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刷稿) - 图
更新时间:2024-05-25 0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市 十 三 届 人 大 六次会议文件(3)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增城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增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1月
—2—
目 录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 1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 1 (二)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 .............................................................. 2 (三)生态环境形成新优势 .............................................................. 3 (四)城乡统筹开创新格局 .............................................................. 3 (五)民生福利迈上新台阶 .............................................................. 4 (六)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 5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 6 (一)发展机遇................................................................................. 6 (二)面临挑战............................................................................... 11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 12 (一)总体思路:建设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 .......................... 12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 ...................................................... 17 (三)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 ........................................................... 19 四、加快构建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 ......................... 19 (一)依托开发区和功能区促进现代产业发展 .............................. 19 (二)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20 (三)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 21 (四)优化提升都市型农业 ............................................................ 22 (五)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 22 (六)全面实施对内对外开放 ........................................................ 23 五、努力打造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 ........................... 24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 24 (二)加快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 26
—1—
(三)抓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 27 (四)迅速提升信息化水平 ............................................................ 27 (五)坚持环保优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28 (六)继续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 28 六、积极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 29 (一)突出区位优势打造人才集聚载体 ......................................... 29 (二)实施优惠政策强化人才引进和使用...................................... 30 (三)构建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创新和创业...................................... 31 (四)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训和持续教育 .............................. 31 七、着力创建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 32 (一)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 ............................................................ 32 (二)创新城乡土地利用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 .............................. 33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34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管理 ........................................................ 35 (五)确保全市户镇村三级按期脱贫 ............................................. 36 (六)保障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 37 八、全力建设幸福增城 .................................... 37 (一)完善就业创业体系 ................................................................ 37 (二)健全城乡保障体系 ................................................................ 38 (三)做好医疗卫生体育工作 ........................................................ 38 (四)繁荣荔乡特色文化 ................................................................ 39 (五)强化国防动员、人口和民政工作 ......................................... 39 (六)努力创建和谐增城 ................................................................ 40 九、保障措施 ............................................ 41 (一)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 41 (二)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 41
—2—
(三)切实加强规划纲要的实施与监督 ......................................... 42
附件1:增城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预期目标 ...................... 43 附件2:增城市“十二五”重大工作任务分工表 ........................ 47 附件3:增城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大建设项目建议表 ...... 64 附件4:增城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81 附件5:增城市镇街“十二五”规划纲要............................. 83 附件: 专有名词解释 ............................................. 84
—3—
(六)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出台了《关于争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示范点的实施意见》。成功获批为全省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市(县级市),制定实施了《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及配套措施。逐步健全了促进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组织保障、资源配置、生态补偿等保障机制,有效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由38个调整为24个,政府效能进一步提高。推动镇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初步建立适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科学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主要经济指标仍处于广州十区两市的中下水平,没有一项指标能够进入百强县前列,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仍比较明显。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1.3%,远远落后广州30个百分点;产业层次总体上还比较低,企业平均规模还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科研投入偏低。