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7-07 03: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外教育史论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管理史》各章思考题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一章思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C )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D )朝的教育指导思想。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 D·汉
3·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B )。
A·汉代的太常寺 B·北齐的国子寺 C·隋代的国子监 D·唐代的国子监 4·宋代掌管一路州、县学政的机构是( A)。 A·提举学事司 B·提学使司 C·社学 D·提学官 5·明清科举考试的步骤是(D )。
A·州县试—省试 B·州县试—省试—殿试 C·州县试—省试—礼部试 D·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二、多项选择题
6·“独尊儒术”对封建教育管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BE )。 A·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为政之首” B·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C·强化了封建教育的消极因素 D·阻碍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E·较充分发挥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
7·“学在官府”对教育所产生的管理效应为( ACD)。 A·文化教育为官方所垄断 B·不办学校 C·官师合一 D·政治与教化形成封闭系统 E·鼓励私学
1
8·科举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在于(ABE )。
A·选士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B·选士重才学,轻门第,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选士重考试,有利于强化封建士子读书做官心理 D·选士重八股文,有利于推广规范的文体
E·选士有一个较客观的统一的衡量标准,有利于保证人才质量 9·科举对封建教育的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有( ABCDE)。 A·考试内容局限在儒经,考试方法注重死记硬背,造成空疏学风 B·科举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
C·把读书、应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支配了学校教育的方向 D·读书做官的学习目的严重影响了封建士子的思想 E·考试的不正之风败坏了学校和社会的风气
10·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其特点主要在(BE )。 A·主要由地方官府考察推荐 B·主要由个人自愿报名 C·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D·以地方官吏的评价为依据 2 E·以送礼行贿为依据 三、名词解释题 1.学在官府
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当时的文化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 的文化官吏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所垄断。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
也无专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 , 其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这一特征表明当时的政治与
2
教育形
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2.察举制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 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
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选士制度。它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
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由于其品评中注重
了对士人家世的考察, 在门阀政治占据上风的历史条件下,它保证了门阀士族任官的资格和特权 4.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之一。它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 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
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废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历时 1300 年。 四、问答题:
1.如何评价秦朝“以法为教” 、 “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
秦朝所推行的文教政策对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它也为封建教
3
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没有办学校。它仅仅借助官吏作用来实现对人们的教化,
以法律教育取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否定学校教育,这就又回到了“学在官府”的状态。这是 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倒退。尤其是秦王朝企图借助文化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一局面,不但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带来了摧残破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成 为加速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2.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其一, “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 封建社会公认为是 “为政之首” 。 从这一意义看,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被历
代统治者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发挥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所
12 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规范 化和定型化的作用。当然,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也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极大 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局限了封建教育的功能拓展, 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3.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是以维护宗法制度和封建国家
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的,是通过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4
的这样 一些特点,导致各朝代的文教政策总是从国家统治的角度来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就必然 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教育的独立地位, 压抑和扭曲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所以,从总体讲,在大一统的政治氛围下,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具有单一性和专制性的特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一刀切的传统,缺乏多元性和灵活性。 4.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呈现着怎样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单一化这样一个过程, 体
现了国家教育的宏观调控机能不断强化的总趋势; 第二,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以培养统治人 才为目的,因而其学校的建构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第三,正由于此,古代教育突 出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第四,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由中央集中 控制;第五,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变化实质体现为封建统治集团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的调控。
5.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两汉、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选士,虽然也有考试,但是以地方考察选举为主,考试只是用以决定授予官职的高
低,而不影响被荐者入仕的资格。这是两种制度的区别之一。选举制度是由地方察举,关键
是靠官府的推荐。 而科举制度则是自愿报名, “怀牒自列于州县” , 这是两种制度的区别之二。
6.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5
科举制度与选举制度相比,标准统一,制度健全,尤其是采取考试选人的方法,具有一
定的客观标准。以此选拔人才,更重真才实学,也可减少选才上的主观随意性,因而在人才
选拔上具有更多的合理性,这对推动当时社会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教育管理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效应?
