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抓研训 夯实课改促发展

更新时间:2023-12-07 02: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立足校本抓研训 夯实课改促发展 ——浅谈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

魏录红

2007年5月

立足校本抓研训 夯实课改促发展 ——浅谈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应对传统教育弊端而诞生的一场全新的变革,是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成改与否,关系到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深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深刻性。

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明确:

▲ 发展的主体是多元的。

最终目标:促进每位学生有创新全面发展,特别是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应成为课程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促进

学生的发展

实现最终目标的前提、保证、关键:

1、教师专业素质要提高——促进教师的

发展

2、家长素质要提高——促进家长的发

课改带来的相应效益:

学校办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

树立“四个主体”同时发展的新课改育人思路(教师、学生、家长、学校)。

▲需要一种新的方法系统来支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以此促进四个主体发展)——校本研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教育部多次强调课程要回归于校,要以校为本。校本研训作为新课程改革回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教育部认为是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策略和关键环节,是解决课程实施问题的基本途径。它适应了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由教学型教师成长为教学研究型教师。校本课程的研发,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臵,使教师由传统的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的角色转化,教师素质要提高,必须依赖校本研训的广泛深入开展来实现。

校本研训活动如火如荼,但不少教师对校本研训概念、方法等缺乏明确了解,对校本研训的组织与实施尚未能准确

把握存在些误区:

错误认为: 1、校本研训就是课题研究

2、校本研训就是教研组活动

3、校本研训就是备课 4、校本研训就是教师的研究

而新课程改革需要: 1、转变教学观念 2、综合型

教师

3、新的技能 4、新的教

学方式

5、新的教学策略

不仅要求教师对各种形态的课程和教材版本做出优化的选择和合理运用,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娴熟地事例运用现代各种媒体进行恰当的组织教学……教师应该如何应对诸多困难?新课程提出依靠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自主决策和反思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该如何获得呢?

校本研训的概念不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简单相加,有其自身的角色地位,比其二者的内涵更为深刻,更有操作价值。

1、校本研训的构成主体——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其中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发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

反思型教师 教师反思 (自我对话)

实践提供案例 校本研训 实践形成新案例 学习型教研组 学科型专家 教师互助 理论 专业引领 (相互对话) 修改案例 (理论与实践对话) 2、校本研训的研究对象——学校共性问题和教学实际问题。

学校共性问题包括: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和管理问题等。教学实际问题包括:教师教学中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教学中说不清楚的问题。

3、校本研训的研究过程——学校、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4、校本研训的研究目的——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办学品位的提高为终极目标。

以下校本研训“概念图”指出了如何整合校本研训的主要内容,对理解校本研训具有参考价值。

校本课程开发 作为 学生成长 供学生学习 校本研训 包括 校本研训 构成

校本研训 校本管理 学科课堂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实施 校本行动研究 供教师培训 形成 教学方案 包括内容 教学策划书 实施策略 学习资源 评价工具 促进 教学案例 用于 案例教学 个人研修 专业引领 讨论反思 教师发展 第一、从校本教学研究入手,以学科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通过行动研究,用“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两类成果联结“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培训”。

第二、使每一学科、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成为设计、实施、观察、评价、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让教师成为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者”。

第三、使每一学科、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成为教师提升经验、探索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个人知识),为断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

第四、使每一学科、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成为学科课程教学方案(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研制过程,经过不断循环改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方案资源库”和校本课程。

第五、使每一学科、每一单元的教学都成为教学案例的形成过程,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案例资源库”推动案例教学和校本培训,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学校。

从“概念图”可以看出要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校本研训是重要途径。它由四个方面内容构成: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管理对另外三者起着重要的支持、服务、引领作用。

学校要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必须要立足校本抓研训,通过有效的校本管理夯实课改促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下面以乌市第42小学为案例,谈谈学校如何立足校本抓研训,夯实课改促发展。

实践策略及具体措施:侧重五个大的方面

一、构建健全的校本研训机制。

(一)、健全机构组织

学校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互助组为主的课改领导小组。(形成健全的组织机构,机构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发挥,有了评价标准做指导,才能具体地生成管理的内容和要求。以利于课的整体调控和具体落实。)

(二)、树立新的研训理念。

1、以校为本的理念

2、研训一体,群体合作的理念 3、解决问题的理念 4、行动学习的理念

(三)、完善校本研训制度,构建新课程改革保障机制。

1、保障机制: ①建立分层负责的校本研训管理机制

②建立以学科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研训工作机制

③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机制 ④建立以规范的课题规划管理机制 ⑤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手段的校本

