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4-01 16: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背景与基础

1.宏观背景

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明确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并要求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上升到与工业经济并重的全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迫切要求我市建设一支在规模、素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能适应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2.基本现状

根据2014年7月对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旅游

相关单位3898家,文化旅游人才15360人。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114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7.5%;旅行社人才179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7%;旅游星级饭店人才232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5.1%;旅游景区人才1558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0.1%;旅游其他企业,包括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销售、农家乐、旅游星级餐馆、大型餐馆、非星级宾馆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816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53.2%;文教体系统涉旅单位,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遗迹、文艺演出单位、文保单位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191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2%;全市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旅游学校共6所,有专业教师125人,另有旅游专业培训机构4家,专业教师约49人,共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

3.存在的问题

(1)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池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大,而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文化旅游人才直接缺口接近10000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总量明显不足;

(2)文化旅游人才总体层次偏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全市文化旅游人才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少,还不足30%。管理类、技术类、技能型人才层次不高,全市旅游类高级管理人才稀少,高级技师缺乏,高级导游员空缺,这些都限制了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3)文化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结构存在关键、紧缺岗位

相对不平衡的现象,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一是从事新型旅游业态和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如电子商务、旅游网络管理、网络营销、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智慧旅游、旅游资本运营、创意策划、旅游规划、游轮旅游、体育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等人才。二是本土旅游中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外语导游少,特别是日、韩、法等小语种导游更加缺乏。

(4)文化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突出。旅游行业员工流动性强,企业挖人、员工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优秀导游人才流失更严重,近年来池州每届评选出“十佳导游员”,现在仍留在池州工作的已经廖廖无几。

(5)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投入不够。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投入明显不够,缺少规范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学习提升的机会少,挂职、轮岗、交流渠道还不畅通。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各类人才学习深造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导致旅游业人才队伍整体能力弱化。

(6)文化旅游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全市文化旅游人才分布总体上呈现两个中心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贵池区和九华山风景区,贵池文化旅游人才占到总量的28%、九华山占29%,全市文化旅游中高端人才也主要集中分布在这两个中心。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为指引,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机制,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把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较大(参见表1)、结构较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发展需要的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实施 “6510”工程,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人才聚集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高地。

“6510”工程:主抓6大任务,打造5支队伍,建设10大工程。即主抓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提升文化旅游人才能力素质、优

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成长政策体系和构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网络体系等工作任务;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文化旅游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和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队伍;重点推动全市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与智库建设,文化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培养、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训、导游人才队伍优化、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及经营人才开发、文化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培养和本土特色文化人才培育与佛学大师塑造等重点工程建设。

表1: 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单位 2020年 全市 人26000 人1260 人3000 人3000 人300 人5000 人100 人100 人250 贵池 7000 30 1000 600 80 2000 26 25 180 东至 3000 20 200 400 15 500 25 25 20 青九华石台 阳 山 44000 000 50 300 700 30 800 21 25 10 20 300 400 60 1200 22 20 30 8000 1100 1200 900 100 1500 6 5 10 文化旅游人才总量 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 国家导游员 景区经营管理人才 其中旅行社高级管理 旅游饭店人才 非遗传承人(市级以上) 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 文化旅游师资人才

其他文化旅游人才 人12990 3059 1795 12064 948 3179 三、主要任务

(一)快速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

以满足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为核心,迅速扩大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到2020年,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达2.6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

l 出台文化旅游人才引进政策,面向省内外吸引旅游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来池州文化旅游行业创业就业。

l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强旅游企业,增加旅游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人才向池州旅游行业集聚。

l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内各有关企业、有关部门的优秀工作人员向旅游行业流动。

l 加强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鼓励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行业转移,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旅游行业创业就业。

(二)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素质

以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意识、廉政诚信意识、科技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的理论能力、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l 加强旅游相关专业教育,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对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及市内旅游中职学校旅游相关专业加强教学改革,侧重各自优势为池州培养更多的文化旅游发展适用人才。

l 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全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全市旅行社、饭店、景区和车船公司等总经理、部门经理及一线文化旅游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从业能力培训工作,整体提升文化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l 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提高文化旅游人才综合素质。推进本地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走进池州旅游实践,让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高层管理人才参与旅游专业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

l 拓宽学习交流渠道,更新文化旅游人才的理念。通过选派骨干国(境)内外短期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理念,使全市旅游管理经营人才水平得到提高。

(三)全力优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

以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管理、品牌创意、营销策划、项目开发、酒店经营、高级导游、高级管理和新兴业态等方面的紧缺人才为重点,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人才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高,初、中、高级人才梯次和专业、职业结构趋于合理。

l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大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

力度,鼓励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平天湖等在重大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工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驻池州,引进旅游高端人才。

l 加强文化旅游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文化旅游管理、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酒店经营、高级导游、高级管理、智慧旅游和新兴业态等方面人才的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l 提高文化旅游人才学历能力水平。与省内外旅游高校合作培养文化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整合市内外教育资源,努力创办皖南旅游学院,培养各类旅游职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培训。

l 提高中高级文化旅游人才的比例。推动完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制度,拓宽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

