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2
更新时间:2024-05-24 15:2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德国统一的进程及其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1)德国统一进程:第一次统一:①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②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不就,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统一。
第二次统一:①二战后德国分裂成西德和东德,即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不久,两德分别加入北约和华约。②1972年,两德签署《两国关系基础条约》,确定正常的睦邻关系。③1973年,两德同时加入联合国。④1985年,两德确定继续发展双边关系,绝不允许从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发战争。⑤1989年,西德总理在其“十点计划”中提出三个步骤统一德国方案。⑥大选结果基民盟三党联盟执政,为东德并入西德铺平了道路,成为加快两德统一的转折点。随后签订了第一、第二个国家条约。⑦1990年,两德议会批准两德统一条约。10月1日,英、法、美、苏四国宣布停止在柏林和德国行驶权力。⑧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
(2)影响:①结束了政治上的长期分裂的局面,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发展障碍,把德国的历史推上了一个新阶段;打破了欧洲的均势格局,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和近代国际关系演绎的地缘基础。但是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最大后遗症是军国主义在德国的泛滥,加上与法国之间结下了民族仇恨,这使得欧洲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给德国甚至欧洲带来了战争的隐患。②二战后德国人认识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因此极力得推动欧洲的一体化。德国的统一后的发展也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的联合。
2、新保守主义的内容及其对日本当代政治的影响。
(1)内容:新保守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新的思潮,也是70年代以来保守主义运动中的主流派别。美国的里根政府、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日本的中曾根政府都是新保守主义的典型代表。新保守主义主要是从自由主义转变而来。美国新保守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20世纪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说;二是殖民时期的新教宗教信仰。施特劳斯的“自然权利”论认为,要追求自然的正当,可不顾或蔑视所有现存的道德和法律。自然权利一旦进入信仰领域,最大的功能就是它可以超越法律,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新保守主义对这种哲学的解读是,人类文明共享的一些基本价值,如人道观念,对生命的尊重等抽象、普世的价值观不具有任何意义,他们看重的是“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我们掌握了自然权利、是自由、民主国家,他们是独裁国家。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一切不人道行为都是神圣的,因而都是自然合法的。”
(2)影响:①1982年11月,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鹰派保守政治家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自中曾根执政以来,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在日本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以迅速提升和强化,致使否定侵略历史的言行等明显增多。但是由于日本国内条件与国际上冷战环境的制约,中曾根所代表的以大国主义为特征的新保守主义,还仅仅停留在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潮这一层面。然而,②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保守主义在日本再次抬头,并迅
速崛起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潮,直接影响着日本的内政和外交。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有小泽一郎、中曾根康弘、中西启介、山崎拓、船四元等。新保守主义大力倡导在国内进行彻底改革,推行新权威主义,创立可以迅速做出决断的政治体制;对外则主张“普通国家论”和“国际贡献论”。③日本试图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企图否定、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力主修改战后“和平宪法”。新保守主义使日本政党、政治呈现右倾化趋势明显,加快谋取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积极争取“入常”,日本借美日同盟扩充自身军事力量,并对防卫和安全战略进行深刻的调整,扩充军费开支,为实现军事战略向“海外进攻型”的转变做准备,开始系统地实“施军事大国”计划。
3、“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思维以及它在“普京-梅德韦杰夫”统治模式中的实际应用。
(1)政治思维:第三条道路是适应全球化时代政治发展需要而兴起的一种政治新思维,它超越传统左与右的政治分野,要在公共机构与市场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再回到传统对国家的崇拜、对传统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去,既主张建立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又主张政府应当扮演积极的角色,同时还需要有活跃积极的公民社会或者第三部门。它要求增强社会凝聚、促进社会整合、保护弱者、限制不平等以及积极定位政府的角色等。也可以理解成在新的全球市场社会,如何创造一个既能保持充分竞争,又能保持身份认同、社会凝聚、人性关怀、相互信赖的无国界社会。
(2)实际应用:普京提出的“第三条道路”,是指既不搞前几年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也不回到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要实行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视实施社会政策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其实际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建立一种可控的市场经济。①刺激经济的快速增长。普京主张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②反对实行重新国有化。普京强调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更有效地使用国有资产”,在继续私有化的场合,必须使国家得到最大的收入,必须提高企业生产效率。③实行积极的工业政策。普京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90%是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1 世纪俄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首先取决于那些立足高科技、生产科技密集型产品的部门的发展。④推行现代化的农业政策。普京认为,“没有俄罗斯农村的复兴,没有农业的振兴,就不可能有俄罗斯的复兴。我们所需要的农业政策,必须能够把国家扶持和国家调控措施同农村及土地所有制方面所实行的市场改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⑤实施合理的结构政策。“政府的政策旨在确保各种经济形式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⑥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普京反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小财政”政策,主张实行刺激经济发展的积极财政政策,取缔影子经济。⑦促使俄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普京认为,俄罗斯经济应该同世界经济接轨。二、建立一种可控的民主政治。①每个国家有权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法律自主选择民主道路。普京认为,民主不可能由其他地区输人,民主必须是一个社会内部发展的产物。他批判美国对俄“压制人权”的指责,把虚伪的“人权卫士”比喻为“狼同志”。为此,普京进一步加强了国家政权垂直系统,进行行政区域改革,修改地方行政长官产生办法,进一步加了中央政府的权威。②在俄政党体制问题上,普京反对照搬西方政党模式。认为目前俄不具备立即由多党组阁的条件。普京认为,俄现行政党体制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一党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而是总统高度集权下的多党制。在这种体制下,俄只有“政权党”,不存在