研训评价激励机制

2、完善制度: ①参与研训的人员的工作制度。

校长校本研训工作制度:明确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研训制度的第一责任人。重视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课改理念的认识,确保先进的办学理念,在组织落实上下功夫,在课改保障措施上下功夫。及时了解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对有效的创意和设想予以大力推广,总结各教研组的课改研讨情况和成果,保障课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教师校本研训工作制度:《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

②教务、科研、教研与培训相结合制度。

《教务工作制度》、《学校科研工作制度》、《学校教研工作制度》、《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及其之间的《协调制度》。既要保证学校的日常教务工作的开展,又要保证科研和教研的进行,还要保证教师培训的进行。教务工作、科研工作、教研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促进研训的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③学科教研组的研训工作制度和年级组的研训工作制度

明确教研组长职责,明确学科教研组和年级教研组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制定出详细工作任务,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④校本研训启动制度《教师研讯意见和建议征集制度》、

《教师研训反馈制度》《教师研训问卷调查制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⑤校本研训指导制度《校内学科带头人推荐选拔制度》《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聘任制度、工作制度、参与诊断与评价制度)

⑥校本研训交流制度:

a、日常学科研训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

b、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包括与教育专家对话制度、教学案例展示和评析制度、“课改讲坛”制度,对外互动交流制度,教学问题汇总制度。

C、校本研训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⑦校本研训服务制度:《教师教研专业支持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图书资料服务制度》、《网络信息平台制度》、《教研档案服务制度》、《经费支持制度》。

⑧校本研训激励制度:《教师校本研训评价制度》、《自我反思评价课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以上校本研训机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修订、使之逐步成为学校课改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分步分层开展校本研训,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一)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校本研训的规划和具体要求,使校本研训实施过程体现连续性、主题性。

1、校本研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有明确目标引导,必须在广泛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合本校实际,突出针对性、自主性、灵活性。要以教师教育教学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发展目标出发,全面规划校本研训目标。

2、从实际出发,确定校本研训主题。

校本研训的目标确定后,如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有机地拧成一股绳,并保持校本研训围绕一个个主题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开展校本研训的重要问题,是提高校本研训质量的关键。

就主题而言,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科研能力及教师学科教学的知识、实践能力等。如: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通识、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研究,学校的办学特色等主题培训,这些培训主题都使所有教师需要获得素质。教师在研训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个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过程,需要充分发挥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的作用,提炼出相应的研训主题,主题的确立及

开展切合教师内心需要。

3、避免校本研训活动缺乏主题性与连续性。

学校的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不能各走各的路,研究管研究,活动管活动、培训管培训不能犹如散沙,不能使研训活动缺乏主题性与连续性。

例如:如某学科教师的基本功较差,确定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为研训目标,基本功的内容,确定本学期重点抓如何备课,下学期又改为抓“如何上好课”,而备课这一主题演训,仅搞了一次研讨活动,一次教案设计竞赛,至于如何抓备课,从哪些方面入手,抓到什么程度,如何验收,都没有详细的实施步骤,是研训活动似蜻蜓点水未能触及实质。

(二)校本研训的实施过程还具有阶段性,应根据不同阶段分步实施研训。

以“乌市42小学研训”为例。

其总体工作思路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分步开展校本教研,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同时,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层提高,使每位教师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其校本教研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分步实施的:

第一阶段:校本研训的摸索阶段(2001年下半年——2003年初)

课改之初,面对大量新理念,教师们努力实践,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问题和困惑也不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成了校深入进行课改实验的难题。学校认真研究后,决定以课改年级组为龙头,摸索校本研训,并辐射到非课改年级。

第一步侧重点: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探索

多样化的研训方式实现校本活动规范化,长效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1、重视教研组长队伍建设,配强教研组内“领军人物”,力求建设高品位的学科教研组。

学校重新审定了教研组长职责,选配事业心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肯吃苦、肯奉献、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组内有威信的中青年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引导教研组内的教师在专业道德上可持续、有差异发展。

2、在继承传统优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行动研究、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新的内

涵,通过教师与自己、与同伴、与专家、与理论、与实践的5种对话,以差别推动进取,提高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性。

(1)坚持常规化教研活动,将集体备课与追踪教学问题有机融合。

(2)在本学科教研组坚持进行集体备课、教材试卷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实际需要出发,组织跨学科、跨年级组的研究活动,解决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通过搜集整理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记录-反思-重新设计-实施-解决过程,形成关注教学问题,主动研究问题的常规。也就是以教学问题为核心,开展研究。

研究过的问题:1、学科教学如何体现课改理念?

