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更新时间:2024-05-17 10: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

中国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制糖工程 学号:1043112045 姓名:解红霞

目录

目录 .....................................................................................................1 中国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3 一、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3 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4 三、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两大风险 ................................5 1、经济风险 .............................................................................5 2、社会风险 .............................................................................7 四、面对风险,应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8 五、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0 1、 有利条件 .........................................................................10 2. 面临的挑战 .....................................................................12 参考文献: ..................................................................................13

中国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社

会财富大量涌现,使我国迅速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行列,但是财富分配不均却日益加剧,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两极分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严重缺乏动力,产业结构提升非常缓慢[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严重问题,我国现在正面临着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跨过以及拉美国家的失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表明,当一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需要应对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挑战更为艰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落入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境地。为此,本文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讨论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协调好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扩大消费需求。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国际经验 国情分析 经济发展 转型

一、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

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历史已经给我们表明,东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而拉美国家已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能给予我们以经验和教训[2]。

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第一, 错误的基本经济制度缺乏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长期效能[3]。前苏联、

东欧等国实行计划经济一度获得较快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上世纪后半期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是在这一阶段长期徘徊,最终未能依靠计划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4]。1990 年代以来,原实行计划经济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经历了几年转型的痛苦后,实行市场体制,较快地融入欧洲统一市场,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目前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俄罗斯经过艰难转轨,2007 年按照PPP 计算的人均GDP 接近15000 美元,也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制度质量不能满足高收入阶段的需要[5]。制度质量是世界银行2005 年发布的反映各国政治稳定、政府效率、法制建设、腐败状况与管制质量等社会因素的指标,该指标越低表明该国社会问题越突出。根据我国学者高世楫、卓贤的研究,在人均收入9000-13000 美元之间存在一个“高收入之墙”, 其实质是“制度质量之墙”。在高世楫、卓贤绘制的人均GDP 和制度质量二维坐标图上,制度质量指数较高的国家,人均GDP 绝大多数超过了13000 美元, 集中分布在右上区域;制度质量不佳,人均GDP 却高于13000 美元的国家只有沙特,处于右下区域。制度质量指标较低的国家分布在左下区域, 人均GDP 广泛分布在从800 美元到10000 美元的狭长箱体中。在较低的经济水平下,即使制度质量不高、社会问题突出, 一个国家也可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从低收入社会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没有制度质量的明显提高,就难以进一步增长,难以翻越“高收入之墙”而成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

第三,长期封闭的内向发展战略延缓了技术能力提高。二战后的30 年间,大多数拉美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保护刚刚起步的幼稚产业,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是,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失去了为应对全球竞争而持续进行技术学习的压力和机会,最后,不仅没有实现促进大规模现代产业发展

的初始目标,还阻碍了农业和中小企业的自主发展。亚洲“四小龙”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致力于促进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复杂化,成功实现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越过“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 第四,发展要素技术含量提升缓慢。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时无法实现要素升级、在人口红利消失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是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产业的持续扩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难以维系,出现“刘易斯拐点”,不增加工资就不能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因此,如果不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知识水平,中等收入国家的生产率无法持续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难以实现。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的激励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要素升级和产业升级,中等收入国家才可能避免出现投资收益递减,实现持续增长,最终进入高收入社会。

第五,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内需萎缩,从而使粗放的增长方式和失衡的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经济失衡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党斗争加剧、政府更迭频繁,国家经济社会政策缺乏连续性、有效性。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恶化,贪污腐败严重,也严重恶化了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公平问题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影响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水平迈进。

由此可见,拉美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两大风险 1、经济风险

第一,要素成本迅速上升,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纵观全球,一国遭遇“中

[6]

等收入陷阱”,首先源于经济风险诱因,即经济高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原有的增长机制失灵,最终中断经济起飞甚至出现倒退。中国站上中等收入国家台阶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迅速上升,投入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这很可能成为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直接诱因。经济增长是“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将加入研发队伍中。而且,我国研发人员工资水平较低,在研发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成本优势。

(3)体制符合国情,运行效率高。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合现阶段国情的社会和政治制度,有助于保持经济社会稳定。我们重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重视发挥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资源在区域间、部门间合理配置的积极作用。我们注重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注重发挥行政干预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方面的作用。我国政府有全球最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平时期能够有效组织重点工程和科技攻关,危机时期可以调动全民一致行动,克服困难。