执政党。但不排除条件成熟时由多数党执政的可能性。③持续增长的经济是“主权民主”的物质基础。④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完善法制,保持国家的主权地位。普京上台后曾提出“法律专政”的口号。强调在俄罗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有效的法律和政治体系。为此,普京强化了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和监督,防止俄发生“颜色革命”。在他的政治改革中,要求建立威权政治:重建垂直的国家权力体系,加强总统的核心权力,打击分裂势力,建立亲总统政党,形成议会中的主导政治力量。
4、颜色革命爆发的过程及原因。(p.278)
(1)过程:①独联体的“颜色革命”始于格鲁吉亚,2003年11月2日国会大选结束后,反对党领导人因不满选举结果带领抗议者手持玫瑰花走上街头抗议,最后反对派“逼宫”成功,萨卡什维利成功当选格总统。这场被称为“玫瑰革命”的变化拉开了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的序幕。②2004年11月至12月,乌克兰发生了轰动世界的“橙色革命”,近10万反对派支持者携橙色栗子花为标志举行抗议活动,声称总统选举舞弊,最终导致新当选总统被迫辞职,由反对党领导人接任。③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爆发了“黄色革命”,头上系着黄色带子的示威者冲进政府大楼内使得吉总统阿卡耶夫携家带口远走他乡,不久辞去总统职务。新议会选举巴吉耶夫为新总理,代行总统职权。④2005年11月,阿塞拜疆举行议会选举,这是阿利耶夫2003年担任总统后的首次议会选举。阿塞拜疆3个最大反对党在得到外国支持在,以紫罗兰为标志,扎上了橙色领带,掀起了一场“领带革命”,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最后没有成功。
(2)原因:表面上是由议会或总统选举引发的政治危机,但实际上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原因。①国内原因:经济发展
缓慢,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法律上的民主制度,实际上的权威主义政治;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腐败严重,社会分化加剧;新生政治力量快速发展,反对派队伍不断壮大当权派长期执政,反对派指责选举不公;地区和族群的对立是“颜色革命”中不能忽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之间的先天性失调是决定性因素。②国外原因:俄罗斯国力的衰落及其独联体政策的失误;美国及西方国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动“颜色革命”,尤其是美国一些组织对反对派的资助和支持对其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5、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东亚地区人口和国家众多,与各大洲紧密相连,又怀抱海洋,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亚有许多著名的海峡和重要航道,包括白令海峡,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等,美国与东亚盟国主要通过海上航线与外界频繁通商,其中马六甲海峡是美国及其东亚盟国从中东运输石油的主要生命线。
东亚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确保美国、东亚盟国以及东亚海上通道的安全,保证美国本土和海外属地、海外驻军的安全,以及和东亚盟国的积极合作。第二便于防止东亚战略对手的崛起,美国国防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明确指出,“防止竞争性、敌对性的大国或者国家联盟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控制东亚地区”关系美国的核心利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和俄罗斯等国的强大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第三,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在东亚的扩散和使用。第四,东亚国家之间固存许多的领土争端、海洋
权益争端和历史宿怨等一系列潜在的冲突危机,这些危机容易演变为军事冲突,不利于扩展美国在东亚 的经济利益,推广“美国式”自由民主。
6、911和伊拉克战争后对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的发生了哪些变化。
911事件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意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试图以一国的力量去解决全球性的问题,绕开联合国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的事件,是美国单边主义发展的新顶点。
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国之间加强了合作,出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并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不明朗性增加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增强。核心国与边缘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资本主义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的安全观念产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稳定;大国关系出现重大调整,地缘政治大国美、日、欧、俄、中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美欧矛盾公开化。美国推行“单边主义”战略 ,强化其对世界的领导,并以以“民主化”和“打倒暴政”作为旗帜,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威慑,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世界各地推广其价值现。 经济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增强。核心国与边缘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资本主义文化冲击着本土文化。
伊拉克战事对世界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要大于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战争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战争促使世界主要经济筹码的性质与作用发生变化;战争使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政策压力上升。
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对亚洲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表现。
早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前)早期的殖民侵略,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掀起对全球的扩张与争夺,征服大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世界范围内联系密切,东方从属于西方。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9世纪晚期,出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开拓市场,资本输出成为掠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这为美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过程: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林森协定》得以通过。1945年12月,根据协定,联合国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美国控制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林森体系确立。1947年,美国等23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虽然只是一个国际性的多边贸易协定,而非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但是它一直发挥着国际组织的作用。目前,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政治体系:战后确立了雅尔塔体系。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标志资本主义阵营正式形成。1949年,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社会主义阵营正式确立。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对抗。冷战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总体格局是“一超多强”,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经济上全球分工、政治上加强了控制。
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多边贸易平台,出现了制度化、体系化的趋势。虽然,这一体系依旧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但是这时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更加理性化,体现多元发展和共赢的理念。它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当代资本主义占据世界主导地
