班只有38.89%的学生自认为在课堂上经常发言,61.11%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很少发言。41.67%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生活中的声音是洪亮的,但是只有2.7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发言的声音大,53.3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发言的声音一般。而全班有100%的学生都认为大声发言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从问题的答案分析,造成学生这种状况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66.67%的学生都认为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自信程度一般; 2、61.11%的同学上课不经常发言。 3、63.89%的同学害怕出丑而不敢大声发言。 4、66.67%的同学害怕老师指责或同学嘲笑。 结合问题,发现:

1、有72.77%的同学认为大声发言的同学有自信对于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2、41.67%的同学认为大声发言的同学很棒。

3、40%的同学想要得到老师的奖励或鼓励,69%的同学则认为不需要评价。

4、88.89%的同学认为上课回答问题应该多多举手,不怕说错。

5、77.78%的同学认为应该有问必答,不怕说错。

综合以上信息,我觉得在今后课堂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发言: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也是有优点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转变学生的认识,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次发言都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

2、增加课堂学生的发言交流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发言中。对于么一个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能够给以评价,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发言是很重要的,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3、评价最好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评价学生具体是哪里做得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声音、习惯、站姿)

4、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大凡从小学低年级教至高年级的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低年级时,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积极性较高。但随着年级的增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课堂就渐渐变得安静了,课堂成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对此,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谈几点认识。 一、成因 骶提问单一。缺少思考价值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几乎在每堂课上都提出相同的问题:“全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各讲什么?”试想,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怎能不生厌。此外,教师提问单调,问题缺少层次性,彼此孤立,无问题转换,也是学生不愿发言的原因。以五年级课文《蝴蝶王国》为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些蝴蝶各有什么特点?蛇头蝶的特点是什么?皇蛾阴阳蝶的特点是什么?黄裙凤蝶的特点是什么?可见,这位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变换与组合,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培养学生逆向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关于蝴蝶的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用绘制表格的形式来了解,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比和记忆。 在一次听课后我曾问一位高年级学生:“老师上课的提问你

通过半学期的教学和学习,我归结出以下几点课堂发言中学生的消极心态:

一、畏惧心态 。“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的学生大有人在,特别对后进生来说,更是愿意做一个听众,他们把老师的提问当作“伤心事”;也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又怕别人取笑自己,从而害怕发言。对此,影响发言能力。这样如此循环,学生的发言水平得不到发展。

二、依赖心态 。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则缺乏自信。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取得现成的答案。

三、随意心态 。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加思索随问随答,但往往有口无心,缺乏思考,有时甚至有乱猜的毛病。他们的回答正确率低,甚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四、应付心态 。这类学生在教室里默不作声,对老师的提问不作任何反应,偶尔举手也是“随大帮”地应付,要是点名发言,不是慌乱作答,就是站起来不动嘴皮,等待批评。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个性造成的,有的思维有障碍,有的对老师和本门功课的学习缺乏兴趣。

五、被动心态 。这类学生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发言被动。造成学生发言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量、性格、知识水平的制约,发言欠踊跃;也可能是认为提问反正有人回答与自己无关,只是在老师的暗示下,不得不发言 ;再可能是并非课堂因素影响,如家庭的特殊变故,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影响了发言的心境。

(本文共计3页) [继续阅读本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1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