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8 15: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太公家教 课时 1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太公家教的有关的基本内容 二,了解太公家教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三,正确背诵。 理解文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张良拜师的故事。你向张良学习什么? 二、教师范读: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解析: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柬修的好意。那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 姜太公(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西周初为“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智勇双全。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三、学生跟读: 说说每句话的含义。学生分句分组反复诵读记忆,背诵。 四、拓展活动: 怎样做到尊敬老师?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理解记忆 一、导入: 讲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于弹琴,钟子期擅长辨听。有一年,俞伯牙奉晋国国君之命出使楚国。在完成使命以后,俞伯牙乘船逆汉水而上,准备返回晋国。但刚启程不久,就在汉阳遇上了大雨,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边。俞伯牙命令仆人取出随身携带的七弦琴,看着旁边的高山,听着汉水的涛声,就在船舱中抚起琴来。他弹着弹着,突然,琴弦断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的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走出船舱,见到岸上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这位樵夫叫钟子期,生活在汉水边,以砍柴为生,闲暇时喜欢读些诗画。刚才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到了船边。俞伯牙问他:“你听我弹琴,但是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钟子期答到:“能。“于是,俞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他鼓琴一曲后,问钟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日:“荡荡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钟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动地说:“我今天终于找到知音了!”“知音”之典故由此而来。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雨过天晴,俞伯牙必须启程复命去,两人分别约定,明年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俞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钟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俞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俞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相关书籍援引《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 这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二、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读并分句解析 学生反复诵读和背诵 三、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 三人行必有吾师,说明什么道理,怎样虚心向别人学习? 《增广贤文》(节选) 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启发学生明白生活的哲理 课时 2 授课人 朱凤祥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治家格言> 课时 3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1、准确有节奏背诵《治家格言》,了解它的大体意思。 目标 2、通过诵读接受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难正确背诵《治家格言》,有节奏感。 点 一、经典回放: 1、导入:孩子们,我们曾经背过《锄禾》,还有谁记得吗? 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我们的生活、学习所用的各种物品都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为此付出艰辛劳动的人们? 2、自由诵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 学生大声地带着节奏朗读课文。 3、比赛读。 教学分组赛读 男女生赛读 同桌击掌赛读。 过程 读一读译文,看你懂得了多少,小组交流一下。 二、温馨点击 老师的话:同学们,《治家格言》也叫《朱子家训》,作者是清朝初年的朱柏庐。这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它所宣扬的传统美德对我们小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三、活动广角 你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背下来吗? 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又该怎么做?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蝉 课时 4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蝉 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课时 5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一.教师范读: 二、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 宋?郑思肖《画菊》并:靠,依傍。疏篱:稀疏的篱笆。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品格,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 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F2)#S 清?郑燮《兰》俗尘:庸俗的尘世。 _8a ●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rL@ 清?郑燮《题兰》友:作朋友的意思。炎凉: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后嗣子:后代。婚媾:婚姻。 q ●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J4$ 清?郑燮《盆兰》末了:花开尽了。呆:待。荣枯:盛衰。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gGA 宋?王安石《梅花》凌寒:冒着严寒。遥知:远远便知道。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 K 四、学生背诵 五、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题画兰 课时 6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三、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四、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鸡 课时 7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 一、揭示课题,审题 看到课题,你能说出这篇课文是写什么的吗? 究竟谁说得正确?让我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自学要求:拼读生字,读准字音;有重点地分析、记忆生字字形;读通课文; 三、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公鸡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学生交流讨论。 (守信、勤劳) 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以各自的特征代表着不同的品格,请你说一说,欣赏并背诵《庭竹》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端午节 课时 8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 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精神 龙舟赛的精彩场面描写 .一、课前导入: .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一年之中你最喜欢过的是哪一个节日?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老师鼓励畅所欲言,并提示启发:春节、儿童节以外,还有哪些节日?目标导向:端午节) 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那它是农历的几月初几? (五月初五) 二、正文引入: . 先请同学们一起静下心来,走进茶峒人的端午日,感受一下那里的节日气氛。在听朗读时思考一下: (投影片1) 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与我们家乡的风俗是否相同或相近?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 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辨形:(投影片2) 茶峒 擂鼓 呐喊 调理 不拘 泅水 戍军 蘸酒 第一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第二问:相近的是有用雄黄涂在额头,但他们写“王”字,还有就是赛龙舟啦。 第三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三、归纳总结,整理板书,提示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四、课外练习: 同学们,刚刚过去的中秋节,肯定给大家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象吧。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中秋节 课时 9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 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 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 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揭示课题:《中秋节》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 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 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关键词语 中秋节的时间人们的活动 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习俗 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月亮的诗句 5.再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和文中引用的诗句。 三、学习课文第1~3 自然段。 1、课文重点介绍了中秋节的哪些习俗? (赏月,家人团聚、品尝月饼) 2、摸读课文,找出叙述中秋节习俗的段落。 3、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中秋节气氛的词语。 其乐融融: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喜悦气氛中。形容一片欢乐融洽的样子。 4、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质疑,集体交流解疑。 5、“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赏月的好时机,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6、指名反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7、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它。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重阳节 课时 10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在老师指导下描摹“人、太”。 2.朗读课文能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记住课文内容,并尝试背诵。 3.读儿歌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孝敬老人。 . 朗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 .一.引入课文,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学习生字“节”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板书:节)拼读 2.了解各种节日名称。 3.揭示课题。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课题,拼读“重”,辨析“轻重”) 4.齐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教学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出示课文,指名读。 3. 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开火车读。 三.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是在哪一天? (你们听清了吗——学生齐读:九月九,是重阳。) 2.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师:农历九月九刚好在中秋节之后,当时的景色怎样?(出示:景色) 四、引导想象,练习说话。 自古以来,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上高处,一边观赏秋天的美景,一边许下心中美好的愿望。如果你也登上高处,你会为你的家人和朋友许下什么美好的愿望? 五、看图说话,引导学生从小学会孝敬长辈。 刚才,许多小朋友都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许下了美好的愿望。其实,如今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老人节。想一想,这一天,我们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看图,小组讨论,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意思。 小结:我们不仅可以在重阳节这一天为老人做事,平时也应该为他们做事。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王羲之 课时 11 授课人 教学知道王羲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目标 朱凤祥

理解勤学苦练是成才必经之路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重难点 教学 过程 1、读故事。 课前让学生收集王羲之的生平与书法作品。课中,可以从学生介绍王羲之的生平、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在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生疑:王羲之为什么能成为杰出的书法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中提供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补充他们学习书法的故事,使学生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和他们小时候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勤奋学习的感情。 中外历史上流传着许多令人感动的勤学故事,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勤学故事和勤学名言,特别是收集山东省的勤学故事,课中让学生再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和名言,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2、搞采访。 在学生身边就有许多勤奋好学的人,有朝夕相处的父母,诲人不倦的老师,形影不离的伙伴??为此,可以开展一个“寻找身边勤奋学习的人”的活动,让学生去采访身边的榜样,做一个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 采访对象 采访地点 采访内容 采访记录 采访后感想 采访活动后,让学生夸一夸生活中勤奋学习的人和事,使学生从中进一步认识到才能来自于勤奋,收获来自于耕耘。由于采访的人都是学生身边的人,学生会感到特别的亲切、感动,也最能够教育自己,从而激励学生像身边的榜样那样,从小热爱学习,勤奋学习。 