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动权;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各国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8、结合美国崛起的历程,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谈谈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
经济上,国家要形成一种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重视科学技术的巨大生产力,重视创新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重大意义。两次革命与多次改革为美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霸权为经济服务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美国利用美元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领域的霸权地位而获利,但不可能长久。 政治上,要根据本国实际,确立本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认识和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坚决克服教条、僵化与自满。美国有一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的宪法。美国利用战争进行扩张,膨胀经济军事实力,最后可能使自己不能自拔。利用“冷战”推行联合与壮大资本主义力量的策略,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文化上: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动摇。美国有鼓励创新、发展的民族精神。一贯重视经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网罗。
欧盟的发展历程。(p.167)
1991 年12 月9-10 日,欧共体12 国首脑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聚会,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建立欧洲联盟。 1992 年2 月7 日,由12个成员国的外交和财政部长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 年11 月1 日,《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1995年1月,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欧盟,欧洲共同体成员国总数扩大到15个国家,其整体实力大大增强。2004年5月,塞浦路斯等10国正式加入欧盟,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7年1月欧盟接受罗马利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大大增强了实力。2004年6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洲理事会作出签署《欧洲宪法条约》的决定,,10月29日,欧盟25个成员国签署了欧盟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条约,标志着欧盟推进政治一体化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法国和荷兰两国在全民公决中否定了该条约,《欧洲宪法条约》自此搁浅。直至2007年1月重启谈判,制定了“路线图”,10月欧盟各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签订了《里斯本条约》,为欧盟扩大后有效运作提供了持久、稳定的框架,提高了行动能力,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9、中日关系的现状。
随着美国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后,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1978年,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983年,两国领导人确立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四项基本原则。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日关系在迭起的政治摩擦中出现了滑坡局面。1997年,日本首相和中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确认面向21世纪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两国世代友好。1998年,中国元首首次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新世纪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行动指南。此后,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两国关系陷入困境。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中国,开始“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展开“融冰之旅”。2007年12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迎春之旅”,明确表述对“台独”的“四不”立场和“日本首相不应参拜靖国神社”。2008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暖春之旅”,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回暖令世界瞩目。截至2006年底,中国目前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目前,由于日本要员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支持台独活动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日本首相散布恶意中伤中国言论,日本右翼分子行径变本加厉等等,使得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10、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的主要内容。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与前提。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独立”,这是中国一贯的原则立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染指台湾,充分显示中华民族为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通过和平谈判找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但是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预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绝不容改变。统一后,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统一以后,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台湾同外国的民间关系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区,拥有立法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情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等
11、雅尔塔体系及雅尔塔体系解体的原因。
概念:是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内容:确定如何最后打败法西斯的计划,制定如何处置战败国的方案,以防止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以及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恢复正常的国际秩序;成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有独立自治的权利。
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国际会议上,
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战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划分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由于这些谅解协议、协定,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故称雅尔塔体制。
原因:①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欧共体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经济领域的很多方面已赶上和超过美国,它们不愿意象过去那样受美国的控制,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②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989年到1990年,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12、国际经济关系的演变历程。
