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22 01: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小猴子采了6个桃子,想把他们分给几个好朋友,但是他们不知道可以怎样分?聪明的你能帮帮小猴子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教师先把6个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到了吗?赶快行动,把桃子分一分,到黑板上摆一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学生操作摆桃子。
2.汇报并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你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可以分成两份,一份两个,一份四个,也可以分成两份,每份三个?? 那么,你们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的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小组或全班交流
1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一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每份都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我们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老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助了小猴子解决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了。
3.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老师手上有8个桃子,要想把他们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到黑板上摆一摆,分一分。分完后给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老师把桃子图片贴在黑板上) 小结:同学们都很聪明,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相出了不同的办法,虽然分的个数和份数不同,但是每一份分分得同样多,也符合了平均分的定义了。
4.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先在黑板上画一棵树,再把8个桃子图片贴上去。
谈话:同学们看黑板上的桃树,数一数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如果老师想把它们分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2个,那么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呢?想一想!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 找几个学生上黑板“摘桃子”分给其他同学,要求每人分2个,看有多少位同学能分到桃子就是了。
师小结:对了!8个桃子就可以把它2个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
2
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的也是“平均分”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观察题中的插图,再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书本第43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木棒分一分,边分边写答案。 3、“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4、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老师指导完成。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了用每几个为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棵我们继续学习平均分。
课后反思:
3
第二课时:平均分(2)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体验“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教学用具:桃子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叫做平均分? 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上的习题
16个足球要分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如果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 )个学生。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谈话:有一天,猴哥哥和猴弟弟一起到山上去摘桃子,你们看看,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呢?(板贴8个桃子图片) 学生观察得出:一共摘了8个桃子。 提问:你们认为怎样分最公平?
引导学生说出: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 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子呢?
4
三、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想一想,分一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教师适时要点拨引导。 2.说一说,演一演
学生边说边演示分的过程。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先分给每只小猴1个,再分给每只小猴1个,直到每只小猴有4个;先每只小猴2个,再每只小猴2个;先每只小猴3个,再每制小猴1个??
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分的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一样,都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可分得4个。 3. 书上第44页的“试一试”
先按照题意,自己动手一边摆一边写答案 四、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完成第44页的“想想做做1”
学生同桌讨论解决,再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2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3.教科书上第45页的第3题 学生读懂题意,讨论完成。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按照份数分得。
课后反思:
5
第三课时:平均分(3)
教学内容: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较大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出示例图,把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不同的分法。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
谈话:今天是兔子妈妈的生日,为了祝贺妈妈的生日,小白兔到花园里采了许多美丽的花,数一数共有几朵啊?(出示12朵花)
小白兔拿来了一些花瓶,(出示一些花瓶)它想把这12朵花插在花瓶里,该怎么插呢?
明确要求:
6
(1)出示条件:把12朵花平均插在几个花瓶里。
(2)提问:你想知道小白兔是怎样插这些花的吗?“平均插”是什么意思?
自主探索,请学生上教台示范插花。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2、第2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第4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8个苹果
A提出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把它们每4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B学生到黑板上动手分别操作分一分。
C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4、第6题
出示例图,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5、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一份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不同方法,
7
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的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结果每份都是相同的,这都是平均分。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5题。
课后反思:
8
第四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 每辆车坐2个人 要坐( )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
9
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2=3)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让学生看图、读题、独立完成。订正后提问:结合这道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2、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 ,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 、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教学第49页的例题。 (1)让学生观察和阅读例题 提问:你从这道题中知道些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板书到括号里。
讲述:6个小朋友植树,平均分成3组,求每组有几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能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6÷3=2)结合这道题,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第49页的“试一试”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桌交流,说说这道除法式表示的实际意
10
义。
2、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分,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做第50页的“想想做做”第1、2、4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括号内填什么数,这个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在小组内交流,说说填写出来的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四、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用什么方法学会了除法?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反思:
11
第五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第1—8题。 教学三维目标:
1、进一步认识除法,弄清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熟练掌握除法中两种不同的分法,能用正确写出除法算式;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一:填一填
谈话:通过昨天的学习,小朋友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除法)
出示:
(1)除数是5,被除数是15,商是3。 (2)被除数和除数都是4,商是1。 (3)商和除数都是3,被除数是9。 提问: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活动二:分一分,填一填。
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分成了()份。 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分一分,写算式。
(2)比一比:你发现了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把10根小棒每5根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12
活动三: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出示:完成第51页第2、4题;第52页第6题。 (1)引导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填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活动五:根据文字叙述写除法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第52页第5题。 活动六:拓展练习 1.完成第52页的第7题。
