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更新时间:2024-04-19 0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 品 试 卷

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蛋白质和还原糖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的试剂由相同种类的溶液组成,但溶液的浓度不完全相同 B. 鉴定蛋白质和还原糖所发生的颜色反应分别是紫色和砖红色 C. 两种物质鉴定时所用的两种试剂的使用方法不同

D. 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将红细胞破碎后可用于鉴定蛋白质 【答案】D

.......

..

2.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和RNA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 B. 核膜上的核孔能控制物质出入细胞核 C.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D. 核膜和核仁在细胞周期中会周期性地消失和出现 【答案】A

【解析】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A错误;核膜上的核孔是核质进行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的孔道,它能控制物质出入细胞核,B正确;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C正确;核膜和核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前期解体消失,末期重新构建出现,D正确。

3. 如图为用玻璃纸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h。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A. 实验开始时S1浓度大于S2 B. 渗透平衡时S1浓度大于S2 C. 渗透平衡时无物质通过半透膜

D. 如果将浓度S2适当降低,则渗透平衡时△h更大 【答案】C

【解析】实验中出现了液面差,说明发生了渗透作用,溶质不能透过半透膜;漏斗内的溶液增多,说明实验开始时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A正确;渗透平衡时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产生的水分运输的动力与液面差产生的水分运输的动力相抵消,故渗透平衡时浓度不相等,只要存在液面差Δh,仍然是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B正确;在达到渗透平衡后, S1溶液中水分子与S2溶液中水分子仍然在透过半透膜,只是二者处于动态平衡,所以并不是无物质通过半透膜,C错误;如果将浓度S2降低,则漏斗内外溶液浓度差增大,水分子向漏斗外向漏斗内运输的速率更快更多,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h会更大,D正确。 4. 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机溶剂不能用于提取色素 B. 研磨时加入SiO2目的是保护色素 C. 第一次画完滤液细线后应立即再画第二次 D. 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更大 【答案】A

【解析】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不溶于水,只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用无机溶剂不能提取光合色素,A正确;研磨时加入SiO2目的是增大摩擦力,使研磨更充分,B错误;第一次画完滤液细线后应等滤液干燥后再画第二次,C错误;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D错误。 5. 如图是胎儿手的发育过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A. 此过程中存在着细胞的分化

B. 此时手的组成细胞中不存在衰老的细胞 C.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凋亡使得五指分开 D. 若此时受到致癌因子的影响,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答案】B

6. 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癌变是抑癌基因丢失的结果 B. 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癌细胞容易扩散是因为其代谢强度增大 D. 癌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变慢 【答案】B

【解析】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A错误,B正确;癌细胞容易扩散,是因为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C错误;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细胞癌变后,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速率变快,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如图表示几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是物质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这种物质运输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决定运输速率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3中决定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4)图4表示绿色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过程,图中的能量物质来自______________(生理过程)。 (5)图5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就与图中的某种方式相同,在胰岛素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与之有直接联系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从物质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低的一侧 (2). 物质的浓度差 (3). 被运输的物质浓度 (4). 载体的数量 (5). 呼吸作用 (6). 一定的流动性 (7).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图1,物质能透过半透膜是因为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总是由单位体积多的一侧向少的一侧扩散;分析图2,物质能透过生物膜的磷脂分子间隙,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自由扩散;分析图3,物质透过生物膜需要膜上载体蛋白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协助扩散;分析图4,物质透过生物膜需要膜上载体蛋白协助和能量供应,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分析图5,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运输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形成具膜小泡;也可通过胞吐方式将胞内大分子物质分泌到细胞外。

(1)图1所示的是物质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根据扩散原理,这种物质运输的方向是从物质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低的一侧或者是由单位体积多的一侧向少的一侧扩散。

(2)图2中决定自由扩散的运输速率主要是生物膜两侧的物质浓度差。

(3)根据图3中协助扩散需要顺浓度梯度运输和载体蛋白协助可知,决定协助扩散的运输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被运输的物质浓度和载体的数量。

(4)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过程是主动运输过程,所需能量来源是细胞内呼吸作用产生的ATP。 (5)图5所示的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都需要生物膜上分子运动才能完成,所以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就是图中的胞吐方式,在胰岛素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与之有直接联系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加工)、高尔基体(加工)和线粒体(供能)。 【点睛】本题关键要能根据图示确定物质运输的方式和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8. 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表示抑制酶活性的两个模型,模型A中的抑制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模型B中的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点结合,能改变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

研究发现精氨酸能降低酶G的活性。请设计实验探究精氨酸降低酶G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还是模型B,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___________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答案】 (1). 在酶G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并使酶活性充分发挥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精氨酸,同时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变化 (2). 若酶促反应速率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若酶促反应速率不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B

【解析】试题分析:模型A中的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效应。由于抑制剂和底物是竞争关系,所以如果提高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会明显提高;模型B中的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改变了酶的构型,使酶不能与底物结合,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由于酶失去催化活性,即便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提高。根据增加底物浓度而两种情况的反应速率不同,可以推断某种物质作用反应的方式属于那种模型。

根据前面的分析,为了探究精氨酸降低酶G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还是模型B,采取的实验思路大致是在酶G量一定且底物浓度合适并使酶活性充分发挥的反应体系中加入精氨酸,同时不断提高底物浓度,观察酶促反应速率变化。如果酶促反应速率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A;如果酶促反应速率不能恢复,则说明精氨酸降低酶活性的作用方式属于模型B。