战后世界经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美国通过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推行“第四点计划”、建立“经济安全网”和“军事安全网’、建立“经济安全网”和“军事安全网”、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来夺得经济霸权。②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力量中心的确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到70年代末,欧共体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到70年代初,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独霸世界经济的局面为美、欧、日三大经济力量鼎足而立的格局所取代。苏联经济实力增中有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现。③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80年代末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凸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特点,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13、911后中亚战略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
苏联解体以后,这里成了意识形态的“真空”,伊斯兰文化复兴,各种政治思潮也纷纷渗入中亚,争夺文化上的主导权和控制权。911事件之前,中亚矛盾没有集中爆发,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中亚长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在中亚加强军事存在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反恐的名义下继续推行其霸权图谋并提出先发制人战略。
第一,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处,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处,控制着亚欧大陆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第二,中亚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经济结构方面的特殊性与大陆的其他部分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三,中亚在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平衡点”的作用。欧盟、俄罗斯、中国在欧亚大陆联成一
体,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欧洲走向联合,俄罗斯重新崛起,它们对世界的未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亚恰好处于三“极”的中心,维系它们的陆上联系。 第四,地缘政治多元化使中亚国家在建立跨欧亚安全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是个不稳定的世界,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恐怖活动、军备竞赛、国际犯罪、民族冲突,都在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宁。 第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重灾区。这里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都比较严重,咸海、里海的生态危机会给世界造成不良影响。 第五,中亚地区的战略意义还体现在与俄罗斯、中国、南亚国家、整个伊斯兰世界相邻,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东亚儒家文化三种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界地,民族关系复杂,容易发生震荡。
14、南北关系和南南合作。(p.335)
南北关系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是伴随着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和掠夺而产生和发展的。南北关系既充满矛盾与对立,又存在依存与合作,其实质在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与剥削。广大南方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他们要求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巩固已经取得的政治独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取得平等的地位。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冷战后,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出出来。第二,南北经济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南北经济矛盾走向缓和,南北关系区域化趋势加强,南北对话从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领域。第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在增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第四,国家利益成为处理南北关系的指导方针。 解决南北关系的根本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争取共同繁荣和发展。第二,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第三,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以缓和南北矛盾。
南南合作,是建立在平等、自愿、互助、互利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与团结。南南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和深渊的渊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独立后面临的共同任务而开展的相互之间的合作。
南南合作起源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政治与经济合作的有机结合。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揭开了南南合作的序幕,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1986年成立了南方委员会,2003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每年的12月19日为南南合作日,以增强国际社会对南南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南南合作具体形式主要有经济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合作。 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是促进发展的国际多边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谋求进步的重要渠道,也是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融入和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手段。
南南合作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传播人类活动所有领域内的知识或经验,并相互分享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并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环境、中小企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健康
教育等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南南合作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加强南南合作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要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利益要求差异较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政治分歧和历史上殖民主义遗留下的矛盾纠纷;外来势力特别是西方大国的阻挠和利用。
15、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中的地位。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综合国力明显提高的国家,同时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其战略地位和国际作用凸显,是世界战略格局多级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日益成为世界多极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资源丰富,产品富有,对外经济贸易发达,科技发达,经济增长速度快,国防力量不断增强,外交软实力强劲,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上升。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发挥大国作用,积极活跃在多边外交舞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国际战略平衡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中国正成为多级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极,并且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密切联系,积极倡导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观,以平等互利为核心的发展观。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制定推进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国际战略,在国际事务中起到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6、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发展。 综合国力
