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知识提纲: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更新时间:2023-06-01 04:5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6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底完成,为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

A.重点:重工业

B.结果和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B.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一五计划“的特点: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同时并举

2、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经验教训:

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

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1、内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过于集中 , 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家庭自主经营

②变化

分配方式:平均主义→农户自负盈亏

③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④意义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

①原因: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活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②内容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影响:企业有了竞争机制, 增强了活力 , 经济快速发展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南方谈话, 提出理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过程十四大, 确立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 完善理论: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②意义:便于与世界经济接轨,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化建设

第三讲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化一、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

2、农业合作化(即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人民公社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四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与市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

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过程——先后建立: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特区“特”在何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新旧中国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

2、沿海开放城市:共 14 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4、沿江开放港口城市——以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为龙头

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沿江开放城市的龙头

成为20C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沿边开放城镇

6、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二、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线面结合

三、意义: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y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