科举制度一经产生,便制约了封建教育的发展。这个制约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促进了封建学校教育的发展。 它激发了广大学子的求学愿望, 在社会上形成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风气,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封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它对提高学校教育的质 量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类学校管理和考试制度, 也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而日趋严密和完 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也有发展;另一方面是限制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它对封建教育发展 的消极作用也是十分深刻的。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强化 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科举考试的影响也极大地局限了学校教育的宗旨, 使学校教育完全 屈从于科举,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 机关或附庸。结果养成了学生只重文辞义理、死记硬背、不尚实学的恶习。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二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规定奖励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学制是(A )。 A·壬寅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戍学制 2·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C )。
6
A·1902年 B·1904 年 C·1905 年 D·1906 年。 3·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啊 )。 A·壬寅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戍学制
4·张之洞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著作是( C)。 A.《天演论》 B.《校邠庐抗议》 C.《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5·清末设立的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的名称是(B )。 A·教育部 B·学部 C·提学使司 D·劝学所。 二 多项选择题
6· 清末颁布的教育宗旨的内容是( ABCDE )。 A.忠君 B.尊孔 C.尚公 D.尚武 E.尚实
7. “中体西用”思潮对晚清教育改革的影响主要有(ABCDE )。 A.催发了晚清新式教育的起步 B.促成西方教育制度被传入中国 C.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念
D.使清末教育改革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等封建信条的支配 E.使清末的教育改革不能真正完成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过渡 8·癸卯学制与传统教育体制的区别在于( ACDE)。
A·建立了由学前、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 B·建立由官学、书院、私学组成的学校系统。 C·实业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D·课程设置包括了文、理、体、美等科目。 E·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9·癸卯学制的历史进步意义在于(ABCDE )。
7
3 A·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新学制。 B·是近代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结。 C·是近代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成果。
D·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近代新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 E·是中国教育发展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 10·清末新设立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 ADE)。 A·学部 B·教育部 C·教育厅 D·提学使司 E·劝学所 三、问答题
1.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
“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 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这是 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2. “壬寅癸卯学制”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 建立了由学前、小学、中学至大学的完整的普通教育系统。
实业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课程设置包括了文、理、体、美等科目。 师范教育正式列入学校系统。
3.如何评价“壬寅癸卯学制”的历史进步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新学制。 是近代半个世纪教育改革的总结。 是近代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制度的成果。
8
标志着封建传统教育体制的解体,近代新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确立 是中国教育发展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三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将中学阶段分为初、高两级是自(D )学制开始的。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2·在中学阶段实施选科制是(D )学制的规定。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3·规定取消各级毕业生以科举出身奖励的学制是(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4·规定中学教育应承担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学制是(D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戍学制 5·1922 年学制将中小学系统的修业年限规定为( D)。 A·九·四 B·七·四 C·五·四 D·六·三·三 二、多项选择题
6·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的内容是(ACE )。
A·注重道德教育 B·坚持中体西用 C·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D·以尊孔读经为本 E·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7·教育视导制度又可分为(AD )。
A·定期视导 B·分区视导 C·分类视导 D·特殊视导 E·视察 8·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学制的改革内容主要有(ABCE )。 A·废除了奖励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制度,取消贵胄学堂 B·在教育权利上缩小了两性差别
9
C·取消了读经课,课程设置中提高了生产知识教育和美育的地位。 D·创办了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 E·学制缩短了三年。
9·1922 年新学制的特点有( ABCD)。 A·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
B·以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C·增加了职业教育的比重。
D·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E·走“中体西用”的老路。
10·近代新学制的发展总方向是(ABCD )。 4 A·封建性逐渐削弱 B·科学性民主性日益强化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单一走向多元 E·科举的因素越来越重 三、名词解释题
