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答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试卷)2013-06-23

更新时间:2023-12-24 05: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依据《资治通鉴》“赤壁之战”的文本,具体说明司马光等历史家在刻画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物时采用了哪两种主要手法?请一一填写下表空格举例说明。 人物 曹操 手法 记言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曹操的战书,虽只有三句话,却和盘托出了他那踌躇满志、轻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 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十分坚决。 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完全是统一的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孙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看似“犹豫”的行为,正是其深思熟虑的表现。 表现为三个考察:一是考察曹军虚实和同盟刘备的实力。 为了了解曹军。 立即召见诸葛亮。 行为描写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刘备 孙权 诸葛亮 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矣,请

1

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代表的身分

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亢不卑的态度。 事实也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盘了。 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鲁肃劝孙权“不能迎操”的言谈话语,处处为孙权考虑,推心置腹地向孙权陈述利害 周瑜 周瑜是东吴主将,说话慷慨豪迈,和鲁肃的语气又不相同。 鲁肃反复说的是不能“迎曹”,周瑜则口口声声要“禽操”“破曹”。 他见了孙权,一开口就直斥曹操是“汉贼”,“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他对双方实力的分析和诸葛亮的分析基本一致,但更详尽具体,他的一些话里,也流露出一点骄矜之气,这正反映了周瑜少年得志的心理状态。 他主动要求率军出战,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将的才略和勇气。 周瑜有见识,有才干,有胆量,他反复地为孙权分析形势,并以胜利的信心坚定抗曹意志,慷慨激昂,的确是“雄姿英发”的青年统帅。 鲁肃 鲁肃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他劝孙权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拒曹,主要从孙的切身利益来进言,对于张昭等人的迎降论,他以臣子、国君地位不同,迎降后果也不同的分析,委婉而有力地劝孙权“莫用(张昭)众人之议”,还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 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黄盖

2

二、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末尾评论道:“《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请把这段评论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分析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什么态度?

答:《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说是小事,却可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这段评语体现了司马迁的态度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端正行去影响别人,为给众人树立好榜样!

三、试结合文本分析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记》这篇优秀的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答: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是:总说-分说(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议论 1、总说——凡十有(yòu)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yòu,通“又”,连词,连接整数和零数)半。 2、分说——

(1)凡未渡者五人:?? (2)方渡者九人:?? (3)又一人已渡者?? 3、按:??(发表议论)

四、《世说新语·政事》“陶公性检厉”一则:“陶公性检厉,勤於事。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又云: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乃超两阶用之。”请用自己的话复述:作者是用了哪三个例子来刻画陶

3

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答:作者用下面三个例子来刻画陶侃性格之细致严格的:

1、陶侃命令监造船只官员将锯木屑全都收集起来;正月初一集会下雪时,用锯木屑铺盖在台阶上;

2、陶侃叫人把毛竹头收集起来,然后组装船只,将竹头全都用来做竹钉; 3、陶侃曾在当地征调竹篙,有一位主管把毛竹连根拔出,用竹根代替铁足,陶侃将他连升两级加以任用。

五、(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请问《荀子·劝学》中的这两段话各是什么意思?它们分别给您什么启发?

答:第一段话意思是:君子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第二段话意思是:再好的马一步不能走十步,再坏的马走十步要归功于它的不懈努力.这就象是你雕刻东西,如果说在雕刻中途而费,就是一块朽木头,也不会折断的.如果你不懈努力,就算是那坚硬金石之类的东西也一样在它上面刻下东西。

六、阅读柳宗元《三戒》,请分别说说《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的寓意;并进而概括柳宗元寓言最突出的特点。