(4)人民勤劳节俭。勤劳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力成本投入可以换来更多产出,意味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强的竞争力。2008 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就业人员创造的GDP)增长率为8.6%,比世界平均高5.5 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高2.5 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高6.7 个百分点。中华民族是最节俭的民族。2007 年,我国总储蓄占GDP 的55%,比世界平均高32 个百分点, 比中等收入国家高23 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高35 个百分点。

(5)大国开放经济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市场回旋余地大。外需萎缩时,有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可供开拓。②产业体系比较完整, 外部供求断裂时,自我循环能够建立,抗冲击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机会更多、条件更好。③社会抗压能力强。出口部门萎缩时, 国内可以吸收腾出的劳动力等要素。④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综合国力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国际博弈能力强。 (6)后发优势继续存在,模仿学习能力较强。我们已基本走过了以较低成本引进吸收、学习模仿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但是,在大飞机研制、精密工作母机

制造等领域与美、德等先进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上仍然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

2. 面临的挑战

(1)低成本的传统优势明显减弱,新的比较优势形成尚需时日[12]。一方面,

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低环境成本下形成的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三低”难以持续而明显减弱;另一方面,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全社会创新活力明显不足,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任重道远。经过30 多年的大面积技术引进后,学习模仿世界先进技术的空间大大缩小,低成本引进技术的时代即将结束。体制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将小于过去30 年。外需由于国际经济格局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难以有较大增长空间,内需由于一系列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制约启动困难。

(2)土地财政和信贷过度扩张引发财政或金融危机。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将政府、地产商、银行三方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房价大幅下跌将引发危机,中断发展进程。2005 年以来,我国年均增长15%以上, 这一速度远远快于1929 年大萧条之前美国的信贷扩张速度

[13]

。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信贷质量问题

被掩盖,一旦经济减速,风险就会水落石出,信贷 的过度扩张会埋下经济萧条的种子。

(3)长期积累的矛盾会激化,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下列问题如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方面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过度伤害民众利益;普通劳动者就业压力不减、高知识劳动力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不公平及各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权利部门腐败频频发生,越来越触目惊心,伤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且阶层固化,公民改变身份的渠道不畅等等。

(4)国民对环境污染容忍度下降,生产、生活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受资源禀赋空间结构决定,中西部生态相对脆弱地区的能源重化工业将会以更快速度发展。随着产业总规模扩大和布点企业增多, 控制污染事故发生的难度加大,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随着环境承载力减弱和国民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 某些突发环境、生产、生活安全事故可能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成为部分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5)国际政治局势日益复杂,政治军事冲突加剧[15]。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一些国家为掩盖国内经济社会问题,转移民众视线,可能挑起与中国的对立;一些国家会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等一切机会干涉中国内政,我们有可能被迫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延缓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 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在经济增长自然减速之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矛盾,在投资、出口驱动减弱之时成功转向以知识和创新驱动的中速增长, 则我国就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从发展中的中低收入国家成长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反之,中国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无力翻过“高收入之墙”。

[14]

参考文献:

[1]张菁: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研究》, 《Analyse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China Takes to Cross \》,《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第10期

[2]杜传忠、刘英基:《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及对我国的警示》,《理论学习》2011年第6期

[3]沈志群、刘继广: 《中国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现代经济探讨》2012年第3期

[4]李扬:《借鉴国际经验,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拉丁美洲研究》2011年第3期 [5]高世楫、卓贤:《“中等收入陷阱”:教训与启示》,《中国经济报告》2011 年第5 期 [6]龚 雯、杜海涛、崔 鹏: 《面临两大风险,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报,2011 [7]蔡昉: 《“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8]马岩: 《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9]刘伟: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0]王一鸣: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中国投资》2009年第3期

[11]侯永志、张军扩: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报告》2011 年第5 期

[12]权衡: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文汇报》,2010年10月26日 [13]Sumner A., 2010, “Global Poverty and the New BottomBillion:What if Three-Quarters of the

World’s Poor Live in Middle-Income Countries?”, IDS Working Paper. http://www.cgdev.org/content/publications/detail/1424922

[14]张卓元: 《转方式调结构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新视野》2011年第2期。

[15]郑秉文: 《“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基于国际经验教训的视角》,《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1q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