2、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

3、如何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起来? 4、传统教学的有效策略与课改理念如何有机

结合?

5、大班额教学如何面向全体? 6、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7、如何整合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开放式达

标?

(3) 阅读习惯,召开读书交流信息发布会。 学校采用以下策略引导开展自学交流:每人每年订阅一份教学杂志、报刊;每月填写阅读书目阅览卡;寒暑假写

读书心得;召开交流会进行信息发布传递课改信息。

(4)以课题实验为契机,积极参加各级研讨课,评优课及观摩活动,发挥典型示范的榜样作用。

(5)设立外出学习汇报制,召开专题经验总结会,促进信息及时交流。

(6)引导教师开展自我反思。引导教师形成经验+反思=成长的观念,开展课前、课后反思,既反思成功之处,又反思不足之处并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提倡教师以多种形式反思,如: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札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

(7)“热点课题探究”围绕教学问题进行课例研讨。就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展开探究,寻求合理解决方案。聚焦课堂,以新课程实施为研训的重点,首先要抓好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改革理论和政策,要突出系统培训的作用。

①对《课程标准》的再解读

课程标准的研训不是阶段性的、终结性的、一次性的,而是过程性的、生成性的、长期的。校本研训要从教育理念的转变并深入到课堂教学模式的示范上,使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师的理解和实施中不衰减、不走样。

②对“学习方式”的再认识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校本研训要引领教师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内涵,要特别注意的是:转变不是代替,倡导不是唯一。尤其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自我思考和小组讨论、教

师讲授和学生研究、合作学习中个体学习和组内分工、探究学习中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和阶段性”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③对“人文关怀”的再落实

新课程突出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校本研训要促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关注点做到泛化,注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

④对“教学设计”的再完善

通过校本研训,使教师明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设计或评价一节课。

一是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二是教学目标。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应为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三是教学程序。预设的教学程序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臵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并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

四是师生角色。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五是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

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主动、互动、灵动、触动、序动”。

六是设计方案。课堂设计方案内容全面,设计思路风格独特,课后反思深刻实际,改进措施明确具体。

(8)同伴互助,实施“青蓝工程”,建立“拜师”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

一年一届的拜师会至今已有五届,起到了良好的帮学作用,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9)组织校内理论学习,开展教研组内自学,更新观念,吸纳前沿信息。

(10)注重专业引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建立了不同层面的专业引领人员,各级专家,教研员,本校领导及骨干优秀教师都成为专业引领人员,以多种形式提升广大教师专业水平。

(11)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

如:三字一画训练,现场教学设计大赛,现场评课,现场论文答辩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12)加强对教师个体的重点培训。

培养面涵盖教学骨干、教学新手两个层面,落实选拔优秀骨干,培养合格教师的目标。

(13)坚持“教研随笔”,建立“教研沙龙”,形成校本研究氛围文化。

教研组内即发性的类似聊天的研讨,有许多闪光点,教研组及时纪录,捕捉亮点,为今后教学研究的总结、反思积累成果提供可贵的资料。成立了由学校骨干教师为组员的

教学研究沙龙,每月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共议热点话题,协同解决教学难题。

第二阶段:校本研训的被引领阶段(2003年初—2005年上半年)

随着新课程试验的逐步深入,全国、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相继立项了一些有关新课程的课题研究,为学校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许多契机。

学校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参加相关课题实验,并在课题组和专家引领下,确定子课题进行校本研训。

第二步侧重点:以课题研究,加强校本培

训,促进教师向学研型教师转变。

学校以“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加强实践”为课题实验的保证,前提,根本途径。以“主题、主体、主动”为课题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研究主要措施,解决老师在课改中遇到棘手的问题,达到课题实验的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积极参加科研课题,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学校先后参加了全国、自治区、市级多项“十五”规划的课题实验,这些课题有的针对单一学科,有的综合多个学科。在教研室和有关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学校承担的三项课题实验中的校级子课题成果尤为突出。

(1)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子课题《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研究。

