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城市防洪排涝规划2007大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06 00: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节 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北纬34°40′39″~35°07′39″,东经118°45′39″119°~18′00″,东濒黄海海洲湾,北部、西部与山东省接壤,南部以新沭河中线为界与连云港市市区及东海县相邻。见附图1:赣榆县位置图。

赣榆县属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西部及西北部以低山丘陵和岗地为主,地面高程在20~5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20;中部为冲积与海积平原,东部及南部滨海系以近代海滩为主的海积地形。地面高程在2.5~20m之间,地形坡度为1/300~1/1000。

赣榆县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1955~1990年多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光照2631.4小时,全年无霜期213.9天,平均相对湿度73%,多年平均蒸发量1550.1mm。据1955—1984年雨量资料统计,年平均降水量933.9mm,年降水量最小为454.9mm(1978年),最大1482.7 mm(1974年)。年平均降水日91.5天,雨量大都集中在6—8月份,历年平均降水596.3mm;秋季日照充足,降水量较少,冬春季雨雪稀少。由于夏季雨量大而集中,再加上是海上风暴潮的多发季节,整个沭北地区极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威协。

赣榆县青口河入海口位于正规半日潮区。涨落平均历时12小时25分,其中涨潮历时4小时余,落潮历时7小时余,高潮憩流25~30分钟,低潮憩流30余分钟。潮水位:100年一遇4.1m(废黄河零点,下同),50年一遇3.8m,20年一遇3.5m,10年一遇3.2m。历史最高潮水位4.12m。

赣榆县目前有18个镇,社会稳定、经济繁荣,2005年,总人口107.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74万人,非农业人口16.14万人。全县总面积1408.18平方km,耕地面积101.7万亩,国内生产总值76.78亿元。本次规划面积\\范围等需说明

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范河调尾、青口河整治、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实施。顺利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和全省生态农业示范县验收。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加强对

1

工业结构调整的规范引导,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3亿元,完成总产值11.12亿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稳步改制,私营企业继续发展壮大。

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69亿元,实现利税0.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44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71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87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1.86亿元,城镇集体以上投资0.59亿元,城乡私营、个人及零星投资0.9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3.30亿元。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00km,年末内河航道里程达118km,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

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公用通信能力提高,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0.51医院亿元,完成邮电业务总量0.76亿元,年末电话用户达17.15万户。

财政工作坚持深化财税改革,严格财税管理,力保重点支出,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上划中央收入0.72亿元。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财政支出安排上,主动调整支出结构,保证农业、教育、科技等重大支出。全年财政支出5.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07亿元;支援农村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支出0.7亿元;文体、教育、卫生支出1.81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0.43亿元。

具体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赣榆县基本情况表(2005年底)

项 目 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人 口 其中:农业人口 单位 km 万亩 万人 万人 2数 量 1408.18 103.05 107.91 72.31 合 计 1408.18 103.05 104.88 72.31

2

第二节 洪涝灾害

一、洪水情况

县境因雨量分布不均,年际内变化悬殊,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海潮顶托,排泄不畅。汛期易洪易涝,水系紊乱,尾闾缺控制,遇水漫溢,洪涝不分,一片汪洋。丰水期无控制,自流人海;枯水期河干无水。历史上,全县洪、涝、旱、渍、潮灾害连年不断。

据史志记载,元代天庆元年(1339年),海宁州(即海州)赣榆大水,饥,人相食……。至庆二年(1342年)十月,海州飓风作,大雨,海水暴涨,溺死人无数。

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河南、山东大水暴涨,殃及该县,百姓漂溺。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秋淫雨,黄淮泛滥,赣榆等7州县平地水深丈余,漂溺无数。

清代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赣榆大水,海啸,朱汪河水高于岸数丈,流铁磐一枚至河唇,重千斤。康熙九年(1670年),大雨雪廿日不止,平地水深数寸,海水拥冰至岸集为岭之数十里。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赣榆大水毁民房,大饥大疫,人相食,父子不顾,兄弟妻子离散,人死几半……,赣榆大沙河决口改道。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九日,青口河大水,漫溢成灾,土城大庄段洪峰流量140m3/s。

