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0-09 17: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世界农业经济学

绪论

1、广义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这里的“世界”是一个自然、地理的概念。

2、狭义世界农业经济:是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界、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3、 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 4、 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 5、 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6、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 7、相关节日:

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日:7月11日 国际牛奶日:6月1日 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 世界森林日:3月21日 世界水日:3月22日 地球日:4月22日

8、 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第一章: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

1、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 (1)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2)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 (3)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2、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各国和世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 (2)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

(5)战后的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 (6)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7)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

(8)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并不一致。 思考:同期一般孰高孰低?原因何在?

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大于农业产值份额。 原因: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思考其他的原因)

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

(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恩格尔定律) (2)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份额的下降不应是农业萎缩和衰退的结果,或者说,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农业份额下降应以农业的增长为前提。

4、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 5、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技术) (2)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 (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劳动者素质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及手段现代化)

6 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战后农业生产增长途径,主要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特别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7、战后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 (1)农业危机的发生情况 1873年第一次农业危机

1921年爆发的第二次农业危机 1948年爆发第三次农业危机 (2)农业中市场失灵的原因 ①农业的外部性

外部性: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受益者无需支付相应的报酬,或者他人受到损害而受害者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②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③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④信息的不完全和非对称性 ⑤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结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存在着缺陷,为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

(3)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①经济杠杆:价格杠杆、财政杠杆、信贷杠杆 ②法律手段 ③行政手段 8、名词解释

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即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交换为目的。

农业社会化:是指农业生产由孤立的、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农业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日益越出国家的疆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一个整体,每个国家的农业都成为这个整体中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过程。

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的调节

9 战后农业的非农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一阶段:农业与家庭工业和手工工业的原始结合阶段; 第二阶段:城乡背离的单一农业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以农村分业分工为特点综合发展阶段。 60年代前农村人口向非农转化即农村——城市 60年代后农村内部转化和农村——城市

第二章 世界农村人口及其非农化

1、相关概念

农村人口: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包括在农村劳动和居住的人口,以及在城市工作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农村人口非农化(静态涵义):农村人口总数中非农人口占较大比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的状况 农村人口非农化(动态涵义):指农村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变化过程。

2、影响非农化的因素: (1)生产方式 (主导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 (2)人口增殖率 (3)城乡划分的标准

在相同的时间尺度上,城市人口下限上移,人口城市化水平就会下降,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水平则会提高。 不管各国的具体国情如何,最终都有将展示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农村人口经过一段时间下降之后,将大体稳定在某一水平,有些农村人口减少过多的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可能回升

3、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1)农村中非农业人口比重迅速增加

(2)农业人口中兼业者所占比重逐渐提高

4、兼业化

(1)农民的兼业化:是指农民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从事非农产业的趋势

(2)兼业的划分:

? 美国以农场主本人在农场外务工的时间分为:1—99天、100—199天、200

天以上进行分类

? 德国是以农场主夫妻二人的收入来源作为兼业农户的标志,把农户分为三

类,即: ①全业农户是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90%以上; ②主业农户是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50—90%以上; ③兼业农户是有一个劳动力务农,农业收入占到该户收入的50%以下

? 日本是把农场主和他的全体家庭成员,按农户的收入来源组成分为: ①专业

农户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75%以上的农户; ②第一种兼业农户(Ⅰ兼业)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50—75%以上的农户; ③第二种兼业农户(Ⅱ兼业)是农业收入占家庭全部收入的50%以下的农户。

(3)兼业化的原因; ① 农业劳动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 ② 农民农外就业机会的增多 ; ③ 农民在非农产业找到工作后,仍保持自己的土地,不放弃经营农业。

(4)兼业化利弊分析

利:调剂劳动力余缺,农户增收,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发展等。 弊:(不同兼业化水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

农户专业农户规模难以扩大,商品率低,农业微观与宏观效益的不一致等。

5、发达国家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的主要策略: (1)增加农业投资,不断更新农业技术:

①免税和津贴方式对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帮助; ②对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的大力资助; ④ 发展农业科教事业的资助; ⑤ 农业发放中长期优惠贷款; ⑥ 对农产品实施价格保护

(2)鼓励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 (3)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①过鼓励农村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使落后地区工商业繁荣,并使居民留在农村就业; ②使城市工业向农村地区扩散; ③促进开发区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 ④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

6、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及非农人口变化特点:

①各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和现实状况差异大; ②农村人口的变动方向不一致。

7、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城乡差别普遍扩大,以及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居高不下。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口增殖太快

2、轻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3、工业布局与工业技术的选择

第三章 世界农产品贸易及保护政策

1、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由: A、从社会政治角度:

(1)农业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政府政策中的特殊地位; (2)许多国家为维护农业利益集团的利益;

(3)人和土地之间具有历史性的和深刻的文化渊源的依赖关系 B、从经济角度:

(1)农产品贸易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 (2)农业的本质决定了其比较利益低; (3)由于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的驱动 2、世界农业贸易保护的发展:

(1)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走向自由化的开放政策

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 ;1860年英法签定《科布登条约》(英法通商条约)在历史上以自由贸易条约著称。

(2)1860——20世纪初→从自由贸易向保护贸易过渡

1879年德国俾斯麦关税法案; 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 1892年法国梅里莱关税法案

(3)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欧美完全从自由贸易向普遍实行农业边境保护和国内保护时期

(4)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80年代→各国试图向适度保护和有限制的自由化转变。 特点:(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①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受战争、经济危机影响较大;

②产业革命与新技术的运用也促使各个国家政府对农业与贸易保护支持作出不同的选择;

③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往往是国内农业利益集团与其他利益集团斗争的产物; ④贸易保护政策以关税壁垒为主要特征

3、乌拉圭回合谈判与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浪潮:

(1)农产品市场准入(削减关税、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市场准入) ①关税削减基期 ②关税削减幅度 ③非关税措施的关税化 ④成员方最低市场准入 ⑤成员方现行市场准入 特殊保障条款

(2)出口补贴的减让 :削减基期 (3)综合扶持措施(国内支持)减让

(农业协议把国内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会引起贸易扭曲,免于削减承诺的措施,称“绿箱”政策;另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要求各国作削减和约束承诺,叫“黄箱”政策,“黄箱”中有一类措施不需削减,被称为“蓝箱”政策 “黄箱”政策包括下述范围: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本来应属于“黄箱政策”的一些补贴,如果与农产品限产计划有关的(如休耕补贴等)可纳入“蓝箱政策”) (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条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u9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