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来凤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更新时间:2023-12-01 00: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来凤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罗璇

【作者简介】姓名:罗璇 学号:11091129 学院:经济学院 指导老师:

摘要:来凤县农民及民间艺人为挖掘、保护、传承瑰丽多姿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经常 活跃在城乡,先后收集、整理、编创出哭嫁歌、打安庆、八宝铜铃、土家族摆手舞、南剧、 地龙灯等 60 多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节目。来凤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 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 强烈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的熠熠 光辉。

关键词:来凤 民族文化 民俗 文化保护

一、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概述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内涵 首先,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 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 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①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②婚姻家 庭和人生礼仪文化;③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④科技 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⑤节日文化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即地方发展与少数民族 物质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相关的事业。 我国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 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源泉。少数民族旅游事业的发展也是以少数民族的丰富文 化资源为基础的。

二、来凤概况

来凤县位于恩施州西南边陲,总人口 24 万(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土家族为主的 少数民族约占 62.5%,国土面积 1339 平方公里。境内武陵山绵延,酉水河纵贯,四围山色如 屏;盆地沃野万里,气候温暖湿润,田园秀美丰饶,自然风光以雄、奇、险、幽著称,被誉 为“武陵明珠” 来凤县农民及民间艺人为挖掘、保护、传承瑰丽多姿的生态文化、民族文

化,经常活跃 在城乡,先后收集、整理、编创出哭嫁歌、打安庆、八宝铜铃、土家族摆手舞、南剧、地龙 灯等 60 多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节目。来凤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 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 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的熠熠光辉。

三、来凤民俗

来凤县地处鄂湘交界处,境内多民族聚居,各族文化交互发展,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 断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因此,造就了有别于单一民族文化的一种更丰富新疑的形式。 同治县志载;“来凤地僻山深,民杂夷獠,皆缘土司旧俗”。以后“流寓渐多,风会日 启。”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长期杂居,风俗习惯相互影响,尤以汉族影响为深。现在除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土家族,其风习还有许多独特之处外,其它各地均无明显区剐。

土家民俗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几千年以来,土家族在 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其核心文化内涵即图腾文化——“白 虎文化”也在不断衍化,从而形成了地地道道的鄂西土家族白虎 图腾崇拜特征。“较为突出的有代表土家人原始图腾崇拜和宗教 信仰的“白虎文化”、茅古斯、傩文化及巫文化;还有能够充分土家 人能歌善舞的土家山歌、竹枝词、摆手舞等;而节庆婚嫁丧葬方面 的民俗精品就有西兰卡普、哭嫁、撒尔嗬等。吊脚楼、咂酒则是生 产习俗的典型代表。”来凤县在此尤为突出的是土家族摆手舞、南 剧在2008 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土家族民俗文化保存现状

土家民俗文化半世纪来的忐忑经历 半个世纪以来,传统土家民族民间文化受到过两次大的冲击 和影响:一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二是现代外来文化的影响。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土家族民间文化遗产可分为消失、濒 危、变异、衰退等几种情况。比如:与信仰有关的祭祀活动和民间 礼仪,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复存在;传统的西兰卡普工 艺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在原材料、花纹图案、型制等方面都 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土家吊脚楼不断拆除,它所负载的传统文化 也将跟着消失。

五、针对土家民俗文化的保存现状和已采取措施

来凤县政府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来凤县政府和相关文化单位高度 重视非物质文化挖掘、抢救、保护与开发工作,形成了以政府为主 导的土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1)制定单行条例, 使来凤县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上法治 化轨道。《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05 年8 月1 日正式实施。《条例》对保护的对象、保护原则、有关单 位和个人的保护责任和义务、保护的办法、开发与利用、奖励与处 罚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使来凤县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有法可依。

(2)多方位积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来凤县委、县政府出台 了《关于繁荣民族文化艺术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民 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在 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整合,努力建设生态文化旅 游县。”立档命名民间艺术大师和民族文化艺人的工作有条不紊 地在全县展开。来凤县委、县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命名表彰优秀 民族民间文化艺人,并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老艺人给予一定的生 活补贴。彭承金、田延江、邓彬、秦唯正4 名民间艺人还进入了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同时,建立健全相应 的机构,加大投入,改善文化设施,挖掘、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 化,引导全社会重视民族民间文化。

(3)全面展开新一轮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和确认工作。截止目 前,来凤县已普查登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72 项,调查访 问民间艺人208 人,拍摄图片1200 张,录制音像资料40 小时。 来凤县“南剧”、“摆手舞”已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地龙灯”已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百福 司镇、旧司乡被确定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

(4)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为了让青少年 了解土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来凤县不少学校已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如百福司民 族小学开设了民族文化课,周四下午为土家语课,主要教讲土家 话、唱土家歌。

五、对于当地土家族民俗文化保存现状的建议

1.合理规划,依法保护 由于来凤县当地的经济以及交通等各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当 地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整体的开发。在民俗文化 的合理规划方面,来凤县可以参照凤凰古城的相关做法,请学界 人士制作相关的一系列规划。 2.保护与开发同时并举,分别实施 来凤县可以借鉴国内外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得与失,在 吸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3.树立传承人的主体意识 “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 而在于文化 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差异在于,前者传承过程不存在‘传承人’,而后者的存 在与传承离不开传承人。也就是说,传承人消失,原形态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也就不复存在。”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 承人,民俗文化的保护亦然。传承人的地位很重要,作用很突出, 我们要重视传承人的主体传承作用,而不能一味的强调政府的主 导作用。

5.多途径宣传传承人及其背后所传承的民俗文化,提高公众 保护意识 尽管百福司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大量的传统土 家民俗文化,但我们发现当地民众对土家民族风俗缺乏了解,并 且对自己民俗文化的认可度偏低。而这种情况会让传承人的保 护缺少民众基础。

四、结语

土家民俗文化传承人保护的好与坏,对整个土家民俗文化的 传承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土家民俗文化保护的好与坏,也对来凤 县甚至整个恩施州的经济关系重大。在国家提倡西部大开发以 及湖北提倡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大背景下,保护好、开发好来 凤土家民俗文化对于当地的整体快速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民族民俗也凝结着土家先辈的生产生活中的习惯和文化,反 映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我们应该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保护 好先辈

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yf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