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题.doc

更新时间:2023-05-01 20: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I )徳国

2、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 孔徳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 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 )。

5、 文化是指(I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氏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6、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 D )

A 弗洛伊徳

B 莱格

C 米徳

7、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8、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 )

A 米徳

B 库利

C 布卢默 9、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 )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D 马斯洛 D 自尊的

D 托马斯 A 朋友谈心B 观众看电影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I ))。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徳

13、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彖称为(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I )球迷闹事

16、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I )陈千秋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彖是(D )。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I)继续社会化

20、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21、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22、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交换关系 23、 管理学家(

A 泰罗 )o C 存在长久

)。 联合家庭 )。

对立关系

I )综合性功能

其他家庭

B 索取关系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 “X 理论”和“Y 理论”。 法约

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I) 奉献关系 24、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B )。

A 经济人

25、 注重对人的管理, 论属于(B

B 社会人

C 以工作任务为屮心, 复杂人

I )能力人

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

)o

A 家长制 B

26、 ( A )是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

A 家长制

B 科层制 C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I )当代管理理论

C 是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社会组织状况有关的。 泰罗制

D 流水作业制

27、 我国的社区研究是从以(A )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A 费孝通

B 吴文藻

C 严复

I )康有为

28、 农村社区成员是以(C )关系为主要纽带的。

A 业缘

B 地缘

C 血缘

D 趣缘

29、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

A 城乡对立

B 缩小城乡差别

C 农村发展为城市

D 城乡协调发展

30、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彖,这种现彖被称为(B )。

A 过度城市化

B 逆城市化

31、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A

A 芝加哥学派

B 纽约学派

3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

A 帕森斯

B 斯宾塞

C 郊区化

)提出的。

C 华盛顿学派

I )城乡融合

I )哈佛人学学派

C 库利

33、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

A 迪尔凯姆

B 帕森斯

34、 我国消灭剥削阶级采取的政策是(

A 肉体上消灭

B 财产全部没收 35、 整合作用是指(C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C.社会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丁伯根

) D 吴文藻

C 韦伯 I ))。

C 让其自生自灭

D 针对不同情况釆取不同政策

B.将社会的各个部分合在一起 D. 一个社会的稳定

36、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A 制度化优先

37、 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A 规则性设备 B

38、 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A 罗斯

B 默顿

B 制度化冲突 【)) 组织性设备

C )。 C 迪尔凯姆

C 制度化逃避 和彖征性设备。

C 概念性系统 这种现象称为(C )。

D 制度化建设 D 实用性设备 D 韦伯

39、手段一一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

(C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I)反叛

40、手段一一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这称为(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

41、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个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A )。A

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徳的人格理论

42、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C )。

A消极的控制B外在控制C积极的控制0非正式控制

43、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C )。

A社会制度B法律C社会行为规范D政府

44、什么问题正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C )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45、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 )。

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计划生育C缩小城乡差别I)扶贫

46、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A )不相适应。

A物质资料再生产B自然环境C生产资料D社会发展

47、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D )。

A就业B失业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

48、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A )。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49、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B )再分配来缓解各种社会问题。

A社会保险基金B国民收入C社会自筹资金D福利基金

50、社会保险是(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1、社会工作是指(A )o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B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52、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I)文化类型说

53、“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A )的观点。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54、“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

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C历史三阶段说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55、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56、《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 )。

A 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57、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C )的观点。

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58、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 )

二、填空题

1、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牛活资料 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 的生产。在生产中体现出 两种关系即:自

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徳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5、 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6、 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分,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社会综合性三类。

7、 生存、 享受、 发展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 马克思从 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 微观上 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 社会交往是人们Z 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1、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 正式的利非正式的渠道。 12、 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13、 冲突的根源是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特点是 破坏性。

14、 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 15、 集体行为的特征是:非组织性、 突发性 、反常性。

16、 集体行为的类型是:骚动、传闻、社会动荡

不安、

社会运动° 17、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指人的需要与社会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18、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19、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和 人有语言的能力。

