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更新时间:2024-04-16 2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 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
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 ?实论研究法 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调查法 (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 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四、补充知识
1.人脑分为三部分 2.洛克“白板说” 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
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
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1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二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认知
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
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二、感觉
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 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 ?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
?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 ?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
4.前庭觉(嘴—— 认识)(手—— 探索) (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 (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 5.嗅觉
(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
(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
(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 (2)新生儿偏好甜味。
(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 7.听觉
(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
(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
(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 8.视觉
(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
(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
2
(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
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6)视知觉的功能: 空间知觉、差异辨别、 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对象再认
(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三、知觉
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1)婴儿喜欢圆形 (2)偏好正常的人脸 (3)偏好运动的物体 (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
3.深度知觉
(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
(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 4.方位知觉
(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 5.可知度
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6.自我效能感
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 7.多通道感知
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 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 (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
(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
(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 四、注意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
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
4.注意分类?有意注意(上课) ?无意注意(看电视)
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
(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 (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 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 ④培养间接兴趣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 (3)生理运动变化
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
(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概述
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 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 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
(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
(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 (二)记忆的分类
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 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 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 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三)婴儿记忆的发展
3
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
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 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
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
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
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 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
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
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
(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 (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 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 (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
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
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 (八)记忆恢复现象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
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
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 (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 (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 (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 (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
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
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
(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
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
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 (一)想象的概述
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二)想象的类型 1. 目的?无意想象(无目的)?有意想象(有目的) 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
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 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
(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
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
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
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
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 七、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 (一)思维的概述
4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
(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
(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 (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直觉行动思维:(做) (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
(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
(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 2.具体形象思维:(看) (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3.抽象逻辑思维:(想)
(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
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 (三)表征
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
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
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四)概念:
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 动物——狗——哈巴狗
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 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 3.幼儿的计数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 (2)稳定次序原则 (3)基数原则
(4)抽象原则 (5)次序无关原则 (五)问题解决和推理
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 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
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
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
(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 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
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
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5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三章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情绪的发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
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
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 (一)情绪的发生
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
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
(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
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
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2.笑
