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汇总

更新时间:2024-01-06 09: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自测练习一

一、填空题

1.初等教育包括 儿童 的初等教育和 青壮年 的初等教育。 2. 促进人的发展 是衡量教育改革的重要尺度。

3.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 科技 竞争,也就是 高科技 竞争。P5 4. 1904 年l月清政府颁布的《 奏定学堂章程 》,我国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开始建立。

5.1986年4月第 六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以 法律 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6.终身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世界性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以 法 国教育家 保罗、朗格朗 的《 论终身教育 》出版为标志。P64 7.初等教育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 学习与继承 ,而且是对传统教育的 发展与创新 。P41

8.初等教育改革是按照小学教育的 目标和要求 ,运用教育规律,对落后的 教育状

况 、 教育思想 、 教育理论 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变革,使其 超越现有发展水平 的社会实践活动。

9.我国传统教育具有 近自然 、 重感情 、 主道德 、 尚礼教 的特点。 10.在教学管理方面,现代化的要求是把行政手段和 法规 手段结合起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P35

1.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提高国民素质 。P67 2. 教育自身建设目标体系 是实现教育改革总目标的保证。P72

3.常用初等教育改革目标体系可分为 数量目标 、 质量目标 、 结构目标 、 体制目标 。P73 4.初等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优化课程结构 。而优化课程结构的实质是 改造,包括 课程内部构成 的改造和 各构成要素间关系 的改造。

5.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政治、经济 的要求和青少年 身心发展的 特点所规定的培养人的 总的规格 和 目标 。P78

6.当前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紧迫任务是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 提高学生的素质 。P77 7.确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和人文关怀德育理念,也就是以 主体 、 发展 和 创新 为核心思想的德育理念。P88

8.德育目标是指党和国家社会对少年儿童在 道德素质 、 法纪素质 、心理素质、 思想素质 、 政治素质 等方面应达到的规格要求。P91

9.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向 多样化 和 复合化 方向发展,体现出 均衡性 、 综合性 和 选择性 的特点。 P130

10.完整的德育评价对象,应当包括整个 德育运行系统 ,包括德育的 过程 和 结果 两大方面。P104 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 教学过程 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 教学论 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 交往 、 互动 。P153 2.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 教材 、 学生 和 教师 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3.教学手段是一般教学方法运用过程的 载体 或 物质承担者 ,是 教具功能 和 教师作用 的凝合。 P170 4.课外教育具有 自主 性和 选择 性特点,能较好地适应学生兴趣开始分化的特点。205 5.学校教育是课外教育网络化的主导力量。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三点:第一, 导向领导 。

第二, 协调沟通 。第三, 完善发展 。P215

6.课外教育管理发展的趋势主要有 管理体制制度化 、 管理模式校本化 、 管理价值取向人本化 。P224

7.考试、评价改革,首先是 观念的改革 ,其次要改革 考试 内容和方法,改革 内容和方法。

8.教育评价改革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动态性、 重视评价的形成性 的功能。 9.综合运用 定量评价 和 定性评价 ,是全面评价教育现象和教育对象的有效的技术和方法。P244

10.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欣赏法 、 陶冶法 、 情境法 等。 1.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P291 2.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教育改革实践 。P259

3.初等教育改革的 研究设计 在围绕教育改革进行教育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环节。P261

4.实施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过程就是 把方案从纸上变为实际 ,最终变为现实 的过程。P272

5.实施科研方案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 财力 、 物力 、 人力 以及 环境气氛 的准备。

6.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价值主要包括 社会价值 和 学术价值 两个方面。 7.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它的前提条件是对 教育教学大纲 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对 学生思想 、 学习状况 的科学分析。

8.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 现代化建设 的实际、适应 现代化建设 的要求。

9.初等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其实质是初等教育被异化为 应试教育 。 10.初等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由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的 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 决定的。

1. 初等教育具有全民性、 全面性 、 基础性 等特点。

2.1986年4月第 六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 法律 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3.素质教育三大要义是面向 全体学生 、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主动发展。 4.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 分区规划 、 分类指导 ”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不同的基本任务。 5.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转向 基础教育 教育及 国民素质教育 教育。 6.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技术 是关键; 教育 是基础。

7.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 认知 、 情感 、技能和应用四大部分。 8.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 计划 、 组织 、 指导 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9.教育评价改革要强调评价的教育性、 动态性 、 形成性 、重视评价的功能。

10.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 认知 、 情感 、技能、应用四大部分,是这四个部分的和谐统一与完善。

11.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 教材 、 学生 和 教师 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12.初等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其实质是初等教育

被异化为 应试教育 。

1. __基础__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2. _促进人的发展__是衡量教育改革的重要尺度。

3. 我国传统教育具有近自然重感情、__主道德__、__尚礼教_的特点。

4.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可分为_初等_教育和__初级中等_教育两个阶段。 5. 1986年4月第_六 _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_法律__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6.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思想,在__16_世纪__欧__洲就已产生。 7.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_科学技术__是关键;__教育_是基础。 8. __1904___年1月清政府颁布的《_奏定学堂章程__》,我国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由此开始建立。