该项实验通过开展系列校本研究活动,实验教师着重研究了如何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使学生乐意读书、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如课题组以研究过程中生成的小课题“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自主性”为中心,以两节研讨课为案例,组织实验人员及非实验人员展开了跨课题组,跨学科,跨年级的研讨。实验教师赵娅娅老师所上的《检阅》一课,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利用文本空白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情感体验深刻。通过研讨,除了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外,还由此延伸了新的研究主题:正确把握教师的“导”,避免过度的“牵”。通过一系列课题研究行为,参与研究的老师们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转变应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学生会学了、乐学了,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综合七个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开放教学》子课题《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研究。

该课题紧紧围绕子课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校本研究活动,不但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而且充分体现了我校积极倡导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深入发展的校本教研特色。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规范研究行为,提升研究水平。

其间课题组按语文、数学、科任三大组,将问题提炼成

小课题:“感悟交流、平等对话”;“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指导,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创设有效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等,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主题研讨活动。

例如:语文组针对“感悟交流、平等对话”主题,围绕《长城》、《我想》两个课例进行深入研讨,总结出:①感悟要建立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练习,增强体验。②要重视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培养,创设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对话机会,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③摆好师生关系是课堂上平等对话的前提,高质量的对话应建立在深入思考、感悟文本的基础上。④灵活把握课堂中的生成资源,重视评价的引导作用。

例如:数学组就“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主题围绕《平移与平行》、《摸球游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几个课例的研讨总结出:①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现代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潜能深厚的科学学习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要积极创设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②要把握好每一次合作契机;在学生疑惑时引导合作;在学生需要之时合作;在课堂的重点环节引导合作,以提高合作学习实效。③教师要参与合作,使学生掌握合作的技能。

例如:科任组就“创设有效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题结合《圣诞节》、《磁铁的磁性》、《各种方式的单双脚跳》、《阿细跳月》这几个课例的研讨总结出:①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②要适时利用时机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变异、伸展中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创设有效情境的同

时,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发展学生能力。

三年来,围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实验教师茁壮成长起来。大家充分认识到教育必须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新课堂。师生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尊重、激励、引导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当学生有不同意见时,老师与学生们会耐心倾听,尊重不同见解;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会说:“再想想,再读读,问问同桌,你肯定会有新的感受”……课堂学习氛围与学习方式有了明显改观;学生们爱学习,教师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学生能力逐年提高。

(3)综合4个学科的《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小学生创新学习指导的方法与手段》研究。

学校综合语、数、音、美四学科的《小学生创新学习指导的方法与手段研究》课题组同样开展了针对性较强的校本研究活动,向全市在不断深入的研究工作中,她们总结出不少有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学习方法,再次展现了实验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通过大面积参与科研课题,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极为明显的改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成为老师们的习惯,学生们的主体性与学习能力受到高度重视与发展,师生在交流、沟通、合作、启迪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学习的意义。同时,通过参加规范的科研课题研究,一批骨干教师成长起来,

成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军人物。

2、开展较规范的小课题研究工作,提升科研素质,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

广泛参加科研课题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能力、参与科研活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立足本校,我们可以发现,值得研究解决的教学问题随时可见,这些问题更应引起教师重视,自寻方案,由此,学校确定了以关注小课题为主要内容的教科研工作。

(1) 依靠教研组优势,明确教研组科研意识。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组强大作用,由组长带领组员,以理论充实头脑,总结参与上级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对本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使教师的科研意识、参与科研的热情与信心大大增强。

(2) 确定小课题,制定方案,有序开展研究工作。 各教研组纷纷开展了小课题研究工作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选择合适的小课题,规范的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计划、研究层次、研究形式,按步骤开展了深入研究工作。

2006年上半年语文学科围绕“自主识字,识用结

合”;数学学科围绕“精心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程”小课题进行了研究,汇总研究

策略。

例如:通过对李瑾老师的四节研讨课,语文老师们总

结了“创设丰富多彩的自主识字环境,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教给学生自主识字的方法,结合外界环境在运用中识字,在识字中运用”等策略。

数学教师针对“精心设计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程”的探讨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抓准重难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设计;所设计的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活动要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并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适时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006年下半年,各组将最为突出的教学问题凝炼为小课题,开展了周期性的研究工作,分别制定了研究方案,开展不同阶段的观测、调查,结合案例进行连续研究。

