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更新时间:2023-07-24 09:30: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DV摄像教程 DV摄像教程第一章 摄像机拍摄技巧入门

拿稳摄影机最好是用两只手来把持摄影机,这绝对比单手要稳,或利 用身边可支撑的物品或准备摄影机脚架,无论如何就是尽 量减轻画面的晃动,最忌讳边走边拍的方式,这也是最多 人犯的毛病。这种拍摄方式是针对特殊情况下才运用的, 千万记住画面的稳定是动态摄影的第一要件。

固定镜头简单的说就是镜头对准目标后,做固定点的拍摄,而不做镜头的推 近拉远动作或上下左右的扫摄.平常拍摄时以固定镜头为主,不需要 做太多变焦动作,以免影响画面稳定性.简单的说,就是拍摄全景时 摄影机靠后一点,想拍其中某一部份时,摄影机就往前靠一点,位置 的变换如侧面,高处,低处等不同的位置,其呈现的效果也就不同, 画面也会更丰富,如果因为场地的因素无法靠近,当然也可以用变焦 镜头将画面调整到你想要的大小。但是切记不要固定站在一个定点上, 利用变焦镜头推近拉远的不停拍摄 .

手动功能的运用手动亮度调整功能拍摄逆光及夜景时,如果以全自动模式拍摄,前者必定是主体或人物全黑则背景光亮,后者 却是黑暗中灯光一片模糊 .针对以上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逆光时按下逆光补正功能键, 如果没有这个功能,那就将全自动模式切换到手动模式,找到亮度调整键进行画面亮度的调 整,逆光时将亮度调亮,夜景时则调暗,一般都会将数据以数字或图型显示在观景器上或是 液晶萤幕上,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看着观景器或是液晶屏幕上的画面调整到适当的亮度。

手动焦距调整功能平常一般的拍摄情况,大都是采用自动对焦,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隔着铁丝网,玻璃,与目 标之间有人物移动等。往往会让画面焦距一下清楚一下模糊,因为自动对焦的情形下摄影机 依据前方物体反射回来的讯号判断距离然后调整焦距,所以才会发生上述的情形,所以只要 将自动对焦切到手动,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由于各厂牌显示及调整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参 照说明书),焦距就不会变来变去了。

摄影机动态拍摄的技巧碰到一个画面无法将景物的全景拍摄进来,这时候大 家一定是将摄影机由右到左或是左到右的扫摄但是有许 多人在做这个动作时,画面常常摇来摇去或是忽快忽慢, 总之看起来非常不顺畅。 正确的做法是以腰部为分界点,下半身不动上半身移 动。就像你要过马路时左右观望是否有来车,只有头在 左右转动肩膀以下是不动的道理。

DV摄像教程 DV摄像教程第二章 摄像的第一要素

画面的稳定是摄像机摄像的第一要素。保持画面的稳

定是摄像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不管是推、 拉、摇、移、俯、仰、变焦等拍摄,总是要围绕着怎 样维持画面的稳定展开工作。而影响画面稳定的主要 因素来自于拍摄者的持机稳定。掌握正确的持机方法 是每个摄像者必备的基本功,有了过硬的基本功才能 在拍摄时操作的得心应手,拍摄出高水平的影像作品 来。

手持摄像机拍摄对姿势的要求站立拍摄

双手紧紧地托住摄像机,肩膀要放松,右肘紧靠体侧,将摄像机抬 到比胸部稍微高一点的位置。左手托住摄录像机,帮助稳住摄录 机,采用舒适又稳定的姿势,确保摄录机稳定不动。双腿要自然 分立,约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向外分开,站稳,保持身体平衡。跪姿拍摄

左膝着地,右肘顶在右腿膝盖部位,左手同样要扶住摄录机,可以 获得最佳的稳定性。在拍摄现场也可以就地取材,借助桌子、椅 子、树干、墙壁等等固定物来支撑、稳定身体和机器。姿势正确 不但有利于操纵机器,也可避免因长时间拍摄而过累。

脚架的使用 保持持机的稳定最好的方法是利用摄录像机三脚架,用带云台的三脚 架来支撑摄像机效果最好,不但会有效的防止机器的抖动,保持画面的 清晰稳定、无重影,而且在上下移摄与左右摇摄时也会运行平滑、过度 自然。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利用控制摄像机的遥控器和控制云台 的遥控器来完成拍摄的全部过程。 在固定场合长时间拍摄一定要使用三脚架,不然那将是个苦差事,把你 累趴了也不会拍出好的带子来。 三脚架一定要选用坚固的,把它放在稳固、平坦的表面上,尽量远离地 震源(如有汽车跑的公路、振动的机械)。如果有风,可以在三角架上 加佩重物以加大三脚架的稳定性,比如背包、石块等。 支撑摄像机的常用设备还有独脚架、胸架等,它们更简单、轻巧、携带 方便,山上、石上都可以用,对那些经常出去拍摄的人士来说那可是一 个好东东。