20、 语言 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乙一。

21、 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 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

22、 在社会学屮,通常按照群体成员Z 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 23、 人际关系亲密是初级群体的最重要的特征

24、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 三种形式。 25、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家庭一、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四个阶段。 26、 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分为 血缘家庭一、普那路亚家庭_、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A 弗兰克 B 丁伯根 59、“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 A 贝尔 B 弗兰克 C 普雷毕什

I )沃勒斯坦

(A )

C 奈斯比特

D 达伦道夫

60、通常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有普遍调查、

A 经常性调查

B 一次性调查

C 抽样调查 I )问卷调查

C )。

典型调查、个案调查和(

27、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儷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一其它家庭等。

28、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止式组织。

29、组织与环境Z间的关系主要是能量交换关系关系。

30、提出“经济人”假设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

31、我国组织管理屮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32、“社区” 一词由徳国的社会学家最先使用的。

33、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表现为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方式。

34、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

生活共同体。

35、按城市的功能可以把城市划分为政治城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36、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有以下三个观点:优先发展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37、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岀来。

38、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是财亶、吏望、权力。

39、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

40、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

41、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派生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

4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43、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44、道徳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45、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6、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是社会控制的对象。

47、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

48、犯罪预防的措施有:教育、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9、我国的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庞大、人口素质低;其成因是政治原因、人口惯性、文化及社会因素

的影响。

50、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牛产同物质资料再牛产不能合理配置。

51、失业有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两种存在形式;我国面临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

性火业问题两个方面。

52、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项内容。

53、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54、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主要采取了就业保障和价值补贴制度。

55、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扶贫°

56、人类要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为社会发展服务,要保护资源、开发资源、利用资源三种措施统一考虑。

57、社会流动按流动主体划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

按运动方向参照划分代际流动、代内流动。

58、1963年周恩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并指出四化的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59、我国现代化战略的确定依据?是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60、社会调查方法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三、名词解释

1 ?社会一一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属于结合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社会学一一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们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需要一一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生产和匮乏感,而其要求尚未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其特点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

4?社会需要一一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一一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状态。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屮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有三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综合文化。

6.社会交往一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Z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活动。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7.群体交往一一是指个人与个人Z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的活动方式。

&社会角色一一当一个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行为角色扮演。

9.角色冲突一一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出现左右为难的现象。

10.社会地位一一简称“地位”。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屮所处的位置。一般由社会规范、法律和习俗限定。它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利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

11.角色扮演一一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12.组织环境一一是指所有潜在影响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因素或力量。

13.社会组织目标一一简称组织目标,它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14.集体行为一一也称群众行为,指人们在群众中的行为有时完全失去他们原来的个性,他们被感情所支配,或者放弃了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重要约束

15.时尚一一又称流行,是对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崇尚方式。其特征是新奇性、相互追随仿效及流行的短称性。社会成员对所崇尚事物的追求,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16.人的社会化一一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7.内化一一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转变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18?社会群体一一是指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19.初级社会群体一一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20.家庭一一是指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1?社会组织一一一是指社会上存在的一切人类活动共同体,包括家庭、家庭、工厂、机关和学校等;二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是更高级、更复杂的社会组合方式。

22.科层制一一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23.社区一一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24.农村社区一一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

25.城市社区一一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6.城市化一一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27.社会分化一一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Z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最主要的,起作用的分化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分化.

28.社会分层一一是指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29.社会制度一一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0.制度化一一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31.社会控制一一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制约和限制,使Z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社会控制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E. A.罗斯于1901年提出来的。

32.社会舆论一一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以言论形式表现的对于某一事件或现彖的大致相同的看法,是公众对此一事件或现彖的是或非的评价,社会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发挥社会控制作用。

33.就业一一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竝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34.群体意识一一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集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釆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35.越轨行为一一也称违规行为,它是个体或群体违反其反应遵守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越轨行为是针对具体条件下的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而言,它是对社会或群体所期望的角色行为的偏离。

36.社会问题一一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扩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37.失业一一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或虽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38.社会保障一一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

39.社会工作一一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怵I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牛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0.社会变迁一一是指一个社会屮,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

变动过程。

41.生活方式一一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42.社会流动一一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43.社会现代化一一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 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四、简答及论述题

1、社会学的基本特征及功能。

基本特征: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2)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屮,人们Z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3)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功能:第一,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第二,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第三,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出贡献。

2、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表现在:(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3、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论点: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暂短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岀现并取代他的位置;当着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需要层次论分为5个等级: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4、社会交往的意义是什么?

