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训练集锦

更新时间:2023-09-16 01:29:01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训练集锦 一、填空题

1、1956年提出的 为新中国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所谓“两结合”指的是 和 的结合。 3、徐秋斋是 中的农村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4、在革命历史小说《红岩》中,忍辱负重、为革命隐姓埋名、装疯三年之久的人物是 。 5、女作家宗璞十七年时期的代表作为 ,新时期的代表作则是采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 。

6、 的历史小说《李自成》广阔的再现了历史生活,艺术地反映了历史事变。 7、十七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人是 和 。 8、《阿诗玛》是云南 族的民间叙事长诗。

9、《在浪尖上》、《鱼化石》、《光的赞歌》等诗歌的作者是老诗人 。

10、80年代末之后,贾平凹主要从事长篇小说写作,影响较大的有《浮躁》、《废都》、 。 11、被称为“讲真话的大书”的是 的 。 12、文革时期,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是 和 。

13、在十七年时期的三大理论家中, 是最早阐述毛泽东《讲话》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理论批评家之一。

14、六儿、九儿、小满儿等人物是孙犁小说 中的形象。 15、赵树理、马烽、西戎等都是 派作家。

16、同样是描写妓女形象, 的《小巷深处》和苏童的 题旨风格都很不一样。 17、茹志鹃的 虽是军事题材作品,但重点是围绕借被子表现军民之情。 18、新时期小说是以 文学为开端的。

19、《人到中年》中的 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2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 的 中的诗句。 21、爱国主义精神是 报告文学的重要主题,如《祖国高于一切》。 22、60年代初,邓拓、廖沫沙和吴晗合写了杂文集 。 23、 的《茶馆》采用的是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24、《夜读偶记》是 的文艺杂谈集。 25、鲁枢元是 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26、十七年时期的长篇小说产生不少经典之作,如“三红一创”指的便是 、

、 和《创业史》。

27、女作家宗璞在新时期之前的代表作是爱情题材的 ,新时期的代表作则以意识流手法创作的 。

28、王安忆的 、 的《棋王》、韩少功的《爸爸爸》等都属于 。 29、长诗《李大钊》是 用诗的形式给革命领袖人物作传的一次大胆尝试。 30、《就是那一只蟋蟀》的作者是 。

31、曹禺的历史剧 取材于春秋吴越之战的史实。

32、老舍开创的京味儿话剧在新时期得以继承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新人新作,如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 的《丹心谱》等。

33、徐迟的报告文学 生动地记录了李四光毕生献身地质科学的生活道路。 34、对电影 的批判是建国以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35、“中间人物”论是 在大连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提出的。 36、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是 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成名之作。 37、林震、刘世吾、韩常新等都是王蒙的 中的人物。

38、王安忆的“三恋系列”指的分别是 、 和《锦绣谷之恋》。 39、新时期军事题材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有 的《西线轶事》和李存葆的 等。

40、十七年时期的散文三大家指的是 、 和 。 41、 的《致橡树》是一首开拓爱情诗新境界的名篇。

42、丁玲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抒发了厄运中夫妻之间相互依恋、怀想、慰勉的蜜意与豪情,表现了对人生的追求与赞颂。

43、田汉建国后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历史剧, 更是他创作的顶峰。 44、《野人》标志着 的戏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45、 文学思潮既是新时期文学潮流的起点,又是诸多创作潮流的思想基础。 46、“中间人物”的代表性形象有 中的赖大嫂、《创业史》中的 等。

47、林道静是 的 中的女主人公。 48、 的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49、刘绍棠在新时期率先提出了建立 的主张。 50、“元小说”的最重要实践者是 。

51、李季的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叙事诗。 52、雷抒雁的诗作 是以烈士 为题材的。 53、长诗《零档案》的作者是第三代诗人 。

54、 的散文语言朴素自然,淳厚精粹,如《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等。 55、沈西蒙等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素材创作的话剧是 。 56、文革时期的唯心主义创作理论主要是“根本任务论”和 。