9. 初等教育具有全民性、_全面性 _、__基础性 _等特点。

10. 初等教育改革是按照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运用教育规律,对落后的教育状况、__教育思想__、__教育理论__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变革,使其超越现有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11.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_分区规划_、__分类指导_”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定了不同的基本任务。

1. 课程理念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理念的转向是沿着_人的未来生活_,__认得现实生活_,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2. 学校德育管理主要内容有德育思想管理、__德育组织管理_、__德育目标管理_、_德育计划管理和德育质量管理。

3. 典型的传统课程观大致有三种:一是认为:___课程就是学科__;二是认为:_课程就是教材__;三是认为:___课程就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__。

4. 学校德育内容和学校德育目标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两者都是培养人的德性方面的一种_教育期望_、_教育理想_或_教育预期_。

5. 确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生命德育、智慧德育和人文关怀德育理念,也就是以__主体_、___发展__和__创新_为核心思想的德育理念。

6. 社会大环境的挑战包括_市场经济__、_现代科学技术_、__信息多元化_等。

7. 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德育目标,通过决策、__计划__、___组织__、__指导__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学校管理活动。

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 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2. 课外教育,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教育意义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教育包括校外及家庭中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教育则指 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教育活动 。

3. 考试、评价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 ,其次要改革 考试 内容和方法,改革评价内容和方法。

4. 古今中外的考试价值观纷繁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即 功利主义 、 人本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5. 考试、评价改革要创造使学生全面发展的 教育环境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 促进学生的发展 。

8.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教材 、 学生 和 教师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9.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欣赏法;陶冶法;情境法 等。 1. 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自我评价 和集体评价两种。

2. 教师成为优秀教育行家,不仅是 初等教育改革实践 的需要,而且也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 发展的必然。

3. 搞好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必须有充分的 理论 和 实践依据。 4. 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的价值主要包括 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两个方面。

5. 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应始终保持赤诚的 职业良心 ,这是教师改革精神中的重要动力因素。

6. 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7. 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是我们开拓现代化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着眼点。

8. 实施科研方案需要准备一定的条件,其中包括财力、 物力、人力 以及环境气氛 的准备。

二、选择题

1.要把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通过(D.教育)的中介。P5 D 2.通览世界各国教育,为了扩大受教育的机会,都是通过(C.教育立法)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C

3.我国把(B.科教兴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4.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媒介)。P34 B

5.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6.科学化的教育应遵循教育(D.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通过的,具有(A.强制性),为我

国初等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P23

8.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9.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是(B.陶行知) B

10.课程综合化是指(D.逐步消除学科界限,建立跨学科、整体化的“统合”课程)P127 1.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 (D.转变教育思想 ) 2.“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决策要为少年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这

体现了初等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的 (D.个人目标)

3.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A.提高国民素质) 4.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C.社

会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5.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德育大纲 )化解为具体内容。

6.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A.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A P88 7.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B.课程改革)问题。 B 8.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这一阶段学生的(A.基本素质)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水准。 A

9.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背景是(D.现实教育的弊端)。P46 10.研究性学习是(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1.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A

2.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B.学生有无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3.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课堂教学)。 4.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强调启发式,还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其根本目标是为了(B.教会

学生学习)

5.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6.要有效地实施课外教育活动的管理,首先要解决(B.办学的指导思想)。 B 7.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价值观是考试、评价的(A.核心) A P237 8.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系统论思想)为理论依据。

9.(C.考试、评价观念的变革),是考试评价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10.功利主义考试价值观,强调(C.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1.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第一生产力”是(B.初等教育科研) 2.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程序的首要环节是(D.发现问题)

3.初等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与强大动力是(A.初等教育改革实践) 4.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实施并产生效果的阶段是(C.操作性实施) 5.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中的基础环节是(B.自我评价)

6.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7.改革初等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调动(B.教师的积极性) 8.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D.教育部门的“产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9.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B.要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10.初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D.增强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育人效益) 1.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 (D.转变教育思想)

2.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3.办学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是指硬件建设的(A.科学性)。

4.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C.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5.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媒介)。

6.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7.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 德育大纲)化解为具体内容。

8.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9.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交往、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10.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系统论思想)为理论依据。

1.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的是(B. 陶行知) 2. 我国把(B. 科教兴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3. 从教育改革目标角度来看,教育改革是(C. 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4. 现代教育重视人的(B. 个性)发展,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 5. 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次教育改革的目标是(B. 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和模式) 6. (A. 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7. 办学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是指硬件建设的(A. 科学性 )。

8. 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B. 媒介)。

9. 科学化的教育应遵循教育(D. 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10. 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通过(C. 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 1.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C. 社会

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2. 目前在初等教育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 过多强调共性忽视个性)。 3. 素质的(C. 动态发展性)特点要求素质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建立起继续发展的丰厚生长点。