(1)人类离不开交往。

(2)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3)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能扩大文化的享用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4)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社会关系,进而形成社会。人们的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5、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双方需求的互补性;第二,态度的类似性;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第四,交往频率。

6、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

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意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其流行的特点一般是: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其功能表现为: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牛活变得牛动活泼。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燿消费造成浪费。

7、社会化的涵义及实质。

社会化的涵义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传授生活技能。(1)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2)基本生活技能是社会交往的技能;

(3)人们要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知识技能;

第二,教导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第三,指点生活目标、人生观:是使人们如何观察、看待人生、理解人生,也即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的问题。

第四,提供角色人选

9、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2.—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0、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特征及功能。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特征是: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Z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防在首位。

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第一,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第二,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11、家庭的结构类型及及其功能。

家庭的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家庭。

功能:经济功能、牛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12、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利娱乐功能等。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

(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

(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的功能。

13、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屮,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彖。

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

第三,独生子女问题。

第四,老人赡养问题。

第五,离婚问题。

14、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 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固定。

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Z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

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

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15、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例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原料供给者、合作者、竞争者、产品消费者、工商管理机构乃至社会政策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 它必须适应环境的关系。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的部门或增或减,或加强或削弱,这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实际上,任何社会组织的变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16、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与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牛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

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

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 形

成工作关系。

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

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17、科层制的涵义及其功能分析。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社会组织内部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功能:①正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所起的积极作用。②负功能:部分对整体的协调和实现目标所陈胜的跚面影响。

18、社区的构成要素。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9、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农村社区又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为主要活动的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农民以农为主,自给自足是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农村社区组织结构简单,家庭是其基本的活动单位和组织形式。城市社区居民组织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农业社区血缘关系是维持农村运行的主要纽带,乡土观念浓重,安土重迁。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因为居民Z间缺少血缘和地缘关系,人际关系感情色彩淡薄。农业社区生活水平低,生活方式简单,城市社区生活水平高,生活方式多样化。农业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小,密度低,土地占有是农业阶级、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城市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大,密度高,这点巳成为人们划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一个标准。20、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

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屮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

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Z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21、社会分层的具体标准。

所谓社会分层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系列。徳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财富、声望、权力是社会分层的标准。

2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屮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屮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3、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区别。

划分阶级的依据是人们在经济结构屮的地位,而阶层划分是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的大小和其它社会因素。因此,阶层划分是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分层。

24、社会制度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这一的历史和实现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EP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25、社会制度的功能。

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

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6、社会控制的功能。

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

第二,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地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夕卜,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27、道德、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徳由道徳原则、道徳规范和道徳后果三部分构成。一个人的道徳感、道徳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或群体价值在他身上的内化。如果一个人有道徳感,那么当他做了不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Z后就会内心焦虑不安,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做了有利于社会或群体的事,内心就舒畅。道徳就是靠这种机制来指导和控制人们的行为的。道德基本上属于内在控制方式,即通过人们的良心发现起作用。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在于一个人要有道德意识、道德感。

所谓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此事件的是非曲直之评价。它有现实性强的特点,是集体的产物,经大众传播。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压力。但对于哪些一意孤行者来说,舆论则不起作用。社会舆论的作用有两个方向:当舆论代表正义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反Z则是消极的。

28、习俗与道德、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习俗与道德的区别:A、约束力不同。B义务感不同。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道徳与法律在产生的时间,形成的方式上都有不同。具体在于:A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B、二才的支持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强制力支持,而道德是靠社会舆论的支持。C、二者作用的性质和控制的强度不同。