【点睛】本题关键要理解两个模型抑制反应速率的机理:如果是模型A,由于酶活性未丧失,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会恢复;如果是模型B,由于酶结构改变而失活,增加底物浓度不会恢复反应速率。

9. 科学家用液体培养基对发菜细胞进行培养,通过实验测定在液体培养基中温度对发菜细胞的吸氧和放氧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均恒定),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发菜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其物质基础是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_。

(2)在适宜光照下,25℃条件下培养的发菜细胞积累有机物的速率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条件下培养的发菜细胞。

(3)若将10g的发菜先置于35℃的光照下10h,再移至20℃的黑暗环境中14h,则该发菜在这24h内共产生________μmol O2。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4)若在发菜细胞培养过程中,突然停止光照(其他条件不变),则短时间内发菜细胞中C5的含量将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素和藻蓝素 (2). 大于 (3). 6.6×107 (4). 减少 (5). 光照停止,导致光反应不能产生[H]和ATP,使C6还原产生C5的过程受阻,而短时间内CO2固定消耗C5的速率基本不变

【解析】试题分析:发菜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暗下只进行呼吸作用。结合曲线图,发菜在黑暗下释放氧气的速率即为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发菜在光下吸收的氧气速率即为发菜光合作用的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净光合速率逐渐增大;在25℃时,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即为130μmol/mg.h),此时,发菜积累有机物速率最快;继续增大温度,发菜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至45℃时,净光合速率为0;当温度超过45℃之后,发菜的实际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发菜再次从外界吸收氧气,体内有机物积累逐渐减少。 (1)发菜细胞是原核细胞,由于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它能进行光合作用。

(2)据图结合前面的分析,25℃时离体发菜细胞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有机物的积累最快,即此时的发菜细胞积累有机物的速率大于20℃时积累有机物的速率。

(3)据图分析,离体发菜细胞在35℃时的净光合速率为108μmol/mg.h,则10g发菜在此温度下10h释放氧气的总量为108μmol/mg.h×10×1000×10=10.8×10μmol;由于发菜在黑暗条件下要消耗氧气,所以10g发菜在20℃下14h消耗氧气的总量为30μmol/mg.h×14×1000×10=4.2×107μmol;由此可计算24h内10g发菜产生的氧气量=10.8×10μmol-4.2×10μmol=6.6×10μmol。

(4)在离体发菜细胞培养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突然停止光照时,光反应停止,细胞中ATP和[H]产生停止,导致C3还原产生C5的过程受阻,而CO2的固定消耗C5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短时间内细胞中C5的含量将减少。 【点睛】本题难点在于(3)小题,思路是根据“光照下10h释放的氧气总量-黑暗14h消耗的氧气总量,才是24h内植物产生的氧气总量”。

10. 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7

7

7

7

(1)图甲所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期,该时期染色体数量是前一时期的两倍,其原因是_______。 (2)图乙中BC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该时期染色体的数量_____________。 (3)图丙所示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期,对应图乙中的____________段。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答案】 (1). 后 (2). 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单体变为染色体 (3). DNA的复制(或染色体的复制) (4). 不变 (5). 前期和中期 (6). CD

【解析】分析甲图: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乙图: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丙图: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

(1)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时期染色体数量是有丝分裂中期的两倍,原因是此时期染色体上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别变成两条子染色体。

(2)图乙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加倍,说明染色体上DNA发生了复制,但该时期染色体的数量不变。 (3)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1:2:2,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对应于图乙的CD段。 【点睛】本题需要解决三个关键点:一是确认细胞分裂图像所处时期,有同源,无单体,分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二是每条染色体上DNA数量变化的原因是DNA复制和着丝点分裂;三是根据柱形图中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量关系,确定该种数量关系所对应的时期。

11.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已有多种方案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粉碎翻压还田,就是把作物收获后的秸秆通过机械化粉碎、耕地、直接翻压在土壤里,这主要是利用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微生物)。

(2)实验室鉴别此类微生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一般用_____________(接种法)将该菌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在菌落的周围应该出现_____________。

(3)纤维素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可再接种_________(微生物)进一步发酵生产酒精。之后还可以通过接种醋酸菌将酒精转化为醋酸,在利用该微生物进行液体深层醋酸发酵时,对气体的需求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纤维素分解菌 (2). 刚果红染色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透明圈 (5). 酵母菌 (6). 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解析】试题分析:农作物秸秆中主要含大量纤维素,需要纤维素分解菌才能将其分解;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染色法,观察到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处出现透明圈即可确认。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是通过酵母菌实现,产生的酒精进一步发酵产生醋酸,需要好氧型醋酸菌实现。

(1)农作物秸秆中主要含大量纤维素,粉碎后,掩埋在土壤中被分解,显然需要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才能达到目的。

(2)实验室常常用刚果红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由于鉴别细菌通常是在平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所以为了便于观察纤维素分解菌形成的透明圈,一般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在这种培养基上,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在菌落生长处出现透明圈,即可确认该菌落属于纤维素分解菌。

(3)纤维素水解变成葡萄糖,而酵母菌能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所以完成酒精发酵需要接种酵母菌。之后,再接

推荐下载

精 品 试 卷

种醋酸菌,利用醋酸菌能将酒精转化为醋酸的原理,由于醋酸菌是好氧型菌,所以需要在发酵过程中不断通入(无菌)空气。

【点睛】本题主要涉及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鉴定和接种方法以及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的原理。

推荐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z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