王羲之吃墨。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为了写好一个字,从晚上一直练到第二天天明。这时,王夫人走进来劝他休息,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原来,王羲之在练字时,感到肚子饿了,就抓起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豆酱”吃,满嘴都是乌黑的墨汁。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颜真卿 课时 12 授课人 教学知道颜真卿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目标 朱凤祥 理解个刚强不屈的道理,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教学重难点 教学 过程 1、了解颜真卿的生平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2、 读小故事了解颜真卿的刚强不屈的品质 颜真卿被世代推崇的是书法,其实他在起浮的政治生涯中所作出的努力,也是被人称道的。但在朝为官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颜真卿也终究躲不过这一劫,宰相卢杞借反臣李希烈之手害了他。 3、 读小故事了解颜真卿的学习历程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4、 小组讨论 颜真卿的作品还有哪些? 老师指导 索靖碑、自书告身帖、争座位帖、中兴颂、祭侄文稿等。 《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脍炙人口。 5、人们常说字如其人,颜真卿写的每一个都有一种堂堂的正气。这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应该学习颜真卿的什么品格?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柳公权 课时 13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柳公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他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 过程 一、结合资料,揭示课题 1)师:柳公权是晚唐大书法家,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一下柳公权。 2)生介绍柳公权(师随机出示柳公权肖像和书法作品图) 3)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问(为什么用“心正笔正”来形容柳公权?“心正”和“笔正”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文章 1、指名读,自然段,了解柳公权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1)唐朝着名书法家。 2)对后世影响及大。 3)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 2、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字——“笔正” 3、柳公权的字骨力挺秀,洒脱有法,那他的人呢? 请你从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 (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 用课题中的一个词形容他的人——“心正” 三、整体回归,总结全文 1、教师总结:铮铮铁骨,笔正心正的柳公权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君主的得与失,表达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与爱。 投影出示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他流芳百世的只是他的字吗? (正直的良臣形象;铁骨铮铮,高尚的人品??) 2、引唐太宗的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亡,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引导学生感悟,一个国家君主要容百川之胸怀,纳谏如流,更要有像柳公权这样正直,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的忠臣,国家才会兴旺、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练习拓展活动上的字帖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天王送子图 课时 14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通过欣赏古代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成就,培目标 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 过程 一、讲授新课(板书) 展示挂图或放幻灯片均可。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北宋画家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你们有谁见过《天王送子图》这幅作品,你们细心看一看这幅作品都画了哪些内容·..... 此时让学生看后,老师提问并归纳。 1、吴道子生平简介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玄.是中国唐代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画史尊称吴生。唐代第一大画家 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唐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 2.、赏析《天王送子图》 《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佛祖释迦牟尼降生为悉达王子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此作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图中天王按膝端坐,怒视奔来的神兽,一个卫士拼命牵住兽的缰索,另一卫土拔剑相向,共同将其制服。天王背后,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笔,记载这一大事。这是一部分内容。净饭王抱持圣婴,稳步前行。王后拱手相随,侍者肩扇在后,这是又一部分内容。就这两部分来看,激烈与平和,怪异与常态,天上与人间,高贵与卑微,疏与密,动与静,喜与怒,爱与恨,构成比照映衬又处处交融相合。天女捧炉、鬼怪玩蛇、神兽伏拜的另一部分内容,则将故事的发展表现出了层次,通过外物的映衬将主要人物的内在心态很好地表现出来。画卷中人物神情动作、鬼怪、神龙、狮象等都描绘得极富神韵,略具夸张意味的造型更显出作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趣味。此图技法首重线条和用笔,笔势夭矫,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故线条流转随心,轻重顿挫合于节奏,以动势表现生气,具有“疏体”画的特性,是典型的“吴家样”。 《天王送子图》构思独到,气势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纷繁,给日后的宗教题材绘画尤其是佛道壁画带来深刻的影响。吴道子壁画原作已不可见,现存纸本是后人的摹本,形神俱佳,亦颇可观。 3、你知道吴道子还有哪些绘画作品吗? 以上问题提出后可采用集体问答形式、亦可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老师应深入到学生小组中,与同学一起讨论,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课题 千里江山图 课时 15 授课人 朱凤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学重难点 教学 过程 理解诗句的含义。 一、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有关读书的名言。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二、初读诗歌 1、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谦的一首与书有关的诗——【师板书课题:观书】生齐读课题 师:何谓观书? 2、这首诗名字叫《观书》,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3 学生自读 三:理解诗意 原诗是这样的: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香。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可适当背诵。 五、拓展延伸;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zd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