三是统筹城乡的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综合配套改革工程,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分工合作、整体推进,确保改革试验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5—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增城发展最重要条件和动力 广州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和中心城市辐射力迅速增强,特别是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2010年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为广州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增城是广州东进发展战略中发展空间与潜力最大的地区,是广州未来重点发展的东部门户,地域面积超过广州全市的五分之一。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一方面决定了增城市的发展战略取向,另一方面也为增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和动力。广州城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延伸到增城,在产业、技术、人才、知识等方面对增城将形成巨大的资源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东进发展战略未来仍将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并将进一步细化、优化和系统化: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东部地区规划有两个副城区:黄埔-萝岗副中心、增城副中心,有两个卫星城:知识城、新塘,并进一步确认东部地区以萝岗区为依托,沿黄埔—增城—东莞方向拓展的发展带,用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东部山水新城,疏解中心城区密度过高的人口。
――2010年6月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12月知识城管委会正式挂牌,确立了重点发展八大产业,包括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等。
—6—
――2010年11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广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穗港深现代产业带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将增城开发区打造成为广州东部门户功能区”。这是广州市首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将增城开发区定位为广州东部门户功能区。
――2011年1月中共广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粤港澳合作区、珠江新城—员村地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白云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琶洲现代会展商务区和东部门户功能区等功能区建设”,“依托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增城开发区,打造东部山水新城,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推动“花都新华、增城荔城、从化街口三个片区中心率先建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
图1 广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7—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战略、新态势以及增城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增城未来必须以打造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为总体战略,抓紧完善东部交通枢纽和配套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现代产业、生态宜居、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城乡统筹等产业或事业发展。
图2 广州市重大交通门户及功能区
2、珠三角一体化快速推进不断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对未来珠三角地区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规划纲要》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极大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一
—8—
体化进程。增城位于珠三角核心位置,拥有连接广州、东莞、深圳的特有区位优势,有利于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的人才、资金、产业等资源,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3、增城的空间、交通和区位优势不断得到强化
增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增城通过“三旧”改造等措施,可获得77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增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达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38%,林业蓄积量达237万立方米,有全长达260公里、水质基本达到二类以上的珠江支流增江河,北部山区有1000平方公里限制开发的绿地。
图3 规划经过增城的轨道交通线路
增城近年来通过大力完善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地铁及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交通与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已启动规划建设,广
—9—
州地铁13号线、16号线和21号线均将在十二五期间延伸到新塘和市区,广惠汕铁路、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铁路(和谐号)等重大轨道交通将对接增城,广河、增从、北三环等高速公路将贯通境内,这将显著缩短我市与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空间距离,增强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
4、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0年3月,增城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广州市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这对增城吸引更多的生产力骨干项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要充分发挥增城开发区体制机制、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的优势,特别是通过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创新,辐射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5、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夯实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经济实力和政府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强,为十二五期间将更多的财政资源投入到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动力。我市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区域形象,特别是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我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
6、国内外发展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持续较快发展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但“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总体将呈现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全球化
—10—
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大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趋势仍将延续,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一揽子计划的实施以及城市化、工业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逐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增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面临挑战
1、区域竞争更趋激烈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格局不断深入,地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我市的周边地区抓住日系三大汽车企业落户广州的机遇,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直接对我市汽车产业发展构成压力。广州各区县以及周边地区,几乎都将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创意产业等作为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竞争。
2、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困难较大