眼睛的取景方式 许多人受摄影的影响,在拍摄时只睁右眼以取 景,这样的取景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摄影与摄 像不同,摄影抓住的只是瞬间,而摄像我们应 采用双眼扫描的方式,用右眼紧贴在寻像器的 目镜护眼罩上取景的同时,左眼负责纵观全局, 留意拍摄目标的动向及周围所发生的一切,随 时调整拍摄方式,避免因为一些小小的意外而 毁了自己的作品,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专一” 而漏掉了周围其他精彩的镜头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图像稳定功能 在手持机器拍摄时打开此功能,这样会有助于改善其图像的不稳定。 广角镜头 在拍摄时要多多运用广角镜头,将变焦镜头调到广角(W)的位

置 进行拍摄。如果将镜头调到最大倍数的变焦位置(T)时,只要 稍微有一点颤抖都会使镜头产生相当大的晃动,为此需要特别留 意。在拍摄过程中需要按动某些功能键或手动变焦时,不要用力 过猛,以免牵动镜头引起晃动。 总之一句话,稳定高于一切,凡是有利于图像稳定的东西一定要持, 正确的持机方式就是好的摄像作品的开始。

DV摄像教程 DV摄像教程第三章 拍摄画面的构图

一幅完美的构图,起码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1. 画面整洁、流畅,避免杂乱的背景。 2. 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 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

保持画面的构图平衡 在每次按下录像键之前,我们都要环视四周的环境, 看看取景器中被拍摄的画面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这就 是在构图。摄像的构图规则跟静态摄影的构图规则十 分类似,不但要注意主角的位置,而且还要研究整个 画面的配置,保持画面的平衡性和画面中各物体要素 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整构图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及大 小,并确定各自在画面中的布局地位。

摄像构图的一般规则 在拍摄前保持摄录机处于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 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 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 持平衡。 要尽可能接近目标,这样才会保证不会有不相关的背 景出现在画面上,但你也必须在主角四周预留一些空 间.以防主角突然移动。 要保证摄录像机与被拍摄的主角人物之间不会有人或 有其他物体在移动。不要让一些不相干的人物一半在 画面中,一半在画面外。

“三分之一”的构图原则 三分之一” 三分之一 摄像实践表明,让重要的景物或人物正好位于画面 1/3处;而不是在正中央,这样的画面比较符合人的视 觉审美习惯,甚至比主角在正中央的画面要有美感得 多。一个完整画面被两根垂直和两根水平方向上的线 都分成九等份,其中垂直线与水平线交会的4个点, 这就是画面中最能讨好视觉的部分,可以把这个位置 作为主体最重要的部分的中心。 人物位于画面中的三分之一处,面部正好处在左上角 的两线的交点上,是符合“三分之一”构图原则的。 并且背景也不杂乱,人物形象被很好的突出出来。

人物的摄像构图 当主角看的方向或行走的方向不与画面垂直时,他们 面对或前进方向的前面要留下的空间;“前视空间”, 多过他们后面的空间;“多余空间”,应该将“多余 空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拍摄人物时,不要给所拍的人物头顶留太多的空间。 否则就会造成构图不平衡缺乏美感。如果画面中人物 身高不及

画面的三分之一,观众就得集中目力仔细辨 认,时间稍长就会感到乏味。记得应该把人物眼睛维 持在画面上方1/3的高度,如果面孔在这个高度以下, 这个人看起来好像掉落在电视屏幕里。

“裁身点 ” 裁身点 拍摄画面一般有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表现手法。 如果你以远景拍摄,人的全身都会出现在画面上。如 果你以中景、近景、特写手法去拍摄,这样就需要把 被拍摄者的身体从下往上依次递增的从画面上裁掉一 部分。那么请注意不要把人的膝盖、腰部和颈部作为 裁身点,在这三点上裁出来的画面让人看起来是很别 扭的。除非你进行的是脸部或身体某部位的特写,最 好的裁身点应是腋下、腰部下面一点,膝盖上去一点。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摄像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 忌面面俱到、淡化主题。 拍摄录像片应该多采用近景乃至特写镜头,把主角突出出来,人物丰富的表情 才会清晰可见。 忌死搬硬套、教条主义。 摄像也是一种艺术创作,而艺术是有规则但更无规则的。所谓的构图规则,只 是摄像创作的基础套餐,并不能代表一切。就像画画一样,好的作品是脱胎于 规则但不拘泥于规则的。摄像构图的最后一条规则就是要打破一切常规、打破 一切束缚、反对一切戒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同时还要注意:运动中的物体不管多小都比静止的物体容易吸引眼睛的注意力,因 此,注意不要让不必要的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运动中的物体出现在画面背景上。 此外,一些抢眼的色彩也要注意,特别是红色、鲜黄色和深蓝色尤其会吸引眼 睛的注意,画面中要避免出现跟主角没有关系但却会抢眼的色彩。

DV摄像教程 DV摄像教程第四章 拍摄角度技巧

不同的角度拍摄出不同的内涵 在大多数情况下,拍摄录影带要以平摄为主。 但是一部片子全篇一律地使用平摄,就会使观 看的人感到平淡乏味。偶尔变换一下拍摄的角 度,就会使影片增色不少。 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平摄(水平方向拍 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 摄)、仰摄(由下往上拍摄)、俯摄(由上往 下拍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