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学重点4

更新时间:2024-07-10 0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异常分娩

产力异常

一、子宫收缩乏力

1、最常见原因: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 2、临床表现及鉴别: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类型 子宫收缩特点 其它特点 多属于继发性 具有正常节律性、对称性、极性,仅收缩力弱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 多属于原发性 无规律性、无节律性,尤其无极性,极性倒置 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症状重,下腹剧痛,拒按;易宫缩<2次/10min;症状较轻,造成胎儿宫内窘迫;好发于头无下腹剧痛;对胎儿影响不大 盆不称或胎位异常 3、不协调性宫缩乏力与假临产鉴别:给予强镇痛剂哌替啶:宫缩停止者→假临产;不能使

宫缩停止者→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4、宫缩乏力导致产程曲线异常: 潜伏期 活跃期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 定义 所需时间 异常表现 临产规律宫缩→宫口扩张3cm 初产妇需8h >16h称潜伏期延长 宫口扩张3cm→宫口全开10cm 初产妇需4h 宫口全开10cm→胎儿娩出 胎儿娩出→胎盘娩出 初产妇需1—2h 需5—15min,不经产妇数min—1h 应超过30min >30min胎盘仍未娩出,称胎盘滞留 >8h称活跃期延长 初产妇>2h、经产妇>1h称第二产程延长 进入活跃期,宫口不再开大>2h,称活跃期停滞 第二产程达1h胎头下降无进展,称第二产程停滞 停滞 5、滞产:总产程>24h;急产:总产程<3h。 6、处理:

①第一产程处理:人工破膜、静滴缩宫素(两者均在进入活跃期使用:宫口扩张≥3cm)、静推地西泮(使用时间不受限制,能松弛宫颈平滑肌,促进宫口扩张)

②第二产程处理:若无头盆不称,于第二产程出现宫缩乏力,可静滴缩宫素;若胎头双顶径已通过坐骨棘平面,等待自然分娩或行胎头吸引术或产钳助产术;若胎头未衔接或伴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③第三产程:为预防产后出血,当胎儿前肩娩出时,可静滴缩宫素或胎盘娩出后,经子宫肌壁肌注麦角新碱。 二、子宫收缩力过强 1、分类:

协调性宫缩过强:急产(无阻力时)、病理缩复环(有阻力时);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强直性子宫收缩、子宫痉挛性狭窄环(此环不随宫缩上升,可与病理缩复环鉴别)

2、不协调性宫缩过强处理:强直性宫缩过强使用宫缩抑制剂;子宫痉挛性狭窄环给予镇静剂。……剖宫产。

产道异常(主要是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狭窄分级 Ⅰ级 别称 骶耻外径 骨盆入口前后径 分娩方式 临界性狭窄 18cm 10cm Ⅱ级 相对性狭窄 16.5—17.5cm 8.5—9.5cm Ⅲ级 绝对性狭窄 ≤16cm ≤8cm 大多数可经阴道助产 试产后决定分娩方式 剖宫产 ①骶耻外径:正常值18—20cm;

②骨盆入口前后径(真结合径)=对角径—(1.5~2cm):正常值11cm; ③对角径:为内测量骨盆入口前后径。 2、中骨盆平面狭窄分级 别称 坐骨棘间径 Ⅰ级 临界性狭窄 10cm Ⅱ级 相对性狭窄 8.5—9.5cm Ⅲ级 绝对性狭窄 ≤8cm ①坐骨棘间径:中骨盆横径,正常值10cm,是中骨盆最短径线。

②坐骨切迹宽度:即骶棘韧带宽度,正常值为3横指,代表中骨盆后矢状径。 3、骨盆出口平面狭窄 Ⅰ级 Ⅱ级 Ⅲ级 别称 坐骨结节间径 临界性狭窄 7.5cm 相对性狭窄 6—7cm 绝对性狭窄 ≤5.5cm ①坐骨结节间径:骨盆出口横径,正常值8.5—9.5cm; ②骨盆出口后矢状径:正常值8—9cm;

③坐骨结节间径+骨盆出口后矢状径<15cm表明狭窄。

4、扁平骨盆→骨盆入口平面狭窄;漏斗型骨盆→中骨盆+骨盆出口平面狭窄;均小骨盆→骨盆三平面均狭窄;骨软骨化骨盆、偏斜骨盆→骨盆畸形。

5、估计头盆关系:正常情况下,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2周,经产妇于临产后,胎头应入盆。若已临产,胎头仍未入盆,应估计头盆关系:

①胯耻径阴性:胎头低于耻骨联合平面,表明胎头可以入盆,头盆相称。 ②胯耻径可疑阳性:胎头与耻骨联合在同一平面,表明可疑头盆对称。 ③胯耻径阳性:胎头高于耻骨联合平面,表明胎头不能入盆,头盆不称。 6、狭窄骨盆对母体影响:

①入口狭窄,影响胎先露部衔接,易发生胎位异常及继发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 ②中骨盆狭窄,影响胎头内旋转,易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 ③梗阻性难产可导致先兆子宫破裂。 7、狭窄骨盆处理 骨盆测量 入口狭窄 骶耻外径<18cm 骨盆入口前后径<10cm 胎先露不能衔接,胎头不能入盆,胯耻征阳性,易发生胎位异常及继发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或停滞 中骨盆狭窄 坐骨棘间径<10cm 坐骨切迹宽度<2横指 影响胎头内旋转,易发生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产妇活跃期或第二产程延长或停滞,继发宫缩乏力 出口狭窄 坐骨结节间径<8cm 横径+出口后矢状径<15cm 第一产程顺利,胎头达盆底受阻,第二产程停滞,继发宫缩乏力,胎头双顶径不能通过出口横径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绝对性狭窄应剖宫产;相对性狭窄可试产 双顶径达坐骨棘平面,可经阴道分娩;未达坐骨棘平面,出现胎儿窘迫,行剖宫产 出口平面狭窄,不应试产,直接行剖宫产 胎位异常

1、包括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徒手将胎头枕部转向前方);臀先露(最常见);肩先露。 2、臀先露分类:单臀先露(双髋关节屈曲,双膝关节伸直)、完全臀先露/混合臀先露:双髋关节及双膝关节均伸直、不完全臀先露 3、胎位异常妊娠期处理

①自行转胎位:妊娠30周前,臀先露多能自行转位头先露。

②转胎位:30周后,采用胸膝卧位、激光照射、外转胎位术进行矫正。外转胎位术应于妊娠32—34周进行。

4、肩先露:嵌顿性肩先露(易并发胎膜早破,不是胎盘早剥)、病理缩复环。分娩期处理首选:剖宫产。

产后出血

1、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 2、最常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 3、产后出现原因鉴别:

①胎儿娩出后立即出现阴道流血,色鲜红:软产道裂伤出血; ②胎儿娩出后数分钟出现阴道流血,色暗红:胎盘因素导致出血(胎盘部分剥离、胎盘残留); ③胎盘娩出后出现阴道多量流血: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胎膜残留; ④胎儿娩出后持续性阴道流血,不凝血:凝血功能障碍(DIC)。 4、宫颈裂伤最常发生在宫颈3点、9点处。

羊水栓塞

1、病因:

①羊膜腔内压力过高:子宫收缩过强、强直性子宫收缩。 ②血窦开放:宫颈或宫体损伤,导致静脉或血窦开放。

③胎膜破裂:羊水由开放的宫颈黏膜静脉、胎盘附着处的静脉窦进入血循环。 2、病理生理:肺动脉高压、右心衰、过敏性休克、DIC、急性肾衰。 3、确诊:下腔静脉血镜检见到羊水有形成分。

4、处理:急救原则:先抢救生命,再处理胎儿。抗过敏首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缓解肺动脉高压首选:罂粟碱。

5、预防:人工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让羊水缓慢流出。

子宫破裂

1、最常见病因:胎先露下降受阻导致梗阻性难产。

2、先兆子宫破裂四大表现:病理缩复环、下腹部压痛、胎心异常、血尿。 3、知识点:

①病理缩复环见于:先兆子宫破裂、嵌顿性肩先露(忽略性肩先露); ②子宫痉挛性狭窄环:见于不协调宫缩过强; ③子宫硬如板状:见于Ⅲ度胎盘早剥;

④血尿:见于先兆子宫破裂。

4、处理:抑制宫缩,肌注哌替啶,并行剖宫产。

产褥感染

1、产褥病率:指分娩24h以后得10日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每次间隔4h,有2次体温≥38度。多有产褥感染引起。

2、产褥感染表现:发热、腹痛、异常恶露。

3、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冰冻骨盆;血栓性静脉炎→股白肿。

晚期产后出血

1、指分娩24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失血。多见于产后1—2周。 2、原因:

①胎盘胎膜残留,(最常见原因,多在产后10日发生。不是胎膜早破)。 ②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多在产后2周左右发生。 ③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裂开:多在术后2—3日发生。 ④蜕膜残留。

⑤子宫内膜炎症、子宫肿瘤。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1、维持阴道正常酸性环境的主要菌群:乳杆菌;阴道内优势菌:乳杆菌。 2、阴道自净作用。正常pH≤4.5 3、 滴虫阴道炎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病原体 传染途径 特异表现 阴道毛滴虫 主要为性传播,其次为间接传染 白带:泡沫样;草莓样宫颈; 假丝酵母菌(念珠菌) 主要为内源性传染,性传染及间接传染少见 白带: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 偏酸性 加得纳菌 主要为正常菌群失调引起,无传染性 白带:均质、稀薄、白色;线索细胞(+);胺臭味试验(+);阴道壁粘附物易擦去 相对偏碱性pH>4.5 甲硝唑、克林霉素 无需常规治疗 PH 治疗 性伴侣 偏酸性 首选甲硝唑或替硝唑 抗真菌药(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 需同时治疗 无需常规治疗 4、萎缩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

①病因:卵巢衰退,雌激素水平低下,pH↑。 ②白带:脓血性白带。

③治疗:补充雌激素为主要治疗方法。 5、宫颈炎

①病因:性传播疾病(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主要为急性宫颈炎表现)、内源性病原体。 ②慢性宫颈炎病理改变: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黏膜炎、宫颈肥大、宫颈腺囊肿。 ③阴道分泌物多,呈黏液脓性。 6、盆腔炎:宫颈举痛。

7、线索细胞(+)→细菌性阴道病;挖空细胞(+)→HPV感染(尖锐湿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s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