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只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6-07 21: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猪只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 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以上,除了对畜牧产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霉菌毒素并具致癌性及/或致畸胎性,可经由食用肉或乳汁传至人类。一般而言,霉菌毒素常由三种霉菌属所产生:曲菌属、青霉菌属和梭霉菌属。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反应会因在饲料中的含毒量、喂饲的时间、其它霉菌毒素存在与否、及动物本身的物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临床反应的变化可自急性中毒症状至慢性症状。呕吐毒素造成猪只厌食、F2毒素影响繁殖性能、赭曲毒素导致肾脏受损及黄曲毒素籍由过其免疫抑制作用提高畜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黄曲毒素同时造成出血和消化性障碍。 简介 霉菌毒素对猪只造成的临床反应摘要于表一。临床症状的发生与摄取剂量和时间有关,严重程度可自急性反应至慢性症状而有不一。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其临床症状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反应,症状常是诡僪且模糊不清的(Osweiler,1992)。由猪只采食遭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而产生的各种反应显示诸如健康状态等因子均会影响观察结果(Seddom et al. 1997)。蛋白质缺乏和硒缺乏被认为较易感染霉菌毒素中毒症(Osweiler,1992)。幼畜是最易感的族群(CAST,1989)。 毒素 黄曲毒素 猪只生长摄取量 阶段 生长/肥育﹤100ppb 阶段 200~400ppb 400~800ppb 800~1200ppb 1200~2000ppb ﹥2000ppb 乾母猪/后500~750ppb 备母猪 肥育阶段 200ppb 1000ppb 4000ppb 临床反应 无临床反应、残留于肝中 生长延迟及饲料效率降低;可能造成免疫抑制 肝脏显微病变,免疫抑制;血清中肝脏酵素活性上升 生长迟缓、饲料摄取量降低;被毛粗糙、黄疸、低蛋白血症 黄疸、低凝血素血症、抑郁、厌食、部分死亡现象 急性肝病和低凝血素症,3~10内死亡 对分娩怀孕无影响,仔猪生长迟缓 屠宰时有轻度肾脏病变,增重下降 剧渴、生长迟缓、氮血症、糖尿症 多尿、剧渴 赭曲毒素和桔霉酸 母猪/后备3~9ppm 母猪 新月毒素 生长肥育阶段 T-2毒素和DAS 1ppm 3ppm 10ppm 20ppm 1ppm 5~10ppm 20ppm 1~3ppm 第一个月饲喂时能正常怀孕 Deoxynlvalenol F-2毒素 未发情后备母猪 发情母猪/3~10ppm 后备猪 怀孕母猪 ﹥30ppm 所有猪只 母猪,怀孕最后3个月 所有猪只 所有猪只 所有母猪 0.1%b 0.3% 无影响 饲料摄食量降低 饲料摄食量降低;对口腔/皮肤造成刺激;免疫抑制 完全拒食、呕吐 无临床影响、对摄食量造成最低限度的影响 采食量减少约25~ 50% 完全拒食、神经症状 具雌激素作用;阴唇阴道炎、脱垂 仍有黄体及发情期,假怀孕 于配种后1~3周饲喂会造成早期胚胎死亡 增重降低 仔猪出生体重下降;母猪无乳 麦角 Fumonisins 0.3% 3.0% 50~100ppm (预估)a 坏疽 采食量降低 急性肺水肿;肝病;淋巴胚细胞的生殖(lymphoblastogenesis)受损;采食量降低 对人类和动物的直接影响包括有(CAST,1989): ? 生长迟缓,免疫系统受损,及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 ? 暴露于高浓度霉菌毒素后产生急性毒性和死亡现象; ? 降低乳蛋的生产率; ? 长时间暴置于少量霉菌毒素下仍会产生包括形成肿瘤的慢性疾病(CAST,1989)。 当饲料被一种以上的霉菌毒素所污染,其毒物反应将具有加乘效果,甚至具协同作用。在鸡猪霉菌毒素的组合中,黄曲毒素和赭曲毒素-A之间及黄曲毒素和T2毒素之间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最强(Huff et al.,1988)。当fusaric acid和呕吐毒素同时饲喂年轻猪只时,该两种毒素会发生毒性协同作用(Smith et al 1997)。 重要的霉菌毒素 黄曲毒素 黄曲毒素是由黄曲菌(A.fla-vus)及寄生曲菌(A.para-siticus)的某些菌株所产生,此两种曲菌属均被视为强毒霉菌。主要的四种黄曲毒素为:AFB1、AFB2、AFG1和AFG2。另外,已在采食遭AFB1污染饲料的泌乳动物的乳汁中鉴别出另一种致癌物质AFM1(Smith,1997)。 黄曲菌在诸如玉米的谷类中产生AFB1及AFB2两种毒素,而寄生曲菌可在如落花生等油籽类果实中产生四种主要黄曲毒素。黄曲毒素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因此,来自潮湿炎热地区的货物商品,如谷物、花生粉、棉籽饼遭黄曲毒素污染的风险最高。根据Lacey的报告(1990),在英国约有七个农场生产的谷类已遭黄曲毒素污染,该毒素的产生与不适当地添加丙酸保存剂于潮湿环境下贮存的谷类物有关。