4. 在当今时代,我国少年儿童生理、心理上的成熟期表现为一种(B. 前倾化)趋势。 5. “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决策要为少年儿童的主体能动性及其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这体现了初等教育改革目标体系中的 (D. 个人目标) 6. 实施素质教育前提在于 (D. 转变教育思想)

7. 维持教育改革系统的动力机制是 (C. 教育改革目标)

8. 品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广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把高度概括抽象的(C. 德育大纲)化解为具体内容。

9. 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A. 提高国民素质)

10. 在课程改革中,提倡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生活化是(C. 课程内容)的创新要求。 1. 课外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A. 拓宽学生活动时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2. 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 课堂教学 )。

3. 提高课外教育(A. 小组的 )活动质量,是提高整个课外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 4. 功利主义考试价值观,强调(C.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5. 教育评价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评价思想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和(C. 系统论思想 )为理论依据。

6. 课外教育协同化除了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课外教育要素协同一致,做到互相补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发挥系统的总体功能外,着重指学校(B.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7.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A. 交往、互动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8. 当前,我国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A. 课堂教学 )。 9. 考试、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D. 促进学生发展 )

10. 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强调启发式,还是研究学生的学法,其根本目标是为了(B. 教会学生学习 )

1. 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 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2. 判断教师在初等教育中生力军作用发挥的程度是(C. 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3. 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第一生产力”是(B. 初等教育科研)

4. 在初等教育改革中教师自我教育比较全面的内容主要是指(B. 自我设计,自我调整,自我陶冶)

5. 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是(B. 要有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6. 体现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的伦理性原则的要求是(A. 尊重被试者权利) 7. 初等教育改革科研方案评价中的基础环节是(B. 自我评价)

8. 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D. 教育部门的“产品”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9. 改革初等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 最重要的是调动(B. 教师的积极性)

10. 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程序的首要环节是(D. 发现问题)

判断题

1. 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的方针。(B. 正确) 2. 就我国而言,改革和发展初等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标,也是由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B. 正确)

3. 在我国,初等教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 (B. 正确)

4. 市场竞争要求管理机构的管理手段转向以制订教育政策、立法和拨款的宏观引导为主。 (B. 正确)

5. 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功能。(A. 错误)

6. 1619年,德意志魏玛公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限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被视为义务教育的开始。(B. 正确)

7. 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体力劳动比重增加,脑力劳动的比重减小,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劳动。(A. 错误)

8.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育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就是系统整体的功能。(A. 错误)

9. 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是指广泛地吸收和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而不包含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传统方法。(A. 错误)

10. 我国目前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以加快教育发展速度,统一课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其目标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教育制度和模式。A. 错误

1. 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 (B. 正确) 2. 德育管理系统的组织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合体。(A. 错误)

3. 生态道德包括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生物生息繁衍的态度等内容。 ( B. 正确) 4.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关键。 ( B. 正确) 5.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各科教学。 ( B. 正确)

6. 当前我国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和个性面貌总的来说是在进步。 ( B. 正确) 7. 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增值和衰减、创生与递减并存的过程。 (A. 错误)

8. 课程就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B. 正确) 9.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问题。 (B. 正确)

10. 初等教育的德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基础的任务,面临着社会大环境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新特点的挑战。 (B. 正确)

1. 以往的考试、评价主要是一种整体评价,现代考试、评价正在向单项的考核、评定转变。 (A. 错误)

2.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 (B. 正确)

3. 现代考试、评价偏重于鉴定、确定和筛选功能,其目的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为教育管理服务。(A. 错误) 4. 从现代教育的评价观看,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 (B. 正确 )

5. 初等教育的考试和评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评价是考试的一种方法。 (A. 错误)

6. 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B. 正确) 7. 班级活动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A. 错误)

8. 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特别注意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不用固定的模式去改变这种差异,使参加活动的成员个性和才能得到发展等,是课外教育活动中选择和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 (B. 正确) 9. 初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说明班级授课制已不再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了。(A. 错误)

10. 初等教育的考试、评价改革创造要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是指创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内部教育环境。(A. 错误)

1. 初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有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B. 正确)

2. 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整个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诸环节中具有基础和动力作用的一个环节。 (B. 正确)

3. 教育科研的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 (B. 正确) 4.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权宜之计。(A. 错误)

5. 初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有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B. 正确) 6. 教师职业化发展是指增强经营意识,把学生当作顾客,做好服务工作。 (A. 错误) 7.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又是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 (B. 正确)

8. 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既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又是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B. 正确)

9.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由教育的滞后性决定的。(A. 错误)

10. 我国的教师培训基地教育应以学历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A. 错误)

三、简答题

1.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改革和发展的高度认识初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们应树立一种面向世界的全球意识,把这种趋势作为我们认识问题的重要国际背景。

(2)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初等教育不仅为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力”,而且也为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是由我国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初等教育的现状所定。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及受教育者个体自身发展中,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初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结构中打基础的部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起始阶段,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是使其成为合格公民和奠定成才基础的最初教育阶段。

2.我国初等教育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初等教育将在普及的进程中迈向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 (1)民主化。初等教育民主化包括初等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初等教育两个侧面。初等教育的民主是民主外延的扩大,使初等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民主的初等教育是教育内涵的革命,即把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甚至是专制的初等教育变为民主的初等教育。

(2)现代化。初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初等教育观念现代化,要求我们确立初等教育必须为培养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打好基础的观念。初等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教育方法手段是实现初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媒介。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广泛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初等教育现代化还包括师资队伍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和教育管理现代化。 (3)科学化。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是科学化的教育,这种科学化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是科学化的教育应当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科学化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3.办学条件现代化,硬件建设要具备哪些特性?