(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
(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
(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
(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
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
6
(1)陌生人焦虑 (2)分离焦虑 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
第二节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 (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 (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
(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 (二)表情的社会化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
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
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
(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 (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
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 3.情绪调控的方式:
(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 生理放松 ?重建认知
(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
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
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
③破坏策略: 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
(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 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
?规则驱动的掩蔽 ?情境驱动的掩蔽 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 ③具体情境的作用 2.同伴的影响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3.教师的影响
(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 ?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 ?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 (强化)
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
7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四章 幼儿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述
(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二)内容
1.语言的发展 2.亲子关系 3.同伴关系 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 (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 1.完整的自我?角色系统?能力结构
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
二、语言的发展
(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 (知觉表达) 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
?0-3个月 :单音节阶段 ?4-8个月 :多音节阶段 ?9-12个月:模仿音阶段
(二) 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 1.语音的发展
(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 (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2.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 (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 (3)积极词汇的增长 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 (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 单词句
1岁到2岁时:双词句 儿童早期的语言
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 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 4、语用能力的发展
(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
(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 (3)行动的调节能力
自我中心语言:?重复? 独白?集体独白 社会化语言:?适应性告知? 批评各嘲笑? 命令请求和威胁 ④问题与回答
8
(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习得的时间
?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 (常物) B. 表现策略 三、亲子关系(
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 (一)依恋的概念
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
(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 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
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
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 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 (三)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
2.不安全依恋?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 (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
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
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 (五)依恋的作用
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四、同伴关系
(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 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 3.培养积极性格 (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
1.练习社交技能 2.强化交往行为 3.积极投入游戏 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 (三)同伴交往的策略
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 同伴交往:互惠性)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身体特征
(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 (2)幼儿出现“以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貌取人”的倾向
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们的行为表现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3.认知能力:儿童的社会交往中的不同表现受儿童认知能力制约
4.成人的鼓励:老师和父母对儿童的同伴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五、亲社会生为和道德发展 (一)亲社会行为
概念: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亲社会行为和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二)亲社会影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移情作用 3.家庭引导方式 4.抟播媒体影响
(三)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①主要指向同伴,少数指向教师
②具有性别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少数接近,中大班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增多,异性减少
③合作最为常见,其次分享、助人、安慰、公德 (四)攻击性行为
1.分类:工具性攻击和 敌意性攻击 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儿童的教养环境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 (4)电子游戏机 受认知水平制约 (三)、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主要研究道德认识—道德判断
主要体现儿童对规则的认知识,主要使用对偶故事法
2.皮亚杰道德、理论分为两个阶段 (1)他律阶段(10岁之前) (2)自律阶段 (10岁之后)
3.科尔伯格主要研究道德判断、主要使用两难故事法。
4.科尔伯格的理论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①服从于惩罚定向④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支持
(2)习俗道德 ②快东的相对主义⑤民主地承认法律
(3)后习俗道德 ③好孩子定向⑥普通的原则 (五)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他律一自律 (3)情绪性 (4)模仿性
(六)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家庭及其父母 (2)游戏及其活动 (3)同伴及其交往 (4)社会榜样(为儿童提供正面的榜样,是形成儿童道德行为的关键途径) (5)教师及其坏境
9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五章 幼儿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一、个性的概述
(一)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1)稳定性(不易改变时间)(3)社会性(年代)普遍性
(2)整体性(群体) (4)个别性(个体)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系统(偏好某一方面)核心 动力因素
(2)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理能动性表现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气质、性格、能力)独特性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 个性的核心特征——性格 (一)概念
1.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
2.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二)气质的类型
1.希波克拉底(传统气质类型)有差别的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1)胆汁质:缺冲动、易怒、优义气、外向 (小燕子、孙悟空)
(2)多血质:灵活、热情、适应环境能力强 缺: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3)黏液质:安静稳重、耐小 缺:内向 (4)抑郁质:敏感、多疑 优:执着 2.托马斯 将婴儿气质划分的三种类型 (1)容易抚养型 40% (2)难以抚养型 10% (3)缓慢发动型 15% 3.凯根
(1)行为抑制型 (2)行为非抑制型 4.杨丽珠
(1)活泼型 (3)抑制型 (5)敏感型 (2)专注型 (4)均衡型 (三)气质的特点 1.稳定性:气质的先天的 2.可变性:受后天环境影响 (四)气质的影响因素 (1)个体生理机制 (2)家庭教育环境
10
(3)教育机构的教育环境
(四)气质与教育:1.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3.平等地前注不同气质的幼儿4.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三、性格 (一)概念
(1)一个人对待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二)性格的类型
1荣格 :内倾型性格和外倾型性格
2.凯根:?情感抑制型(坏的)胆小的孩子?情感非抑制型(好的)胆大的孩子 (三)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1)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
(2)某一气质会比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有好坏之分。 (四)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1)家庭: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大家庭,破裂家庭),家庭气氛及父母榜样会影响幼儿的形成
(2)幼儿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同伴对幼儿的态度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 从出生到5-6岁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四、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分类 (1)形式上
?自我认识(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 ?自我体验:自尊、自信、自卑、自豪内疚、自我欣赏