汽车摩托车产业虽然有总厂进驻,但零部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集群的强大拉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足,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除国家级开发区外,其他大部分产业开发区、聚集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规模集聚效益。
3、资源环境制约比较明显
土地资源紧张将成为重要制约因素。我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多,“三旧”改造和闲置土地盘活的难度也比较大,新增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与土地供应不足、“保增长”与“保红线”的矛盾日益凸显。此外,水、能源、大气排放等资源制约作用也越
—11—
来越明显。
4、科技和人才支撑相对薄弱
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我市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与中心城区相比还比较低,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人才比较缺乏。我市高水平的高校、科研机构相对较少,科技资源不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不够。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建设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积极配合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和“低碳广州、智慧广州、幸福广州”的战略要求,以建设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为总体定位,积极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珠三角生态居住新城、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以及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将我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幸福增城(即:一个总体定位、两个发展战略、三个发展动力、四个重要抓手、一个最终目标,简称“一二三四一”发展思路)。
1、总体定位: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
要主动利用珠三角一体化和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特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将增城打造成为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一是要加快建设广州东部交通
—12—
枢纽中心,推动形成由高速及快速公路、地铁及轻轨、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快速交通网络;二是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配套服务业,强化相关站场建设,提升东部门户服务功能;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广州城区产业和人口东移的承接能力;四是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五要积极实施全方位开发战略,努力使增城成为大广州辐射我省东部、北部等地的重要平台和通道。
2、发展战略
战略一:开发区带动战略
按照廉洁高效的原则,抓紧完善开发区管理及运行机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壮大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其零部件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培育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招商选资工作。全力实施“园区化”带动战略,以开发区国批5平方公里区域为基础,将当前建设发展的22平方公里新区打造为增城开发区的核心园区,远期进一步扩充到62平方公里;以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含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为载体,打造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以石滩广本研发中心研发创新基地为载体,打造开发区研发创意产业园;以三江(荔华)货运站场、仙村物流基地为载体,打造开发区现代商贸物流园;以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为载体,打造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各园区实施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开发区负责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属地政府负责
—13—
园区社会管理。要加快提升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承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把增城开发区建设成为带动增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广州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广州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核心载体。
图4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战略二: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
南部地区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新塘、石滩和中新南部为载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打造成为广州乃至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以荔城、增江和朱村为载体,加快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以发展文化、教育、研发、居住产业为重点,打造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北部地区定位为限制开发的生态产业区,以白水寨风景区为龙头,以中新北部和派潭、小楼、正果为载体,营造
—14—
1000平方公里生态大公园,围绕服务“三农”、服务生态旅游、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以镇区为龙头,集中投入建设一批辐射和覆盖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实现旧貌换新颜,创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三大主体功能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升,进一步丰富发展内涵,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5 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
3、发展动力
动力一:工业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增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未来工业化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一方面,工业化尚未彻底完成,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地区还有大片的农村地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还有很大潜力;另一方面,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区域还有一个后工业化持续升级发展过程,特别
—15—
是现代工业及服务业将进入快速提升阶段。
动力二:城镇化。在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两城三中心”的城镇发展体系:增城市区围绕打造广州外围新城和片区中心,突出增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生活居住和配套服务;新塘城区坚持以工业和商贸为主,强化经济中心作用;石滩镇以发展工业为主,建成东南部的区域中心;中新镇大力发展工业和居住,形成中西部的区域中心;派潭镇加快生态旅游和都市农业发展,构筑北部的区域中心。依托中心城镇,强化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动力三:区域一体化。要加快融入大广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区功能定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广州全面对接,主动承接广州辐射与服务,积极承担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使增城成为大广州辐射我省东部、北部等地的重要平台和通道。要强化与东莞、惠州等地区联系,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利用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发挥我市土地、区位、环境优势,促进增城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4、重要抓手
抓手一: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发挥地处珠三角核心产业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以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生态文化旅游和度假休闲产业为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错位互补发展,成为广州“东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带的核心发展区域。
抓手二: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以建设广州城市副中心和创