1.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
1912 年 7 月,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方针的提案。同
年 9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 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2.1922年学制
1922 年学制原名“学校系统工程改革案” ,亦称“壬戌学制” ,为区别壬子癸丑学制又 称为“新学制” 。该学制将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定为六年、三年和三 年,所以也称为“六三三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0
的一个学 制。 四、问答题:
1.如何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
这个教育宗旨与清末教育宗旨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其删除了 “忠君” 、 “尊孔” 、 “尚公” 等方面含有封建专制主义的内容,而且在于其出发点和归宿都聚焦在健全人格的养成上。人 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宗旨中得以张扬。 它并未否定国家需要与社会需要在教育中的重 要意义,相反它将具有时代精神的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内容渗透于道德教育、实利教育、 军国民教育和美感教育之中,以此作为造就国民之具。它所要强调的是,国家和社会施行教 育的根本目的是要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使他能够健康、幸福、自由地发展;而不应该 借助国家教育之力,将某些人的意志强加给受教育者,驱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养成屈从于某种 权势和暴力。 这就是这一教育宗旨所弘扬的时代精神。它表达了一种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萌发,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
2. “壬子癸丑学制”与“壬寅癸卯学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废除了奖励毕业生以科举出身的制度,取消贵胄学堂 在教育权利上缩小了两性差别
取消了读经课,课程设置中提高了生产知识教育和美育的地位。 学制缩短了三年。
3.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呈现着怎样的趋势? 封建性逐渐削弱,科学性民主性日益强化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4.1922年学制体现了什么新特点?
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以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增加了职
11
业教育的比重。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5.1922年新学制的七项标准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这七项标准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
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七项标准吸收了当时教育改
革的新成果,尤其是对当时教育界所认同的“教育要义”精神予以了重申,整个表述更为全
面和准确,体现了追求民主、自由精神的教育理念。(借鉴意义则谈自我认识) 第四、五、六章(略)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七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反映在管理实践中表现为(C )管理方式。 A·刚性 B·硬性 C·弹性 D·软性。
2·为形成一个促成受教育者向心于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孔子主张(A )。 A·道之以德 B·以法为教 C·顺自然 D·重科举 3·“齐之以礼”的管理核心是将读书与(D )相结合。 A·科举 B·做官 C·察举 D·修身
4·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教育应促使受教育者的(A )能获得健康发展。 A·个性 B·法治观念 C·道德 D·智力
5·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所推崇的管理原则是(A )。 A·因人情,反民性 B·以法为教 C·齐之以礼 D·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2
二、多项选择题
6·伦理规范手段的教育管理功能体现为(ABD )。
A·凡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都可以通过伦理道德来调节。 B·道德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作用比法律行政更广泛更深刻。 C·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D·道德规范所要求人们达到的精神境界远远高于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E·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7·“不务德而务法”的含义是(BCDE )。 A·在选拔人才时以法律考试为准绳 B·在人才标准上坚持尚法不尚贤
C·坚持以封建国家利益为重的道德价值观 D·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坚持行公义去私心 E·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任公而不任私
8·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积极意义体现在( ABCDE )。 5 A·试图解决统治阶级教育原则与人的个性发展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 B·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的本质
C·表达了一种要求教育按自身规律来发展的朦胧意向 D·它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构建 E·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9.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含义是( CDE)。 A·不要管理,不要作为 B·不要说教 C·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 D·要顺乎自然规律去从事教育管理
13
E·努力达到无为的境界
10·营造“道之以德”文化氛围的要素有( ABE)。 A·社会政策导向 B·学校的宗旨 C·法律手段 D·自然规律 E·教师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题
1.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一种将伦理规范手段作用于教育全过程, 以促使受教育者的道
德能获得健康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 它在管理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伦理道德的认识和伦理道德 的评价等软性管理方式,来促使受教育者认同中国宗法社会的风尚习俗和各种道德规范。
2.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法治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主张在教育管理中依靠国家行政权力,并借助法律手段,采用
强制乃至高压政策以向全体人民推行法制教育的一种教育管理思潮。 其管理方式主要是依赖 国家权力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人才规格所采用的硬性管理方式。 3.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是强调在教育管理中不要过多地强力施加教育政令, 而应遵循自
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顺乎自然地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管理思潮。
14
它在实践上体现为在管理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不要强作妄为,而是自然而然地促使事物自
15 化的弹性管理方式。 四、问答题
1.孔子所谓“道之以德”的含义是什么?
