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当代主流文化的思考-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2-04 0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美国主流文化的特点是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对美国当代主流文化的思考:多元文化主义视角
文献综述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这个国家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从其历史背景看来,美国毋庸置疑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土著美国人(Native Americans)外,前后分别有来自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和目的来到这块土地。而如今,情况仍然如此,甚至更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涌入这个国家,无论是定居,工作,抑或留学,美国成了很多人的第一选择。这不禁让我思考,在如此多种族、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处一个社会的情况下,当今美国的主流文化到底是什么?
所谓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纷繁的种类和深广的内涵,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因其内蕴不同而分层次的。而所谓主流文化,则是这个复杂的文化概念下可探寻到的一个民族文化的主要脉搏,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道德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因素,是影响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认为,对一个国家主流文化的探究,是极其有意义的。
在这个学期对美国史的课程学习中,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即多元文化主义。它是近二十多年来活跃于美国学术界、教育界和政治界的一种政治和社会理论,不仅挑战了美国强势群体的威严,而且打到了美国传统势力的痛处,更重要的是,很多学者认为它触动了美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根基——WASP文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1。所以我想知道的是,发展到今天,它是否已经占据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如果不是,那当今美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所以,此篇综述主要是针对学者们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探究而做,希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美国当今主流文化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探析。
正文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背景和成果
多元文化主义原文是Multiculturalism,这一词的出现始于八十年代的美国,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校园的一场课程改革成为了后来被学者们称为“文化革命”的开端,这场改革迅速波及整个教育界继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也引发不同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和争论。到九十年代,由于争论的激烈程度,有人甚至把多元文化主义及相关的争论称为“文化冷战”,迄今尚未结束,而政治上也出现相应的连锁反应。在我国的美国史研究领域,从1992年《美国研究》第三期沈宗美的《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开始(在文章中沈将Multiculturalism译作“文化多元主义”)到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国内学术界也对多元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成为了1900年以后在中国美国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
之所以兴起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是因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的美国思想和价值体系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促使美国人重新思考美国的历史与未来。 1
WASP: 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原义是指美国的新教上流社会,即殖民时代来自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移民,这些人属于基督新教中的长老教会、公理会和美国圣公会等教派。现在的WASP词义比当初创建时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今日所有讲英语的欧裔新教徒都可称作WASP,即使不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相近族群的后裔也可以。不过犹太人、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则不包括在内。WASP在美国是多数族群,WASP价值观是美国的上流社会主流价值观,它并不仅存在于WASP这个阶层也影响到其他阶层。很多学者认为,美国的主流文化即WASP文化。1964年迪格比·波茨尔(E. Digby Baltzell)在其书《新教当权者:美国的贵族和社会等级》中使用后,这个词便逐渐在美国社会传播开来。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 ,多元文化主义改变了美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并通过联邦政府的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正了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和妇女在就学就业方面的体制性歧视,使 ‘多元化’(diversity)成为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而由于多元文化主义触动了原来的政治和文化结构,它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2 多元文化主义从兴起到现在不过二三十年,但关于它的研究从兴起之初就出现了,并且伴随着争论的出现和激烈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及其作品开始关注于这个领域。王希在其文章
3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中提到,社会学家内森· 克莱日尔(Nathan Glazer)曾作过一个统计,发现美国主要报刊是在1980 年代末才开始使用Multiculturalism一词的,该词在1989 年仅出现过33 次,两年后增加至 600 次,到 1994 年达到了 1500 次。 目前,国外(主要是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Allan Bloom)于1987年出版的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4,社会学家Donna M. Golnick和Philip C. Chinn于1990年出版的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5,多元文化主义史学的领衔人物之一盖瑞· 纳什(Gary Nash)于1992年发表的The Great Multicultural Debate6,历史学家Mario T. Garcia于1992年发表的文章Multiculturalism and American Studies7,芝加哥文化研究小组(Chicago Cultural Studies Group)于1993年发表的论述多元文化主义的报告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8,日裔美国史教授唐纳德· 高木(Ronald Takaki)于1993年出版的A Different Mirror :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9,自由派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于1994年出版的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10,《纽约时报》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于1994年出版的Dictatorship of Virtu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 Future11,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于1995年出版的The New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12,James A. Banks于1995年出版的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13,历史学家戴维·霍林格(David Hollinger)于1995年出版的Postethnic America : Beyond Multiculturalism14,C. Newfield 和A. Gordon于1996年出版的Mapping Multiculturalism15,社会学家内森?盖尔泽(Nathan Glazer)于1997年出版的We Are All 234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Alla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