—16—
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发展支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态优势,积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将增城打造成为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
抓手三: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加强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建设,强化人才培训教育,促进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完善低成本高品质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抓手四: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以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完善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努力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示范区。
5、最终目标:幸福增城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富民惠民目标,不断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建立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创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要快于广州市平均水平,年均增长13%左右,2015年达到1260亿元,人均GDP超过14.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比重稳步提升,三
—17—
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6.1:62.5:31.3优化调整为3.8:62:34.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53%提升到2015年的58%左右。三大主体功能区进一步深化,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功能区的综合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生态特色更加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常住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1‰左右,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突出,“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达到珠三角平均水平。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92%以上,工业废水和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5%左右。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打造创新平台,拓展创新网络,引进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服务和配套政策,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启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要由2010年的32.6%提升到2015年的4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幸福增城建设取得新成效。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群众幸福满足感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5%左右,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老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
—18—
覆盖率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三)2020年远景目标展望
展望2016-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不会改变,但随着基数增大,增长速度将略有放缓,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预计在12%左右,2020年达到2220亿元,人均GDP达到23.9万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门户功能区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加快构建广州东部现代产业新区
(一)依托开发区和功能区促进现代产业发展 坚持以开发区带动和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促进现代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开发区龙头带动辐射作用,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开发目前已经确定的22平方公里核心园区以及
增江东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含北汽集团华南生产基地)、石滩镇研发创意产业园、广州东部(新塘)交通枢纽中心等园区(基地),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广州东部重要的创新中心和综合性核心城区。要有序推进园区扩园工作,合理布局新的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遵循三大主体功能区基本布局,南部新型工业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文化生活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研发、居住产业,北部生态产业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和都市农业。
—19—
(二)加快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支持和发展汽车及摩托车产业。跟踪落实好广汽本田增城工厂24万辆/年产能扩建,促进广本发动机、广本研发中心、广汽SP件物流生产配送中心等项目动工建设。做好北汽30万辆乘用车华南生产基地的动工建设及后续零配件工业园区的开发。力争3年内形成500至800亿新增工业产值。创造条件引进和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比较优势突出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空调、变速箱、车轮等大型汽车配套零部件企业,争取每年引进5到10家核心零部件和一、二级配套零部件项目。大力发展汽车金融、贸易展示、物流配送、汽车回收等配套服务。壮大提升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促进摩托车龙头企业壮大发展,积极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配套比例,完善和拓展摩托车产业链,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珠三角乃至全国闻名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和集成中心,摩托车新车型研发展示中心以及区域集中采购和销售中心。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契机,加快中金数据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LED和光伏电子、汽车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产业。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抓住高端研发和精密制造环节,加快科利亚现代农业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在注塑机械、数控机床及系统、电力高压设备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形成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扶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为导向,重点发展重大环保技术装备、节能汽车、节能电
—20—
器、太阳能功能材料、太阳能利用设备等产业。
(三)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及会展业。调整优化商业布局,着眼于集群式商业圈和商业网络化发展,引导和推进城区和中心镇商业中心建设。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大型购物中心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人人乐等大型物流、购物中心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提升荔城、新塘两中心商业区原有大型零售商业网点,错位发展品牌时尚高端消费类百货店、专卖店。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产业化的会展业,培育新的会展品牌。
做强做优生态旅游业。积极打造白水寨、小楼人家、湖心岛等核心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创建白水寨国家5A级景区,着力加快温泉旅游度假、会议休闲等星级酒店及配套项目的落户建设。加快小楼人家景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观光型现代农业,推进建设一批具有生态田园风光特色的农家旅馆。加快正果特色旅游开发,着力完善榄园竹海,培育发展佛教文化、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会议休闲、都市农业和健康运动产业,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创建广东省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