例如:四年级语文组确定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为本组小课题,在每次研讨中均制定了一系列研究计划,每人实施方案各有不同,在交流中给他人增加了信息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教研组内每位教师不同见解与策略都有精妙之处,不同的做法融汇在一起,为所有人开启了思路,课堂教学实效性大大提高,推动了小课题研究进程,也使教研组内的关系由此变得更和谐,组内的交流互动更加主动。

在语文、数学学科带领下,学校其他学科也开始尝试进行规范性研究活动。科任学科组根据以往教学研究及教师教学活动,发现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善于利用多种资源提高

教学实效的情况,在教研活动中提出“如何有效利用课外资源为课堂服务”这一问题,在组内进行研究,制定方案,查阅资料,由音乐学科结合案例进行具体研讨活动,在大组教研活动中展示汇报,其它各组参与研讨,使科任组全体老师对小课题研究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为今后规范此项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校本研训的提高阶段(2005年下半年—至今)

2005年下半年,学校承担的几项“十五”科研课题均已结题,一批教学骨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成熟,具有了较规范的研究行为;另一方面,一些老教师退休,一批骨干调离,一批新人进校,这些教学新手即“弱势”教师亟需提高基本素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学校决定:校本研训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水平,采用多样性的分层培训方式,使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在培训中发展。在此基础上,组建骨干团队,逐步实现校本研训的自主性,同时进一步抓好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在教研组中的引领作用,逐步开展较规范的小课题研究工作,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第三步侧重点:针对不同层面教师自身素质

存在着不均衡性,差异性,开展分层研训。

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社会呼唤高质量教育。学校为

教师的成长搭建多彩的平台,用多元化的思想,运用多渠道的培训途径,采用多样性的培训方式,在充分尊重教师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不同层次的教师潜能, 运用学校内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资源,通过“对号入座”式的差异性培训,不断激发出各自的“新的生长点”,在工作实践中成熟和完善自己。使处于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在培训中学习,让教师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赛跑,在培训中发展,在培训中使自己竞相“出彩”。

1、新教师和“弱势教师”:立足校内、立足课堂,先促成其课堂教学基本功的过关。

针对新教师,弱势教师教学经验少,教学水平底教学质量差的情况,学校开展了相应的培训策略:“降低重心”少一些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一些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的引领,尤其要立足课堂,以课堂教学作为研修他们专业长进的主阵地。

(1)以多种形式提高教学基本功。 ①从备课入手指导:

请专家来校进行“浅谈新课程的课时备课”讲座,讲备课的意义,备课的种类,传统备课与新课程备课的比较,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思考。

由教研组长常查教案,进行细节指导。

②利用“差异资源”,给他们找师傅,结对子、搭台子,落实“一帮一”行为跟进帮扶措施。

③领导骨干教师经常“把脉看病”进行课堂教学会诊。课堂是职业发展的舞台,课堂成功意味着人生成功。研究主

题是:新教师如何上好新课程的课改课,如何认真钻研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开放教学如何设计教案如何设计提问。如何管理课堂纪律等。

④要求抓教学的主任要“手把手”教给教材处理的策略技术。

⑤组织观摩校内同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优秀教师的教学光碟。

⑥实录他们的课堂教学,运用对比方法进行微格剖析。 ⑦鼓励他们模仿移植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经验。 ⑧抓好课后自我反思,查找不足,确立有效的应对策略。 (2)组建青年教师提高班,由专业人员进行跟踪指导。 每学期我校均开展教师提高班工作,邀请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连续性跟踪指导,成效良好。

例如:语文专家要求新教师要努力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制定三维目标;重视学习过程的指导、小结,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精炼教师语言,每个环节要有明确目标;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

例如:数学提高班的老师们围绕“如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进行主题研讨。

例如:新教师结合 “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上好课改课”所总结的策略,在课中实施,并由专家点评,帮助分析策略实施的有效处及不足处。她们在培训中逐步改善不足,提高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

通过两期的提高班培训,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明显提高,能够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

学习,加强课堂指导,提高学习活动有效性。

2、一般教师:通过“行为跟进法”,促进其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由“经验型教师”向“学研型”教师靠近。

(1)发挥学科教研组集体的力量,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同课异购”、“同课改进模式”,反思课堂教学现状,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

①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教师不同设计,不同教师上。鼓励教师进行不同处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产生多样的教学案例。对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进行互动式诊评。提供不同思路的教学设想,并通过比较,反思不同处理教学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创设出多样化的教学课例。骨干教师与新手上,师徒同上,比较两者教学的风格与差距,拓展视野,提高反思,促进创新。