5
Donna M. Golnick and Philip C. Chin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New York : Merrill , 1990)
6789
Gary Nash, “The Great Multicultural Debate”, Contention 1 (1992)
Mario T. Garcia, “Multiculturalism and American Studies”, Radical History Review, Vol. 54 (1992) Chicago Cultural Studies Group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Critical Inquiry , 18 (Spring 1993)
Ronald Takaki,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3) 10
Arthur Schlesinge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1994) 11
Richard Bernstein, Dictatorship of Virtue: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Battle for America Futur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4) 12
Francis Fukuyama ,“Immigration”, in Lamar Alexander and Chester E. Finn Jr. eds. , The New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 ( Indianapolis : The Hudson Institute ,1995) 13
James A. Bank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in James A. Banks and C. A. 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5)
1415
David Hollinger , Postethnic America : Beyond Multiculturalism (New York : Basic Books , 1995)
C. Newfield and A. Gordon, “Multiculturalism’ Unfinished Business”, in A. Gordon and C. Newfield eds., Mapping Multicultur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6)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Multiculturalists Now16,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学者彼得· 麦克拉伦(Peter McLaren)于1997年出版的Revolutionary Multiculturalism: Pedagogies of Dissent for the New Millennium17,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教授沃尔德·麦克杜格尔(Walter A. McDougall)于1998年发表的An Ideological Agenda for History18,哲学家Richard F. Lowy于1998年发表的Development Theory, Globalism,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he Need for a Postmodern, Antiracist, and Multicultural Critique19,以及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于2004年出版的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 s National Identity20。而国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美国史研究教授沈宗美于1992年发表的文章《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21,社会学教授高鉴国于1994年发表的文章《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22,历史学教授王希于2000年发表的文章《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研究专家朱世达于2000年主编的《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一书中的文化部分。(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超过以上文章及作品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首先关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历史学家戴维· 霍林格曾说,“多元文化主义”几乎变成了一种 “暗语”(shibboleth),只是用来识别和联络政治上的盟友和学术上的同志,本身应该具备什么内容并不重要。芝加哥文化小组则认为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一种冷战后的新世界秩序的理论,寻求的是一种更适合于冷战后的社会和政治模式。社会学家内森·格莱日尔指出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一个不带偏见和歧视的更为美好的美国的图画,希望将美国文化看成是所有种族和族裔文化交融的结果。沈宗美则认为文化多元主义(这里指)否认任何一种价值体系在本质上会比其他价值体系更优越,所有的文化生而平等。而王希在此基础上做出补充,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因不同领域的不同用途有不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一种历史观、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也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的混合体”。作为教育思想和方法,其最初的目标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对不同民族和族裔的文化传统的理解,发展到现在,主要是强调为美国学生提供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传统,减少乃至消除种族主义的偏见;作为一种历史观,它要强调的是美国历史和传统是多种民族或族裔共同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理解美国文化的本质和复杂性,人们必须了解全部美国人的历史经历;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它被看成是向传统西方文明知识霸权进行挑战的一种话语,常常与后现代主义、 结构主义和女权主义归为一类。它强调任何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有其内在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没有一种文明可以宣称比其他文明更为优越,也没有理由以主流文明自居,并歧视、 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作为一种政治态度,它主要是描述各种文化和社会在冷战后时代的一种相互流动的关系,力图在美国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更为现实的相互认可和尊重的文化和政治关系;而 1617