(四)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文化旅游行政管理、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文化旅游专业技术、文化旅游服务技能和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等五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造就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较为合理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l 以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对旅游业新政策、新趋势的了解及对本地旅游发展的驾驭、决策、危机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加强旅游政策制定、产业研究和行业管理、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开发和城市形象推广的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懂旅

游、综合管理协调能力强、素质高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

l 以提高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旅游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l 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及旅游业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满足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和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l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技能服务人员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l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队伍,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成长政策体系

以有利于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着力点,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发现、选拔使用、合理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让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依靠制度保证形成一支专业较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梯次衔接、满足池州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l 建立和完善引进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一批

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

l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人才奖励体系,促进优秀文化旅游人才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来池州创业就业,培育一批高素质旅游职业技能人才。

l 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领导人才培养机制,让真正懂旅游爱旅游的行政管理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激发文化旅游管理干部工作热情,培养一批专业化文化旅游干部队伍。

l 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人才职称评定与技术等级认定绿色通道,让更多的本土文化人才和特殊人才走进文化旅游行业,打造一支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六)构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网络体系

以文化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旅游教育培训资源,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人才的梯度培养模式。发挥各类各个层次教育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各自的培养培训对象、目标和重点,完善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机制,构建完善的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网络体系。

l 构建比较完整合理的本科、专科高职、中专职高三个层次旅游教育培养体系。依托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积极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稳步扩大旅游专业本专科规模;依托地方旅游职业学校,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强与省内外旅游名校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培训。

l 依托地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加强文化旅游管理党政干部文化旅游意识培训工作;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及旅游培训机构作用,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评比,开展系列的旅游行业职业技能专项培训。

l 依托九华股份等重点旅游企业,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人才开发示范基地(点)。鼓励并推动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去实践锻炼,旅游院校学生选择本地旅游企业完成教学实训实习任务。

l 运用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培训平台,广泛运用各类传播媒体、电子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化旅游人才教育培训。

l 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与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等方式,引进国际组织教育培训机构先进的管理、培训理念,高素质的师资以及一流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加快国际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

四、重点工程

(一)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与智库建设工程

围绕世界佛教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战略目标,结合池州市旅游产业优势和企业特色,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引领池州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建立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智库,为政府出台旅游重大决策,旅游发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提供咨询和科学论证。

主要举措:

l 充分利用池州环境资源优势,吸引文化旅游管理领域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重点引进文化旅游管理、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酒店经营等方面高端人才

l 在旅游发展、规划策划、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营销推广、业态创新等重要领域,遴选高校旅游专家、旅游研究机构专家、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领军人才和旅游行业杰出人才,建立池州市文化旅游专家智库。支持和鼓励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咨询专家库。

l 与省内外旅游教学科研机构合作,聘请外地著名专家担任顾问或者研究员,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思想和新思路。落实与池州学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发挥共建“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作用;

l 建立与智库专家的定期会商和交流机制,为池州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文化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培育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培育造就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师资队伍。

主要举措:

l 实施“文化旅游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委托省内外旅游院校定期举办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师培训班,或是选派教师参加各类旅游教师培训班;

l 加快组建“文化旅游教育名师”队伍,每年开展文化旅游教育名师培训选拔工作,举办学科带头人培训班;

l 支持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每年有计划选派年轻教师到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部门挂职或实践培训,加强应用型文化旅游师资培养;

l 鼓励旅游院校从企业特聘兼职教师,让企业一线杰出人才走上高校讲台,提高其理论素养,强化文化旅游实用师资培养。

l 将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文化旅游人才职业素养。

(三)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提高服务质量,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大力提升旅游饭店餐饮、客房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

主要举措:

l 深化校企合作,每年通过旅游职业院校和旅游企业开展各类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大赛、巡回演示和岗位练兵活动,选拔培养一批旅游饭店优秀技能人才,提高旅游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岗位适应性;

l 每年选送一批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到旅游院校和旅游培训专业机构培训,鼓励旅游饭店加强员工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开展短期实务培训和专题培训。

l 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完善服务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出台

专项奖励政策,提高薪酬待遇,改善人才环境。

(四)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训工程

以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通过培训学习,使培训对象掌握现代旅游景区管理方法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主要举措:

l 市、区县每年分别举办旅游景区人才专题培训班,加强岗位培训工作,优化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推动旅游景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l 每年选派一批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到省内外著名景区考察培训,或是参加省内外旅游景区发展论坛。

l 针对一些特色旅游景区,如文化旅游景区、智慧旅游景区等,每年定期的组织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到发展较好的景区学习培训;

l 鼓励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平天湖等在重大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工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引进中高端文化旅游管理人才。

(五)导游人才优化工程

严格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以提升导游人才素质和畅通导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主线,实施“导游人才队伍优化工程”,努力造就一支能代表池州旅游形象的优