这一主张的含义有二: 其一, 环境的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人及组织作为文化的产物,
都生存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强大影响;其二,组织文化的核
心和基础是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只有以伦理道德为社会最高价值,才可能
产生良好的教育导向。
2.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道之以德”的管理要素有哪些?
要营造“道之以德”的文化氛围,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将 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又恰好能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系统。这就是社会政策导向,学校的
宗旨和教师的影响。
3.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如何贯彻“齐之以礼”的教学管理原则? 在教学管理上首要的是要树立由博学到笃志的全程训育观。
学校的教学管理就应是对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一完整过程的管理, 不应片面强调某
一环节而忽略其它环节。
学校的教学管理应注意各门课程的整体教育作用, 不应片面强调某一门课程而忽略其
15
它 课程。
学校管理应该以礼的规范为管理条目
4.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对今天的教育管理具有什么启示意义? 注重校风的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确立良好的教育导向 注重教育者、管理者的素质提高,强调“言传身教”的作用 注重读书与修身的结合,加强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5.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主张如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是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而不应该是相反。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就必须反对将外在的,人为的所谓知识去教育人们。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就应该从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扰中摆脱出来, 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社会就不应该对人过多干预,强作妄为,将违逆自然法则的“有 为”来损害人的自然本性。
6.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道家的这些教育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 它否定了人性的社会属性,也就逃避了人对社
会所应具有的责任感。 它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便不可避免地陷 入了不可知论的泥沼。 它反对教育遵循人为的社会原则,实质上是不承认教育作为社会现象 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道家的教育主张 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端和儒、墨、法三家主张的弊端而阐发的。其意思是想解决统治阶级教育 原则与人的个性发展所形成的矛盾与冲突,并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释教育的本质,表达了一 种要求教育按自身规律来发展的朦胧意向。这就
16
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道家教育主张 中所含有的非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独立人格的构建, 从一个侧面揭示 了教育发展的规律。这对于丰富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教育管理史》第八章思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和促成人的(D )的养成。 A.智力 B.体力 C.服从心 D.独立人格
2.蔡元培认为新教育方针的制订应站在( B)的立场,帮助其养成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A.国家 B.国民 C.臣民 D.集体
3·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国家教育机制应该有利于促进教育向( B)的方向发展。
A·官僚化 B·生活化、大众化 C·神圣化 D·贵族化
4·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要真正使教育社会化平民化,教育发展的重点应在(C )。 A·城市 B·大学 C·乡村 D·妇女
5·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教育方针应贯彻(C )的原则。 A·个性发展 B·和谐发展 C·国家至上 D·健全人格 二.多项选择题:
6·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强调,追求教育平民化是指( ABD)。 A·教育应以平民为着眼点 B·教育应为平民谋幸福 C·教育应造就伟大的个人 6 D·教育应教国民做人
17
E·教育应以培养圣贤、豪杰为目标
7·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课程改革应注意( ABCDE)。 A·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 B·课程改革要面向职业
C·课程改革要注意开设鼓动平民精神的课程 D·课程改革要以平民生活的实用为最终标准 E·课程改革要有利于推行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原则
8·为发展个性,蔡元培认为教学管理应着重注意(ABCDE )。 A·将人格养成的精神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 B·用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养料来改革课程内容
C·学校的管理者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不同 D·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E·受教育者也应具有“自动” 、 “自学” 、 “自助”的求学精神 9.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教育管理主张主要有( BCE)。 A·国家所推行的教育方针应贯彻“个性发展”的原则 B·国家所推行的教育方针应贯彻“国家至上”的原则 C·公民教育应以国家主义为根本精神 D·公民教育应以独立人格发展为根本精神 E·教育管理体制应以国家利益为依归
10·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特点有(ABCDE )。
A·贯穿着民主的观念,强调管理的目的是催化健全人格的生长 B·反对集权专制型管理,主张下放权力
C·强调学校组织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体和团体的集合体
18
D·学校管理的目的是促成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发展 E·吸收中外先进的管理思想,追求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三、名词解释题
1.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反对外力干涉,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管理思潮。 2.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是指提倡教育平等,保障平民教育权利,以期推行教育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管 理思潮。这一教育管理思潮意欲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机制,以打破少数人独占教育的特权,
在全国推行“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平民教育。 3.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
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
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这一教育管理思潮以国家主义相标榜,视教育
为促进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根本方法。 四、问答题
1.如何理解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关于养成健全人格的含义?