57、关于现实主义的问题, 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曾产生强烈反响。 58、新时期伤痕文学是以 的短篇小说 为先导的。

59、周立波的 是一部真实反映5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大变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60、十七年时期各富特色的军事题材长篇小说主要有 的《红日》、曲波的 和 的《保卫延安》。

61、高加林是路遥小说 中的主人公形象。

62、方方是一位创作路数宽广的作家,她的作品既有以《风景》为代表的 系列、有以《祖父在父亲心中》为代表的 系列、也有以《桃花灿烂》为代表的 系列、还有以《埋伏》为代表的 系列。

63、 是一部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说唱体英雄史诗。 64、《遥远的绝响》、《苏东坡突围》等都是 文化散文的代表作。

65、钱钢的长篇报告文学 是新时期“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选择题

1、“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个性鲜明的落后妇女形象是( )中的典型形象。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套不住的手》 D、《老定额》 2、《我的第一个上级》是( )的代表作之一。 A、马烽 B、西戎 C、康濯 D、王汶石

3、描写顺治风云变幻的短暂一生的历史小说是凌力的( )。 A、《少年天子》 B、《暮鼓晨钟》 C、《星星草》 D、《倾城倾国》

4、风流泼辣的三姐和老实忠厚的张二胡是( )的《状元境》中的人物。

A、张炜 B、李杭育 C、叶兆言 D、韩少功

5、抒情短诗《海滨杂诗》是( )解放后写得最好的诗篇之一。 A、闻捷 B、艾青 C、田间 D、臧克家

6、“在一片死灰之中 / 走过两个孩子 / 一个鲜红 / 一个淡绿”是顾城的( )中的诗句。 A、《远和近》 B、《弧线》 C、《一代人》 D、《感觉》 7、《樱花和友谊》是( )的访日见闻。 A、秦牧 B、冰心 C、巴金 D、菡子 8、杨绛《干校六记》的文章背景是( )。 A、十七年时期 B、新时期 C、文革时期 D、九十年代后 9、老舍的《龙须沟》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是( )。 A、赵老头 B、小妞 C、程疯子 D、丁四嫂

10、崔德志的( )通过对人物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的开掘,成功塑造了白洁这一人物形象。 A、《报春花》 B、《红玫瑰》 C、《春之歌》 D、《韩巧苓》 11、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主要是针对( )的观点。 A、晚清索隐派 B、胡适 C、俞平伯 D、李希凡、蓝翎 12、短篇小说集《山区收购站》是( )的作品。 A、骆宾基 B、沙汀 C、王汶石 D、刘澎德 13、以下不属于十七年时期爱情题材小说的是( )。 A、《小巷深处》 B、《科长》 C、《红豆》 D、《在悬崖上》 14、张思远是王蒙小说( )中的主人公。

A、《布礼》 B、《蝴蝶》 C、《夜的眼》 D、《活动变人形》 15、“陈奂生”是( )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 A、梁晓声 B、刘心武 C、蒋子龙 D、高晓声 16、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是一首( )。 A、长篇叙事诗 B、抒情诗 C、颂歌 D、民歌 17、以下不属于“归来派诗人”的是( )。 A、艾青 B、曾卓 C、王家新 D、公刘

18、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部反映( )的优秀报告文学集。 A、抗日战争 B、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C、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9、以下历史剧是田汉作品的是( )。

A、《关汉卿》 B、《胆剑篇》 C、《蔡文姬》 D、《武则天》

20、何翼平的( )颇具《茶馆》遗风,是当代京味儿话剧的力作。 A、《屋外有热流》 B、《天下第一楼》 C、《小井胡同》 D、《丹心谱》

21、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论争是由巴人的( )引起的。 A、《论“文学是人学”》 B、《论人情》

C、《论人情与人性》 D、《关于人性问题的笔记》 22、现代主义在新时期的崛起引起争论的最初原因是如何看待( )。 A、意识流小说 B、新潮批评 C、实验话剧 D、朦胧诗 23、卢家秀是( )短篇小说《卢家秀》的主人公。 A、周立波 B、骆宾基 C、沙汀 D、王愿坚

