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更新时间:2023-03-30 13:57:02 阅读量: 初中学习方法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在中学语文阅读考试中,生动性是最易出题的考点之一。而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如何实现呢?主要在于两个要素:一是运用具体的描绘性语言;二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表现为两种题型:基础题的修辞运用考的是修辞的判定及作用;还有一种题型就是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题考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两个方面确定:
①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
②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这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2)运用
要写好比喻句,除了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要求外,还有两个要求:
①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事物。如果喻体不是熟悉的事物,那么这句话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起不到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了。
②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不能说瀑布像挂面一样,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说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帘子。后一句所选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给人带来美感。
(3)作用
比喻句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例如中、高考高频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语言很优美,主要就是因为毕淑敏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 拟人
拟人就是给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不称为比喻、拟人,而是称为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判定为拟人句。
(2)运用
在写拟人句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中的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如,把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高兴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拟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亲切。
有这样一道语言综合应用题: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或抒发你的情感。一说生动形象,从修辞角度来看,肯定有两个办法可以用:一个是拟人修辞,一个是比喻修辞。如果用拟人的话,就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任一样即可。
3. 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铃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1)判定
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夸张越好,而是在能突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能给人以真实感越好。
(2)作用
①突出特征;②引发联想;③烘托气氛。
4. 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以便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应用在古代的政论文上,抒发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判定
排比句通常会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构成。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运用
写排比句时,要注意选择三个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结构进行表达。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表达强烈的情感;
④长于抒情,增强语言感染力。
考试频率高的有两个点:一是表达作者强烈情感;二是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 对偶
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1)判定
①它是由两个句子组成;②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字数相等。
(2)运用
有一道考题,材料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写出了留守儿童悲惨的生活,要求拟定一个标语呼吁大家关注留守儿童。凡是这样的题,或让你写广告语、宣传语一类的,都需要运用对偶句来表达,如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3)作用
①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②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判定
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
(2)运用
比如说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借松树来表现,这运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诗歌赏析经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里面有一句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中运用了三种修辞:反复、拟人,另外一种就是借代,以特点代事物,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
(3)作用
①以实代虚;②以简代繁;③以物代情。
7.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判定
连续多次强调某一事实、事物或情感。
(2)运用
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词中特别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她的《如梦令》两首都运用到了这种修辞。《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用
①表达强烈情感;②强调语气;③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1)判定
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问和答之间必须构成因果关系才是设问。
(2)运用
例:中国人会丧失反思精神吗?不会。南唐著名词人李煜在自己的名作《虞美人》中最后一句话就运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作用
①创设情景,引人沉思;②启发思考。
在中学语文阅读考试中,生动性是最易出题的考点之一。而语言的生动性,我们如何实现呢?主要在于两个要素:一是运用具体的描绘性语言;二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中考语文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表现为两种题型:基础题的修辞运用考的是修辞的判定及作用;还有一种题型就是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题考的是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
1. 比喻
比喻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将某一事物或人物情感展现给他人的一种修辞手法,原本存在的事物或情感,叫作比喻句中的本体,另一个能使它变得生动形象的事物则为喻体。比喻是人们使用最早和最频繁的修辞手法。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主要从两个方面确定:
①本体和喻体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那个人长得像人一样,这朵花非常漂亮,简直像画上的一样。
②本体和喻体要有共同特点,并且在比喻中能表现出这一特点,如,他的手粗糙得如同老树皮,他的手和老树皮共同的特征是粗糙,句子中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因此,这是个较为成功的比喻句。
(2)运用
要写好比喻句,除了要符合上面的两个要求外,还有两个要求:
①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事物。如果喻体不是熟悉的事物,那么这句话就失去了比喻的意义,起不到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作用了。
②喻体要能给人带来美感,不能说瀑布像挂面一样,直直地挂在山前,可以说瀑布像是一面用珠玉做成的帘子。后一句所选的事物比第一句更能给人带来美感。
(3)作用