稳定发展房地产业。继续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到我市投资创业,重点确保已落户在建或拟建的优质社区项目顺利推进,鼓励建筑安装业的发展。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政策性租赁房建设,完善“大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
—21—
咨询、评估、广告等中介服务业。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商务服务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鼓励商务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文化创意等中介服务。加快推进区域性总部经济发展,完善服务链条,优化运营环境。
(四)优化提升都市型农业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集中各级财政资金,积极推进农田(鱼塘)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规划建设好广州增城小楼人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增城市朱村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和广州增城增江河东万亩现代农业生态观光园等三个现代农业园区。
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鼓励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适度集中土地流转财政补贴资金,鼓励促进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组织。
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好吃、好看、好玩、好价、好销”为特征的都市农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导扶持农业企业实施品牌经营,建立“增城十宝”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打响“增城十宝”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五)加快建立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区域创新载体建设。加快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石滩广本研发中心研发创意产业园、三江和仙村
—22—
现代物流产业园、新塘环保产业园、新塘民营制衣工业园等创新园区以及南方电网特高压国家实验检测中心、广本研发中心、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等创新中心建设。加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发机构、人才培养机构和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打造国家级创新型龙头企业。
推进核心技术创新和转化。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着力抓好关键领域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建立与增城产业优势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产学研合作和区域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自主创新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等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整合财政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创新创业融资环境。
(六)全面实施对内对外开放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突出服务和扶持,建设“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放宽项目准入条件,激活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推广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做好区域品牌的创建打造。推动实施资本经营,鼓
—23—
励民营企业加快上市和兼并,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支持民营企业“退二进三”,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不断提高招商选资能力。一方面,要继续做大做强外向型经济。全力推进产业招商和特色园区招商,充分发挥广本效应,积极推进汽车、摩托车和旅游等支柱性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对日、韩、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以及跨国公司的招商力度,吸引相关零配件企业落户我市,形成产业链条,打造支柱产业群。促进出口市场和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增加自有品牌、高新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大企业、大项目、大财团的针对性招商,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强化相关后续服务。
切实抓好项目促进工作。要完善项目准入与审批制度,从规划指标、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多方面明确项目准入条件,尤其是要从环保方面对项目进行严格筛选。严格规定项目用地控制和建设要求,适当提高进入门槛,提升入园项目质量和水平,确保资源投放向重大项目倾斜。要设定建设期限,期满未能达到建设强度、密度要求者,征收土地闲置费用,超过一定期限仍然闲置没有建设的,要坚决收回。要落实重大项目督导领导责任制,切实提升服务重大项目的水平和效率,促进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尽早试产达产。
五、努力打造珠三角生态宜居新城
(一)进一步完善城镇空间布局
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建设广州东部现代化新城区。
—24—
以荔城为中心,连接增江、朱村为载体,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为主方向,加快新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增强居住、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人口和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力,营造适宜创业居住人居环境,建设山水文化休闲城,建成广州东部外围新城。
加快西翼新区开发,建设广州东部山水新城功能组团载体。新塘镇依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建设,加强与中新知识城、广州开发区和增城开发区的发展对接,明确商住、工业、城市公共服务等功能分区,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广州东部新城区。中新镇要抓住中新知识城开发建设、广州打造东部新城的契机,着力推进镇区改造、资源集聚和发展公共配套服务,真正把中新镇融入东部生态、宜居新城组团,建设特色名镇。
大力构建以中心镇为核心、名镇名村为特色的城镇体系。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把名镇名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荔城、新塘、石滩、中新、派潭要围绕“两城三中心”城镇功能布局,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完善中心镇产业发展、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强化区域中心地位,提高辐射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梯次推进中心镇发展壮大基础上,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样板示范带动工程,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开展“三旧”改造作为优化城乡环境,提高用地产业效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编制全市“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制订出台具体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目标考核
—25—
制度,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激励政策,推动“三旧”改造有序、高效开展。
(二)加快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以规划建设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为载体,以新塘城区为重点,围绕增强客运中心和货运中心功能,积极配合广惠汕高速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广深铁路(和谐号)的建设,争取建设广州铁路货运东北联络线,规划建设石滩与仙村之间的东部铁路货运中心站和广本铁路专用线,完善增城、新塘两个国家一级客运站和三江(荔华)货运站场建设,将增城建设成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成为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核心区重要节点。
推动广州东部快速交通网络形成。依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配合好广河、增从、北三环等过境高速公路和广州地铁13号线、16号线、21号线的建设,做好与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沿海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的对接,加快推进新新快速路、107国道新塘段工程、北三环二期高快速路和广园东四期工程等道路建设,畅通与广州城区、东莞中心城区等周边地区的空间对接。
完善市域道路建设。重点规划建设新塘-派潭高速公路,连接中新镇-汽车产业基地-广园东路-东莞市的沙宁路,贯通朱村街-新塘镇连接广园东路仙村出入口的朱新大道,连接石滩镇的永宁大道延伸工程,连接新塘-石滩的石新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以及连接广州-新塘-石滩的广园东快速路向东延伸工程。抓好朱石公路、新城大道、新城区主干道路、增城大桥、光辉大桥等建设工程和增城大桥、荔湖大道、小正公路、增城大道(广汕公路)