24、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中着重塑造的民族资本家形象是( )。

A、徐义德 B、余静 C、朱暮堂 D、朱延年

25、姚雪垠的( )是一部反映明末农民战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曾获茅盾文学奖。 A、《草堂春秋》 B、《广陵散》 C、《李自成》 D、《星星草》

26、张承志的( )充溢着浓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堪称动人心魄的史诗。 A、《心灵史》 B、《黑骏马》 C、《金牧场》 D、《北方的河》

27、《白云鄂博交响诗》是( )的一部反映内蒙古人民生活的长篇叙事诗。 A、闻捷 B、阮章竞 C、张永枚 D、雁翼

28、吴伯萧的创作以散文为主,( )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A、《樱花与友谊》 B、《荔枝蜜》 C、《长江三日》 D、《菜园小记》 29、马丽华散文作品的地理背景是( )。 A、朝鲜 B、湘西 C、西藏 D、内蒙古

30、朱祖贻、李恍的( )以“黄海战役”为全剧的中心,刻画了邓世昌、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性格。 A、《甲午海战》 B、《红色风暴》 C、《星火燎原》 D、《战斗里成长》 31、第一次文代会确定了( )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A、《纪要》 B、《讲话》 C、双百方针 D、根本任务论

32、在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中,( )的出现对它是个重要推动。 A、伤痕文学 B、改革文学 C、通俗文学 D、寻根文学

33、王愿坚的创作以战争题材短篇小说见长,擅于以细节展示英雄人物内心世界的崇高和美,如( )等。

A、《粮食的故事》 B、《黎明的河边》 C、《夜走黄泥岗》 D、《百合花》

34、林道静是( )的《青春之歌》中着意刻画的女主人公形象。 A、杨沫 B、刘真 C、茹志鹃 D、宗璞

35、马原、刘索拉、徐星、( )等都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 A、高晓声 B、阿城 C、格非 D、刘恒

36、自( )起,史铁生的创作就逐渐从自叙性写实进入到寓言性虚写阶段。 A、《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B、《务虚笔记》 C、《老屋小记》 D、《命若琴弦》 37、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是( )的集萃。 A、文革诗作 B、新民歌 C、少数民族诗作 D、军旅诗歌 38、以下不属于“新生代”诗人诗作的是( )。 A、《独白》 B、《你见过大海》 C、《远和近》 D、《零档案》 39、“铜豌豆性格”是形容( )剧作中的主人公关汉卿的。 A、田汉 B、郭沫若 C、曹禺 D、胡可

40、钱钢的( )对90年代以后的“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A、《唐山大地震》 B、《裂变》 C、《中国农民大趋势》 D、《海葬》

41、天安门诗歌运动是1976年清明节前后,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为悼念( ),声讨四人帮的群众诗歌运动。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刘少奇

42、新时期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早得到拓展的新领域是( )。 A、文化批评 B、心理学批评 C、社会历史批评 D、形式批评

43、赵树理小说中常用绰号来表现作者的爱憎感情,如“惹不起”、“常有理”、“一阵风”等都是( )中的人物。

A、《三里湾》 B、《“锻炼锻炼”》 C、《老定额》 D、《实干家潘永福》 44、中篇小说《保卫延安》的作者是( )。 A、杜鹏程 B、吴强 C、曲波 D、杨益言 45、王一生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

A、《爸爸爸》 B、《红高粱》 C、《我的帝王生涯》 D、《棋王》 46、以下小说中,不属于寻根文学范畴的是( )。 A、《最后一个渔佬儿》 B、《你别无选择》 C、《小鲍庄》 D、《大淖记事》 47、新中国的第一首颂歌是( )的《新华颂》。 A、郭小川 B、贺敬之 C、李季 D、郭沫若 48、以下不属于“新边塞诗人”的是( )。 A、杨牧 B、周涛 C、杨炼 D、章德益