民国3年(1914年)7月,龙河大水;9月10日石桥河大水,流量206m3/s,上游厉庄河、前后荒沟连成一片。民国5年(1916年)夏,大雨,青口河南岸决堤。民国20年(1931年)夏,秋间山洪暴发,青口河水漫溢河坝,青口西门外死数人,房屋倒塌甚多。民国23年(1934年),青口河大水,青口西门外石坝被洪水漫溢冲毁100m许,受灾严重。

建国以来,经过连续治理,虽水患仍有发生,但洪灾明显减轻。比较大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1949年、1953年、1955年、1962年、1970年、1974年、1975年、1990年、2000年。

赣榆县由于地处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流域性河道新沭河穿越其南端入海,流域洪水给地方带来了很大的防洪压力,尤其是东调工程,造成新沭河两岸“因洪致涝,因涝成灾”的局面频繁发生。

1949年8月,赣榆县平地水深3尺4寸,洪灾面积11733公顷,涝灾面积13333公顷,伤17人,倒房3062间,县政府拨放救济粮350t。

1952年“导沭经沙就近入海”工程实施后,开辟了新沭河入海通道,1953年建成沂沭泗流域骨干排洪河道,自此,新沭河完全占用了蔷薇河、大浦河、范河、朱稽河等河道

3

的排水入海通道—临洪河,上述诸河道在新沭河高水位行洪时,基本失去自排机会。新沭河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沭北、沭南地区的排水规律,根据多年排水分析,在新沭河非行洪期间,该地区排涝只受黄海潮位影响,沭南、沭北地区几条排涝河基本都能感潮排水,发生高潮位时,蔷薇河可以自排,其它几条河道在短时间内失去自排机会;在新沭河行洪800m3/s流量时,洪水不出中泓,几条河道能自排但受到影响,行洪超过1000m3/s时,蔷薇河行洪受到顶托影响,其它几条河道即失去自排机会。

1953年8月6月,全县普遍降雨176.2mm,青口河流量1500 m3/s,决口17处。青口镇倒房200余间,青口西门外石坝冲毁200m,全县洪涝成灾面积25000公顷。

1955年1月31日,两小时21分种降暴雨163.1mm,兴庄河、木头沟河、玉带河三河见面,平地水深0.4~1.5m,朱稽河、兴庄河决口86处,总长14142m,全县洪涝成灾面积17133公顷。

1956年9月4日降雨160mm(中心在城头),并伴有10级台风,全县16条河道决口67处,冲毁塘坝13个,32个自然村进水,倒房6660间,死2人,伤24人,淹没农田22533公顷,淌盐5597t。

1962年洪水暴发,全县各河堤共决口216处,总长31472m;冲毁渠道252处,长21271m;海堤决口28处,长7700m;农作物受灾16400公顷。7月13日23时至14日4时,龙河上游普降暴雨300mm左右,八条路水库管理所测得3小时内降雨320mm。14日凌晨洪水肆虐,龙河石堰闸以下24km堤防全部漫溢溃决,两岸81个村一片泽国,遍地水深1.0~1.5m,4667公顷耕地处于一片汪洋中;倒房25322间,死9人,伤278人,3人失踪;淹死大小牲畜14512头,冲走粮食900 t,各种干草500 t,淌盐1735t。

1970年7月6~27日,连续大雨;20~25日降雨348mm,大小水库溢洪,全县河堤决口52处,长5629m。其中龙河15处,全县洪涝成灾面积21333公顷。

1974年8月1日2~8时降雨150~200mm,门河地区下午4小时内降雨300mm。朱稽河决口4处,全县140个村进水,淹没面积18333公顷,倒房10291间。8月11~14日,全县又普遍降雨300mm以上,河堤决口11处,洪涝灾27133公顷,倒房40019间,死5人,伤23人,死伤牲畜374头,冲垮梯田1000公顷。

1975年8月14~17日连续降雨200mm,最大300mm以上,仅14日下午6时至15日6时就普降150~250mm,水库溢洪,河堤决口51处,159个村及540间仓库进水,受灾耕地19533公顷,倒房4892间,倒坝2座、桥3座。