—26—
增江段、新新公路新塘段等改造工程。加快省道S118线增城福和至从化交界约8公里和省道S119线北段增城正果至龙门交界段约14公里的升级改造。
(三)抓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升能源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做好50万伏水乡线路增城段工程、宁西站出线工程以及旺隆电厂扩建机组接入线系统线路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富鹏、福和、余庄、陂头、沙庄、郑田等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增城地区高压线路规整优化工程。全面推进柯灯山水厂改扩建工程、荔新公路供水管道二期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广东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建设。
强化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科技工业产业园、石滩和中新工业基地、广本研发中心等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承载能力。
(四)迅速提升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以数据家庭应用为重点,推动三网融合。全面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交互式数字电视作为家庭信息化的主通道,发展基于数字电视的各种信息应用,形成信息电视、商务电视、娱乐电视。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培育一批无线城市信息服务运营商,整合企业与社会各界资源,建设统一的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无线网络应用,形成网络运营商、数字内容服务提供商协同互动的开放式运作机制,政府电子政务对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够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在增城地区实现布局科学、接入便捷、使用方便、应用丰富、有效带
—27—
动产业发展的无线城市格局,形成增城无线城市品牌,吸引大量信息服务企业和人才到我市创业就业。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推行行政审批网上一站式服务。推广电子商务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涉农信息化和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
(五)坚持环保优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促进企业向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向行业上游的品牌管理、产品设计和下游的市场策划、推广和服务延伸,实现由“增城制造”向“增城创造”转变。切实加强污染防治,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按照环保要求规范工业基地,集中布局以利于统一管理,统一治污。依法大力整治洗漂印染和电镀等重点污染源,推进二级水源保护区漂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入园工作。全面整治重点地区的高污染耗能行业,健全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退出机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准入的环保审批关,加大淘汰高能耗、低能效的产业和产能,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全面完成污染企业的整治。
(六)继续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
构建“一区、三纵、三横、多公园”的绿色生态空间结构。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构筑“一区(北部生态屏障区)、三纵(西部西福河滨水开敞廊道,东部增江滨水开敞廊道和南北向绿色生态主廊道)、三横(两条东西向绿色生态主廊道,一条东西向滨
—28—
水开敞廊道)、多公园(“五园”建设)”的绿色生态空间结构,保持和强化增城生态环境优势,发挥生态安全保障、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引导以及休闲、康体等功能。
以绿道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公园化战略。完善绿道网规划建设标准和指引,着力推进自驾车游绿道、自行车休闲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三大绿道网建设,推动形成增城生态大公园格局。推进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优化绿色生态空间结构,强化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加强生态景观林和生态隔离带建设,做好湿地保护与利用。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低碳经济发展,推动绿道建设与实施公园化战略有机结合。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串起沿线公园、景区、村庄,发展农家乐和特色乡村游,促进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构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
六、积极建设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区
(一)突出区位优势打造人才集聚载体
以落实推进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全面加强与天河、黄埔、萝岗的发展合作,充分利用我市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化基础良好、区位优势突出和交通便捷等优势,着力打造“低成本高品质”发展环境,构建广州东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积极打造人才生活载体。推进人才公寓等高层次人才生活配套功能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专项补助、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加强对创新型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的
—29—
支持。推进智能酒店、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居建设,打造以“创新宜居”为特色的生活新模式。进一步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持并强化便利优美的生活环境。切实解决人才引进的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体化人才服务网络,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办事“窗口”,简化人才创新创业发展、资格评价审批。要以“一区多园”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增江东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石滩镇研发创意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建设公共技术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等一批区域性创新载体,形成重点园区人才集聚区。
(二)实施优惠政策强化人才引进和使用
强化各类人才的引进。围绕突出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开发转型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村生产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人才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培养和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围绕加快转型发展,依托汽车摩托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核心产业,集聚一批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围绕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依托商贸物流、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集聚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围绕加快持续发展,依托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等现代农业,集聚一批实用人才和生产经营人才。
创新人才使用体制机制。探索党管人才的有效实现途径,建
—30—
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交流、激励和人才安全保障、人才权益保护、人才市场管理等机制,推进政府、社会、市场有效互动。创新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机制,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党政机关用人制度改革,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人才分类分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能力型、业绩型多元化评价。创新科学分配机制体制,深化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多元化价值分配改革,建立市级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各类有突出贡献优秀才人的奖励制度。
(三)构建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创新和创业
