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墨子)

更新时间:2023-10-19 04: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哪句话说明楚国侵略宋国的企图完全破产?

——“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文章开头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这说明墨子为了阻止这一行径,不辞辛劳。这充分表现了墨子热爱和平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1.墨子从人臣应具有的那四种品德,历数公输盘的不是,运用什么与什么相结合的句式,产生雄辨的力量,造成强大的声势? ——智、仁、忠、强;排比、反复

2.墨子用激将法让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此句与下文中哪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公输盘陷入怎样的境地之中,最终折服,放弃怎样的错误行为? ——义不杀少而杀众 。 自相矛盾 帮楚攻宋

3.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

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5、联系全文思考,第一段为什么略写?

——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随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6.“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7.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

8.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智:聪明;仁:对人亲善、友爱;忠:忠诚;强:坚强;知类:懂得事理。目的是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

9.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

10.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11.文段中哪个词表明公输已技穷?公输说:“吾知所以拒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 ——诎。杀墨子。“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12.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的是锋利巧妙的言辞?

——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13.文章中,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班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智、仁、忠、强、知类;

14.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善于说理、机智等

15.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班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16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请概括。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班: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17.墨子劝服公输班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辩论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那里?

——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18.从墨子与公输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可以看出墨子比公输强在那里? ——墨子比公输更聪明,更有谋略,更具胆识和实力。

19.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20.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1.墨子见到公输盘,故意先说了什么?公输盘不知其意,是怎么回答?他不知不觉中了墨子的圈套,墨子抓住这句话向公输盘发起进攻,一口气数落了公输盘?——“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吾义固不杀人”,“不可谓智”, “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

22.墨子既然以理折服楚王,为什么却仍然不能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意图呢? ——墨子到了楚国以后第二回合的战斗——初斗楚王,使楚王深深陷于矛盾之中,狼狈不堪。但贪楚狡猾的楚王并不因为初斗失败而放弃攻宋的野心。他表面上承认墨子的分析批判有理,但却采取以退为守的手法,轻轻地把话题一转,以公输盘已“为云梯”,说明他攻宋的借口。这一转,作者别具匠心,把楚王虚伪,狡猾,贪婪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为下一场更激烈的斗争,揭示了新的矛盾冲突。这就使墨子进入更加艰苦曲折的第三个回合的战斗。

23.本文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的三个回合的斗争,表现了什么思想?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勇敢、才智和他的“非攻”思想。

24.墨子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墨子抓住公输班“吾义固不杀人” 一语,首先义正言辞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得出结论:公输班的义是“义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25、“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2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班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的把责任推给了楚王。

27.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墨子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果断。

28.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 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29.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班及其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30.阅读第4段,回答问题

1、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班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班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31、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宋的目的

32.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33.墨子是怎样达到止楚攻宋的目的的?

——先用道义说服公输盘,再用比喻说理,指责楚王攻宋是不明智的;最后巧破公输盘的攻术及阴谋,迫使楚王不得不放弃攻宋的计划。

34.墨子用什么方法诱使公榆盘和楚惠王说出同攻宋目的自相矛盾的话? ——设喻

35.公输盘距墨子的办法是什么?墨于为什么说“虽杀臣,不能绝也”?

——杀墨子;墨子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拿着防御武器,准备迎战,打退楚军,所以“虽杀臣,不能绝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2.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

——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so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