Nathan Glazer, We Are All Multiculturalists Now (Cambridge ,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Peter McLaren, Revolutionary Multiculturalism: Pedagogies of Dissent for the New Millennium (Boulder, CO: Walter A. McDougall, “An Ideological Agenda for History,” Academic Questions, Vol. 12, Issue 1 (Winter
West view, 1997)
18
1998/ 1999) 19
Richard F. Lowy, “Development Theory, Globalism,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he Need for a Postmodern, Antiracist, and Multicultural Critique”,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Vol. 28, Issue 5 (May 1998) 20
Huntington Samuel: 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Rockefeller Center)
2122
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 年第 3 期,第 118 - 149页。 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世界历史》,1994 年第 4 期,第2 - 10 页。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最终目的并非追求 “文化平等”,而是追求一种“社会平等”——争取不同群体(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的群体)在分享美国社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资源方面的平等,进而动员和集合广泛的力量来推动现实的社会改革。 这种归纳法虽然全面,然而还是未能对多元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没有办法让人们对其内涵有一个简明扼要的把握。 其次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高鉴国认为文化多元主义是在移民潮流带来的文化异质性和美国化运动失败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高鉴国在文章中提到,哈佛大学毕业的犹太裔哲学家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被认为于1915年在《民主对熔炉》(Democracy Versus the Melting Pot)一文中针对民族同化理论首次提出了文化多元主义思想,并在1924年出版的《美国的文化与民主》(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一书的序言中第一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一词,他因此被誉为“文化多元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阐述者。在文章中他指出:“美国处于一个联邦国家的形式中,不仅仅是作为地域和行政上统一的同盟,也是作为一个文化多样性的联合体,各种民族文化的联邦或共同体。”23
他反对把美国化、盎格鲁遵从以及民族熔炉理论作为美国社会生活的正确模式和有价值的未来理想。在他看来,文化多元主义完全符合美国政治和社会的传统理想,任何强加盎格鲁文化的做法都构成对这些理想的破坏。各个民族群体都把自己文化遗产中的一些积极因素纳入整体文化,晚期来美的民族文化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形成竞争、渗透关系,促进了国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创造来源于多样化的影响,美国社会和文化像管弦乐那样,是由不同地域、种族、职业、宗教和社区构成的联合体,国家精神由这些差别的统一性构成,生存延续于相互平等自由的交流,而不是相互的排斥或统治。24因此卡伦将文化多元主义视为是医治社会肌体中种族主义疾患的解毒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化多元主义”与本文想要论述的“多元文化主义”并非同一概念。卡伦的 “文化多元主义” 思想包含了后来出现的 “多元文化主义” 中的一些观点,虽然都是对主流文化传统的挑战,并在思想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之间仍然有重要区别,不能简单等同。王希认同卡伦的“文化多元主义”是“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条件之一,但他指出当代多元文化主义产生的直接背景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中产生的“群体诉求”、“群体权利”后成为多元文化主义运动的核心思想和策略。同时民权运动的结果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政治基础,一是1965 年 《选举权法》的实施,让南部黑人重新获得选举权,进而对政治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和地方政治的结构;二是“肯定性行动计划” (Affirmative Action)25的执行,促使美国政府部门、文艺界、大众传媒界、学校等企业机构出现了明显的人员多元化,开始改变过去那种白人男性一统天下的状况;三是1965 年移民法的颁布,使大量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移民得以进入美国,更为现实和直接地推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因为这种人口发展的趋势对传统的价值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冲击作用,不同的种族和族裔利益集团也都意识到这种发展的潜在涵义,而多元文化主义可以说正是对这种现实的紧迫感的一种回应。此外,王希对其兴起的原因还做了补充,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还受到来自美国以外的政治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如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思想,以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 23
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民族来源的作用》,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第142页。 24
米尔顿·M·戈登:《美国生活中的同化:种族、宗教和民族来源的作用》,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64年第一版,第144-148页。
25
肯定性行动计划:一项由1964 年《民权法》衍生而来的经济民权政策,目的帮助那些美国历史上长期
受到集体性和体制性歧视的群体更快地改变在教育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地位。具体讲,就是在就业、就学、接受政府贷款、分发奖学金或助学金以及分配政府商业合同时,在竞争者能力和资格同等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如黑人、拉丁语裔、印第安人、亚裔等)和妇女有被优先录用或得到政府合同的权利。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沈宗美看来,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自我意识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的扩张,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在此,我认为把多元文化主义的源起建筑在多元民族的构成上,是有其理论依据的。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产生的结果事实上也是在促进这一趋势,所以对于多元文化主义在八十年代的风靡确实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关于是否受国外政治、哲学思潮和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还有待考证。因为提出这一论点的学者并没有指出二者之间明确的联系性,而目前我在阅读中也尚未发现能说明这一观点的证据。