答:《临江之麋》的寓意:错认非类为友而狎之,死得很惨。

《黔之驴》的寓意:在强敌面前显露己短,乃取死之道。 《永某氏之鼠》的寓意:阴类恶物不可能长保无祸。

柳宗元寓言特点:冷峻。内容形式多样,特点鲜明,寓意蕴藉深得诗人风咏之旨,感人之深当远在针对某事怒斥唾骂之上。

柳宗元的《三戒》是其寓言的代表作,题目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寓有警戒之意。戒:既劝戒自己,也劝戒别人;由此,我们应对其寓意予以分析、评价,之后,我们方能听其告诫,以防步人后尘。在《三戒》之中,尤以《黔之驴》广为后世所知,而对其余两篇知之甚少,对《黔之驴》的理解认识也无非就是“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其实,作者的真实寓意往往不在其字面,而是将作者的人生体验、生活哲理蕴涵其中,结合柳宗元的生平,读其《三戒》,我

4

们便能品味出:麋之可怜,驴之可悲,永鼠之可憎!

通读《临江之麋》后,我们很难把麋看成是“干非其类”的动物,而是“以为犬良我友”的天真、幼稚、思想单纯的形象。它幼小之时便被“临江之人”收养,且与家犬为友日久,稍大,“忘己之麋”乃情理之中,未经教化之麋如何知晓敌友?故而是缺少善恶意识、不辩敌友、是非不分的糊涂虫。同时,它是一个十分奴性的形象,唯主人是从。它与犬相处,完全是一种友善的表现。我们很难将麋与“依势以干非其类”相联系,如果说其“不知推己之本”是再恰当不过了。“不悟”,可见其主题。也就是说,它的行为是由于主人的袒护造成的,以至于使自己的防患意识淡漠了,不知道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总之,麋给我们的形象就是一个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的无知的白痴,它的死,让我们感到它是可怜的。

《黔之驴》一文中,“好事者”也真好事,把一头很好的力畜,以为“无可用”搁置在山下,使这头立志于田间耕作的驴有才不能施展,使驴子成为“废物”,真乃英雄无用武之地也!驴子初次见到虎时,想必它也一样不了解对手:它过去的环境或许是一片祥和的田园生活环境,没有争斗和角逐,这个善良的毛驴无从知道这个世界上竟有不事农活的食肉野兽。我们知道:毛驴的本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其志不是动物之间尔虞我诈的角逐,其志在于田野,在农耕,在运输。如果我们说:“黔驴技穷”,也只不过是黔驴的斗技穷已。而柳宗元笔下的虎多代表君权、宦官势力、黑暗的社会制度等。

“悲夫!” 黔驴。它的悲惨是因为它还不曾学会“格斗”,而如果驴子学会格斗就不称其为驴了;黔驴是可悲的,因为它不能归田。如果“好事者”将“驴”归田,那么驴一定是农夫的得力助手;至于可悲,则为“好事者”的无知且无聊。 可见,驴虎相见,若无“有人力能举之”(《柳子厚墓志铭》)则驴必死无疑。 《永某氏之鼠》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鼠辈: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哪一个人为“忌日”而豢养老鼠;但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的有权有势的人,出于种种缘故,宠爱、任用一些无能无德的“鼠辈”为官,致使鼠辈的势力越来越大,可谓“小人得志”。宦官专权,是非颠倒,正气不树,正是柳宗元等铲除弊政的目标。 历史已经过去一千余年了,但现在我们仍可以看见“永某氏之鼠”。社会上的种种腐败现象,都浓缩在作者的笔端。作者寥寥几笔,便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千古不变的贪官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迂腐、蛮横、糊涂无知的典型的心理变态人物,由于掌握了一家的权利,便构成了特定的典型环境,人鼠共生,乌烟瘴气。永某氏病态心理是老鼠为患的前提,可以说老鼠的存在有其偶然性,同时也有其必然性。归根结底,是永某氏用人的腐败。令人鼓舞的是明智的“后人来居”假猫,购僮,杀鼠。

在《永某氏之鼠》中,作者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结尾略点一笔,着墨不多,但揭示人生哲理:物极则必反、福祸相依。示意人们不要逞一时之威,窃时以肆暴。总之,《永某氏之鼠》象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刺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警深刻,对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也仍然具有讽刺意味。

三则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生动刻画了六种动物各具特异的形态,仿佛使人身临其境。

