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原理试卷(A)2014

更新时间:2023-03-09 1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厦门大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试卷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2011年级计算机专业 主考教师:张东站 试卷类型:(A) 一、某企业集团工厂管理系统,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如下信息:(15%)

此系统中有若干个工厂,每个工厂包含工厂编号、厂名、地址、负责人、电话。每个工厂生产多种产

品,且每一种产品可以在多个工厂生产,每个工厂按照固定的计划数量生产产品;产品有产品编号、产品名、规格。每个工厂聘用多名职员,且每名职员只能在一个工厂工作,工厂聘用职员用聘期和工资,职员包含职员号、姓名、电话、住址、性别。 1.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完成此系统的概念结构设计(10%)。 2. 根据概念结构设计的结果完成逻辑结构设计(5%)。

二、(50%)某物流公司数据库包含以下5个关系

快递员C(Cno,Cname,Cage,Csalary),分别为快递员编号、快递员姓名、快递员年龄和快递员底薪。

包裹信息P(Pno,Pfrom,Pto,Preceiver,Ptel,Pstatus),分别为物流号、寄出地址、收货地址、收件人姓名、收件人联系方式和包裹状态。

仓库W(Wno,Wname,Waddress),分别为仓库编号、仓库名和仓库地址。 配送D(Cno,Pno,Dtime),分别为快递员编号、物流号和配送时间。 存储S(Wno,Pno),分别为仓库编号和物流号。

其中C由Cno唯一标识,P由Pno唯一标识,W由Wno唯一标识,D由Cno和Pno唯一标识,S由Wno和Pno唯一标识。其中Dtime格式为yyyy-MM-dd(统一格式可直接比较大小)

1. (9%)用关系代数、元组关系演示和SQL查询收件人姓名为 ”张三” 的包裹物流号、配送员姓名和

配送时间。 后面的操作仅用SQL

2. (6%)查询2014-4-1至2014-5-1(不包括2014-4-1和2014-5-1这两天)配送包裹数量至少为100个的快

递员的姓名、年龄和底薪。

3. (3%)对所有年龄高于40的快递员,若底薪小于3000,则增加400工资,若大于等于3000,则增加

300工资。

4. (8%)物流公司有”初级经理”、”中间经理”和”高级经理”三名管理人员(假设数据库中已经存在这三

个用户), 用SQL语句设计一个安全策略,保证”初级经理”能够查看底薪小于3000的快递员所有信息、中间经理能够查看底薪为3000-5000的快递员所有信息、高级经理能够查看底薪大于5000

的快递员所有信息。

5. (9%)输出2014-4-1至2014-5-1期间(不包括2014-4-1和2014-5-1这两天),收货地址包含”厦门”的

配送信息,输出格式化为”快递员姓名/物流号”,多个物流号之间以逗号隔开。

6. (9%)编写一个存储过程,输入为仓库的名称,输出为在该仓库有存储记录,且包裹状态为“派件中”

的配送信息,输出格式为“快递员姓名/收货地址/收件人姓名/收件人联系方式/配送状态”,这里的“配送状态”设置方法为:若配送时间(Dtime)距今超过3天,则设置为“异常”;否则设置为“正常”。提示:获取系统时间函数为

getdate(),获取间隔天数的函数为

DATEDIFF(dd,[startdate],[enddate])。 例如 DATEDIFF(dd,'2014-05-21','2014-05-23')输

出为2

7. (6%)用SQL写一个完整性规则,当插入配送信息时,将包裹状态置为“派件中”

三、数据库设计模型分析(25%)

在一个学生管理系统中有学生表Student(Sno,Sname,Ssex,Bno,Bname,BTime,Cno,Cname,Grade), 字段对应的信息为(学号、姓名、性别、借书号、借书名、借书时间、选修课程号、课程名、成绩) 学生学号唯一,图书的书号唯一,课程的课程号唯一,学生可选多门课,每门课有成绩,学生可借多门书,也可以多次借同一本书。 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以下问题的求解: 1. (3%)根据语义写出数据依赖F; 2. (3%)列出关系的码;

3. (5%)将R分解为R1(Sno,Sname,Ssex,Bno,Cno), R2(Bno,Bname,BTime), R3(Cno,Cname,Grade) 。判断此分解是否具有无损连接性,请给出判断过程;

4. (7%)将R分解为3NF,使其既有无损连接性又保持函数依赖,请给出详细的求解过程; 5. (7%)将R分解为BCNF,保证其是无损连接分解,请给出详细的求解过程。

四、设有关系模式R(U,F)∈BCNF, X、Y为属性集, X ≠ XF+ , 证明 X →Y ∈ F+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18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