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更新时间:2024-01-12 20: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摘 要: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在大环境下,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本质,回顾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从反面较低论证了与时俱进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部分[1]。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无产阶级的直接行动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战略、策略和行动纲领的直接依据。所以,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现实的行动、现实的政治斗争息息相关,具有最强烈、最鲜明的阶级性和高度的现实敏感性。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是最现实、最生动、最丰富、最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行动中的活的马克思主义[2]。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创新。恩格斯曾经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自己原有的理论观点、经验、结论进行客观的补充和完善,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升到更新的水平。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毛泽东同志曾讲过:“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与新的情况的变化”。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是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从这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

2.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9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有了长足发展的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继承了此前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主要有:

“两大发现”。第一个发现和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标志着唯物主义的最后完成。第二个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抗性和历史局限性。

“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这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两种方案”。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北美那些资本主

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发生;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逐渐把视线从西方移向东方,提出了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个阶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科学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未来社会做出了科学预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有以下七个方面的重要特征:①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②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③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④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⑤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⑥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⑦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2.2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根据俄国实际和已经变化了的世界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他还对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进行了宝贵的探索。这样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划时代的新贡献和新发展[1]。

“一国胜利论”。列宁在1915年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资本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标志。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构想。成果之一,是实行新经济政策。其重要思想是: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出发,从忽视、排斥商品生产转向有计划地利用商品货币的积极作用;从反对、消灭资本主义转向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成果之二,是列宁在他的晚年,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计划。包括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进行农业合作化、国家政权建设、执政党建设、“文化革命”。 2.3 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是: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的性质,既不是封建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必须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后才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从中国经济发展落后和不平衡的实际,毛泽东提出和开辟了把广大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坚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但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4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既强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又强调要讲新话,要研究、回答和解决新问题。在探索中,他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和主线,初步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地探索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飞跃[1]。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先解决温饱,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并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2.5 江泽民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1]。特别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标志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认识的巨大飞跃。

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轮廓。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具体政策规范,初步地构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分析,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6 胡锦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社会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这两项“根本建设”,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又一表现。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战后,苏联把加世纪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指定为各国必须仿效的、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越雷池一步,从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非常有害的影响。它使共产党人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盛行,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严重地挫伤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使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和瓦解,间接导致了中国20世纪60年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直接导致了有70年历史的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91年的演变解体,和1989年6月从波兰开始的东欧剧变[3]。

苏联的演变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标志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终结,深刻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要我们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4]。

4 总结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攀登上新的认识高峰。理论反映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根据时代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

根据资本主义从只有竞争发展到垄断的时代特点,列宁不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观点和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找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领导俄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社会性质和具体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指出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出发,要求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针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积弊,一方面要改革现行体制,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2]。江泽民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背景下,深化了初级阶段理论,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依法治国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又提出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纲领。不同时期的各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根据具体国情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使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应历史进步的要求而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时代变化,社会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也必然要丰富、要发展。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弘扬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冯维和.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

报,2003,(3):11-15.

[2] 刘建萍.论科学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的本质[J].今日科苑,2009,(16):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4] 王宝珠,蔺全录,杨联继.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J].发展,2003,(7):16-1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vq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