4

1990年8月3~4日,受9号台风影响,全县48小时降雨324mm,局部地区385mm,3日21时至4日21时降雨219mm,降雨强度为有气象记载以来最大。时值农历6月14日大汛期,客水压境,海潮顶托,全县大、中、小水库有69座溢洪,河水暴涨。22667公顷在田作物受淹,倒房5415间,粮食漫水4094.7t,伤亡121人,损坏塘坝涵闸、桥梁393座,冲毁河堤17602m,大风刮断高压线杆、通信线杆260根。

2000年8月30日,苏北地区普降暴雨,加上天文大潮和强台风影响,沭北地区的青口(县城)、墩尚、罗阳和宋庄四乡镇严重受淹,城区内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影响城区正常生活;沿海经济发达的罗阳、宋庄两乡镇及青口镇部分村庄一片汪洋,积水深近1m。据统计,仅大水给该地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2亿元。

二、涝渍情况

历史上县境内河道浅窄多弯,上游水势猛,下游无堤防,时受潮水顶托,每逢暴雨水系不分,洪涝一片,青口河以南平原湖洼地区汛期一片汪洋,可以行舟。

据史载,明代隆庆二年(1568年)赣榆大雷雨,平地水深三尺,伤稼;七月海啸。万历十九年(1591年),夏秋淫雨,黄淮泛滥,赣榆等7州县平地水深丈余,漂溺无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赣榆淫雨伤禾。崇祯六年(1633年),赣榆大风雨伤稼。

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大风雨,积水伤稼。康熙八年(1669年),赣榆大水伤稼。康熙九年(1670年),海州、赣榆积水淹田。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大雨七昼夜,积水伤稼。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迅雷雨雹,三月乃止;七月,大风雨伤稼,海水泛滥。光绪三十三年(1901年),赣榆城头一带平地水深丈余,村庄房屋倒塌过半,田中麦苗全淹水中。光绪四十三年七月十九日,青口河大水漫溢成灾,是年挑掘头河。

民国29年(1940年),全县受涝面积9333公顷,受灾人口33400人,损失粮食2682.5t。33年,全县受灾面积18467公顷,受灾人口52760人,损失粮食7310t。34年,全县受灾16200公顷,受灾人口56900人,损失粮食7975t。36年,6月30日起连日大雨,遍地积水,至7月17日,大沙河、朱稽河上游大水下注,入海之路不畅,漫溢成灾;又与东海蔷薇河相侵,墩尚集以东一片汪洋,平地水深数尺,历10余日未退,墩尚至新浦赖舟楫以维系交通。田间豆谷尽被淹没,受灾面积达40000公顷,灾民约10万人。

建国以来,县境涝灾一是因洪致涝,洪涝间乘,如1949、1953、1955、1956、1962、1970、1974、1975、1990年。二是久雨成涝,积水成灾,涝渍为主,如1950, 1951,1957、1959、1960、1961、1963、1964、1965年,农盐业生产因涝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进入

5

70年代,由于平原洼地除涝工程逐年实施,抗涝能力逐年增强,同时进行大面积旱改水,涝渍灾害明显降低。

1962年、1970年、1975年,秋末降雨量为常年的1.6~1.9倍,阴雨连绵达20多天,致三麦播种困难。

1964年4~5月,雨量达214.5mm,县境内发生桃汛,三麦受涝渍。

80年代,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已配套成龙,仅有局部遭受涝渍灾害,如1981、1982、1984、1987、1990年。

2000年8月30日,苏北地区普降暴雨,加上天文大潮和强台风影响,赣榆县的青口(县城)、墩尚、罗阳和宋庄四乡镇严重受淹,城区内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影响城区正常生活;沿海经济发达的罗阳、宋庄两乡镇及青口镇部分村庄一片汪洋,积水深近1m。据统计,此次大水受灾人口28万,农作物受灾面积18万亩。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即接近2亿元。此外2003、2005年该区东南片洼地也遭受了涝灾。