秀导游员队伍。

主要举措:

l 支持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办好导游相关专业,引导学生报名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积极参与组织全国导游人员等级考试,巩固池州学院考点;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前的组织培训工作,提高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

l 创新导游年审培训形式和内容;扩大中高级导游和外语导游人员比例;

l 实施“金牌导游工程”,每年开展选拔评选“金牌导游员”和“最美导游员”活动,塑造一支优质导游员队伍,提升我市导游服务形象;

l 以用为本,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授等优秀人才进入导游讲解行业的弹性用人机制和柔性流动政策;

l 建立健全导游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与导游等级相衔接的导游薪酬机制,加大导游服务质量监管力度,完善导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六)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为适应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需要,利用国(境)内外教育资源,提升市、区县在职旅游行政人员管理水平。

主要举措:

l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主要是在职专题培训)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市场营销、规划等具体业务能力,通过游轮旅游、文化

旅游、会展旅游、休闲体育、养生旅游等专项旅游知识的学习,提升在职管理人才的理论素质、行政管理能力、专业水平;

l 每年有计划地选派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到旅游发达地区或境外培训学习、参观,每年有计划选派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到省内外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企业挂职学习,扩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视野,增强他们在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l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旅游院校等教育机构在旅游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规范初任培训,突出任职培训,强化在职培训,深化专门业务培训。

l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完善开放的选人用人机制,实现竞争性选拔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工作的常态化、科学化,完善从旅游一线选拔录用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的机制。

(七)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开发工程

为提高乡村文化旅游人才的业务能力,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以乡村旅游带头人、能工巧匠、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等乡村旅游实用人才为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主要举措:

l 制定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培训规划,推动建立各部门参与、各级旅游部门分工协作,政府部门、旅游院校、企业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共同投入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教育培训运作机制;

l 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通过

举办乡村旅游专题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和网上培训辅导等形式,加强乡村旅游实用技能培训,大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培训、以赛促训等方式,培训乡村旅游实用人才;

l 推动建立乡村旅游协会,每年评选乡村旅游带头人、优秀农家乐(庄)经营者,带领农民交流经验技能;深入挖掘推广民间技艺,培养能工巧匠;

l 开展专家服务乡村旅游活动,组织专家积极开展智力帮扶和业务指导,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l 实行挂职锻炼、短期工作和人才对口支援制度,鼓励文化旅游人才向乡村旅游合理流动;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就业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旅游领域就业创业。

(八)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经营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构建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一支研发水平高、生产技术好、市场营销能力强的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与经营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

l 做大文化旅游商品产业规模,带动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与经营人才开发;

l 举办文化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文化旅游商品会展等系列活动和比赛,选拔评选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与经营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

l 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工作室、文化名人、创意人才等从事旅

游工艺品创意研发和生产销售,鼓励企业选送旅游商品经营与研发人才外出学习进修提升;

l 每年组织文化旅游商品研发与经营人才参加国内外大型旅游商品展销活动,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研发能力。

(九)文化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强文化旅游创意策划、市场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培养。

主要举措:

l 每年对文化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进行需求预测,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

l 每年选拔策划创意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旅游新业态的开发和建设;

l 每年组织文化旅游企业高管人员、规划人才和技能人才到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会展旅游、休闲体育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等项目开发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调研活动;

l 鼓励文化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联合培养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文化旅游企业通过重大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旅游高端人才;

l 积极加强与国内旅游名校和国际旅游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旅游高端人才和新业态人才。

(十)本土特色文化人才培育与佛学大师塑造工程

发现和培养本土特色文化人才,推进非遗资源和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遴选扶持一批德艺双馨、影响广泛的文化领域杰出人才,资助一批重点项目、重要演出、重点专著,支持开展创作研究和文化交流。加强佛教文化人才培养,打造九华山佛教文化人才高地。

主要举措:

l 建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展示、传承、体验为内容的新型文化旅游街区、特色文化展示区和传习基地,支持旅游景区吸纳地方文艺演出团体和民间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演艺项目经营,带动池州傩、青阳腔、东至花灯、目连戏、罗城民歌、佛教音乐等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l 每两年命名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改善非遗传承人知识结构,提高技艺水平;解决好老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发挥他们对新人的传、帮、带作用;

l 培养优秀传统民间技艺后继人才。深入挖掘民间工艺、民俗表演、特殊技艺等方面的民间艺术家,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名手艺人。

l 培养本土文化艺术人才。鼓励书法、美术、摄影、音乐等协会培养大师级的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展示活动,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培养一批本土文化艺术人才。

l 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僧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依托九华山佛学院,培养佛教文化人才,提升九华山僧侣人才素养;鼓励法师外出参学,求真访圣,扩大九华山在佛教界影响,造就佛学大师。成立市

级佛教文化研究会,加强佛教文化与时俱进,推动佛教文化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使佛教文化达到艺术化、生活化、现代化的社会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工作领导

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人才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制定文化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文化旅游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将现有市级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向文化旅游行业倾斜。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组织网络,成立由组织部(人才办)和旅游、发改、教育、人社、文化、财政(国资)等主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有关方面组成的文化旅游人才工作联席会,设立办公室,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确保重点人才工程落实。

(二)加大文化旅游人才工作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年度预算,每年不低于10%旅游发展资金用于设立文化旅游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以及重点人才工程的实施,并按照一定比例逐年递增,确保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旅游企事业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实行专款专用。各级政府整合各类有效资源,为文化旅游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y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