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修辞分析

更新时间:2024-04-24 11: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背影》修辞特色分析

《背影》是著名作家朱自清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它主要描绘了一幅父子车站送别的图景,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尽显感人至深的父子情。如朱自清所言,此乃记实散文,文中的“父亲”和“我”即指朱自清的父亲与朱自清自己。文中的“车站送别”发生于1917年,当时中国正值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欺压人民之际,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们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在这个五四运动爆发的前两年也显得迷茫彷徨,郁郁不得志。《背影》作为那个时期的一篇作品,必然也会蒙上一层灰暗的时代色彩。朱自清从家庭变故——“变卖典质”“借钱办了丧事”“一日不如一日”意在表现惨淡的家境,从父亲——“他少年外出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意在表现当时的知识分子奔波忙碌却找寻不到出路。所有的这些都与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相契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情便尤显难能可贵。在如此冷酷黑暗的社会中,那份温情就像一缕阳光,触动人们的心弦,温暖人们的心房,擦亮人们的视线。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名篇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和情境化。 一、口语化

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特色与老舍小说的京味口语化不同,而是一种平淡质朴、温和婉转的风格,更加自然、亲切。《背影》就是他这种口语化风格的典范之作。例如,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简洁明了,读来仿佛就像朱自清站在对面与你对话一般,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从“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中还能读出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以及浓浓的爱。每个人都有父亲,对父亲都会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朱自清把感情和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引起读者共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朱自清口语化风格的散文与口语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就是短句多而长句少。比如,“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段简明扼要地展现了父亲送不送“我”去车站的变化过程,如果用长句来表达,就不免显得冗长绕口,难以一目了然地感受父亲的变化过程,难以很好地感受父亲对“我”的爱。

朱自清还十分注重将自己的散文写得具有口语的节奏感和调子。《背影》中用了一些叠词,如“簌簌”、“慢慢”、“渐渐”等,还用了一些连绵词,如双声词“踌躇”“小心”“料理”等,叠韵词“嘱咐” “警醒” “蹒跚”“晶莹”“马褂”等,全文还用了27个“了”字,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散文的节奏感,给人以音乐美。比如,文中的“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完全可以用“过江后,我们便走进车站”来替换,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原句更富有节奏感,读着朗朗上口。 朱自清为了使《背影》的音节调配得当,读起来悦耳,还应用了汉语词语音节的灵活性。比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这个“迂”字意即“迂腐”,假如用“迂腐”替代“迂”,就没原文读起来顺口了。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同样,在这第一句中“嘱”即“嘱咐”之意,这里用“嘱”字读着稍显简洁,避免了和后句的“嘱咐”相重复。

此外,朱自清散文的口语化风格还表现在文言词语的使用上。比如“差使也交卸了”“赋闲”都是说父亲没有了工作,却偏偏不用“失业”一词,这样既显得体面,又显得具有散文的文言美,口语化风格尽显其中。在散文的末尾,朱自清引用了父亲来信的文言文原话,文言文形式的表达简单清晰,不妨碍我们理解意思,又符合他父亲的口吻,真是一举多得啊!再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颇踌躇了一会”中“余”和“颇”也属文言字词,这种文白夹杂的写法使我们读着饶有兴味,就如同读周作人文白夹杂的闲适小品文一样。 二、情境化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背影》中如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动作描写,既细腻又简练,“攀、缩、微倾”与“肥胖的身子”给人以思想上的视觉冲击,肥胖的父亲为了帮儿子买橘子,费劲地爬月台,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一切都是因为他对儿子的爱。岂不给我们读者又有了一份心灵上的震撼与感动?母爱是博大的,父爱也是宽广的啊!真是景中藏情,情寓于景。

朱自清的散文美除了口语化和情境化,更是因为整句和散句的交替使用,使得句群活泼多变,易于表现行云流水的叙述以及起伏变化的情感。比如“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虽然内容上是转折关系,但是句式上长短一致,显得整齐匀称,是整句。“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节奏鲜明,也是整句。整句都能很好地表达深刻的感受和奔放的感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鲜明的感染。《背影》中多为散句,散句可突显语言的变化美,减缓过多使用整句所带来的单调、呆板之感。

《背影》中不乏同义异形的字词。比如“很”和“甚”,“慢慢”和“渐渐”,“忘记”和“忘却”,“嘱咐”和“嘱托”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背影》中也不乏一语双关的词语,比如“怕茶房不妥帖”中的“不妥帖”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父亲担心茶房不能把“我”料理好;二是指父亲担心茶房不照应我。文中还有些词语,比如“两三次”、“两三回”,这些“两三”并不是实指,而是泛指,有“多次”的意思。再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中的“漂亮”在句中不是它的本义“美丽、迷人”,而是“体面、流利、精彩”的意思。

《背影》中还有一些倒装句,如“我买几个橘子去”,按正常语序排应是“我去买几个橘子”,这里的倒装意在突出买橘子这件事。

《背影》中修辞格运用比较多。首先是反问,如“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意即“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能料理自己”。其次是反语,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句中的“聪明”不是指真正的聪明,而是反语,“聪明”即“不聪明”,带有一点自嘲的口吻,表现朱自清对自己之前想法和行为的极度后悔。再次是烘托,全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仅凭一个“背影”突出父亲的形象,实在妙哉!

总之,《背影》是一篇回忆型记实抒情散文,朱自清以背影为文眼并抓住背影形成散文首尾呼应,再以时间和空间为序,从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从北京、徐州、南京一路写来,多次重复家庭境遇与父亲的遭遇,给全文定下灰凉的基调,传达出了他对惨淡家境的感慨以及对父亲的同情与理解,为后文具体写父亲的背

影从而表达浓浓的父子情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0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