黄曲毒素是免疫功能的抑制剂。黄曲毒素中毒的第一个症状为采食量降低,通常约于开始饲喂后3~4天发生。依污染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包括死亡、生长延迟、饲料效率下降、屠体品质不佳。一般而言,公猪与母猪可忍受的含毒量为短时间喂饲﹥0.5ppm含毒量,但若长时间饲喂,则饲料中不可超过0.1ppm(Blaney和Williams,1991)。黄曲毒素的中毒程度与饲喂之剂量和时间有关,而动物年龄是决定易感与否的重要因子。泌乳母猪的饲粮中若出现0.5ppm以上之毒素含量,则会因乳汁中的黄曲毒素而造成仔猪生长迟缓。对生长肥育猪而言,浓度超过0.2ppm以上既能降低生长速率,即使饲料中的含毒量低于0.1ppm也会在肝脏中造成残留(Osweiler,1992)。已有各种添加物被添加以降低黄曲毒素中毒的影响,举例而言,林可霉素和泰农(Harvey et al,1995),甲硫氨酸(Harvey et al,1995),甲硫氨酸(V Van Heugten et al,1994)和维生素E(Harvey et al,1994a),但以上措施均未成功。 梭霉菌属 该菌属为野外株霉菌:他们是谷物中常见的致病原,例如在枯萎的大麦与小麦、腐烂的玉米等。当谷物出现此霉菌菌落,即有霉菌毒素产生之高危险(Placinta et al,1999)。此种霉菌需在较曲菌属更低温度下生长(5~20℃)及产生霉菌毒素,因此,梭霉菌属中毒症的发生与来自温带国家的谷物有关。在适当的温度及湿度环境下,此菌株亦可聚集于贮存谷物中。梭霉菌属的霉菌种及所产生的霉菌毒素则列于表二。 该表包括新月毒素(tricothecenes)、F-2毒素(zearalenone)、moniliforim、fumonisins和furasic acid。新月毒素(Tricothecenes)又可分为两大主题类型:A型和B型。A型新月毒素包括有T-2毒素、HT-2毒素、neosolaniol和toxyscirpenol(DAS),而B型新月毒素则含有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和nivalenol。这些霉菌毒素中部分具有致癌性(Placinta et al,1999)。 表2、梭霉菌属之菌种及所产生的毒素 梭霉菌属之菌种 霉菌毒素 F.culmorum、F.graminerarum、F.sporotrichioides F.sporotrichioides、F.poae F.sporotrichioides、F.graminerarum、F.poae F.culmorum、F.sporotrichioides、F.graminerarum F.moniliforme F.moniliforme Deoxynivalenol T-2毒素 Diacetoxyscirpenol Zearalenone(F-2毒素) Fumonisins Fusaric acid 呕吐毒素 直到最近,呕吐毒素已被作为梭霉菌属的霉菌毒素污染的“标记”,此导致过去即使在饲料中发现含量很低的呕吐毒素,但仍会有梭霉菌属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出现。根据文献记载,Smith et al.(1995)指出只有饲料中同时含有15ppm以上fusaric acid时,含有0.5ppm以下呕吐毒素的猪饲料才会产生致害。对生长肥育猪而言,含有呕吐毒素量14ppm的饲料饲喂后10~20分钟内即会出现呕吐、不正常焦虑和磨牙现象。呕吐现象仅发生于饲喂的第一天(Williams et al.,1988)。持续低剂量饲喂会导致皮肤温度下降、胃食管部增生及血浆中а-球蛋白含量降低(Rotter et al.,1994)呕吐毒素会强力抑制饲料采食量和生长速率,一般只要采食13%~20%的4ppm含毒量的饲粮即可发生(Placinta et al.,1997)。Rotter et al.(1994)发现以0、0.75、1.5和3ppm含毒量的饲粮饲喂于年轻猪只后摄食量呈比例降低。在一呕吐毒素喂饲含量自0~14ppm的试验中,Williams et al.(1988)发现饲粮中每增加1ppm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的摄食量即减少6%。在此试验中,直到8ppm以上含毒量饲料效率(FCE)才受到影响。在含毒量10ppm以上即完全拒食(Osweiler,1992)。2.5ppm的含毒量即会降低猪只的平均日增重(Harvey et al.,1998)。呕吐毒素和fusaric acid间存在有毒素协同作用,混合感染时会降低离乳仔猪的摄食量及平均日增重(ADG)。一般而言,检测呕吐毒素时,fusaric acid含量亦须同时测定(Smith et al.,1997)。在一项利用纯化毒素或天然污染的玉米使饲粮中呕吐毒素含毒量达3ppm的试验中确实出现毒素协同反应(或至少有加乘作用)。无论那种污染形式,在试验初期均造成摄食量及日增重的减低。饲喂纯化毒素的猪只在几天后即恢复生长速率。而喂饲天然污染玉米的猪只其日增重在整个试验期间(32天)持续低速,显示有其它未检出的毒素同时存在(Prelusky et al.1994)。 Zearalenone(F2毒素) F2毒素已被发现为一种引起假性雌激素反应的霉菌毒素,即使1ppm以下亦会诱发女性化现象。较高浓度含量则会干扰排卵、受孕、植入及胚胎的发育。Zearalenone会增加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及死产的几率,初生仔猪的存活率较差、并出现八字腿及外阴部肿胀(Vanyi et al.,1994)。Golhl(1990)指出饲粮中5ppm的zearalenone不可能对母猪造成严重的繁殖障碍,但10ppm含量则会延长母猪自离乳至配种的间隔时间,降低窝仔数和增加not-in-pig(NIP)假怀孕的母猪数。