办学条件现代化,硬件建设要体现超前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及实用性。 超前性是指硬件建设具有超前意识,符合初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性是指硬件的布局、功能都经过科学的设计论证,做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美观实用; 教育性是指硬件的现代要求,要体现现代化的教育功能,符合培养现代化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艺术性是指硬件建设符合美学原则,有时代的审美价值,体现学校原有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实用性是指便于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使用效率。

4.简答当前世界初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转向基础教育及国民素质教育。

(2)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各国试图建立社会化、人性化相协调的课程体系。 (3)重视个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为之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

(4)重视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调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开展道德教育。

1.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定位?

德育目标虽然是对培养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应该体现在整个教育工作中

(2)以往德育目标的规定政治性倾向较浓,对少年儿童的德性要求粗疏,因而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不强

(3)德育目标不能只考虑到社会规范,还应该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2.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内容体系中包含哪些方面内容?

初等教育改革在内容上有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及个人发展目标。 政治目标:即加强初等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为社会主义政治眼务。

经济目标:即发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能力,形成直接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文化目标:即发挥教育传递,保存、活化,创新人类文化遗产功能。

个人目标:教育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素质提高、价值实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基本取向是: (1)体现课程目标适切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

(2)体现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统一。 (3)体现课程目标的全球目标和国家目标的统一。

(4)体现学生原有的发展水平与其新的发展水平的统一。

4.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内容创新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的人文化。 (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4)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1.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是怎样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 (1)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 (2)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课外教育社会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外教育社会化的新发展趋势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社会文化教育单位联合组织教育。 (2)正确运用信息渠道和大众媒体。

(3)协调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和场所的工作,更好地为儿童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 (4)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把握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 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

三是承认学生是教育的客观对象,同时承认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

4.初等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初等教育的考试、评价改革要创造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外部教育环境;考试、评价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1.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的依据主要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

(1)初等教育改革的研究设计理论依据是指提出的概念和假设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依据,即设计一项改革方案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原则等。

(2)初等教育研究设计的实践依据是对提出研究对象的现状分析、条件分析、可行性分析、使假设新颖、有价值,还要能掌握与研究有关的较为全面、翔实、丰富的情报资料,使研究思路既开阔又清晰,较好地驾驭研究工作。

2.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哪些?

初等教育改革研究设计方案是在进行研究构思和设计的基础上,对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是为验证研究假设、实现研究目的所绘制的施工蓝图。研究设计方案也叫研究设计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简明具体地表述研究方案名称; (2)简要说明研究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3)阐述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4)提出研究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5)预期研究的成果形式;(6)交待研究人员结构及研究管理措施; (7)进行必要的研究经费预算。

3.教师的改革精神主要有哪些?

教师的改革精神主要表现为: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敢于冲破种种旧教育思想的束缚,锐意革新;敢于迎接时代的挑战,能随时代脉搏跳动;敢于担当风险,有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思想,愿走前人没走的路,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社会主义初等教育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它更需要广大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4.初等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新的要求是为了适应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大教师除了具有合格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全面育人的思想素质。

(2)综合教育教学 的通识素质。 (3)参与、发展和研究的能力素质。

1.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内容体系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初等教育改革在内容上有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及个人发展目标。 政治目标:即加强初等教育的政治导向功能,为社会主义政治眼务。

经济目标:即发掘人的潜力,培养人的能力,形成直接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

文化目标:即发挥教育传递,保存、活化,创新人类文化遗产功能。

个人目标:教育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素质提高、价值实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素质教育三大要义是什么?

素质教育三大要义是面向 全体学生 、 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主动发展

3.应该如何确定德育内容?

第一,德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第二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将科学技术有关的道德问题及环境、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到学科教育及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第四,德育内容的编制必须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现代课程观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答:现代课程现的真正涵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现代课程概念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 (2)现代课程概念应该是一种大课程概念。

(3)现代课程概念应该是一种权力分享的课程概念。

(4)现代课程概念应该是一种包含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

5.当前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紧迫任务是什么?