6

第二章 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城市防洪、治涝现状及标准 1、流域性、区域性河道防洪除涝工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赣榆县开始实施淮委制定的沭北除涝规划,对范河和朱稽河间实行“上截、中改、下调尾”。“上截”是指开挖沭北一、二级截洪沟,将西部山水分别截入小塔山水库、石梁河水库和青口河;“中改”是指将朱稽河和范河上游高程在5.0m以上92km2的坡水改道入朱稽付河,减轻下游罗阳等洼地的排涝压力;“下调尾”是指将朱稽河、范河下游调尾沟通,相互调度,分别建闸,自排入海。同时疏浚青口河、朱稽副河、范河等河道,采取筑圩建站的治理措施。开挖夹山至塔山截洪沟和沭北一、二级截洪沟,将朱稽河上游101km2山丘洪水分别截入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和青口河。“八五”“九五”期间,针对新沭河行洪流量扩大,沭北地区进行了新沭河及附属工程的建设,同时开挖了青龙大沟的调水工程,“十五”期间又相继实施了范河新闸、范河调尾、青口河整治、海堤达标、小塔山灌区改造等工程。我县通过50年来的综合治理,逐步建成了新沭河、青口河、龙河、朱稽河等为骨干的排涝工程体系;以沿海51.19千米海堤、挡潮闸为防护的挡潮御卤工程体系;以东线调水、东水西调、西线调水为龙头的灌溉供水体系;以山丘区小流域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降渍、灌溉相结合的工程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赣榆县的洪涝压力。

(1)新沭河

新沭河二十年一遇剩余工程范河调尾、范河新闸工程完成,于2004年5月通过初步竣工验收。

199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中要求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明确新沭河一期工程在“八五”期间按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建设,“九五”期间再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2003年国务院批转的《关于加强淮河流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应在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抓紧实施二期工程。

7

为了统筹做好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两项工程的建设步伐,2003年4月,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关于加快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骆马湖~南四湖段工程省部联席会议”,2003年9月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实施规划(修订)》(以下简称《实施规划》),提出新沭河按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续建。

根据省部联席会议纪要精神和《实施规划》,在江苏省水利厅的领导下,我公司于2005年9月编制完成《新沭河续建江苏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后由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会同苏、鲁两省参编单位,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可研报告》和专家审查意见,我公司于2007年1月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2007年5月,中水淮河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省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共同编制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2007年6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在连云港对报告进行了审查,编制单位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补充、修改,于2007年7月完成《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续建工程新沭河治理工程总体初步设计报告(修改稿)》。目前新沭河工程正将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治理.

(2)青口河

青口河为小塔山水库目前唯一的泄洪通道,小塔山水库总库容2.8×108m3,根据《防洪标准》,该水库为大(2)型水库,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2000年一遇,控制最大下泄流量400m3/s。青口河整治土方工程下游段9km于2002年完成;中游段于2004年汛前完成,沿线建筑物于2004年底基本完成;青口河挡潮闸加固完成。

根据《青口河道整治初步设计》,目前青口河堤防级别为3级,沿线跨河建筑物级别为3级,青口河挡潮闸按海堤达标为2级建筑物。青口河设计河口水位按20年一遇标准取用,为3.5m。

(3)兴庄河

兴庄河为我县塔山水库灌区排涝干河,河道长27.5km,流域面积162.5km2,发源于大吴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厉庄、金山、赣马、青口、海头等镇,在兴庄村东南入海。上游左右两条支流,有柳树、柳湖两座漫水闸,主支流上有车赤涧等五座水库。目前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8

2、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小塔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于2003年开始实施,目前已基本完成。 3、沿海挡潮闸加固

范河新闸位于赣榆县范河调尾入海口,于2000年建成,朱稽河挡潮闸、青口河挡潮闸于2002年加固完成。

表2.1 赣榆县规划区挡潮闸一览表

名称 范河新闸 朱稽付河闸 青口河挡潮闸 沙汪河闸 兴庄河闸 建成年份 2000 1979 1976 1965 1959 设计标准 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50年一遇 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100年一遇 防洪10年一遇挡潮闸50年一遇 设计流量 208 149 500 49.9 273 尺寸 7×5m 5×5m 6×5m 4×2m 13×2.4m 等级 3 2 3 4 2 4、海堤达标工程

海堤计划达标长度51.19km,目前已经全部完成,现状已达:。 5、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 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见表2.1。