按照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增城将协同天河、黄埔、萝岗三区联合打造五大创新平台,共同促进人才创新和创业。一是建立科技金融共享平台。探索联合成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投向三区一市的创新型企业;共享三区一市科技担保融资资源及上市辅导服务,股权交易代办系统服务。二是建立创新载体的共享平台。在公共实验室、公共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创新中介服务共享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产权交易、创新驿站、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服务共享。四是建立产学研服务共享平台。共同组织推进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五是建立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三区一市政府服务、经济技术的信息资源,共同建立一个创新服务网站,发布三区一市对企业的服务信息。
(四)整合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训和持续教育
按照基础教育抓均衡、高等教育抓提升质量、职业教育抓产
—31—
学研结合的方向,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构建幼教、普教、职教、成教相互协调、具有增城特色的教育体系。争取到201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教育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强化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12年免费教育,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镇区辐射,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积极扶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民办高校集聚优势,继续引进国内外高水平高等院校落户办学,积极鼓励高校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调整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发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职教园区,推进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化、品牌化。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教育网络,构建学习型社会。积极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培养培训体系,突出分类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推广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项目实践培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培养,切实提高人才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质量。
七、着力创建广东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
(一)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
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协调、空间统一、覆盖城乡的规划
—32—
体系,科学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编制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各镇街总体规划,加强村庄布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建设区控规全覆盖。
加快城乡公共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公路主干道市政化改造,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工程,实现公路主干道与沿线镇村公路网的有效连接。加快公交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动城乡交通设施共建、联网、共享。统筹推进城乡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网络建设,全面完成自然村“五通”工程,形成覆盖到村、延伸到户、城乡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创新城乡土地利用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要健全土地利用占补平衡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健全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市场化机制,促进建设用地合理配置。要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集中留地、统筹利用”的原则,统一规划留用地集中安置区,推进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完善符合增城实际的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标准,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一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加快对农村土地确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支持农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贴制度,促进农村土地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二要加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机制。建立宅基地置换和退出机制,完善
—33—
集体建设用地合法流转办法和交易平台。对城镇规划和园区规划内的自然村组,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整体搬迁,节余土地含权(原居民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进入土地市场。三要规范和创新农村建房管理。加强新农村规划,规范新村建设和旧村整治,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集群。完善农村建房管理制度,规范农村建房行为,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集约用地、集中配套,逐步形成“体系呈梯度、布局成组团、配套有重点、积聚成规模”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制定完善“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加快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和资金筹措等扶持配套政策。积极探索社会资金参与改造模式,采取合资、合作、出让、租赁、综合开发和联合经营等市场开发方式实行改造。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制定基本服务均等化五年规划。按照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八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由城乡人民共享。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和创业体系,健全市、镇(街)、村(居)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加大免费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并
—34—
正在阅读:
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刷稿) - 图05-25
2019年安徽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持证人员)考试题及解析09-03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12-16
党试试题1205-26
湖南大学会计学名词解释07-17
2016-2021年中国投影设备行业市场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目录) - 图文10-01
读书心得体会:让读书伴成长 - 106-29
医院门急诊管理制度05-13
蔬菜栽培习题06-22
2014全国职称英语词汇(考试必看)03-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增城市
- 纲要
- 国民经济
- 社会发展
- 印刷
- 规划
- 十二
- 项目质量自检体系(报质量监督丰)
- 《网上支付与结算》教学资料包 试卷一答案
- 义煤集团铁生沟煤矿支护研究报告 - 图文
- 2014年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机械设计基础作业答案最新
- 太平镇中心小学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导学案
- 建质91号文
- 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 护士资格考试冲刺模拟试卷-基础知识1
- 《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
- 二年级语文下册表格教案第六周
- 八大理财成就百万富翁梦想
-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六年级上册)
- 吸污车资料介绍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智慧树答案100分
-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
- 巴东县金银花规划1
-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商业银行储蓄业务
- 曾量子力学题库(网用)(1)
- 2007年全国MBA联考英语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