29、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

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30、犯罪行为及其治理。(教材P. 289-291)

犯罪是指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原因是:第一,犯罪者个体原因。第二,犯罪者具体生活环境的影响。第三,价值多样化与法律约束无力。

犯罪的预防与治理:1?犯罪的预防一靠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2.犯罪的治理:综合治理, 即依靠法律、教育力量,依托家庭、机关团体、单位和社区组成的体系治理犯罪。

31、社会问题的成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牛环境问题即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关系的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解组等。

32、我国人口问题的实质、表现、成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人口问题的成因:第一,政治原因。人口在我国的迅速增长与我国的政治和政策有直接系。片面宣传人多力量大,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进行不公正的批判,使我国人口严重失控。人口惯性:我国有两次生育高峰,为人口周期性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第三,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崇尚大家庭制度和多子多福。而医疗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我国人口仍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

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人口问题的表现:人口数量多,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

3.我国人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4.我国人口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解决的具体办法:

1.是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加强管理;

2.是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3.是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Z间的矛盾。

3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劳动就业问题简称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这样,就业包括了以下内容:第一,它是指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者的活动,未进入劳动年龄的儿童,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残疾人不在讨论Z列。第二,他们从事一定职业,从事劳动或工作取得相应报酬。第三,就业是通过劳动取得收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生活的活动。

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广开就业渠道;第三,继续

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34、失业的功能。(教材P. 310-312)

分为负功能和止功能

35、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及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功能:①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牛活需要,保障其生活安全。

②缓解社会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③保护和维持劳动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发挥。

④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

其反功能表现为:社会保障初期。某些国家未能保障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合法权利;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容易使人滋长不思进取的心理,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社会工作的功能:①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②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③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④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36、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相同点: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得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能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

不同点:二者又有差异,主要表现在:(1)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而社会工作则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的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的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

(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在发展。

37、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3)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

(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这种社会保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农村保障水平低;②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③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④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①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②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

③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牛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述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④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38、社会变迁的原因。

(1)环境因素:环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结构、文化特征并限制其变迁形式。但一般来说环境的变迁是缓

慢的,主要通过社会和环境力量共同作用才能发生。

(2)人口因素:人口数量、分布、素质等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3)技术因素:技术发明会带来物质文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

(4)文化因素:通过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也可带来物质文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

39、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

第一,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第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人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地要发生变革。

第三,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着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第四,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

40、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的意义。

社会流动,可以有广义、狭义两方面涵义。从广义讲是个人、家庭以及其它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流动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彖。由于划分社会流动的标准不同,我们可以把社会流动分成不同的类型。按照流动的主体分,有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按流动方向分,有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按流动参照物分,有代际流动、代内流动。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研究社会流动有着深远的意义。如研究垂直流动,可以解决我国干部制度中的终身制问题,干部能上能下,有利于建设者一支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研究水平流动,可以解决我国用人不合理现彖,加快人才流动,根除用人不合理现象,防止近亲繁殖,也可以相互交流文化知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

4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

①经济现代化。它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它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增长,还表现为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现代化。

②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应,没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就很难推进的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

③文化、科学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

④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道路。

⑤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人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现代化等等。

⑥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

42、试述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

这是一种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屮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在1961年提出的。他认为虽然各国现代化的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他们所具有的条件也不同,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却经历着相同的过程,从而表现出相似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管理上的科层化和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从其内涵看,趋势同论只是不同社会之间的现象、特征、过程的相似,而不是指不同社会制度的趋同。

43、我国的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我国的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1)屮国现代化战略决策,自50年代就基本定下来,后来逐步明确, 80年代初确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选择。第一步大致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 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

是到下个世纪30至50年代,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的社会需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需要学说所表达的生存、享受、发展三种资料或需要的发展,适合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情况,即从为生存资料而斗争到为享受资料而斗争,再到为发展资料而斗争。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人们需要的增长同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矛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s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