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09-30 0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古村落旅游开发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大连财经学院 2011级旅游管理

摘 要

保存至今的数以千计的中国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古村落逐渐成为“乡村旅游”、“休闲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原因,中国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经营体制不顺,利益分配不均,风貌损毁严重,忽视社区参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欠佳,交通相对闭塞,管理效益偏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策略:1)在政策导向上,强调政府引导,市场主导,2)在经营体制上,提倡多元融资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3)在利益分配上,主张社区参与,村民与企业共同受益,4)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加强古村落遗产和风貌保护,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5)在发展模式上,提倡因地制宜,找准路子,6)在内部管理上,要求强化标准,做到环境有序。

关键词 古村落,乡村旅游,休闲旅游,芙蓉村,遗产 一.中国古村落旅游之现状

(一). 起步晚但发展快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村落旅游业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但是,最早推动中国古村落旅游的是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教授,他于1988年主持完成的浙江省“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把楠溪江流域众多的古村落作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纳入到旅游规划中,从而使得古村落旅游被提上

议事日程。虽然楠溪江流域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即有古村落旅游的萌芽,但其真正发展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古村落旅游是在当时流行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文化浪潮的引导下,随着以“青山绿水”和“耕读文化”著称的楠溪江流域旅游业的崛起而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旅游亮点。楠溪江流域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是区域总体规划创意,还是配套设施建设与服务,都是同类旅游中开展得最早、最好且最成气候的。与此同时,安徽南部的一些古村落如西递村、宏村、唐模村、呈坎村等,此时也在宣传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零零散散地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

之后于九十年代中后期陆续推出的贵州省屯堡村,湖南省岳阳的张谷英村,湘西的王村、矮寨、德夯村、皇都村、高椅村,江西省乐安的流坑村,福建省南靖的田螺坑村,山西省临县的西湾村,陕西省韩城的党家村,浙江省武义的俞源村等几十个古村落,均走上了挖掘传统乡村文化、发展古村落旅游的新路子。一时间,古村落旅游之势蔓延全国,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近年来各种关于古村落旅游的指南图书以急剧的速度猛增。中国古村落旅游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异常迅猛。

(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各地古村落之所以保留至今,大凡有以下几点相同的地方:一是多处在偏僻的山野里,虽然这些村落在历史上的交通可能发达,但近现代交通相对落后,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贝”;二是多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就意味着无资金改造或改建老建筑,客观上使这些古村落风貌得以较好地保留。简言之,古村落保存较好的地区往往是交通条件较差、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正是因为如此,如何发展偏远落后乡村的经济,成为长期困扰地方政府的难题。首先是积极申报各种遗产、名村、文物等重点保护名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古村落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希望获得“尚方宝剑”以决定古村落的未来发展。

中国古村落旅游地保护与展示的主要形式表

保护与展具体情况(地点、名称、数量、方式等) 示的形式 世界文化安徽黟县的西递村、宏村。(2000年) 遗产 中国历史1、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2、山西省临县碛口文化名村 镇西湾村;3、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4、浙江省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5、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6、安徽省黟县宏村镇宏村;7、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8、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9、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10、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1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12、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2003年公布) 全国重点A.山西襄汾县丁村民宅,安徽歙县潜口民宅;B.浙江兰溪文物保护单位 市诸葛村、长乐村民居,广东始兴县满堂围,四川江安县夕佳山民居,福建(华安县、永安县、南靖县、平和县)土楼;C.浙江武义县俞源村古建筑群,安徽黄山市呈坎村古建筑群,安徽黟县宏村古建筑群,西递村古建筑群,江西乐安县流坑村古建筑群,江西龙南县关西新围、燕翼围,河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古建筑群,湖南通道侗族县芋头侗寨古建筑群,岳阳县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四川马尔康县直波碉楼,贵州安顺市云山屯古建筑群,贵州雷山县郎德上寨古建筑群,云南大理喜洲白族古建筑群,陕西韩城党家村古建筑群,以及其它民居和古建筑群。(A、B、C分别代表1988、1996和2001年各批次) 省级历史四川(1992年)、福建(1999年),云南(2000年),文化名村 江西(2003年),山东(2003年),山西(2003年)等省区,先后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1991年)、上海(1991年)、贵州(1992年)、江苏(1995年)等省市,先后公布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历史文化保护区。 古村文化江西的美陂古村文化旅游节、婺源国际(乡村)旅游文化旅游节 节,浙江的楠溪江文化旅游节、岩头村丽水街民俗风情节,湖南的张谷英古村文化旅游节、吉首矮寨苗族文化旅游节、怀化皇都古村旅游文化节,等等;2004年为中国“百姓生活旅游年”。 其它展示民族文化村(云南的摩梭村),民俗文化村(湖南的皇都形式 侗族村),民族村寨博物馆(贵州苗寨的郎德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的梭嘎、镇山、堂安、隆里),文化生态示范村(云南的巴卡基诺村、南碱傣族村),旅游度假村(黑龙江的街津口赫哲村),等等。 资料来源:本人研究整理。

二.中国古村落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古村落旅游虽然因为资源独特、政府重视等原因而迅速发展成为国内“休闲游”和“乡村游”的重要目的地,但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基础差、管理落后等原因,存在着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古村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如下:

(一). 经营体制不顺,村民与企业利益冲突明显。

目前关于古村落旅游地的经营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3种,1)所有者(集体)自主经营。因为民居是居民的私有财产,居民将民居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归于一体,再加上集体所有的其它的村落内的土地,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的形式组成经营主体,自己集资,自己经营,自己管理,如黟县的西递村、徽州区的蜀源村、韩城的党家村。其好处是经营起来容易沟通,且经营利益与每位居民家庭利益息息相关,百姓积极支持,但普遍存在着投入资金不足、管理水平很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非所有者的委托经营。包括个体承包(如婺源的理坑村)和企业租赁(如宏村、南屏村等)经营。其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全面负责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工作,在