人格精神决定着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方式,决定着人往何处发展的方向,是人之所以为 人的支撑点, 社会也是个人赖以生存的载体,其组织和秩序也应该得到尊重。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离, 个性与群性的发展是成正比的。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这不仅意味着群体对个人权利和个人发展的肯定,也意味着个体 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增加。
19
2.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学校育人的宗旨? 学校应具有浓厚的学术风气,应弘扬独立、自由、科学的学术精神,使教师和学生濡染
于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之中,才可能有创造性的研究和学习。
应该由内行参加学校的管理,让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 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3.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第一,始终贯穿着民主的观念,强调管理的作用是催化人的健全生长。他们反对集权专
政型的管理,主张下放权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学校组织成员对学校的运作有相当的
支配权。第二,学校组织不是铁板一块的权力结构,而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体
和团体的集合体,于是他们极力营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关系,使两者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牺
牲一方的利益来谋求另一方发展;第三,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
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4.中国近代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推行平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平民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推行平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 “民为邦本,本固 邦宁”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实施平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彻底解放平民,让平民能
够具有平等意识,享受人类文明成果。要达此目的,就要教平民做人,做“整个的人” ,
20
A.儿童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绅士教育 二、名词解释题 1.洛克
洛克(1632——1704)是英国 17 世纪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继承和发展了
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
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 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作有《教育漫话》等。 2.导生制
也称相互教学制度,是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 生” ,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1789 年,
英国教师兰卡斯特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件办学。 英国牧师贝尔也同时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 方法,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此法对近代英国乃至欧美初等教育发展影响很大。 三、问答题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有哪些主张?
洛克从体、德、智三方面阐述了绅士应具备的品质。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于 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 。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 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 主义。
26
2.洛克的“白板说”对教育管理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洛克断言,人的心灵是一张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观念并不是与生
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页白纸” 。这就是哲学 史上有名的“白板说” 。 “白板说”的提出,沉重地打击了经院哲学,揭露了唯理论的片面性,极大地推动了认 识论的发展和研究。同时,在教育史上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鞭挞了等级差别和遗传决定 论,为“智力平等说”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四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于 1833 年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 ,又名(B ),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 育。
A.费舍法案 B.基佐教育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2.法国于 1881 年和 1882 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B ),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
免费、义务、世俗三项原则。
A.费舍法案 B.费里法令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3.卢梭以小说体裁反映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D )。 A.社会契约论 B.忏悔录 C.新爱洛绮丝 D.爱弥儿
4.自拿破仑执政以来,法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A )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5.到 19 世纪末,法国已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 A)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27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二、名词解释题
《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
苏菲的教育。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
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
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
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
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三、问答题
如何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是反对封建教育并论证资产阶级教育要求合理性的核心观点, 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特别强调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 继承并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追求
个性解放的教育潮流,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五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28
9 1.1964 年 10月联邦德国各州总理在汉堡签署( A),确立了德国各州文化主权的联邦制 教育管理制度。
A.汉堡协定 B.费里法令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2.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C )。
A.论演说家的培养 B.忏悔录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人”,为此必须采取(B )、教育性教学和训 育等三种教育手段。
A.自然教育 B.管理 C.班级教学 D.心理教育
4.到 19 世纪中叶,德国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A )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5.自二次大战以来,德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C )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合作 D.放任自流 二、名词解释题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1776——1841)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以伦理
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
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 了”、 “联想”、 “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等。 三、问答题
29
1.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对科学教育学的形成具有怎样的意义?