出示例图,学生结合图意,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2.完成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课后反思:
13
第六课时: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53、54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二( )得八 三( )十二 二( )十二
2×( )=8 ( )×3=12 2×( )=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 )次,正好全部减完。 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插图。
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
14
(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8÷2=)
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
(3)小组讨论:8÷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
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8÷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
(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2÷3、10÷5 请学生们读一读。
(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 (4)学生们填写课本。
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
(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
(30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
15
来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 (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 (2)学生默算。 (3)学生开火车比赛。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六、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 课后反思:
16
第七课时:练习九(1)
教学内容:课本第55—56页练习九第1-8题。 教学三维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看一看谁算得做好、最快。
二、计算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九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它们分别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注意对班级准确率、速度的记录。
4.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根据图意,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5.完成练习九第6题。完成后全班交流,说说这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问题练习。
17
1、完成练习九第7题。
(1)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想一想:题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独立思考,想一想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想法,并说说列式的理由。
四、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4、8两题 课后反思:
18
第八课时 练习九(2)
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练习九第9-13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根据乘、除法的含义解决相关问题,学会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基本训练。
1、口算。10÷5= 6×2= 4×3= 4×6= 15÷3= 5÷5= 12÷3= 2×3= 3×6= 5×5= 3×5= 12÷2= 6÷3= 18÷6= 8÷4= 30÷5= 学生口算,并说说其中几题的计算过程。 2、口答。
(1)3个6是多少?
(2)把3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3)18里面有几个3? 二、解决问题的相关练习。 1.完成练习九第9题。
(1)出示第9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口答。
2.出示练习九第10题的表格,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指名口答订正。
3.练习九第1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再独立完成计算,
19
并说说计算时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4.完成练习九第13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思考完成,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菊花的?
三、课堂作业:练习九第12题。
课后反思:
20
第九课时: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教材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学生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填写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完成后说说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2.第2题,学生同桌合作完成,一人说口诀,另一人根据口诀写出两道除尘算式。集体交流时说说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并说说为什么只能写一道?
3.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插图。请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你是用什么样的算式解决的?为什么用除法?
比较: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3行,另一个小朋友要把15盆花平均排成5行,结果每行排的一样多吗?
21
组织学生讨论:排的行数多,每行盆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完成第6题。
让学生先说说题意,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说说是用什么样的算式来解答的,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说算式中各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比较,想一想:每次抬的个数与抬的次数有关吗?有什么样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再指名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小结:把一些物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而且平均分时,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个数就越少,每几个分一份时,每份的个数越多,分的份数就越少。
3.完成第7题。
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书上的问题,全班交流后订正。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 三、课堂作业:复习第3题。 课后反思:
22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 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 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3
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
24
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25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准备:直尺。
4.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26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7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28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 )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 )厘米,宽( )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
29
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 课后反思:
30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 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 ) 粉笔盒高8( ) 黄瓜长20( )旗杆高15( )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31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
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
课后反思:
32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 教学三维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
33
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 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 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
34
正在阅读: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设计01-22
尊干爱兵教育11-08
2012高中英语 Unit 17 Lesson 3 My Favorite Comedy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611-10
第三章 质量检验用表02-03
写给十年后自己的话02-10
大学生个人暑假实践报告02-25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04-20
浅谈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06-09
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03-1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四至
- 上册
- 教学设计
- 单元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最新
- 苏教版
- 2018届中考物理复习 第三单元 物态变化 专题(3)利用浮力测密度专项训练
- 决定工资水平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
- 市长质量奖自评报告(4.4资源)
- 华工车辆工程汽车构造 - 图文
- 网络业历史上最热闹的30个争论
- 2011年注册城市规划师考试原理真题
- 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导师团简介
- 2010版食品生产许可申请书填写模板(省局食品处) - 图文
- 舌尖上的植物学 答案
- 实验一 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 关于灭火器灭火级别的物理概念与研讨课题
- 漳浦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漳浦县城镇土地基准地价(修订更新)的通告 - 图文
- 二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 2009年4月26日四川省考行测真题 - 图文
- 对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赔偿规定
- 2017-2022年中国低温制冷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咨询报告-发展趋势预测(目录) - 图文
- 清泉村文明卫生公约
- 生态农业项目创业计划书
- 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期中论文:现代中药固体发酵技术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