文章通过夸张的运用,增加了幽默感;人格化的描写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完全是人格化的心理活动;又如:“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仿佛老虎在那里自言自语一般;“由是鼠相告(永某

5

氏勿击鼠)”,好象老鼠明白了人类的语言。

总之,柳宗元的这三则寓言,以叙述故事为主,在结尾出有一句议论,以发挥其寓意,如《临江之麋》的“麋至死不悟”,领悟什么,让读者自己去思考,或引出其寓意:“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黔之驴》警戒我们不要“出技以怒强”,以免招祸。《永某氏之鼠》这篇文章的警戒,它寓意深刻,具有针砭时弊的尖锐性,揭示福祸相依,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警戒世人不要肆机恣意干坏事,以免招致灾祸;《永某氏之鼠》不失为我们修身崇德之警钟。

七、请结合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下列文段,简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託於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答:读此文后深有感触,认为逆境、坚毅的性格与成就事业的关系是:

逆境塑造坚毅的性格,而坚毅的性格又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性格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对其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碰到困难时,我们要把困难视作成长的条件,不要惧怕和回避困难。事情的解决方法是人想出来的;机会是给愿意站出来,有肩膀的人的。

一个人做事业,如果没有坚强的个性,即使成功,那也可能是一种投机或者偶然。所以面对人生坎坷,要选择坚强面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好的磨练,使自己更加坚强,从而塑造出坚毅的性格。 面对人生坎坷,有时候坚持会很孤独,但我们要学会坚持,要有好的心态,对人、对事、对生活都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这样我们才会有正确的方向。要有坚毅的性格,坚持自己对的方向。要有高度,学会放大格局。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从体看点,点很微小;从点看体,看不清楚。

相信方法永远比问题多,要学会为成功找方法,不要为失败找理由。只有这样,方可成就一番事业。这也是孙子、屈原、吕不韦等古人能功成名就,彪炳千古的根本原因。

6

八、请结合《诗经·豳风·七月》诗,谈谈周代豳地的物候和农夫一年里的劳苦之事及其生活状况。可用填写“月表”的形式来回答。

《诗经·豳风·七月》月表 豳历 夏历 物候 农夫的劳苦之事 农夫的生活状况 一之日 十一月 觱发 二之日 十二月 栗烈 三之日 四之日 春日、 蚕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正月 二月 载阳,有鸣仓庚;(日)迟迟 秀葽 鸣蜩;斯螽动股 莎鸡振羽 流火;鸣;蟋蟀在野 蟋蟀在宇 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无衣无褐。 其同,载缵武功,献豣於公。凿冰冲冲。 于耜;纳(冰)于凌阴。 何以卒岁? 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女执懿筐,爰求柔桑;采蘩。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萑苇;载绩,载玄载黄;黄获;剥枣。 授衣;筑场圃。 获稻;纳禾嫁;我稼既同,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食郁及薁。 亨葵及菽,食瓜。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断壶。 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九月 蟋蟀在户;肃霜 十月 十月 蟋蟀入我床下;陨萚 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涤场。

九、试全面分析李白《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解释劳劳亭的意思,简述此诗的主旨,并指出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答:《劳劳亭》诗的格律特点是青韵。 甲起,用韵为:亭,青韵;

平仄:没有失黏、失对和其他不合律的地方; 无对仗;全诗每句都是三字尾。

7

天下伤心处, (甲) 仄仄平平仄 劳劳送客亭。 (乙) 平平仄仄平 春风知别苦, (丙) 平平平仄仄 不遣柳条青。 (丁) 仄仄仄平平

本诗意思为: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那专为送别而建的劳劳亭。春风好象知道人们的离别之苦,故意不让那亭边的柳条早早地返青。

