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09学年高一月考 - 6

更新时间:2024-05-16 15: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福建省厦门六中09学年高一月考

语 文

(满分:150;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词语。(8分)

①bèi 懒 ②寒xuān ③chì 造 ④崔wéi ⑤niù 他不过 ⑥炮luò ⑦青zhǒng ⑧飞tuān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任选一题作答:4分)

⑴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 ”;杜甫,唐代 主义诗人,其作品被称为“ ”,世人称他为“ ”。

⑵小说的基本要素是情节、 、 ,其核心是

。《老人与海》塑造的古巴老渔夫 (人名)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 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 ⑵千载琵琶作胡语, 。

⑶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⑷ 曲终收拨当心画, 。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

⑴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 .⑵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省 .⑶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 ..⑷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偏僻 ..⑸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 .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 .⑻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便宜 ..

二、课内阅读(22分)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1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打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1)作者认为“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莫过于祥林嫂了,这个“改变之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2)作者写竹竿“下端开了裂”的意图何在? (3分)

(3)祥林嫂为何向我打听人死之后有无灵魂? (4分)

6.阅读下面的《琵琶行》选段,按要求答题。(6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全诗的开头两句仅14个字,却容量很大。你认为,这两句有哪些表达作用?(3分) (2)“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3分)

7、简答。(任选1小题,8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2)请简述《红楼梦》中与王熙凤有关的一个情节。 我选的是第 题

答:

三、课外阅读(21分)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①两首诗从内容上看,都属于 诗。(2分)

②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这两首诗写到的共同的意象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不同的寓意?(4分) 9.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9分)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 ..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⑶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1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将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分)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⑴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⑵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哀溺》)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 四.文学作品阅读(15分)

1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法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⑴、第一自然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7分)

① ② ③

⑵、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

⑶、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五.语言表达与应用(4分)

12.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的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对联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六、作文(60分) 13.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常言道:谎话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又常言道: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可《红楼梦》里有句名言“假作真时真亦假”,有个成语马上附和“以假乱真”。有不少文人把坚持“说真话”作为一生的追求,有人挺身揭示真相留给世人诸多感慨,也有人用“真实的谎言”演绎出感天动地的故事……生活中的真真假假啊,其实很难一言以蔽之!

读了上面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联系实际,自定立意,以《真假之辨》为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①惫 ②暄 ③敕 ④嵬 ⑤拗 ⑥烙 ⑦冢 ⑧湍 2.⑴诗仙 现实 诗史 诗圣

⑵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 桑地亚哥

3A.⑴塞上风云接地阴 孤舟一系故园心 (2)分明怨恨曲中论 ⑶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⑷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⑸不尽长江滚滚来

4.⑴通“非”,不是。(2)曾经 (3)随随便便 (4)偏激,不端正

⑸ 因:于是 为:创作 ⑹使动用法,使……凋谢⑺忽然,一下子 ⑻这里是方便的意思 5.(1)①外貌变化 ②精神麻木 ③物质生活上一贫如洗,沦为乞丐。 (2)表明祥林嫂沦为乞丐的时间之长和处境之差。

(3)信奉迷信,捐门槛之后景况未变,心存疑惑,但对死后被锯成两半充满恐惧,又希望其无,因此向我打听。 6.(1)首句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送客)、时间(夜晚)一一做了概括介绍。第二句作环境的渲染,“暗夜”“枫叶荻花”的冷色调与“瑟瑟”的秋声烘托出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寓情于景,传达出了秋夜送客的凄凉落寞之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无边夜色中,茫茫江水浸着一轮动荡的模糊的月影,烘托出了送客不能尽兴的怅惘的心境, 这也是作者出官、政治上不得志的心境的反映。

7、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3分)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把脂粉钗环抓过来。贾政大怒,说“将来—‘定是个酒色之徒。”(2分)

8. (1)送别诗(2)水。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9.(共9分)

⑴、D(期:约定。)(3分)

⑵、C(A,而,连词,表并列;B,之,结构助词,的;D,以,介词,因为。C,其,前句代词,他、他们,后句表反问语气,翻译成“难道”。)(3分)

⑶、B(原文是说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称道。)(3分)

10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2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2分)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11.(共15分) ⑴(7分)

①比喻诗歌衰老、朽蚀、失去生命(或变得灰暗腐朽,或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深入人心,感动读者,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③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⑵(4分)意思是说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⑶(4分)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深厚的意义 。 12.调序后的对联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下面是“纵目”所见,若理解为目的性的,即为了“纵目”去“登阁”显然是不合理的;从平仄上看“览胜”“抒怀”不能颠倒,因为 “纵”(仄声)对 “抒”(平声)可,若对 “览”(仄声)则不可;“鸢飞”“鱼跃”主谓式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做相应调整,改为“水清”“木华”,若改为“木华”“水清”亦可。每改对一处得2分。)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城和鄄城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庞涓奉事魏国以后,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知道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秘密地把孙膑找来。孙膑到来,庞涓害怕他比自己贤能,忌恨他,就假借罪名动用刑法砍掉他两只脚,并且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地会见了齐使。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赏识他而且还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过了十三年,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王派田忌率领军队前去救援,径直进军大梁。魏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率师撤离韩国回魏,而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有胆小怯懦的名声,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有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命令军队进入魏境先砌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砌五万人做饭的灶,第三天砌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追逐齐军行军三日,特别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才三天,开小差的就超过了半数啊!”于是放弃了他的步兵,只和他轻装精税的部队,日夜兼程地追击齐军。

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到傍晚可以赶到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适合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剥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庞涓当晚果然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上边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不能接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后世社会上流传着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社会上的人称赞军旅战法,都提到《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关于这两部书的评价,社会上有很多,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俗话说:“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孙膑用计策对付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预先避免刖足的酷刑。……可叹啊!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t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