当前我国初等教育改革紧迫任务是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 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按照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模式,确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课本p77

6.简答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1)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其主体地位表现在:第一,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第二,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优秀传导者;第三,教师是初等

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有效管理者;第四,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活动的特殊影响者。总之,在初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就表现在他能根据初等教育改革的特定目标和要求,去改变和塑造初等教育的对象,促进其身心发展出现预期的变化,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初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 (2)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在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在初等教育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角色。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第二,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正确认识和发挥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初等教育改革能否启动、发展和深化的关键。第三,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教师改革的实践,才能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按照教育的自身特点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推动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7.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什么来进行?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 教材 、 学生 和 教师 三者结合起来进行。

8.初等教育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间题:第一,因教施考、以考促教。第二,全面检测。第三,节拍一致。第四,方法恰当。

四、论述题

1.从知识经济看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答:第一,初等教育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必要“基础学力”。 第二,教育为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为什么说初等教育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形态,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要把这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通过教育的中介。

教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使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过程。作为基础教育范畴的初等教育,在培养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就更加突出。青少年、儿童在接受初等教育之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具有“基础学力”才能继续更好地去接受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

1.为什么说提高国民素质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一、初等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教育。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2)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3)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4)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5)素 质教育的主体性。 (6)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二、实现初等教育改革目标必须推进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狠抓三个基本环节。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课程理念新的转向。 (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1.结合初等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课外教育改革的意义。

(1)课外教育是学校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进行各种有教育意义活动的总称。包括校内校外的课外教育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锻炼才干、发展特长的作用和功匡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课外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对知识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答,重视课外教育改革也是迎接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的重要对策。

(3)课外教育改革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包括对学生兴趣、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促进。

(4)课外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教育活动时空的完善,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适当展开阐述一下)

2.在现代社会应当树立什么样的考试、评价观? P237 一、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价值观是考试、评价的核心 二、 考试、评价必须坚持教育性观念 三、 考试、评价必须坚持整体性观念 四、 考试、评价必须坚持主体性观念 五、 考试、评价必须坚持发展性观念 (展开论述)

1.如何理解初等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一)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指导。

1、教育科研是初等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指南。

2、教育科研是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手段。 3、教育科研是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

1、 初等教育改革实践为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2、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也强大的动力。 (展开论述)

2.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塑造教师的主体形象?

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把主体形象的塑造,贯穿在初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的始终,重点注意以下三点: (1)增强改革意识。没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就不会有步步深入的、逐步铺开的改革局面。

改革的观念意识不在本领域相当范围内深人人心,进行改革就会步步有阻力,处处受牵制。因此,强烈的改革意识,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增强改革意识,对于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塑造教师的主体形象,有着具体的内涵:第一,增强改革意识,要明确教育改革的目的性;第二,增强改革意识,要认识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全面性;第三,增强改革意识,要认识初等教育改革的开放性。

(2)提高改革能力。较强的改革能力,是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塑造的重要条件,没有改革能力,就难以保证初等教育改革的质量。教师的改革能力具有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提高教师的改革能力,除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外,着重包含以下几种因素:第一,提高发现问题与准确地确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能力;第二,提高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改革方案的能力;第三,提高总结自己与他人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能力。这里所讲的是教师主要的改革能力,也是当前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亟待提高的几种能力。

(3)塑造改革精神。注意塑造改革精神,是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塑造的灵魂所在。没有改革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在初等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从而成为优秀教师的。社会主义初等教育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更需要广大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而教师改革精神的塑造,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其他思想修养密切结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去自觉塑造:首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基础上的自信;其次,热爱事业,勇于奉献,始终保持赤诚的职业良心;再次,探索开拓,持之以恒,努力把握教育工作的规律。

1. 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塑造教师的主体形象。

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因此,需要教师把主体形象的塑造,贯穿在初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的始终,重点注意以下三点: (1)增强改革意识。没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就不会有步步深入的、逐步铺开的改革局面。改革的观念意识不在本领域相当范围内深人人心,进行改革就会步步有阻力,处处受牵制。因此,强烈的改革意识,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增强改革意识,对于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塑造教师的主体形象,有着具体的内涵:第一,增强改革意识,要明确教育改革的目的性;第二,增强改革意识,要认识初等教育改革内容的全面性;第三,增强改革意识,要认识初等教育改革的开放性。

(2)提高改革能力。较强的改革能力,是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塑造的重要条件,没有改革能力,就难以保证初等教育改革的质量。教师的改革能力具有多层次性,是各种能力的复合体。提高教师的改革能力,除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外,着重包含以下几种因素:第一,提高发现问题与准确地确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能力;第二,提高设计与实施最佳教育改革方案的能力;第三,提高总结自己与他人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能力。这里所讲的是教师主要的改革能力,也是当前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中亟待提高的几种能力。

(3)塑造改革精神。注意塑造改革精神,是教师在初等教育改革中主体形象塑造的灵魂所在。没有改革精神的教师,是不可能在初等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从而成为优秀教师的。社会主义初等教育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更需要广大教师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而教师改革精神的塑造,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其他思想修养密切结合。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去自觉塑造:首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基础上的自信;其次,热爱事业,勇于奉献,始终保持赤诚的职业良心;再次,探索开拓,持之以恒,努力把握教育工作的规律。

2.联系初等教育实践,试述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答题思路:4.总体上说,改革的目的在于发展教育,改革的成功也体现在教育的发展上;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改革,教育的发展也支撑着改革。