表2.1 规划区各分片防洪、排涝标准 洪涝区范围 青口镇新城区 青口镇城南 沙汪河 面积(km2) 25 22 43.6 地面高程范围 3.5~3.8 3.2~3.8 3.0~3.8 现状防洪标准 10年 一遇 10年 一遇 10年 一遇 现状除涝标准 3年一遇 3年一遇 3年一遇 注:本报告高程系统为废黄河零点。高程换算:85高程基准=废黄河高程-0.178m=56黄海-0.029m;未经特殊说明,高程均为废黄河高程。

规划区主要河道及建筑物见附图2。

二、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需归纳整理,分类说明)

排涝河道范河、朱稽河等由于多年运行,已严重淤积,除涝标准不到十年一遇,易受灾。其次部分工程老化严重,且设计标准偏低。已经不能适应现行要求。另外部分外围河道、截洪沟防洪标准不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

1、朱稽河

9

近年的沭北地区水系,形成高、中、低分开的排洪除涝体系,朱稽河成为沭北地区低水位河道,由于多年没有疏浚,致使河道严重淤积,朱稽河流域排水很困难。

2、朱稽付河

朱稽付河于1978年拓浚,从朱堵闸至朱稽付河挡潮闸全长18km,河底比降1/18000,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实施未达到设计标准断面。现状底宽10~20m,加上多年的淤积,河道行洪能力减小。

3、沙汪河

沙汪河原是青口河分洪南堤排水沟,1966年下游建挡潮闸,排水沟扩大成河。上游经莒青干渠北侧,经王留、南庵、五里,三座节制闸至沙汪河挡潮闸,经分洪口排水入海,河道全长16km,流域面积43.6 km2。目前河道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4、沙汪河挡潮闸

沙汪河挡潮闸建成于1965年,木闸门腐烂严重,上下游淤积严重,抗震烈度不够安全,污水严重起标引起下游养殖户,上游农民灌溉不满意,公路桥已成病险桥,排架砼碳化严重。

5、新沭河

新沭河目前标准不足,沿线建筑物大部分老化,亟待提高标准。 6、青龙大沟

青龙大沟和兴庄河平交,防洪标准较低,不能满足规划防洪要求,汛期对城区防洪压力增大。

7、朱稽河、沭北运河

朱稽河、沭北运河堤防较低,防洪标准较低,不能满足规划防洪要求,需要加固。 8、工程不配套

朱稽付河闸、范河新闸均较宽,而上游河道较窄,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排涝的能力,相关河道需与建筑物进行配套处理。

9、雨污不分

城区雨水管网、污水管网至今未分,导致部分河道污染严重,影响了水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10

变差系数

cv?sx

n?(xi?x)3i?1ncs?偏态系数 3、经验适线

(n?1)(n?2)xcv

33采用上述矩法初估一组参数作为初值,通过经验判断调整参数,选定一条与经验点拟合较好的频率曲线作为设计参数曲线。在适线时,尽可能照顾点群趋势,使频率曲线通过点群的中心。

4、适线结果 适线结果见下图。

其中五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最大一日雨量见表4.2。 表4.2 最大一日降雨

频率 二十年一遇 五十年一遇 16

雨量(mm) 197 243.5 四、数学模型

1.计算小区产、汇流计算方法

(1)产流计算:暴雨径流相关法,计算时段单位为1小时;净雨总量按P+Pa~R公式计算。

产流系数采用:最大初损Im=75mm 系数CP=20mm Ci=75mm;扣损法过程中,蒸发量取每日1mm;

(2)汇流计算: 计算时段单位为1小时,按瞬时单位线法计算

汇流系数采用: M1=BR (F/J) Ar M2=1/3 其中,F__流域面积 J__平均比降

2.干流洪水计算方法

相邻断面i与i +1之间水流满足河道不稳定流圣维南偏微分方程组:

B?z?Q??q?t?x?Q?(Q?u)?z?Q??g?w(?)?Qu?t?x?x?t 式中:Q为流量,q为节点入流,z为水位,B为主槽水面宽,u为断面平均流速。

采用6点 Abbott-Ionescu 格式。计算网格点见下图:

3、模型概化

17

18

以青口河为界,规划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排水区域,青口河北侧以沙汪河为主河道,经沙汪河闸入海;青口河南侧朱稽付河为主要排水通道,经朱稽付河闸入海。因此计算分为两个模型,即沙汪河流域模型和朱稽付河流域模型。见上图:(需交待一下河道2~10等代表的意义)

五、计算成果

防洪计算采用五十年一遇降雨。 1、沙汪河流域各节点水位及水位线

截流前沙汪河水位成果表

表4.3 单位:m 名称 节点 R 河道2 J A 河道3 河道4 河道5 河道6 河道7 河道8 S B N C O E P F Q H K D T 河道9 W L G 河道10 河道1 X W I 工 况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 5.1 5.1 5.1 5.1 5.1 5.0 5.0 4.9 4.8 4.7 4.7 4.3 4.3 4.9 4.9 4.4 4.4 4.4 4.3 4.4 4.4 2.7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 5.1 5.1 5.1 5.1 5.1 5.0 5.0 4.9 4.8 4.7 4.7 4.3 4.3 4.9 4.9 4.4 4.4 4.4 4.3 4.4 4.4 3.0 备注:节点编号见模型概化及节点编号图(下同)。截流前是指沙汪河从上游到沙汪河闸之间不设控制,截流后是指沙汪河在沿海高速公路处设闸控制上游水,使上游水从撇洪沟流入兴庄河而不进入城区(下同)。

19

20

截流后沙汪河沙汪河水位成果表

表4.4 单位:m 名称 节点 R 河道2 J A 河道3 河道4 河道5 河道6 河道7 河道8 S B N C O E P F Q H K D T 河道9 W L G 河道10 河道1 X W I 工 况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 2.7 2.7 2.6 2.7 2.6 2.8 2.6 2.8 2.6 2.7 2.6 2.5 2.4 2.7 2.6 3.2 3.2 3.0 2.4 3.2 3.2 2.4 2.7 2.7 2.6 2.7 2.6 2.8 2.6 2.8 2.6 2.7 2.6 2.5 2.4 2.7 2.6 3.2 3.2 3.0 2.4 3.2 3.2 2.4

2、沙汪河代表站流量及流量过程线

经试算,由于潮位变幅比较大,流量、水位对潮位频率不敏感,流量水位过程均相同,为避免重复,故流量只取二十年一遇潮位下h点的流量作为代表站(下同)。其流量过程线如下:

21

22

截流前沙汪河沙汪河h点流量过程线

23

[m^3/s]300.0Time Series Discharge290.0280.0270.0260.0250.0240.0230.0220.0210.0200.0190.0180.0170.0160.0150.0140.0130.0120.0110.010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0.0 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1:00:0000:00:0003:00:0006:0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1:00:0000:00:0003:00:0006:00:001-1-20072-1-20073-1-2007截流后沙汪河沙汪河h点流量过程线

[m^3/s]Time Series Discharge85.080.075.070.065.060.055.05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0-5.0-10.0-15.0-20.0-25.0-3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1:00:0000:00:0003:00:0006:00:0009:00:0012:00:0015:00:0018:00:0021:00:0000:00:0003:00:0006:00:001-1-20072-1-20073-1-200724

Discharge河道1 10414.23Discharge河道1 10414.23

3、朱稽付河流域各节点水位及水位线

朱稽付河截流前水位线成果表

表4.5 单位:m 河道名称 河道2 河道3 河道4 河道5 河道6 河道7 节点 J B M A N C K C O D P E T 河道8 S R F 河道9 河道10 河道11 Q R S G L G H 工 况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20 7.7 7.7 8.1 7.7 7.5 7.5 7.5 7.5 7.3 7.3 6.9 6.9 6.7 6.7 6.8 6.9 6.8 6.8 6.7 6.5 6.5 6.5 4.1 降雨频率1/50,潮位频率1/50 7.8 7.7 8.1 7.7 7.5 7.5 7.5 7.5 7.3 7.3 6.9 6.9 6.7 6.7 6.8 6.9 6.8 6.8 6.7 6.5 6.5 6.5 4.1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sr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