49、十七年戏剧创作的题材有了拓展,如( )的《新局长到来之前》便是讽刺剧的代表作之一。 A、何求 B、夏衍 C、孙芋 D、陈其通 50、开创学者散文通俗化先例的是( )。 A、黄宗英 B、马丽华 C、余秋雨 D、斯妤

51、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是( ),它也在与其它批评流派的碰撞交融中不断吸收新的合理因素变得更为丰富。

A、社会历史批评 B、心理学批评 C、文化批评 D、形式批评

52、《英雄的乐章》、《黑旗》等作品是女作家( )的作品。 A、茹志鹃 B、宗璞 C、刘真 D、杨绛

53、文革时期的小说地下创作中,以署名张扬的( )手抄本影响最大。 A、《公开的情书》 B、《第二次握手》 C、《波动》 D、《上一代人》

54、( )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用北京口语写北京市井风俗的“京味儿”小说,如《那五》、《烟壶》等。 A、邓友梅 B、冯骥才 C、史铁生 D、王朔

55、莫言的《红高粱》、张炜的《古船》和陈忠实的( )等都显现出当代人“重写历史”的主题。 A、《家族》 B、《康家小院》 C、《叔叔的故事》 D、《白鹿原》 56、以下不属于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的是( )。 A、池莉 B、刘恒 C、刘震云 D、韩少功

57、韦其麟的长篇叙事诗( )是根据广西一带的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成的。 A、《阿诗玛》 B、《百鸟衣》 C、《金色的海螺》 D、《嘎达梅林》

58、“虽然不是 / 面对勾子军的大胡子连长,/ 她却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虽然不是 / 在渣滓洞的魔窟,/ 她却像江竹筠一样悲壮!”是( )以张志新烈士为题材的《小草在歌唱》中诗句。 A、白桦 B、邵燕祥 C、雷抒雁 D、流沙河 59、最早提出散文“诗化”的是( )。 A、杨朔 B、冰心 C、刘白羽 D、魏巍 60、杂文《猫案真相》是( )晚年的名作。 A、邓拓 B、巴金 C、萧乾 D、秦牧

三、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 2、《红旗谱》 3、重写文学史

4、韩少功 5、新民歌运动 6、《创业史》 7、朦胧诗 8、马原 9、第四种剧本 10、《山乡巨变》 11、元小说 12、余秋雨散文 13、政治抒情诗

14、电影《武训传》批判 15、寻根文学 16、陆文婷 17、中间人物论 18、《青春之歌》 19、女性主义文学 20、贾平凹

21、天安门诗歌运动 22、《三里湾》 23、新写实小说 24、京味儿小说

四、简答题

1、“双百”方针的提出为十七年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请简要指出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哪些突破? 2、简述“归来派”诗歌的主要特色。

3、试对王安忆小说创作不同时期的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4、概述十七年中我国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怎样的主要特点? 5、简述王蒙小说意识流手法的特色。 6、试述张贤亮反思小说的特色。

7、请简述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戏剧文学的主要特点。

8、简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9、简述巴金《随想录》的主要特色。

10、试述周扬及其理论批评对于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作用。 11、请简析小说《三家巷》中周炳这一形象。 12、简述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点。 13、请简要说明贺敬之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14、试述新时期出现的主要几种新的小说文体。 15、简述新时期戏剧表现手法与形式的特点。 16、试述十七年时期小说的题材类别。 17、简述朦胧诗的主要特色。

18、试析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中的叙事策略。

五、论述题

1、试析方方小说《风景》的艺术成就。 2、试析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3、试述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4、试述林白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 5、试谈老舍剧作《茶馆》的艺术成就。 6、试述高行健剧作《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双百方针

2、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浪漫主义 3、《黄河东流去》 4、华子良

5、《红豆》 《我是谁》 6、姚雪垠

7、郭小川 贺敬之

8、彝 9、艾青 10、《高老庄》

11、巴金 《随想录》 12、电影文学 戏剧文学 13、周扬 14、《铁木前传》 15、山药蛋

16、陆文夫 17、《百合花》 18、伤痕 19、陆文婷

20、顾城 21、陈祖芬 22、《三家村札记》 23、老舍 24、茅盾 25、心理学

26、《红岩》 27、《红豆》 28、《小鲍庄》 29、臧克家 30、流沙河 31、《胆剑篇》 32、苏叔阳 33、《地质之光》 34、《武训传》 35、邵荃麟 36、李准