(1)改革是初等教育发展的动力。第一,初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呼唤改革。教育的发展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外延的扩展主要通过增加学校数量,扩大学校规模来实现;内涵的发展也包括数量的增长,但它更多的是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开发教育资源,扩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提高现有学校办学的效益来实现。无论是外延的发展,还是内涵的发展,都需要通过改革初等教育来实现。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呼唤初等教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对初等教育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初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只有不断推进初等教育改革,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发展是初等教育改革的目的。第一,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如果说,初等教育事业规模、数量、结构、速度、比例的发展和提高,主要是依靠了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的改革;那么,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则更多地得益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第二,改革促进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任何教育改革都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为先导,而改革的深入又会形成与产生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

(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相互促进。第一,在改革中发展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始终离不开初等教育改革。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初等教育,是实现初等教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初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始终把改革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改革总揽初等教育的全局,以改革来促进和推动初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在发展中改革初等教育。初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是检验和衡量初等教育改革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标准。坚持在发展中改革初等教育,是保证初等教育改革沿着正确轨道行进的必然之举。坚持在发展中改革初等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初等教育发展作为硬道理落实在初等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之中,把初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初等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在初等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之中。第三,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相辅相成。初等教育改革,促进了初等教育发展;初等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初等教育改革。大量的实践表明,初等教育改革与初等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改革促发展和以发展保改革,是正确处理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辩证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良性互动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新的改革中实现新的发展,在新的发展中实施新的改革,从而努力使改革与发展始终充满强健活力和保持勃勃生机,努力使改革与发展能够持续有序地不断走上新的台阶。

3.结合教育改革实际阐述构建教育改革多重性目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现代社会,教育改革目标具有多重性。一方面,社会诸要素的发展会制约或促进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整体及其诸要素的发展,也依赖于教育的力量。以往教育改革单方面、单因素的目标,已发展成为多方面、多因素的目标,发展成为多重性的目标。这种教育改革多重性目标,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及其诸要素的发展,能够适应全方位的社会变革,适应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确立教育改革多重性目标,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确立教育改革多重性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以社会需要为基础、以人的需要为核心的辩证统一发展观的反映。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多重性目标反映了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我国初等教育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观为指导,确立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多重性教育目标。这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合所学过的有关理论谈谈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

1、学生评价改革重点:

①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2、教师评价改革重点:

①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自评

③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④打破教师行为表现,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课程评价改革重点:

①建立促进课堂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重点:

①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试方法多样化

③针对考试结果,要做出具体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成绩 ④升学考试中,逐渐改变分数简单相加的录取标准

1. 试论当今世界各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世界全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

(1)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确定“争取全民基础教育”计划,要求最大限度地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l990年3月5日至9日,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使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为主题,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文件。《宣言》再次重申人类教育机会民主化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要求,反映了改革和发展初等教育是世界性的潮流。 (2)许多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改革和发展初等教育。菲律宾政府提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通过向所有学龄儿童提供教育??实现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印度政府首先从立法上保证普及初等教育,其次从经费方面提供初等教育的经济保证。

(3)经济发达国家也把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了改变基础教育滑坡的现象,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任后几周就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改革教育的“迈向2000年:教育美国”方案,以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领导地位。现任总统布什上任第二天,就召见教育部长,提出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案,其中心思想是不让一个儿童落后。英国、日本等国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4)通览世界各国教育,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教育立法来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以推动教育民主化进程,扩大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的目标,各国都把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同时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对于社会经济振兴和腾飞,对于提高国民素质,高国民基础文明水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 初等教育改革是按照小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运用教育规律,对落后的教育状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变革,使其超越现有发展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如下要点:第一,强调教育改革是对落后的教育现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改造与变革;第二,强调教育改革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因而需要科学的预测、规划和设计,强调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严密的系统工程;第三,强调教育改革具有价值导向,即必须使教育获得进步与发展,并且是使教育在质的方面有新的飞跃,能超越现有发展水平,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变化。认识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还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初等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2)初等教育改革是对落后教育现状的变革与改造;(3)初等教育改革是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与超越;(4)初等教育改革是对现代化教育蓝图的展望与追求;(5)初等教育改革是对客观教育规律的实践与探索。

初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是:(1)基础性与发展性。这是由基础教育本身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决定的。初等教育改革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往往也带有基础的性质,并影响和制约其他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2)艰巨性与长期性。这是由初等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的。初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多重性和内容的多方面性,决定着初等教育改革任务的艰巨性,也决定着初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性。(3)复杂性与层次性。初等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初等教育改革

影响和制约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初等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4)系统性与整体性。初等教育改革不仅与教育内部的各项改革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改革密切相关,因而必然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5)多样性与丰富性。这主要是由我国初等教育的差异性特别是不平衡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于经济、社会改革对教育及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的。 1. 请联系实际谈谈课外教育的基本思路。 答题思路:

