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考研真题认识论分析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5-09 2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十年考研真题材料分析题(认识论部分)

1. 2012年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有个人不小心打碎一个花瓶,但他没有陷入沮丧,而是细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他还发现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因此他发现了“碎花瓶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和天体的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人就是丹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摘编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

材料2:迪迪·艾伦年轻时到一家电影公司打工,跟着知名电影剪辑师罗伯特·怀斯学习。她在给电影《江湖浪子》剪辑时,犯了一个非常不应该的错误:在从一个镜头切换到另一个镜头时,第一个镜头中的声音竟然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去,并且长达三秒钟,导致的结局:主人公驾驶汽车逐渐远去,镜头随之切换到达的目的地场景,而这时依旧可以听见第一个镜头中的汽车声!罗伯特·怀斯非常生气,他把这段影片往艾伦面前一扔说:“把你所犯的错误剪掉!”艾伦沮丧极了,正在她准备剪去自己所犯的那个“错误”时,她忽然看见窗台上的一个小盆景,那是一株地莓,她曾经生长在艾伦家的园子里。只是别的地莓都能长出又甜又红的果实,唯独这株地莓不会结果,可它虽然不会结果,却能开出特别鲜红的花朵!所以艾伦把它移植到了这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如果说不会结果是一种“错误”,但就在这种错误中,它却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想到这里,艾伦怦然心动,她开始重新审视起那段影片,猛然意识到:这个错误的本身,其实就是一朵最美丽的地莓花!按照传统的技法,在镜头切换的同时声音也随之戛然而止,艾伦却把声音延续到第二个镜头中,而这不仅能巧妙糅合由镜头切换而产生的断裂感,还能更加有序地连贯电影节奏!艾伦由此想到,有些时候,把第二个镜头中的声音提前一点出现在第一个镜头的结尾处,也是一种能巧妙显示电影节奏的手法。于是,她把这种“错位剪辑”用到了这部影片的每一个切换的镜头中。影片上映后,这种剪辑效果让所有观众耳目一新,并引起了电影同行的关注和沿用,一场电影剪辑艺术的革新悄悄开始了!当86岁高龄的艾伦病逝后,人们对艾伦的人生态度和对电影的贡献作了这样的

1

总结:“她深信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即便是一株无法结出果实的地莓,也不要轻易扔掉,因为它可能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摘编自 《扬子晚报》(2011年6月27日) (1) 从打碎花瓶这一现象中所概括出的“碎花瓶理论”为什么能帮助人们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原貌的物体?

(2)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 (3)上述两例对我们增强创新意识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2分)人们的认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碎花瓶理论”是对碎花瓶这一个别事物中所包含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和反映,这就使得人们能够举一反三地认识和处理其他事物。(2分)

(注:如果考生从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或从规律的特征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现象是事物我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我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些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不为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碎花瓶理论”正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例证。世界上差万别的事物都有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碎花瓶理论”的发现和应用就是人们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人的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就是由个别事物的表面的、偶然的现象的认识,通过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些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分析综合概括提升,上升到对事物的一般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然后把这些规律运用于我们的实践中。)

(2)真理和谬误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错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2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误,只有被忽略的智慧”并不是抹杀真理和错误之间的区别,而是指没有单纯的、绝对的错误,是指由于不能辩证地对待错误而失去在错误中发现真理的可能。(2分)

(3)创新意识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创新意识

2

一要注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二要辩证思维,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4分)

2. 2010年材料分析题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答案要点: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3分)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4分)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3分)

3

3. 2007年材料分析34题

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囊,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他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他从已有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他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他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4分)

(2)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非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2分)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2分)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2分)

4. 2006年材料分析34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4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4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6分)

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是要受条件的制约的,关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4分)

(2)所谓的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5

5. 2004年材料分析34题

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3=10000成为可能。(4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5分)

6. 2003年材料分析34题

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说,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6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下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支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3分)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2分)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4分)

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W0231)

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的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认识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作用。

2、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L0030)

答:亲眼所见的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外部表面现象的认识,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相之分,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物的真实反映,也可能是假相或或对事实歪曲反映。

7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L9723)课本72页。 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的是人们由于主体的角度、立场、观点、方法等差异,对某事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但这些看法可能是真理也可能不是真理,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究竟哪一种看法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指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的的一元性。

4、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L9423)

答: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课本75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L9231)

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不等同的。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观(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和意识活动的结果。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主观只是主体特征中的意识性。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观(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客体只是纳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客观事物。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w8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