后备母猪最为敏感:在0.5~1.0ppm低含毒量下即可造成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肛(Blaney和Williams,1991)。饲喂zearalenone污染饲料于未发情后备母猪会造成阴道红肿,于开始饲喂后6周达最高峰,同时也会造成阴道脱垂(Rainey et al.,1991)。Green et al.(1990)发现饲喂含10ppm zearalenone的饲料于后备母猪,如果在开始配种前2周降污染饲料移除,则对其繁殖性能无任何不良影响。年轻公猪会有性欲降低和睾丸尺寸减小的现象,但成熟公猪即使在高达200ppm含毒量下亦不受影响(Osweiler,1992)。

饲喂含毒量达50ppm的饲料于肥育猪后,仅造成轻微的生长延迟及饲料效率降低(Smith,1980)。

Fumonisins

Fumonisins在热环境下极为稳定,目前尚未出现有效的去毒方法。它们被认为与南非人的食道癌有关,会对大白鼠造成肝癌,对猪只造成肺水肿(Scott,1993)。根据报告指出,近几年来欧洲、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等地的玉米和动物饲料已遭该霉菌毒素的污染,其中发生最多的fumonisins为FB1。对生长猪而言,1ppm的FB1会降低猪只生长速率8%,而10ppm的FB1则可降低11%。虽然FB1对猪只生长速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仅0.1ppm的含毒量即会造成不规则的生长状况(Rotter et al.,1996)。而对肥育猪只,1ppmFB1即可对屠体品质造成有害的影响(脂肪厚度增加、瘦肉率降低),造成养猪业经济上的损失(Rotter et al.,1997)。

短期饲喂fumonisins会使猪只产生肺水肿(Smith et al.,1996)。肝脏、肺脏和胰脏是FB1的标的器官,低剂量会造成慢性渐进式的肝脏疾病,而较高剂量则有急性肺水肿发生(Colvin et al.,1993;Haschek et al.,1992)。Motelin et al.(1994)发现喂饲离乳仔猪23ppm以上及175ppm的FB1即分别会有肝脏受损和肺水肿的情形。12ppm以下含毒量不会对肝脏组织病理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在饲喂100ppm的FB1 7天后在连续饲喂83天的190ppmFB1后发现,肝脏损害及食道末端粘膜受损(Casteel et al.,1993)。当FB1以非致死剂量(上至100ppm)连续17天饲喂泌乳猪后,在母猪乳汁中并未侦测到FB1含量,且仔猪亦未出现中毒症状(Becker et al.,1995)。

