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更新时间:2024-05-14 2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反抗悲剧

摘要: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很多作品都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及其解放问题,塑造了一些妇女典型,她们从顺从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反抗,并且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她们的牺牲是值得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几个典型形象的逐步反抗到斗争失败及其思想意义的深入分析,揭示束缚妇女进步反抗的深层原因,进一步探讨鲁迅先生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

关键词:鲁迅 女性 解放 反抗悲剧 一

“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反抗悲剧形象的典型,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

(一)逃避的反抗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创作了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单四嫂子在丈夫死了之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

儿子宝儿。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失去了自己的“明天”。同时,等待她的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单四嫂子一直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侮辱。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那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却是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但是她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 (二)被迫的反抗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主人公是祥林嫂,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比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

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反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的曙光。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像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但是这次的拼命反抗使我们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也是最后的反抗了。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鬼神和地狱的存在,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正如文中所说:这里的人照旧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使得“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的“我”感到悚然。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但却是被迫的,开始反抗也最多是为了能够在物质上过得去就行了,而不是为了自身的独立,再加上她的出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的命运必然是惨淡的。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一次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主动,也更长久和猛烈,而且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她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正如文中说:“我们虽然是初会,木叔的名字却是早已知道的。胖子恭敬地说。” 她的反抗不公也是在有了家庭背景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的,也使得抗争有了新的进步。她十五岁嫁到施家,“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然而,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以往的妇女都没有敢如此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觉醒解放的希望。但爱姑仍然是在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受到不公的待遇后奋起反抗的,而且也是以悲剧结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府,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推翻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在农村,辛亥革命的影响更是微弱,封建思想还是非常强大的。爱姑是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具有一定平等意识的又被压迫的农村妇女的代表,在她身上体现出了敢于同封建伦理斗争的精神,这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女性知识分子觉醒的反抗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类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

性,她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在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视。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地走了出来, “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这时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在社会上开始孤立。之后局子里的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他还觉得子君已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子君开始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以失败结束。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

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三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很深入而且也是非常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强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单四嫂、祥林嫂和爱姑都是农村无知、善良弱小的劳动妇女,几乎是完全被封建伦理道德吞噬了灵魂,她们的反抗基本上是被动的,而且都是因为无知、势单力薄、思想守旧等原因惨遭失败。子君的出现,似乎给我们新的希望,但是她也不可能战胜势力强大的封建伦理。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必须联合起来长期坚持斗争,前仆后继,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取得经济的独立权,还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4]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王瑶.鲁迅作品论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张秀枫. 鲁迅小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220.

[2]史志谨. 鲁迅小说解读.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w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