劳(liáo)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三国吴筑,为送别之所。

这是一首即景诗。开篇二句,以极其洗练的笔墨,破题而入,直点题旨。诗人越过具体的伤心之事而写伤心之地,越过伤别之人而写伤人之亭,让读者因地因亭而及事及人,留出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此选材构思,显见诗人立意的高妙,运思的独绝。到此,诗人将言离别之苦的主旨推到极至,似乎已临绝境,难以为继。不料,诗人笔锋陡转,另辟新境:“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人突发奇想,以春风不忍目睹人世间的离别之苦,故意推迟柳条返青的时间,来衬托惜别、伤别时的凄怆悱恻之心,实乃神来之笔。句中的“知”、“遣”二字,匠心独运,尤为传神,赋无情之物为多情之灵,将诗人关照天下伤别之人的情怀写得缠绵温婉,委曲深蕴。诗歌以亭为题,因地领起,借景抒情,表达了人世间普遍的离别之情,并不拘泥于某人某事。因而,该诗更易催动人心,引发共鸣。劳劳亭,终是一地一物;春风也好,柳条也罢,仅是自然之景象。没有诗人关乎世事苍生的悲天悯人之心,是难以写出这言简意丰、语浅韵长的传世杰作的。

诗人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应当是早春时节。但诗人要写的不是这座古亭的风光,而是要因地起意,借景抒情,以亭为题来表达人间的离别之苦。

从诗人构思来说,这是联想兼奇想;而如果从艺术手法来说,这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赞美这两句诗“奇警无伦”,指出其“妙在‘知’字、‘不遣’字”,正是一语中的的评论。

十、请全面分析鲁迅散文诗《秋夜》的写作特点。 答:《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第一篇。这篇散文诗所渲染的秋夜气氛,显得肃杀、沉寂、阴冷。作者把秋夜的“天空”写成阴险、怯弱、狡诈而又冷酷的黑暗势力的象征,并对它表示了极大的憎恨。

《秋夜》通过描绘在“奇怪而高”的天空下生活着的“枣树”、“粉红花”和“小青虫”,展示了在黑暗统治下的三种人生态度:一是默默地铁似地直刺黑暗的现实;一是在寒夜中苦苦打熬,瑟缩地梦想着将来;一是朝着光明撞去,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作者着力颂扬了“枣树”那种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敬奠了为光明而殉身的“小青虫”,而对“粉红花”的梦幻般的憧憬,则予以同情。

8

1.《秋夜》一文 鲁迅给枣树这一物体赋予“独立的人格”。枣树代表着孤独清醒,疾恶如仇,坚强不屈的斗士。它光秃秃的,带着皮伤,但仍不顾一切地直刺着天空和月亮,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

2.《秋夜》中对夜空的描写,其象征意味应该是很浓的。从其富有情感味的“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冷眼”、“将繁霜洒在我园里的野花草上”等描写中,就不难让人们感受到其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而这正是“我”眼中的世界——一个黑暗而悲凉的世界,因此这里的“天空”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而“我”对它则带着厌恶和仇恨的感情。“......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代表着黑暗势力对弱小者的无情的压迫。

3. 作品中小青虫象征着是为追求光明而英勇献身的底层人民形象,这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小青虫”在后窗的玻璃上乱撞。飞进来后又在玻璃灯罩上撞,就是“我”有了爱并蠢蠢欲动的真实写照。可怜的是他们是受尽压迫,不谓成败而战斗。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写撞在玻璃灯罩上丁咚作响的小青虫,而扑火是危险的。隐含着一种担心,一种对付诸爱的行为结果的担心。作者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对其幼稚、天真、鲁莽以及带来的无所谓牺牲感到可怜。鲁迅对这些“不问成败而要战斗着的人们”既觉的可爱,又感到可怜。同时也流露出对小青虫们也能象枣树那样成熟起来,进行更有力的战斗期望。

以象征手法抒情,抒发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特别是表现和赞颂了抗击黑暗,不克敌战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笔下的天空、月亮、星星、恶鸟、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都是自然景物,又都不完全是自然界中的景物本身,而是人格化了的,无不闪烁着思想和哲理的光芒,或激起人们的憎恶,或唤起人们的同情,或启迪人们去思考。作者对这些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的抒情,创造了一种隐含哲理思索的诗的意境。

提交截止日期:2013年7月9日

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e0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