②同课改进——一课一人多次上。授课老师对自己的公开课作多次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侧重“课例研究”和“小课题研究”,成为“研究型名师”。

(1)开展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选拔活动。

学校拟定了“三种人”评选条件,参选教师经历了现场展示课、课后反思、评课等环节,有21名教师分别荣获了校级“三种人”称号。她们积极发挥自身引领示

范作用,在教学研究中大显身手,带动全校教师迅速成长。

(2)开设骨干教师培训班,以案例为载体,加强小课题研究。

例如:语文骨干老师结合小课题“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及“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进行追踪。从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我们看到了学生对学习内容个性十足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个性见解的珍惜与爱护,学生对文本的喜爱之情,反映出教师倾入自身情感,精心设计教学,带领学生与文本深层次的对话。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学生书写逐渐规范,书写的美观性大大提高,书写水平明显提高。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一批理念到位,勇于实践的骨干教师,他们在各级各类评优活动中屡获佳绩。

4、以教研组为单位,骨干教师引路,开展广泛的教研开放活动,促进不同层次教师整体提高。

为了使分层培训目标更好地落到实处,使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带领教研组内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整体科研能力,我校每学期均开展了以各教研小组为单位的向教研员、向校领导、向同伴开放的教研开放日活动。从各教研组的展示活动中反映出,教师们十分重视展示活动,在之前已开始了集体备课、教材分析、试讲等活动,在开放活动之后的评课中进行了集中研讨,探寻解决策略,并融入其后的集体备课中,使教学研究具有连贯性。

例如:①三年级语文组在开放活动中,就“善于挖掘文本空白”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②二年级数学组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问题进行了追踪,校领导在全

程参与中了解到各教研组认真按要求进行,活动中骨干教师对成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尤显突出,教研组整体教研能力稳步提高,团队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研培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 “四点

四结合”模式:抓准结合点,找到切入点,明确着力点,

激活兴趣点;理念学习与案例研讨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相结合。

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及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视野的拓展,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要重视抓好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实施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特长和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及可以是一种崭新的课程,也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再创造。校本课程及可以自己创造,也可以借鉴,但借鉴不能是生搬硬套,必须来自学生的需要,符合学校条件。开发校本课程成功的关键是是否真正从学生发展出发,真正分析并抓住了学校在课程上的优势。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要依靠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具体做法如下:

1、先培训好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改文件,课程理论及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使教师尽快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行动起来。

2、分析课程现状和学生的需求,看教师能开什么课程,学生需要什么课程。

3、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学生拟设校本课程方案,如有些师生建议开设名作欣赏、阅读技能、数学解题方法、科学与生活、历史名人、服装制作、家电维修、集邮等主题。

4、从实际出发进行比较筛选,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来看,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构建多元校本课程体系,如有的学校分为四类课程:

一是综合型课程,包括科学、人文、社会、修身等。 二是拓展型课程,包括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基础知

识。

三是探究型课程,包括本校办学特色,环境保护,社

区资源调查等。

四是特长型课程,包括科技、文字、语言、体育、艺

术等。

5、组织教师个人或联合收集信息资料,编写专题性教材,写完后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批后再用。

6、课程实施,学生要根据个人兴趣和需要自愿选择专题项目,教师要依据学生需要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授课方式。

7、学生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坚持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辅之以结果评价和教师评价。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 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教师的理念转

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它的设计与实施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

要求教师:

1、切实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形成实践的课程观,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如果教师仍然抱着“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观念,是很难落实好这门课程的。

2、切实确定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

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兴趣和爱好,作为活动的组

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发展。

3、教师要具有生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种预设的课程。它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过程,注重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发展。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师要有资源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

有现存“教材”,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那种寄希望于依据某一“教材”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惯性行为,可能是与新课程有距离的。

5、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观。

(1)关注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使该课程的实施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实施课程。

(3)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追求学生独具特色的全面发展。它努力重塑学校文化,培植学校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真正促进学校课程的创新和文化重建。

(4)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

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社区环境特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

6、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特点。

(1)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究性特点

(2)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大致涉及四方面:人与自然关系领域、人与社会关系领域的问题,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人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人与文化关系领域问题。

7、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理念。

(1)自我反思性评价方式 (2)评价主体多元化 (3)重视学生活动过程评价

(二) 加强研究实践,提高教师实施能力。 1、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教给学生基本活动方法。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实验、观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2、精心设计活动主题: 主题设计:

(1)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2)学生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

①立足学校自然环境特色开发 ②立足学校人文环境特色开发

③立足学校社区经济环境特色开发 ④立足学校社区人力资源特色开发

(3)拓展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

主题类型:

(1)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领域切入主题:如:

白衣天使就在我身边

(2)从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点的主题:如:

信息与生活

(3)从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的主题:如:

中国传统工艺

(4)从研究性学习领域切入的主题:如:废水

处理、社区或故乡地理变迁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的基本行为规范

或常规

(1)主题阶段的指导:指导学生确定主题,指导学生寻找主题的切入点。

(2)活动策划阶段的指导:指导学生按兴趣分组,指导学生做好自主策划,指导活动策划交流活动。

(3)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记录活动

过程中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与反思,教给学生方法性知识,收集资料,指导学生深入研究、拓展活动。

(4)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整理成果、总结反思、成果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4、精心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根据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多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如:学校围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设计了“我是小主人”系列活动——我们的学校、班干部竞选、今天我当家、我是小小装饰设计师;“市场调查”系列活动——市场不法商贩情况调查、乌市知名品牌的调查与宣传,乌市家电销售情况调查活动;“探究活动”系列——探寻乌市民族建筑风格活动,探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等。

(2)分班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活动。

学校往往组织全校大型主题活动——采取分班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形式。

如:某学校地处新疆“歌舞之乡”,确定“走进新疆歌

舞”的大主题系列活动,在大主题之下,学校分别开展新疆歌舞之美——新疆歌舞之源——新疆歌舞的技艺——新疆歌舞的鉴赏——新疆歌舞的发展——新疆歌舞之乡系列主题活动。

(3)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学生兴趣需要、学校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单元开发。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

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实效。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因此,学校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建立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一)注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突出全面性、综合性;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评价标准体现主体性和差异性;评价过程强调公正性和科学性;评价设计讲求艺术性与创新性。

学校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它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

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学校自创了《学生素质发展手册》,用发展的理念评价学生已有两年多的尝试,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等方面,学生与家长都认为这样的评价较全面,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

(二)强调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质性评价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再现和顺应发展趋势等优点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学校探索口语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即时性的口语评价。

口语评价要求教师用真情唤醒学生、以激情打动学生、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校教师积极探索口语评价的技巧,运用口语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创造幽默的评价语调节课堂氛围,应对课堂生成。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恰当的评价。“你的想法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说的很精彩,如果声音再响亮点就更好了。”恰当而富有个性的评价让学生既听到了老师的肯定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学生诚然接受。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口语评价有赞赏式、包容式、推进式、挑战式、纠偏式、延迟式等。此外一种肯定、给一次机会、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轻轻的抚摸……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在赏识、宽容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美好的同学感情。 2、成长记录袋。

学校尝试 “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已有五年的时间。其中内容有:

(1)放笑脸。笑脸是低年级儿童都喜欢的奖品,主要奖励在以下方面:学习自信(大胆提问,大胆发言)善于合作和倾听学习有进步。

(2)放入精彩的学习片段。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提问等进行记录放入成长记录袋,使教师从细微处及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3)放入记录学生成长活动的照片。对于一些放映学生成长活动的照片,可分类整理放入,记录学生成长历程。 (4)放入学生喜欢的作品。一幅画、一首自己喜欢的歌、一句写给爸爸妈妈的话,一张满意的考试卷都记录着孩子们成长记录。

(5)特色作业。

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巧用评价提高课后作业质量。

在作业批改中,适度加入人文性评语,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学校强

调作业中的评语,应该要反映学生作业的正误,还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请仔细再算一次结果”“这种解法真妙”“你最近作业正确率提高了,真为你高兴”。发挥印章、贴图的作用,评价作业的整体效果。除了用评语激励学生,提高作业的质量外,运用不同的印章、贴图评价学生作业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低年级。如作业全部正确而且书写端正整齐清洁的,盖个“好”图章;作业有进步的,盖个“★”图章。作业有创新内容的,贴朵小红花等。每次学生拿到这样的作业都非常高兴和自豪。

(三)强调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标中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学校领导和教师是评价主体,家长也是评价主体,就连学生本人也是评价主体,所有相关人员,都要通过评价对照自己,发现问题,改进、完善自己,提示、建议别人,从而实现了评价角色的互换。课堂活动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学校还采用小组互相评价,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后再由老师进一步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中,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tg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