T2毒素

饲粮中只要含有0.5ppm的T2毒素中毒症主要是由于脑中色氨酸含量增高所致。色氨酸为血清素的先质(precu-rsor),食欲的媒介质。

Fusaric acid

如前所述,呕吐毒素和fusaric acid具有协同作用,能降低猪只的饲料摄食

量及生长速率。由于此原因,不论呕吐毒素的分析何时进行,仍应时时检测fusaric acid的含量(Smith et al.,1997)。

Fusaric acid的急性中毒剂量,如Smith和MacDonald(1991)提出的每公斤体重200毫克fusaric acid的浓度,会造成呕吐、脑色氨酸和血清素含量增加。

赭曲毒素

赭曲毒素是由A.ochraceus、青霉菌属、viridiatum(Osweiler,1992)和P.verrucosum产生所致,并常与桔霉酸同时发生(Lacey,1990)。赭曲毒素A同时会对肝和肾产生毒性。它较易造成慢性中性而非急性毒性症状,在湿冷气候下尤为明显(Blaney和Williams,1991)。各种谷类均会发生此霉菌毒素,在瑞士及丹麦的某些地区亦出现过。

在低至4℃的低温环境下亦可繁殖(Osweiler,1992)。在瑞典猪场针对533头屠宰猪只进行调查显示,35%的血液检查中出现浓度﹥2ng/ml的赭曲毒素A,主要原因是因猪只采食1987年收割的潮湿大麦所致(Holmberg et al.,1990)。其发生率有季节性的差异,举例而言,在英国不同年份的谷类样品中出现毒素的比例自1.4~28.4%不等(Lacey,1990)。

赭曲毒素A在1mg/kg体重含量下5~6天即具致死性(Osweiler,1992)。饲喂2.5ppm含毒量的饲料于生长猪后发现生长迟缓(Harvey et al.,1994b)。在使饲喂0.2ppm低含量的赭曲毒素连续数周后仍可诱发肾脏病变。额外的临床症状包括有下痢、厌食和脱水。某些时候并未发现临床症状,唯一肉眼证据为屠宰时发现肾脏苍白坚实化(Osweiler,1992)。

量及生长速率。由于此原因,不论呕吐毒素的分析何时进行,仍应时时检测fusaric acid的含量(Smith et al.,1997)。

Fusaric acid的急性中毒剂量,如Smith和MacDonald(1991)提出的每公斤体重200毫克fusaric acid的浓度,会造成呕吐、脑色氨酸和血清素含量增加。

赭曲毒素

赭曲毒素是由A.ochraceus、青霉菌属、viridiatum(Osweiler,1992)和P.verrucosum产生所致,并常与桔霉酸同时发生(Lacey,1990)。赭曲毒素A同时会对肝和肾产生毒性。它较易造成慢性中性而非急性毒性症状,在湿冷气候下尤为明显(Blaney和Williams,1991)。各种谷类均会发生此霉菌毒素,在瑞士及丹麦的某些地区亦出现过。

在低至4℃的低温环境下亦可繁殖(Osweiler,1992)。在瑞典猪场针对533头屠宰猪只进行调查显示,35%的血液检查中出现浓度﹥2ng/ml的赭曲毒素A,主要原因是因猪只采食1987年收割的潮湿大麦所致(Holmberg et al.,1990)。其发生率有季节性的差异,举例而言,在英国不同年份的谷类样品中出现毒素的比例自1.4~28.4%不等(Lacey,1990)。

赭曲毒素A在1mg/kg体重含量下5~6天即具致死性(Osweiler,1992)。饲喂2.5ppm含毒量的饲料于生长猪后发现生长迟缓(Harvey et al.,1994b)。在使饲喂0.2ppm低含量的赭曲毒素连续数周后仍可诱发肾脏病变。额外的临床症状包括有下痢、厌食和脱水。某些时候并未发现临床症状,唯一肉眼证据为屠宰时发现肾脏苍白坚实化(Osweiler,199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v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