赫尔巴特十分强调的“统觉论”就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他认为, “统觉” 在心理学上,是指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心理活动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与融合,从而更
明显地显示事物意义的现象。 认为统觉的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 团(观念统系)。统觉团越丰富、越系统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识。这一理论对心理现象作定量分析,第一次把数学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以自成体系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第一次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对教育理论进行严密的
构思和系统的论证,使教育理论更显理论化,有力地推动了科学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2.赫尔巴特在教育过程中为什么特别强调管理的作用?
(1)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和教育的秩序,为给实施教学 与教育创造条件;
(2)赫尔巴特认定儿童都有“盲目的种子”和“处处驱使他的不驯服的烈性” 。 (3)他主张在儿童尚未树立道德观念之前,说教是无效的,必须采取强制手段。 (4)管理的关键是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3.赫尔巴特为什么要在教学管理中强调教育性教学原则? (1)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和手段乃是教学 (2)情感和意志都建立在观念——知识的基础上
(3)把教学与教育有机地结合,可以有效地达到造就人才的目的。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六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30
1.1786 年,俄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民教育的法令是(A )。 A.国民学校章程 B.国民教育法 C.巴尔福教育法 D.巴特勒法案
2.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形成了以等级十分明显的(A )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3.在计划经济和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前苏联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A )的 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七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43 年,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于考察德国教育回来后,发起了( C),建
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
A.国民学校运动 B.国民教育法 C.公立学校运动 D.巴特勒法案
2.自 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在教育行政方面逐渐形成( S)的管理体制。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结合 D.放任自流
3.美国建国以来,教育以升学与就业并重,逐渐形成了以(S )为特征的教育体系。 A.双轨制 B.单轨制 C.私立学校 D.贵族学校 4.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S )。
A.要相信孩子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5.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倡导学校教育应以(C)为中心。 A.教材 B.教师 C.儿童 D.社会 二、名词解释题
31
杜威:美国 20 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三、问答题
1.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杜威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来看,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的条件;从人类经验
的交流看,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只有使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才能发 挥应有的作用。
在杜威看来,本能生长的过程表现为社会性的活动即是生活。因此, “教育即生活” , 是强调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学校即社会” ,是强调学校是社会 生活的一种形式,是雏形的社会, 学校应当呈现现在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富有生机的 生活, 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 教师应是儿童生活、 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 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 杜威的这个观点,对于抨击传统教育压抑儿童个性发展,漠视儿童的才能和兴趣,脱离儿童生活实际富有积极意义。 2.如何理解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 、 “生长”和“经验改造” ,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 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
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
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32
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 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 并非根本放弃教育 目的。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八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日本于 1872 年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D )。 A.五条誓文 B.教育令 C.学校令 D.学制令
2.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实行的是(C )教育管理制度 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 C.中央与地方合作 D.放任自流 二、问答题:(总结第 3章—第 8章的内容) 1.近代欧洲教育管理发展主要呈现着怎样的变化? 这一阶段的教育管理发展,有两个变化很显著:
