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索

更新时间:2023-06-03 16: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院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索

[摘要] 从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入手,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通过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探讨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新生 心理问题 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诸如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等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也在逐年增大。特别是大一新生,在刚进入校园表现出的种种心理困惑已备受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门的普遍重视。本文结合近两年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亲身实践,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入手,探讨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样本

为及时、全面了解我院新生心理健康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院2010、2011连续两年对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以2010级为例:共有3353人参加测查,回收有效数据3240人,其中男生1760 人,占54.32%,女生1480 人,占45.68 %。

2.工具

采用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试工具,对大学生团体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诊断。该量表共有90个询问题目,其内容涉及感觉、思维、情绪、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能够比较全面反映被测试学生心理及行为全貌。量表采取五级评分制:1分表示没有该项症状反应,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我院利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系统”中(SCL-90)独立模块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并在一周内完成全部学生信息录入、现场测量、数据自动统计和分析报告,大大提高了测评工作的效率。同时,配合当前国内高校广泛应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的测量与分析,使测评结果更加真实、准确。

二、测查结果与分析

1.2007级新生SCL-90筛查结果

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7级新生SCL-90筛查结果汇总表

SCL-90 >2 >=2.5 >=3 >=3.5 >=4 >=4.5 任一因子分

样本数 653个 383个 128个 41 个 10个 2个

百分比 20.15 % 11.82% 3.95 % 1.27 % 0.31 % 0.06 %

筛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3240人中,有异常心理的学生共128人(至少一个因子分>=3),占参加测查学生总数的3.95%。达到偏重的痛苦水平(因子分在4分以上)的有10 例,占总调查人数的0.31%。

2007级新生128 例心理反应异常者SCL-90各症状因子的分布情况

SCL-90 躯 强迫 人际 抑 焦 敌 恐 妄 精神 附 各症状 体 症状 关系 郁 虑 对 怖 想 病性 加 因子 化 敏感 症 项 人次 17 51 54 32 23 52 20 38 28 31

上表显示128例心理反应异常的新生SCL-90各症状因子的严重程度依次为: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妄想-忧郁-附加-精神-焦虑-恐怖-躯体化。

2.2007级新生UPI筛查结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的判断标准包括:总分在25或25分以上者,或者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回答者,或者辅助题中至少有两题作肯定回答者或明确提出咨询要求,既属于心理问题者。

2007级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所测得的结果并不乐观,在此量表测量中,有940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28.76%, 明显高过全国常模结果18%-21%这一比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77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2.36%。

三、讨论

通过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心理测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 ,尽管SCL-90测量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并不很高, 但UPI所测得的结果并不乐观,我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仍不容忽视。

1. 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自卑、压力大、焦虑等,有的同学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这些学生

存在的问题有的是从高中、中专或职高进入大学时就带上来的,有的是新生入学适应性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祖辈、父辈的溺爱,通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面对学习时间要自己管理、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要自己整理、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要自己处理的新环境及进入大学后受重视程度显然降低,心理落差比较大,因此,产生了不适应。二是农村学生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进入学校后,看到周围一些同学在吃、穿、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开销很大,产生很强烈的自卑感,会出现一些敏感、冷漠、多疑、悲观症状,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三是部分高职学生由于没有考上本科院校,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了过分自责或不自信。第四是特困生问题、父母离异问题、亲子之间缺乏沟通等问题,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及困扰。尽管新生不适应问题,在学生对新环境熟悉之后,心理问题会有所缓解,但由于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仍需要专业教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给予他们帮助和指点,否则积压到大二、大三,就会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每年新生入学后,学院都利用“心海软件——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系统”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这样做这一方面可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进行全面了解,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2) 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力措施。我院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系统由班级学生心理委员、各系(院)专职学生工作干事和辅导员、学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三级心理防护网络构成,该体系实现了心理健康信息的畅通无阻,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性和危机干预功能。

同时,学院实行的关于“院领导重点对象沟通负责制”、“学生心理委员和专职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教育技能定期培训制”、“学生心理问题跟踪反馈制”等都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日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当中,并未真正对心理健康产生足够的重视,为此,我院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使更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用其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利用院报、橱窗栏、广播、学校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塑造良好品格;利用新生入学教育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业人士针对新生共同关心的“热点”、“焦点” (如学习、就业、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 问题,举办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走出心理迷茫;利用每年10月“新生心理健康宣传周”和每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发放《心理咨询师寄语》,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趣味心理小测试、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汇展,团体心理游戏等,使学生了解健康心理的标准,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校园心理短剧征集评选活动,发挥校园心理剧在创作过程中的效能,促使学生体验角色、疏导情绪,帮助学生塑造行为、改变心理结构,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采取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每月举办一次“周末心理沙龙”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放松心情,畅谈感想,释放学习和生活带给自己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学院将心理咨询与调试相结合,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到了较好的成效。

(4)加强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

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手段,在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通过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心理健康网站、心灵沟通信箱等形式,对部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惑、苦恼、挫折、冲突等问题而产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指导,能够协助他们自我成长。特别是为解决新生中存在的人

际交往适应不良、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等问题,在新生军训期间,学院选派心理学专业教师亲临学生身边,为学生们排解心理疑惑,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使学生在群体互动条件下亲自体验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互动活动,加强朋辈之间的沟通互助,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自我缓解压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总之,全面了解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2. 心理健康测量. 宋专茂 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 张泽玲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3

3.

4.

5. 思想道德修养. 孔凡真主编.北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赵慧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模式.刘琳琳. 卫生职业

教育. 2007.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vk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