可结合所在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实际,从课外教育的指导思想、课外教育的目标、课外教育内容、开展方式(包括课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指导方式)以及课外教育的管理等角度提出自己课外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不同的角度上注意有机渗透课本阐明的基本理论。 上传附件文件 操作

答:课外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意义:特点:自愿选择性、广泛综合性、灵活多样性、独立自主性;意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经受各种实际锻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实现人才资源的早期发现与开发。

课外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基本内容: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劳动工艺活动、社会活动;形式及方法: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课外教育工作的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坚持自愿、自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坚持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校制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

2. 初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应确立哪些基本理念? 答题思路:

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因此,在新一轮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努力确立如下新的教学理念。(1)教学需要增强课程意识。(2)教学需要强调师生互动。(3)教学需要注重过程甚于结论。(4)教学需要倡导开放不断生成。(5)教学需要强化有效施教意识。(6)教学需要追求个性化的品质。(需联系实际) 答:初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1.教学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1)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 (2)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初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应确立的基本理念。 (1)教学需要增强课程意识。 2)教学需要强调师生互动。

(3)教学需要注重过程甚于结论。 (4)教学需要倡导开放不断生成。 (5)教学需要强化有效施教意识, (6)教学需要追求个性化的品质。

五、分析题

1、运用初等教育功能作用的理论,分析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的改革实验范例。

上海闸北区和田路小学探索、实施“创造教育”,从1984年算起已有10

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因此,初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社会发展为其价值目标的同时,还应以人的发展为其价值目标。《学会生存》一书发出呼吁,要为一个新世界培养完人,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加强人的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已成为各国初等教育的共同目标。

(1)新时代呼唤着创造型人才,我国的未来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的竞争需要我们开展创造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时机。“应试教育”模式以升学率为教育追求的惟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知识传授和积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的创造才能,和田路小学的实验力图吸取愉快教育、成功教育之精华,以崭新的教育观念指导教改;理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高分低能”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生大问题。知识传授尤其基础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培养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便不能代替后者,所谓的能力,归根结底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所有能力中,对现代生活而言,创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造性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紧密相连,因为一般寓于个别,创造性源于个性。

(3)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结合小学教育的目标及特点,吸收、应用创造教育思想与理论、实践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未来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对以往的小学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为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为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2、试用德育理论分析壶山小学道德教育教材教法实验。

为了探索一条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从l995年7月开始,浙江省武义县壶山小 德育内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德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第二,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将科学技术有关的道德问题及环境、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到学科教育及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第四,德育内容的编制必须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壶山小学进行的“小学生道德教育教材教法实验”,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确定德育目标上正确处理好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的关系,在德育方法上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加强实践环节,贯彻疏导方针,注重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在教育评价上将教师、班主任、家长评价多方面结合起来。

3、试以所学课外教育理论评价××小学的课外教育活动。 附: 小小俱乐部

××小学在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同时,为没有参加小组活动的同学办了个小俱乐部,开

一、正确认识课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课外活动能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它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克服其弊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课外活动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都会极大地促进儿童、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课外活动是所有学生所需要的。

二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

把课外活动只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脱离不开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范围,还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课外活动可以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可以不受传统教学程式的约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去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内课外应该并重。

课外活动应该称作\第二课堂\它是与第一课堂相对独立的教学系统,它应该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自选自编的教材,应该科学化、系列化、制度化,也应该有些教师、活动基地和一套组织管理系统。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才能给学生以充分的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此外,也要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实验园地等。

4、请根据所学理论,在分析“马塘现象”及其效果的基础上,简述教育科研对于初等教育改革的意义。P255

附: “马塘现象”的效果

(一)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指导

? 1、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指南;

? 2、教育科研是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手段; 3、教育科研是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

? 1、初等教育改革实践为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 2、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与强大动力

1. 吉林省松江河林业有限公司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松林小学),根据国家对小学课程统得过死的种种弊端,对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请以所学理论,分析该校课程改革的实验,说明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 1、变过去课程结构的单一化为多样化;

新的课程体系,变过去课程结构的单一化为多元化,显示了5种功能。一是学科课的基础性功能。改革后的学科课,由过去的9科减少到7科;课时也减少了,以五年级为例,一学期减少50课时,加之增强地方特色,学生愿意学能学会。1996年以来学生五率均达到100%。二是三级课程的层次性功能,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小学生从校本课活动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中逐步懂得,只有从爱他人、爱家乡的小事做起,才能做到爱人民、爱祖国,这种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认知规律,使学校德育取得明显的时效性。三是地方课程的衔接性功能,发挥了三级课程互补互动作用。学校自编的6类选修课,既有鲜明的林区特色又适应了儿童个人兴趣和接触社会的不同需要,对上成为国家级课程资源的补充,对下则成为地方课程资源的主体。四是校本课的活动与实践功能,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带来了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从静态、形式结构向动态、实质结构转向是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理解上的一次跨跃 ;把多样化、选择性作为高中课程结构的优化选择 ,不仅是源自认识的嬗变 ,更主要是结构和功能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 ;高中新课程结构在实践中富有“想象力”的展现