37、《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红粉》

阿城 《红旗谱》寻根文学 《一代人》 《红日》 《我是谁》 38、《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 39、徐怀中 《高山下的花环》 40、杨朔 秦牧 刘白羽 41、舒婷

42、《“牛棚”小品》 43、《关汉卿》 44、高行健 45、人道主义

46、《赖大嫂》 梁三老汉 47、杨沫 《青春之歌》 48、汪曾祺 49、乡土文学 50、马原 51、《生活之歌》

52、《小草在歌唱》 张志新 53、于坚 54、吴伯萧

55、《霓虹灯下的哨兵》 56、“三突出” 57、秦兆阳

58、刘心武 《班主任》 59、《山乡巨变》

60、吴强 《林海雪原》 61、《人生》

62、风景 知识分子 爱情 63、《格萨尔王传》 64、余秋雨 65、《唐山大地震》

二、选择题

杜鹏程 哲理 1、B 2、A 3、A 4、C 5、D 6、D 7、B 8、C 9、C 10、A 11、C 12、A 13、B 14、B 15、D 16、A 17、C 18、D 19、A 20、B 21、B 22、D 23、C 24、A 25、C 26、A 27、B 28、D 29、C 30、A 31、B 32、D 33、A 34、A 35、C 36、D 37、B 38、C 39、A 40、D 41、C 42、B 43、A 44、A 45、D 46、B 47、D 48、C 49、A 50、C 51、A 52、C 53、B 54、A 55、D 56、D 57、B 58、C 59、A 60、C

三、名词解释

1、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梁斌所创作的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以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的历史和地主冯老兰一家两代的历史为主线,再现出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塑造出朱老忠这一农民形象典型。同时小说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小说民族化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3、“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理论界对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省;一些评论家站在新的视点、新的角度对20世纪文学史,特别是当代文学史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所谓“重写”主要是突破以往过多地用政治标准评价文学的模式,而更多地从文学自身的特点出发评价文学。

4、中国当代优秀作家。80年代中期,韩少功明确打出“文化寻根”的旗帜。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多是以“知青”的眼光来体察农民的境遇,反映农民在十年大动乱中的坎坷经历。第二阶段作品的格调、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都与前不同。它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意识给予现实的影响,

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汲取精华,注入现实生活,光大发扬,给当代人来个扶阳补气,益精固本。第三阶段创作在题材、文体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又发生了变化,以现代的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相比之下,文化态度显得宽容、超然,对传统文化平和、理智乃至某种程度的珍视态度。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等。

5、1958年出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它是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民歌题材广泛,句子整齐押韵,语言通俗,易于流传。早期的新民歌创作活动是健康的,对创作起了有益的补充和启发作用。但后来的新民歌粗制滥造之风开始盛行。提出“文艺放卫星”、“人人当诗人”等许多不合实际的要求。郭沫若、周扬合编的《红旗歌谣》是1958年新民歌的“集萃”。

6、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性巨著。它围绕梁生宝互助组的成长和灯塔合作社的成立,描述了陕西渭河平原的下堡乡的蛤蟆滩农民生活的故事,尖锐地提出了土地改革以后的中国农村何去何从的根本问题,深刻表现出社会主义革命初期农村广泛深入、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小说还刻画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富于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7、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在70-80年代初期,一部分亲身经历文革的青年,怀着对社会、人生愤懑、怀疑、迷惘、伤感的复杂情感走向诗坛。因其诗意朦胧多义而被称为朦胧诗。它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潮的单一格局,以强化现代意识、广泛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为特色,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冲击。代表作家有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等。