?自我调控:自制、自立、自主、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2)内容上?物质自我:外貌、衣着?心理自我:认知、情感 ?社会自我:社会角色权利、义务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点红测验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内部状态的意识,大约2岁时才开始发生 (2)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3)对自己心是活动的意识 4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出现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1)自我评价的发展(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
(2)自我体验的发展 (3)自我调节的发展 3.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行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性别化的过程 (二)、儿童的性别概念(儿童性别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
(1)性别认同:正解判断自己是男性或女性(2-3岁)
(2)性别稳定性:理解人的一生,性别保持不变(3-4岁)
(3)性别恒常性:性别不随,穿着不随、穿着打扮、外表的改变而改变(6-7岁获得;4-7岁发展) (3)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初步客观的评价 五、幼儿的性别化
(一)概念:将生物学的性别与社会对性别的要求融进个体的自我知觉和行为之中的过程,就是儿童 11
1)生物取向阶段(6-8岁) 2)社会取向阶段(9-13岁) 3)心理取向阶段(14-17岁)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阶段(危利安)(((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六章 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健康(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是维护他们的心是健康的基本保障社会适应有力
(一)概念: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身份健康、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和谐
2.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第一个标志)七坐八爬、九月长牙 平均数 (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方式也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五)年龄特征明显(老气横秋、滴水不漏、左右逢源)
(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1.家庭教养方式最普通的问题是溺爱和对儿童的期望过商,反映出家长普遍的焦虑心态 2.家庭教养中的焦虑
①生物性焦虑(人身安全)反映缺乏自信 ②成长性焦虑反映忽视规律 ③目标性焦虑反映渴望补偿
④社会性焦虑反映教育的浮躁,商业炒作的结果 (三)社会文化(大众媒体的作用) (四)个体因素
1.决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是个体因素
2.个体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的性格结构和人格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总之,又可以称为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
四、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如何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1.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 2.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3.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4.维护幼儿的自尊 5.爱护特殊儿童
(二)如何关注幼儿的情绪健康
(1)注意幼儿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P247
(2)形成新的依恋(帮助他们与老师形成新的依
12
恋关系)
(3)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游戏是维护幼儿注意力的最有效的手段) (4)多与家长沟通
(三)如何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1)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2)敏锐觉察幼儿的情绪 (3)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4)帮助幼儿了解死亡(安全教育、生命教育) (四)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1)培养幼儿的移情(培养幼儿移情的有效手段之是鼓励角色扮演)P253
(2)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3)帮助边缘儿童提商社交技巧(缺乏社交技巧如忽视、嘲笑别人) (五)维护幼儿的自尊
(1)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幼儿,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承认儿童不同于成人 P255
(2)肯定和认同幼儿(建立自尊的首要方法,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表扬和赞美是常用方法) (3)尊重幼儿(游戏权、选择权、体验权、知情权)
(六)爱护特殊儿童(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物质的儿童) (1)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2)指引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3)善待攻击性的儿童?身体疾病?家庭变故(家庭纠纷、家庭暴力、家庭破裂)
补充知识:
1.以埃里克森为代表,从出生到1岁半的婴儿,其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具体表现为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2.1岁半到3岁的儿童,其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具体体现在如厕的训练。
3.3-6岁的幼儿,其发展任务是获得的主动感,克服愧疚感,体验着目的实现,具体表现在幼儿能独立行动。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第七章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儿种主要理论
第一节 发展理论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 论述儿童心理如何发展和为什么发展的理论发展理论的主题
(一)心理的实质 (1)机械论
(2)机体论(大部分受机体) (二)量变与质变 (三)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成熟学说 (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 (3)遗传环境相互作用论
第二节 认知发展
一、成熟学说的概念
1.格塞尔1929年,双生子实验爬楼梯—成熟学说 2.儿童的发展由基因决定
3.成熟学说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二、格塞尔的理论(成熟学说中的提出的典型的观点)
(一)成熟的重要性
学习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成熟 (二)发展的方向性
儿童的发展是由上到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到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发展的波动性
1.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上下波动的
2.发展具有关键期 (四)育儿观点
尊重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教育有第一要义
如果能得到强化,那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
2.强化对行为的获得起着关键的作用 3.操作行为是更大量更有效、更普遍的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是一种更普遍、有效的学习 (二)强化
(1)正强化(积极强化)及时奖励在规范行为发生后给予肯定或奖励,促使行为再次发生
(2)负强化(消极强化)取消奖励不等于惩罚,当规范行为不出现时,就不予奖励以促进规范行为的再次发生。
(3)不予强化:冷外理不予理睬
(4)强化是推进习惯形成和巩固的唯一措施 (5)对于儿童的不良习惯,不予强化是关键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模仿 1、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复现
(4)强化和动机过程
2、观察学习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习形式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一、认知学说的概念(认知发展理论)
二、认知发展影响因素(推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 (一)成熟 (二)经验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平衡化(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智慧动作“客体永久性”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延迟模仿”“象征性游戏”“不守恒现象”“体现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运用具体事物进行逻辑思维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运用概念命题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四、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思维的自我中心) 1.皮亚杰—三山实验—提出儿童思维发展的自我中心
2.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1)思维的自我中心,反映在幼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的界限,容易相互混淆
(2)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有强烈的“拟人化倾向”
13
第三节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概述
1.行为的代表人物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2.华生是行为主义最典型的代表人物 二、华生
(一)S-R(S为刺激,R为反应) 1.反射是构成反应系统的基本单位 (二)教育万能论
(三)影响习惯形成的因素
1.年龄小的儿童比大年龄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一个习惯
2.练习的分配(分散练习的效果好于集中练习) 三、斯金纳 (一)斯金纳箱
1.操作行为(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
(3)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
第五节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一)心理机能的分类
(1)高级心理机能(受意识控制)(有意注意、有意识记)
(2)低级心理机能(不受意识控制、本能的反应、感知觉)(无意识记、无意注意) (二)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教学需要描准“最近发展区”,即幼儿即将到达水平
第六节 中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发展观点 一、陈鹤琴 (一)《儿童心理之研究》标志着中国儿童学科的诞生
(二)陈鹤琴理论
(1)热受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
(2)儿童不同于成人①好动心②模仿心③好奇心④游戏心⑤合群心⑥情绪性⑦环境要求 二、朱智贤
(一)朱智贤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儿童心理学理论体系 (二)朱智贤的理论观点 (1)发展理论
(2)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3)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 如何对等儿童的敌意攻击?
1.教师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教师要努力寻找攻击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
14
正在阅读: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04-16
测量学真题练习一:计算题05-17
CFM56-3发动机 122 - 图文05-05
高数08下2103-28
我们的过去与未来02-19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唐诗鉴赏09-30
高二班主任经验材料03-08
村委会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02-29
医院医生的个人工作计划详细版05-05
春的样子作文450字06-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心理学
- 要点
- 幼儿
- 知识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 10校园安全工作台账6类表格(1)
-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 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总结
- 住房公积金 - 专办员考试全部答案-2019年文档
- 一组惊艳的后台管理界面设计欣赏 - 图文
- RRC常见问题处理思路
-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 2018届江西省宜春市高三六校联考数学(文)word版含答案
- 信息技术八年级Excel电子表格教案 - 图文
- 小学一年级数学5、4、3、2加几教案
- 计算机网络第三章、四章测验题答案
- 电力电子技术试题及答案
- 国税总局公告2012年15号及2015年第34号有关劳务派遣用工所得税处
- 大学语文论文:大学语文定位之后
- 新奥企业纲领
- 中国银监会令-董事(理事)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
- 关于认真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
- 100小时学会SAP补充学习笔记
-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