第一,兴起的国民教育运动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并行发展,形成“双轨制” ; 第二,国家及其政府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2.欧美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
(1)摆脱教会对大学的垄断和控制,形成由国家、地方和私人等多主体创办大学的局面
(2)将自由的学术研究和民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引入大学;
(3)在古典文科和神学之外设置新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和自然科学课程; (4)创办新式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
3.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呈现着怎样的趋向? 社会化,终生化、民主化、理性化、专业化 《外国教育管理史》第九章思考题
33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主要从(A)和统计学方面充实了教育研究科学化运动。 A.心理学 B.行政学 C.管理学 D.教育学
2.美国的斯波尔丁主要从( C)手段来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的产品和成本。 A.心理测量 B.行政 C.量化 D.教育
3.科学管理理论促成美国教育管理朝着成绩测量和(D)的方向发展 A.心理测量 B.行政 C.量化 D.提高效率
4.民主人际关系学说促成( D)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繁荣 A.科学管理 B.科层管理 C.量化管理 D.行为科学
5.关于(C )之间的权力矛盾的新观点代表着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 A.教师与家长 B.教师与学生 C.教师和管理人员 D.教师与学校
6.开放系统学说认为,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D )变量和内部变量两个因素。 A.学生 B.教师 C.家庭 D.环境 二、问答题
1.科学管理理论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促成了教育研究科学化运动的开展
桑戴克主要从心理学和统计学方面充实了教育研究科学化运动 斯波尔丁主要从量化手段来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的产品和成本
博比特则认为不应当把学校仅仅看作是教育的机构,而应当看作是工厂,学生就是需 要处理的生产原件,教师就是工人,管理人员就是工厂的经理而控制着教育生产线的流程。 这一理论促成美国教育管理朝着成绩测量和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2.民主人际关系学说怎样影响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开始重视教师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参与 ;开始重视学校管理中的教师专业权力 这一理
34
论促成“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管理理论的繁荣 3.科层组织学说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引导教育家们更接近一般管理的研究轨道, 促成了教育系统构建上下衔接而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 深化了对学校组织特性的研究,导出了“学校组织的权力具有二元的性质,即除了科 层管理的权力外,还存在着专业人员——教师的权力”的结论。 “这种关于教师和管理人员 之间的权力矛盾的新观点代表着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突破。 ”
4.开放系统学说从哪些方面影响了教育管理的思路? 影响学校组织的发展有着环境变量和内部变量两个因素。
从内部变量看,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中包含着四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组织因素— —任务、 结构、技术和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动态联系; 而且,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环境,学校应当注意改变自己的内部行为从而对环境作出独特 的反应。发生在教育组织某一部分的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部分,但组织中某一 部分的故障也有可能被封锁起来而不致殃及其余, 这有利于局部适应。这为学校具有更多自 主权提供了依据 从环境变量看,两种主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规定着学校内部安排的性质:1.社会对学校 的一般规定;2.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 透的和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没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
35
正在阅读:
中外教育史复习题07-07
公司员工培训流程06-24
文献综述参考模板08-10
上半年畜牧生产工作总结09-12
参与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09-18
我深爱的母亲作文500字07-09
2010年考研数学二真题及答案01-08
宽带路由器调试技巧10-01
工程流体力学_压力管道水力计算08-26
EXCEL技巧IF函数03-19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教育史
- 复习题
- 中外
- 电缆故障的产生及测试方法分析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
- 三角函数知识点复习总结
- 营养卫生学(WORD)
- 2011 专四 德语填空练习(有答案)
- 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 金蝶KIS专业版常见问题
- 以实际视角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门禁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 2018-2019新学期某学科教研工作计划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中药片剂特点及常用辅料
- 思科第3学期第3章答案
- 卫生监督员试题--公共场所
- 2018-2023年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六年级阅读及答案
- 设计与施工资质的标准、编制审核与变更(科建咨询KJ2013)
- 重要新闻媒体电子邮箱(2013年)
- 2015年度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销售收入与资产数据报告 - 图
- 电池修复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