8、马原是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最能体现出先锋小说的实验性和反叛性,代表作有《虚构》、《冈底斯的诱惑》等。其小说的惯用方式之一是作者直接在作品中露面,使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使得叙述行为由传统小说的隐蔽状态转变为裸露状态,并成为小说叙述的主要内容。马原的小说观念和手法不仅影响了先锋小说家,而且给其他作家也带来启发。

9、这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的剧本的称谓。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等。

11、周炳是《三家巷》中的主人公,是五六十年代文学人物长廊里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形象。作者是将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物来处理的。他是一个“打铁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于无产阶级,但在哥哥姐姐的爱护下本能地接受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这也就注定了他在参加严酷的阶级斗争过程时必将接受严峻、甚至痛苦的考验。作者既写了周炳的美貌和对异性的吸引力,也更多的揭示出他的心灵。他憨直、软弱、幼稚、温情而不切实际、富于幻想,但也在一次次的实际革命斗争过程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和转变。

12、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点有:(1)思辨色彩的增强。新时期诗人不再满足对现实作一般的描摹和褒贬,而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剖析现实,他们思考时代、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显示出强烈的哲理性和抽象性。(2)抒情主体的恢复和强化。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诗人的抒情个性曾经受到压抑。新时期诗人的抒情个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使诗歌创作显得丰富多彩。

13、贺敬之建国后诗作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表现某种具体感受的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一是描绘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中国的十月》等。其诗通过鲜明有力的形象体现时代精神,把许多看来抽象的政治概念和口号独具匠心的形象化,达到感情与艺术形象的较好统一。同时诗作富于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情感充沛,想象丰富。诗歌主调高亢豪迈,激情奔放。此外,贺敬之在诗歌形式上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其诗既有民歌风味、古诗遗风,又明显接受了外国优秀诗歌的影响,主要采用“信天游”体、“楼梯式”和凸凹体。

14、①系列小说:由若干个中短篇组成,每个单篇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各篇又有某种联系,或是同一性格在几种不同环境下的同一表演,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或是无统一故事、统一人物,但有总体的构思,如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②新笔记小说:以叙事为主,行文简洁,貌似随笔,如孙犁的《芸斋小说》、汪曾祺的《故里三陈》。③口述实录小说:用现代化的采访工具,将被采访者的谈话,由叙述者整理加工后产生的小说,如张辛欣的《北京人》。④集束小说:由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短篇或微型小说所构成,由一个总的主题统领,每篇取一人、一事、一景即可。看似单薄,但各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通过彼此的映衬,能更深刻地表现共同的主题,如王蒙的《成语新编》。⑤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讲究趣味和结尾产意外效果,如冰心的《万般皆上品》。

15、新时期戏剧表现手法与形式的特点主要有:①加强同其他艺术门类的横向联系,突破了台词主宰一切的局限,出现了与电影、音乐、舞蹈、曲艺等兄弟艺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的渗透与融合。如《绕道而行》等、②突破了舞台的框框,启发、调动观众的积极参与意识,如《魔方》等。③把传统的写实手法与西方

现代派戏剧的荒诞、象征、夸张等抽象的写法一律拿来,为我所用,如《野人》等。这些转变都使新时期的戏剧异彩纷呈,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16、在十七年文学中,小说题材的选取通常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题材”被认为是关系到对社会生活本质反映的“真实”程度,也关系到“文学方向”确立的重要因素。因此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多数恪守着题材的分类边界,出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题材分类概念,主要有革命历史题材(如《红岩》、《红旗谱》等)、农村题材(如《三里湾》、《不能走那条路》等)、工业题材(如《百炼成钢》、《鹰之歌》等)、知识分子题材(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们夫妇之间》等)、军事题材(如《红日》、《保卫延安》等)等。这些题材概念都有它们特定的含义,强调的是这些领域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从作品的数量和艺术水平来看,此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小说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两大经典类型。