第三,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及其评价。学者们几乎都一致认为它对美国在政治参与、政府对教育和经济资源的分配的变化和对各级学校中人文教育课程的改革等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沈宗美认为,其影响最先是在教育界体现的,一方面是课程改革,1988年春,斯坦福大学学生自发组织集会,抗议该校人文学科传统的以西方文明典籍为基轴的课程设置,高呼“嗨嚎,嗨嚎,西方文化快滚蛋!”在学生的强大压力下,校方被迫让步,取消了讲授从古希腊罗马到19世纪欧洲主要经典著作家的“西方文化”这门必修课,代之以“文化-观念-价值”这门新的必修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第三世界学者、少数种族人士及女性作者关于民族和两性差别问题的作品上;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学生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构成中;进一步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及条例也相应进行了重大的调整。26而且他把种族问题、两性平等问题、同性恋问题、贫困问题都归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之下,如“非洲中心论”的提出,女权运动的发展,同性恋者的反叛等都是多元文化主义带来的结果,所以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多元文化主义带来了一场否定西方传统文化的运动,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王希承认它是对传统美国主流文化的一种挑战,但也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捍卫和扩大民权运动成果的一种政治手段和工具,同时还是对已经出现的经济和资本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的一种在理论上的严肃探索。它在美国历史领域内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也帮助培养了美国社会对不同民族、族裔、性别、性别取向等群体的权益的敏感性,这一些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而西方学者关于此的争论更是激烈,艾伦· 布卢姆(Allan Bloom)认为多元文化主义者力图追求种族和不同文化的平等的做法,是一种反历史的一厢情愿,注定要失败,因为“历史与社会本身就是同时拥有高低贵贱等不同内容的。”27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也认为,1960 年代以前的美国从来不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WASP文化一直是主导美国的文化,而正是因为有了WASP的文化霸权,美国才可能充满自信地称霸世界。28沃尔德·麦克杜格尔(Walter A. McDougall)则把多元文化主义斥为冷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变异,认为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历史研究被降格为“脚注掩饰的诡辩”(polemics t ricked out with footnotes),历史学家则沦为“欺世盗名的海盗”(pirates flying under false colors)29。而据《新闻周刊》1992年3月16日一期报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派特里克·布坎南(Patrick Buchanan)甚至称文化多元主义为“美国的垃圾堆”。小亚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对文化多元主义可能给美国造成的危害也深表担忧,他发问道:“美国原本是一个由能够做出自己选择的个人所组成的国家,但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日益变成一个由种族特征无法消除的团体所凑合起来的大杂烩。凝聚力中心还将能维系下去吗?”30保守派为了更有效地对抗文化多元主义者,甚至建立起了自己的组织“全国学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该协会总部设在普林斯顿大学,主席是斯蒂文·巴 26
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美国研究》,1992 年第 3 期,第 118 - 149页。 27
Allan Bloom,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 28
Francis Fukuyama ,“Immigration”, in Lamar Alexander and Chester E. Finn Jr. eds. , The New Promise of American Life ( Indianapolis : The Hudson Institute ,1995) 29
Walter A. McDougall, “An Ideological Agenda for History,” Academic Questions, Vol. 12, Issue 1 (Winter 1998/ 1999) 30
Arthur Schlesinger J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1994)
美国史HIST130041.01 罗亚琳 历史 09300140034
尔奇(Stephen Balch)。而近年塞缪尔· 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推出的 “文明冲突论” 似乎也可被看成是一种放大了的对美国国内 “多元文化主义” 政治及其后果的忧虑和恐惧。 总结
由于阅读有限,在此只是对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背景和当前的主流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的归纳,对其内涵、源起及影响和评价做了一定的分析。关于我提出的问题,即发展到今天,多元文化主义是否已经占据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地位,如果不是,那当今美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目前我未能做出回答。目前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多元文化主义是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对主流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并没有指出它就取代了主流文化;其次,大多数学者们也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美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此外,我目前找到的研究成果最近截止于2004年,是否还有更新的学术成果还有待查找。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需要阅读更多的一手材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挖掘更多更新的学术成果,同时,从更多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正在阅读:
对美国当代主流文化的思考-文献综述12-04
美丽的龙港公园作文500字06-17
组织学与胚胎学习题及答案01-16
高三毕业典礼学生发言稿5篇02-06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轴承的设计及校核11-13
一天的声音作文400字06-29
主题活动名称:动物大世界08-05
2017年访惠聚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03-28
人大代表工作室工作职责08-26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培训材料08-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美国
- 综述
- 文献
- 当代
- 主流
- 思考
- 文化
- 特种设备目录
-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孟华
- 部编新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 毕业创作报告终稿 - 图文
- 推荐下载 先进党员村支部书记个人典型材料-最新
- 2017(人教版)高二政治哲学生活第二单元导学案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doc
- 重庆市建设工程档案编制验收标准DBJ 50-129-2011 - 图文
- 浅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教育文档
- 2015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及答案解析
-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教学实录
-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关于切实加强我市道路
- 广西大学校园建设总体规划
- 2019高考语文考前精刷卷专题四图文转换
-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1.6《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WORD教案1
- 2012年无机化学
- 建筑与音乐 - 图文
- 2018年中考地理总复习考点跟踪突破专题三时事热点
- 8255实验
- 静设备安装方案
- 社区护理单元复习题@温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