它提出影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八大因素是:
(1)国内经济实力,指一国经济力量的整体评估;
(2)国际化程度,指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
(3)政府影响,指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有利程度;
(4)金融实力,指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估;
(5)基础建设,指投资源与制度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程度;
(6)企业管理能力,指企业管理在创新、获利和应变等方面的表现;
(7)科技实力,指科学和技术的能力以及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上的成功程度;
(8)人力资源,指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国家核心竞争力由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构成。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共同构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指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机的超常发展能力,主要由独有的创新能力,以及实现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人才素质规模和制度性环境构成。简言之,人才、创新、制度三项基本元素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断深化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7、如何加强一个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凝聚力。应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和体现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中,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真心认同、自觉遵守的价值理念。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明对话,增强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离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一根基。我们应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以外来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增强竞争力。壮大传媒实力,推进有效传播,增强影响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有效传播能力。响力强、覆盖全球、在国际范围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话语权的新闻传媒集团;
第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 第二,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第三,提高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 第四,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第五,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繁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队伍。
18、911之后大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
9·11”事件后,美国视恐怖主义为最大威胁,调整安全战略,将反恐作为外交和国防政策的首要任务,在世界范围内筹组反恐联盟。开展了一场反恐战争。美国将霸权目标与反恐相结合,在反恐的名义下继续推行其霸权图谋并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美国一贯重视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
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确立和加强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是美国控制欧亚太陆,确立世界领导地位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还是从安全等各个方面看,中亚地区都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要冲”,对美国的整个“欧亚大棋局”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是其实施全球战略的关键环节。对于像美国这样以海权为生命的国家,控制陆权才能最终确保其海权,而从经济、政治、地缘战略等方面综合来看,控制世界陆权的关键在控制欧亚大陆,控制欧亚大陆的关键在控制中亚地区。因此,对处于“不稳定弧形地带”的中亚,美国谋求的地缘战略目标远不止是从南面围堵俄罗斯这么简单,而是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主导权以及持久的无可匹敌的战略优势。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带来的巨大压力,俄罗斯重新审视了中亚的战略地位,将中亚视为支撑其大国地位的地缘基础和战略支点。与美国的“不稳定弧”理论针锋相对,普京在2002年提出了“世界稳定弧”的地缘战略构想,其核心就是通过独联体内部的集体安全机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在俄周边营造一条从西向东的“稳定地带”,努力消除俄周边存在的威胁,化解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
其他大国或力量如欧、中、日、印、伊朗、土耳其等在中亚的竞争合作也都是长期的。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或是其他大国,基于对各自实力优劣的清醒认识,谁都没有能力独享中亚利益, 不愿意看到中亚被某一势力独占,使该地区力量失衡而陷入混乱、动荡甚至战争。尽管大国力量对中亚走势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中亚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中亚内部自主性力量的发展状况对于中国来说,中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
与其他大国在中亚的目标不同,中国不谋求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也不将中亚国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中国在中亚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其中,首要的是中亚的地缘战略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来说,如果东部沿海地区是战略前沿和战略重心的话,那么,中亚地区则是可以依靠的战略大后方和战略缓冲区。因此,在当前东部海权形势趋紧而陆上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中国要想确保经略好战略重点方向,就必须使中亚这片战略后方发挥出更大的保障功能,全面改善西向的地缘环境,拓展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其次是安全利益。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仍很严峻,特别是在西北必须防止新疆的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势力与中亚的三股势力进一步扩大相互联系和影响,防止美国在中亚乘机制造分裂。再次是能源问题。在全球能源竞争硝烟四起的形势下,中
亚在世界能源生产和供应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急剧扩张的能源需求与应对世界能源市场变化的免疫力弱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战略必须直面的主要问题。中国经略中亚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希望中亚保持稳定与发展,
谋求与之保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中亚营造有利于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战略环境。中亚国家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力量,才能彻底扭转中亚地区完全受制于地缘环境和霸权争夺的被动局面,使自己成为主导本地区事务的主要力量之一,在中亚构建一个更为稳定的“大国+中亚”的复合型稳定格局
19、影响伊拉克问题的因素及其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首先,美国国内的政治传统具有向外输出政治制度的诉求,强烈的宗教意识使得美国的外交决策带有鲜明的使命感和优越感,促使美国力图向中东输出自己的政治制度。美国根据新的安全战略,调整了它的中东政策。