17、在70-80年代初期,一部分亲身经历文革的青年,怀着对社会、人生愤懑、怀疑、迷惘、伤感的复杂情感走向诗坛。因其诗意朦胧多义而被称为朦胧诗。它开始了对诗歌传统的超越性变革,打破了现实主义诗潮的单一格局,广泛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对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强烈冲击。朦胧诗的主要特色有:①诗人们厌恶文革中虚假的颂歌,不满于直白浅露的说明书式抒情方式,追求具有独立意识的抒情自我。②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忧患意识和反叛精神。③多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象征、通感、幻觉、变形等手法,追求意象的多层建构与抒情方式的多样化。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主题由单一化、明确性而变为不确定性或者具有丰富的包容性。诗的结构也由单一趋向复杂。

18、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以冷静的笔触描述了一场仇杀故事,以此来审视理性的脆弱和荒谬。与传统的故事讲法不同,余华设计了一个冷漠的叙述者,并借助这个叙述者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视角,这种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副世界图景与人的兽性的一面。小说中的叙述者特权的使用尽量降低,既不作过多的议论,也不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更不作价值评判。仿佛是从天外俯视世间的愚昧与凶残。他好像一部灵活的摄影机,不断变换视点,通过变换将各个片断组接起来,展示出仇杀的血淋淋的过程。这种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有着深刻的观念上的策略。正是借助于这种简略,而不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叙述、评价、合理化,将世界与人性的黑暗的另一面演示出来。叙述上仅仅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简单的感觉与直接的生理反应,正是有意识地将之描写为失去理智的物种。余华借用这种叙事策略完成了对文明对野蛮的让步、暴力深入人心的象喻。

五、论述题

1、方方的中篇小说《风景》是新写实小说开山之作之一,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具有种令人震憾的探索精神。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以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使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而由死者的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是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无比艰辛和凄惶。作品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的意义得以显现。除二哥和七哥之外,这个家庭其余的成员全都疲于应付生存现状的种种沉重压力,他们自然地认可了命运的安排,只是在既定的境遇中实现自己卑微的欲求。但无论是对哪种生存方式,作者在小说中都没有显露出明显的观念评判倾向。它以纯客观的叙述来实录凡俗人生中的种种本相,以及揭示出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在一定意义上,《风景》开拓出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这种开拓性的写作改变了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促使人们重新回到更根本的现实探求中。小说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同时,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倾近于自然主义,这种对现实还原的方式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 (需结合《风景》的具体文本展开论述)

2、《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一篇以短篇形式来描写战争的小说,其清淡、精致、优美的特色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以此表现战争中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和人性美、人情美。短小精致的结构与细腻独特的视角浑然一体,体现出茹志鹃特有的明朗秀丽的艺术风格,它主要表现在:①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百合花》取材于战争生活但不写战争场面,战争的枪林弹雨只为了烘托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诗意化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也有意识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写成英雄人物,而是塑造成平凡的常人。②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的彼此呼应,十分鲜明地描画出他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以及热爱大自然的优美情趣。他从新媳妇手里接过被子便慌慌张张走出而衣服被挂破的细节,不仅写出了人物的音容举止,含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且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③女性视角的叙事方式。小说中穿针引线的叙事人“我”便是一个女性,具有强烈的性别意识。以“我”和新媳妇与小通讯员的交流,表现出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并反衬出小通讯员的腼腆淳朴。小通讯员牺牲后,我对他的感想也暗示了新媳妇的内心世界。④运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创造诗的气氛。小说中小通讯员所借的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最后盖在了他身上,显示出作者对战争中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颂。整篇作品风格清新、俊逸,于清新中见诗情,于俊逸中寓隽永。 (需结合《百合花》的具体文本展开论述)

3、汪曾祺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民间文学修养,尤重《世说新语》、宋人笔记、桐城散文,又师承沈从文,其小说创作开了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小说散文化特征主要有:1)首先在于重气氛。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生动描绘。他尤其看重风俗描绘,他“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风俗自然地流露出一个民族的天性,他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凡是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作者从来不吝啬笔墨,大笔挥洒;与人无关的风俗,尽管尽善尽美,也毅然割舍,惜墨如金。既重视风俗又选择性地运用风俗。2)其次,作品要有气氛,还须有能够造出气氛的语言。他的小说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另人读来韵味悠长。语言和人物贴近,这是他用语言造气氛的妙诀。3)结构散漫、随便,看似信马由缰,了无拘束,实则于平实中见奇曲,于和谐中见丰富。散漫之中,流转自如,不留人工痕迹。他的作品近似随笔,想怎么些就怎么些,随物赋形,姿态横生,如《桥边小说三篇》、《大淖记事》等。