———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模式 ,使课程结构优化在实践型态层面得以实现。纵览课程改革的历史 ,课程结构的改革一直是核心主题 ,人们总寄望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但似乎总是事与愿违 ,一项课程结构改革的“完美设计” ,回报的总是人们对教育“千疮百孔”的指责 ,学生对课程的厌恶不见消退 ,教师的教仆地位越陷越深 ,教育越来越像。

3、通过对学科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依然是一种目标导向课程设计。总体上,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科层面上,各科课程标准专设“课程目标”一节表述,三维目标被细化和具体化。学科内的单元设计、专题设计或模块设汁,结合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三维目标又进一步被可操作化。三维目标的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整体目标是必要的,但各个学科和学科的各个部分都机械地套用三维目标进行设计又是机械的和危险的。从实践角度讲,三维目标应当有更科学更容易操作的维度划分,即应为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对过程性的掌握并不能直接构成目标,而是目标达成的手段。所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能力(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目标。核心目标只有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过程才能得以系统地培养,是其他学科学习过程所无法代替的,而一般目标是该学科学习过程应渗透性地加以培养的。因此,各学科课程目标,既需要与义务教育课程总体目标具有一致性,更需要根据本学科在课程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确定学科课程目标的独特性,把握学科特点和特色,从而确立本学科的核心目标和一般目标。

4、改变长期以来学生适应课程为课程适应学生??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课程范式从单一的必修课程向“必修—自选”课程范式转型,是实施创新教育、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1251”课程创新模式(即确立“一个理念”——树立大课程观,实施“两个策略”——课程活化与课程开发,开展“五大行动”——学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立“一个保障”——道德教育催生创新人格)的规划,课程创新研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开发与活化,即通过国家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研究,使国家课程成为适应学生发展的有效课程。二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学生发展行动研究——建构自主选择的实践学习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舞台和空间。

2. 什么是教师眼中的人才,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和标准,“学而优则仕”、出人头地、

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要实现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的人才。要作到这一点,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责任尤为重大。”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但什么是人才呢?《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什么是人才?首先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第二数是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第三是数以千万计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些都是人才。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反映时代精神,突破了旧的人才标准观,确立了新的人才标准观,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这种“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观,突破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由注重人才的外在名分到注重其深层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变化,突出了“能力和业绩”在人才标准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也意味着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人人都能成为人才。因为人才观是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能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笔者结合教育实践,从下述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

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到来,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但不可忘记我国的国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大力发展经济。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仍然需要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会是一部大机器,现代化建设既要数以千万计的各种专门人才,更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两者都是人才。江泽民同志讲过:“我们国家人口多,人人都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向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内行、能手,也有自己事业的顶峰,每个人都有“英雄用武之地”。陈景润是人才,李素丽同样是人才,以及社会上涌现的“种菜大王”,“养猪大王”等等都是人才。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块可以任意揉搓的泥团,而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树根,对学生应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各自的兴趣方面充分发挥,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状元”。

2“生生能成才”的人才观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激励落后,鼓励冒尖”,既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又要大力发展个性,培养出类拔萃的优异人才,包括奇才、偏才,我们在这方面人才太少了,抑制了个别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个学生的差异、个性,相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栋梁之才。现在的青少年是生逢盛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分的条件。教师应相信“生生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这是教育的本义与真谛。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所说“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

3终身学习的人才观

“培根”与“选果”的问题,在教育上便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还是仅仅考虑现在的问题。有人为了学生现在成绩的提高,加大作业训练量,延长学习时间,不惜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结果暂时也许成绩提高了,却给学生埋下了厌学的种子,离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现实越来越远。况且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不再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何况学校接受的还只是基本的教育,而不是所受教育的全部。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教师应该明白,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念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

4创新型的人才观

当今世界正在从传统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在新的世纪里综合国力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谁拥有了创新人才,谁就有了财富,

1. 阅读分析下列材料,并根据所学理论,谈谈你对在初等教育改革中加快教师发展的认识。

附: 全面塑造 优化发展

答案提示: 课本P306-308 初等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答:在初等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价值取向:(1)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系统(2)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3)形成健全的教育伦理与心理人格系统。

初等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与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并适当超前。这就要求教师在坚持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坚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如可待续发展其内涵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师自身人品的塑造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师人品的塑造主要是要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要通过校本教育和自我教育,克服好“安于现状”、“过分拘泥于细节”、“思维定势”等毛病,努力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蜕变。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是指业务能力的提高,要不断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在教学业务上不断有所创新、有新超越。要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作为教师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日积月累、天长日久的努力和进取中取得教师发展的成功。

2. 当前,在初等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己无关” 请运用所学理论,对上述几个问题作简要评析,并着重说明如何在初等教育改革中进行教育科研。

答:初等教育改革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1.教育改革需要教育科研指导。

(1)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指南。

(2)教育科研是提高初等教育改革质量和效益的有力手段。 (3)教育科研是提升广大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2.教育改革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

(1)初等教育改革实践为促进教育科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 (2)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基础与强大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zg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