“9·11”事件后,美国视恐怖主义为最大威胁,调整安全战略,将反恐作为外交和国防政策的首要任务,在世界范围内筹组反恐联盟。开展了一场反恐战争。美国将霸权目标与反恐相结合,在反恐的名义下继续推行其霸权图谋并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美国一贯重视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确立和加强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是美国控制欧亚太陆,确立世界领导地位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占领伊拉克,扶植亲美“民主”政仅,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
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将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伊拉克战争是对现行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冲击。也悍然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战 争;先发制人,用武力改变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权并企图“重新规划”一个地区的政治版图。伊拉克战争是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大国关系出现新的调整与组合。法国、德国、俄岁斯坚决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决非偶然。欧洲国家在苏联锯体,冷战结束后,借重美国对付苏联以确保自身安全的需求下降。随着欧盟整体 经济实力的增长,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欧洲国家成为独立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作用,进而逐步取得对美国的平等地位的愿望日益强烈。欧洲国家与美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二产生分歧。欧洲国家也反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但不同意美国过分夸大其威胁程度,更不赞成美国以此为借口,四处伸手,谋求自己的战略利益。欧洲国家主张世界多极化,维护联合国权威和现行国际秩序,不赞成美国推行单边主义,妄图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事务。阿拉伯——伊拉克民众反美情绪加深,针对美国的恐怖活动可能会重新活跃。美国继续推行对中东的整合政策会困难重重,并使中东地区局势紧张动荡。
20、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中的地位。
21、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大国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中国破解朝鲜半岛危机及应对对华遏制政策的途径。
东北亚地区地处亚洲东部,北与俄罗斯接壤,东临太平洋与美国遥遥相望,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分布在四周。东北亚地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地区,大国关系的变化是决定该地区局势发展和变化的主导因素
“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的核心地带朝鲜半岛不仅连接日本海和东海,而且连接亚洲和太平洋朝鲜半岛都是处在东亚的心脏地带,具有中心国、桥梁国、缓冲国的性质。
美国因素。美国确立了在东北亚的战略
目标是: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出现,确保东北亚局势的总体稳定,维护和巩固其在东北亚的既得利益和领导地位。美国希望朝鲜半岛能保持一种和平稳定的态势,避免该地区局势恶化对美国在该地区战略利益产生冲击,视朝鲜半岛为其在东北亚立足的关键支点,企图通过扩大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影响来确保其对东北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并逐步建立起由它领导的亚太秩序。
日本因素。伴随其在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日本开始调整其亚太战略,核心就是要确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为其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奠定基础。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与影响力逐渐增强。
俄罗斯因素。冷战后初期,俄罗斯一度(1991—1996年)亲近韩国,疏远朝鲜,奉行对西方“一边倒”政策。俄罗斯在东北亚具体表现为对韩国“一边倒”的“亲韩远朝”的外交政策。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认为朝鲜己经失去了它作为苏联在东北亚地区与美国抗衡的战略前沿阵地的价值俄罗斯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参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来恢复在东亚的影响力。朝核问题能否妥善解决首先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中国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 展在相当程度上离不开和平环境。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的显著特征是对内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外试图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朝鲜半岛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同时,朝鲜半岛和平统一有利于台湾海峡两岸的统一。朝鲜半岛从陆地和海洋面对着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战略方向和地区,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还对华北地区的稳定、北京的安全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的防卫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半岛的缓和与统一将缓解中国在东北亚安全和军事上的压力,可以将防范东北亚不测的军事力量缩减或转移到东南沿海,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同时,南北统一必将对“台独”以沉重打击。 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在维持半岛局势稳定及无核化的前提下支持南北方独立自主地和平统一,反对外部势力以武力干涉半岛事务,并且希望最终看到一个对中国友好的中立的统一的国家。
“三项坚持”就是破解危机的良策。一是坚持半岛无核化的底线,不论朝鲜是将拥核写入宪法也好,自称为“有核国家”也好都必须彻底弃核,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就不会停止谴责和制裁,从权衡利弊来看,朝鲜走拥核道路得不偿失;第二,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相关各方共同利益。事实证明,美韩再大的军事恐吓也不会吓阻朝鲜,朝鲜的拥核道路也绝对带不来安全保障,半岛一旦失去和平,相关各方没有赢家;第三,对话解决争端是唯一途径。
正在阅读:
国际关系复习资料 205-24
最新纸箱购销合同05-31
车间消毒规程 - 图文11-16
超市收银员工作小结02-21
ULN2803 ULN2804芯片资料08-21
心灵考试作文800字06-16
美丽的紫荆花作文350字06-21
2009届中考语文专题讲座 第6讲 名句的默写与运用01-29
一道初二数学难题12-01
考研励志文章(500字)10-1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复习资料
- 国际关系
- 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功率倒置算法仿真研究
- “十三五”重点项目-电镀机械设备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篇)
- 材料成型复习题及答案
- touch触摸 - 图文
- 工业通信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基于混合溶液
- 运输商务第2次作业
- 巡回检查表
- 第二十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学案
- 穆棱风电场2016年工作思路
- 数值计算方法思考题
-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
- 市场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分析
- 生活助手详细设计
- 2018年10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 2013年武汉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62分基础题) - 图文
- 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多媒体技术》课程大作业答案
- 饲料前家添加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
- 液化气站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 体育概论学后感
- 经济管理学院“青春献祖国 共筑中国梦”红歌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