(需结合汪曾祺小说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

4、林白是90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从8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小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和《子弹穿过苹果》确立了她此后的叙述风格和女性主题。她的小说大多以诗化和抒情化的笔调,通过一个个认同感极强的女性叙述人之口,描述孤立于平庸、杂乱的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完美的女性形象与男性中心的社会处境之间的对比和悲剧性冲突,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情绪化风格。其女性文学的主要特征有:①充溢着对童年生活、对南方边陲的回忆与眷恋,富于浓郁的地域地彩。“沙街”是代表其童年居住地的特定地名,也是林白小说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景之一。它展现的不仅是南方热带小镇的自然风景,更是由深邃的丛林、幽暗的天井、弯曲的河流、厚厚的青苔、潮湿的空气等织就的神奇、诡秘的故事氛围。小说中最迷人的女性也多是沙街上的女人。②“女人的故事”是林白永远的兴趣所在,这也意味着她对女性生存状态和心理长久的关注与思索。她的写作几乎都是围绕着女性的种种隐私、种种秘而不宣的情感和私人经验而展开的,成为一种“个人化写作”。事实上,也很少有人能像林白那样把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揭示得那样彻底、深刻、微妙,因而她被称为当今女作家中最直接插入女性意识深处的人。③尖锐的性别对立。两性之间在林白的小说里是一场“性别之战”,而败北者总是女性。相反,她将女性之间的关系却描述得十分温馨和谐。林白对女性美的发现独到而绝妙。美的展示与美的损害在她的小说中占有同样的分量,并以此来体现女性永恒的悲剧。 (需结合林白女性文学的具体文本展开论述)

5、老舍的《茶馆》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是建国后的优秀剧作之一。它通过北京一家裕泰茶馆近五十年的变迁和出没于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变化,反映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等三个历史时期的朝廷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从侧面描写了中国人民的逐渐觉醒、奋起抗争的过程,揭示了“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的深刻主题。表现了作者对新中国的热切向往。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茶馆》的人物描写:《茶馆》中人物众多,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无关紧要的人物三类,各个角色都做着自己的事,说着自己的话,相互之间没有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但都与时代发生了某种联系。

②《茶馆》的结构:属于“冰糖葫芦式”结构。它突破了“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统戏剧结构,在剧作中,既没有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只有许多矛盾的接触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许多离奇的小故事;也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只有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速写。

③《茶馆》的语言特色:简炼、生动、幽默、富于个性化。老舍善于用可笑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让人们在笑声中否定、批判可笑、丑陋、可鄙的事,揭露社会的黑暗。 (所有要点均要求结合作品内容具体论述。)

6、高行健剧作的发轫之作《绝对信号》写的是知识青年黑子为金钱所诱惑,在车匪的胁迫下走上犯罪的道路,最后重新做人的故事,但这个老故事却被赋予了十分新鲜的戏剧形式。剧本将人物安排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守车里,由外部冲突所触动,错落有致地出现了现实、梦幻、想象、回忆等种种场面,人物各自打开心扉,袒露隐情,由此产生心灵的撞击和交锋,把真善美和假恶丑摆在观众面前听凭思考、选择。尤其是作者不时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成视觉形象,“内心的话”不用“画外音”而由人物自己说出,使观众如置身于人物的内心深处,收到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这种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相结合的形式,既具有传统话剧讲究冲突和悬念的特点,又吸收了表现主义戏剧的手法而成为一种新型的心理剧。同时还发挥了我国民族戏曲艺术注重运用舞台假定性叙事抒情的审美特征,使剧本在大跨度的时空里展现出丰富多变的生活容量。剧作在形式与技巧创新的层面上为中国当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向度,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兴起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t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