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3-10-30 18: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现代文学史2 绪 论 “绪论”部分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 什么是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当代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成就。

一、何谓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的文学。

1、“当代文学”所涉及的,主要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中国大陆文学”,同时期的台港澳等地区文学一般在另外的文学史中述及。 相关材料链接: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

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期,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

2、“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并不一定科学与合理。长期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力图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求另外的概念和分期方法。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属于“20世纪文学”范畴,应将它们进行较为整体的、综合的、历史的观照与描述,而不应将它们切割开来。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名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提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概念,并打破原有的文学研究格局,把“近代”、“现代”、“当代”这三个原本互相隔绝的研究领域连成一体。

80年代末,王晓明等人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主张。

在“重写文学史”主张的影响下,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以“20世纪文学”为主题的学术著作和文学史著作。

二、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形成产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条件,当代文学也不例外,它不是凭空形成产生的: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条件。中国现代文学是当代文学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孕育形成的母体。(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准备了作家队伍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建国以后,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此外,当代文学的形成产生与发展,还离不开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的滋养和对外国文学长处的学习借鉴。

三、当代文学的分期

二分法:1、走向体制化的文学时代(1949-1976) 2、走向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977-)

三分法:1、“十七年”文学(1949-1965) 2、“文革”文学(1966—1976) 3、“新时期”文学(1976- )

四分法:1949-1956:开拓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 1957-1965: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学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977-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学相关材料链接:

四、当代文学的成就

1、题材内容不断扩大,无限广阔 2、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姿多彩 3、表现形式与手法日益多样化

4、形成了一支层次丰富、老中青结合的作家队伍 由现代时期跨越而来的文坛老将 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作家

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代作家 6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作家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一、 文学的转折与文艺队伍重组

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49、9、21)

(一)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7月19日

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

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 文代会后不久创办了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刊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 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

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

确立了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也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实质上是解放区文学统一国统区进步文学, 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经验推广到全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

忽视了国统区进步文艺的价值和文艺运动经验的总结和介绍。 文艺队伍“和而不同”,具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倾向,为后米来的文艺斗争留下了后患。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把抓好的作品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学的新任务;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判原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中国作家协会:

1949年7月23日,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上,中华文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独立编制,被定为正部级单位。中国作协的行政经费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拨发,作家的工资和活动经费则由财政部拨发。这就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国家的专业作家制度,作家的生活和写作进入了当代社会行政体制。 文学的转折

1、多元文学生态转型为一元文学生态

文学成为主流政治思想的文学表达,题材表现“工农兵”生活,审美趣味以“工农兵”为诉求对象,力求通俗。

个案举例: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明令禁止,定位于市场、满足市民趣味的拥有最多读者的文学类型被迫消失。其中一个品种武侠小说只有转移到香港,以港台新派武侠小说的面目出现。

2、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的“规范”

4、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被纳入到了党的组织活动中) 作家的重组

一部分作家创作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一部分作家进行自我调节,但思想进步了,艺术上却退步了; 许多作家被政治运动强行抛离出文学创作的轨道

钱钟书、沈从文放弃写作,穆旦、郑敏等明显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作家诗人的作品难以发表,张爱玲转移香港,张恨水、还珠楼主因为被定位为旧文学,其文学创作无以为继。

取而代之的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成为主流作家。

洪子诚: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的主要活动区域,大都集中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地理”上的这一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的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文人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注意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史》31页)

简而言之,作家出身从长江三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 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0)

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1962-1965)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年)

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因受人

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从此武训声名大振。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陶行知赞扬武训兴办“义学”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梁启超的评价

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 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教育能否普及兴盛是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武训办学的实质是让学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敞开,这是一次把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伟大尝试。

电影《武训传》的缘起

1944年,陶行知送给著名导演孙瑜一本《武训先生画传》,希望他有机会能把武训一生历尽艰辛创办义学的事迹拍成电影。孙瑜看了以后深受感动,初步确定了拍摄《武训传》的计划,并决定电影中的武训将由当时的电影明星赵丹来扮演。 最初评价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根据孙瑜先生的回忆,“观众反应极为强烈,可算是好评如潮,口碑载道 ”。当时,影片还在中南海专门放映给中央首长看,看完后,反应良好,获得不少掌声。朱德与孙瑜握手,称赞电影“很有教育意义”。影片公映后观众和知识界对《武训传》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毛泽东的社论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三个方面的批判:认为《武训传》宣扬了历史唯心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认为《武训传》美化了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认为作品不恰当地贬低了农民革命的作用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

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武训历史调查记》

人民日报社和文化部组织了一个武训历史调查组。调查组由周扬负责,主要成员由袁水拍、钟惦棐和江青等十三人组成。深入堂邑、临清、馆陶等县、镇、区、村这些当年武训生活过的地方,访问了大量当地各阶层的民众,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完成了《武训历史调查记》。《武训历史调查记》的结论是:武训是一个以“兴学”为手段,被当时反动政府赋予特权而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武训传》批判的影响

开权力介入文学批评的先河,文学被政治粗暴干涉。在《武训传》大批判中所运用的手法,被大量复制到后来的各种运动中。可以从1957年反右运动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看到《武训传》批判的影子。唯一不同的是,《武训传》批判中,看到的只是口诛笔伐。但在后来运动中,口诛笔伐再加上人身迫害成为主要的手段。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年) 《红楼梦研究》简介 索隐派:着眼于影射(“旧红学”) 蔡元培《石头记索引》 考证派:着眼于实证(“新红学”) 胡 适《红楼梦考证》 俞平伯《红楼梦辨》(1923》 《〈红楼梦〉研究》(1952) 《〈红楼梦〉简论》(1953) 一九五二年九月,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与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是“五四”运动时崛起的新红学的奠基作,它们打破了旧红学索隐派主宰红学的局面,使红学在学术之林中获得立足之地。

李希凡、蓝翎著文批评《红楼梦研究》:认为俞平伯的研究抹煞了《红楼梦》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是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 毛泽东的介入

毛泽东于1954年10月16日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其他有关同志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指出两个“小人物”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是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

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

驳俞平伯的两篇文章附上,请一阅。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作者是两个青年团员。他们起初写信给《文艺报》请问可不可以批评俞平伯,被置之不理。他们不得已写信给他们的母校——山东大学的老师,获得了支持,并在该校刊物《文史哲》上登出了他们的文章驳《红楼梦简论》。

问题又回到北京,有人要求将此文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以期引起争论,展开批评,又被某些人以种种理由(主要是“小人物的文章”,“党报不是自由辩论的场所”)给以反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ti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