比喻句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例如中、高考高频作家毕淑敏的文章,语言很优美,主要就是因为毕淑敏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 拟人
拟人就是给本来没有思想情感的事物,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它更为生动形象、亲切感人。拟人和比喻是所有修辞手法里面最古老的两个。它们最初不称为比喻、拟人,而是称为比,就是《诗经》里边的赋、比、兴中的比。后来演变成了比拟。
(1)判定
判定一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主要看在句子中是否给这一事物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判定为拟人句。
(2)运用
在写拟人句时,只要给一样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三者中的一样,便可以成为拟人句。如,把教室里的课桌用拟人句来表现,可以说课桌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站是用来形容人物行为的动词,用在了桌子身上,使句子变成了拟人句);也可以说课桌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很美,但它并不在意(对某件事是否在意是人们常有的思想,这里用在了桌子身上,等于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还可以说桌子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高兴常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在这里用在桌子身上,是给它赋予了人的情感)。
(3)作用
拟人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亲切。
有这样一道语言综合应用题: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的内容或抒发你的情感。一说生动形象,从修辞角度来看,肯定有两个办法可以用:一个是拟人修辞,一个是比喻修辞。如果用拟人的话,就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任一样即可。
3. 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某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大或缩小而实现的。如,夸大:他的眼睛比铜铃还要大;缩小:他的眼睛看上去比芝麻粒还要小。
(1)判定
前面我们说到的一定程度,是指只要能很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这个夸张句便是成功的,不是越夸张越好,而是在能突出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夸张的程度越能给人以真实感越好。
(2)作用
①突出特征;②引发联想;③烘托气氛。
4. 排比
排比句通常用来抒情或说理,以便在抒情或说理过程中使得语言更有感染力,表述更加充分。排比最早应用在古代的政论文上,抒发作者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判定
排比句通常会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句子构成。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2)运用
写排比句时,要注意选择三个相近的事物,用相似的结构进行表达。
(3)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③表达强烈的情感;
④长于抒情,增强语言感染力。
考试频率高的有两个点:一是表达作者强烈情感;二是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5. 对偶
对偶是通过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产生于汉朝,汉赋盛行的时候,对偶这种句式也慢慢流行起来。
(1)判定
①它是由两个句子组成;②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字数相等。
(2)运用
有一道考题,材料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写出了留守儿童悲惨的生活,要求拟定一个标语呼吁大家关注留守儿童。凡是这样的题,或让你写广告语、宣传语一类的,都需要运用对偶句来表达,如关注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3)作用
①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②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借代
在文章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1)判定
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
(2)运用
比如说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借松树来表现,这运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诗歌赏析经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里面有一句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中运用了三种修辞:反复、拟人,另外一种就是借代,以特点代事物,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
(3)作用
①以实代虚;②以简代繁;③以物代情。
7.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它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判定
连续多次强调某一事实、事物或情感。
(2)运用
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词中特别喜欢用反复这种修辞。她的《如梦令》两首都运用到了这种修辞。《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用
①表达强烈情感;②强调语气;③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8. 设问
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1)判定
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问和答之间必须构成因果关系才是设问。
(2)运用
例:中国人会丧失反思精神吗?不会。南唐著名词人李煜在自己的名作《虞美人》中最后一句话就运用到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作用
①创设情景,引人沉思;②启发思考。
正在阅读:
语文基础知识—修辞手法的判定及作用03-30
听教育专家常作印老师讲座有感12-04
百日安全生产活动实施方案11-10
刺猬穿新衣作文500字06-30
cc2640蓝牙芯片软件开发指导说明文件 - 图文04-14
数控加工技术期末复习题10-12
模拟集成电路 稳定性与频率补偿06-03
互联网技术及应用07-31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七年级下册天文常识点重点归结(50个天文必背知识初中生)
- 九年级放学期期末数学复习材料(九年级下学期期末总结)
- 部编版七年级汗青下册第三单位常识点收拾整顿
- 中考语文论说文语言特点及其他相关常识
- 初中白话文阅读命题战略
- 初中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 初中语法:名词重点、难点、考点
- 九年级 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常识点总结
-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常识清单
- 中考当代文阅读的五种典范试题
- 中考数学中的“逆水行船”成绩
- 八年级上册汗青常识点总结
- 初中语文阅读懂得重难点“描写”相关题型及解析
- 17个中考语文常识点答题本领收拾整顿
- 语文中考最常呈现的8种病句
- 初一到初二必考天文常识总结(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
- 初中英语短语to do 布局大全
- 九年级 Unit 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常识点总结
- 点窜和断定病句的15个实用办法
- 七年级下册必考的英语作文
- 修辞
- 判定
- 基础知识
- 手法
- 语文
- 作用
推荐文章
- 几个小窍门助你学好初中化学
- 中考语文15种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
- 2022中考语文冲刺复习:名著阅读
- 初中化学题的解题技巧
- 学化学从背记开始,初三化学必备的6种记忆方法
-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人物类记叙文阅读详细例析
- 初中化学除杂题解题方法
- 初中化学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 中考记叙文段落赏析题顺口溜,题型讲解实践演练
-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册必考的英语作文
- 中考语文语病辨析及点窜本领汇总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1-10单位常考词组用法归结
- 七年级上册各单位短语、句型、语法全汇总
- 九年级Unit6 I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常识点总结
- 初中英语语法动词+doing和+to do 句型
-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2常识总结(重点短语+句子+语法+操练)
- 七年级下册必考的英语作文
- 点窜和断定病句的15个实用办法
- 九年级 Unit 5 It must belong to Carla常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