资金投入、减少浪费、强化管理等方面对村落发展均有好处。经营者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建立与村落的互利、互控关系。此模式的缺点是,投资经营者更多关注的是产出效益,会进行目的性很强的选择性投资,不利于村落整体环境的营造;同时,由于经营者多是与地方政府签定的经营合同,每年从利润中付给地方政府的收入,经过层层分配,最后到达居民手中的钱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各种经营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问题还是村民与企业的利益问题。因此,完善并探索更为有效的经营体制、正确处理好村民与企业的利益问题,已成为古村落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追求发展,古村落风貌损毁严重。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如安徽黟县这一古村落集中区域,2000年的游客就达到45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1亿元,所以,许多古村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旅游。但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却忽视了资源、环境与风貌的保护。各地古村落不是文物古迹遭到无情的破坏,就是人为的“假古董”、“假文物”到处充斥;不是破坏性建设,就是建设性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给宏村和西递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为古民居的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有的村民为了经商需要,随意搭建用房;有的村民则无视整体保护的要求,私自拆迁和改建房屋。鉴于江苏周庄这个仅有0.24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已有约600家注册商号的事实,周庄镇政府于2003年开始实施“减商”行动,第一个动作是裁掉25家丝绸店,并陆续裁减其它有关商铺,目的是减少过多的商业性,还古村镇一份本有的宁静,这一做法值得古村落借鉴。

(三).忽视社区参与,背离主题

旅游活动本身也是一项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而古村落旅游所涉及的旅游环境更是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也就是说,不仅古宅、古街、风土人情等是古村落旅游的重要内容,而且世代生活于其中的村民及其日常表现也是古村落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古村落旅游的有效开展,也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一是在村落发展、村落规划的决策方面忽视社区村民的参与。极少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考虑居民的态度、愿望和要求。二是旅游经营者忽视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社区环境的建设,居民的受益程度低。居民得到的实惠越少,久而久之,导致游客量下降。三是忽视社区发展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只有社区经济得到发展,村落旅游才会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古村落社区的发展是开展古村落旅游的最终目的。所以古村落旅游必须立足古村落本身经济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欠佳

目前,古村落旅游点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质量欠佳的状况。古村落基础设施落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古村落本身条件造成的,因为古村落本身落后的经济条件无力承担基础设施的投资,以致有的地方缺乏必要的环境整修,使古老变成了破败;有的地方每逢下雨天,乡间游道一遍泥泞,游人无法正常行进。二是旅游经营现状造成的,因为各地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时间不长,经营者往往不愿意在短时间内将较大的资金投入到古村落基础设施的改善中来。同样,由于居民素质不高,对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视不够,以致许多古村落环境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习惯差和内部环境乱,成为许多古村落成功开展对外旅游活动的“瓶颈”。

三.古村落旅游发展之未来策略

如果说旅游业将是21世纪全球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那么古村落旅游将会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因为古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能为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样,古村落所处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美妙的田园风光,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起步不久、尚未成熟但颇具潜力的古村落旅游寻找良策。

(一).在政策导向上----体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

从上述提到的一些问题来看,有些是政府部门可以解决的,有些是市场本身可以解决的。政府部门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市场。特别是通过相应的法规,有效地保护古村落遗产和景观;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正确引导古村落的风貌维护和基础设施改造;通过政策的配套和倾斜,及时引导投资方向,改善落后的对外交通网络。总之,在人们的法制观念还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情况下,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宏观调控还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引导绝对不能代替市场的主导作用,在符合发展政策和遗产保护等相应法规和要求的前提下,所有的经营行为都应该遵循市场运营的规律,采取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资源的有效运作,达到既保护又发展的目的。

(二).在经营体制上----采用多元融资结构,多种所有制形式。 这里的体制主要是讲经营体制。既可以是集体经营,也可以是企业经营,还可以是集体和企业联合经营;既可以是本土资本,也可以是引进的海外资本;既可以是独立资本,也可以是合作资本;既可以是民营资本,也可以是国有资本。总之,可以在目前较为流行的三种基本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各方合作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以达到各方利益的整合与协调的目的,任何只顾及单方面利益的模式都是不可取的。

(三).在利益关系上----强调居民参与,社区与企业共同受益。 身居古村落的老百姓之所以热衷于发展旅游,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来改变当前较为落后的经济状况。所以,无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都必须以社区为基础,充分重视当地村民的参与,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利益,一定要避免某些经营企业“捞一把就走”的错误心理。村民的参与主要表现在:发展决策的参与,对外合作的参与,环境保护的参与,积极展示的参与,利益分配的参与,乡村建设的参与,等等。最终结果是要让社区和经营企业共同受益,而不是以往的仅仅考虑经营企业的收益。

(四).在发展目标上----加强遗产与风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经营企业和村民都把发展旅游作为古村落发展的头等大事,各种申报项目如世界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民俗文化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等,都只是为了拿下“牌子”,为发展旅游提高知名度。实际上,古镇名村的第一要务就是实施有效保护,是遗产要保护,是文物要保护,是民俗也要保护。同时,要树立整体保护的观念,不仅要保护重点遗产和文物,还要保护村镇风貌和整体景观;不仅要保护建筑、街道等物质遗产,还要保护作为古村落景观重要组成的风俗礼仪、文化氛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古村落旅游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古村落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和不可再生性,要特别重视古村落风貌和遗产的保护,只有这样,古村落旅游才会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引下,走向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且在保证当代人受益的同时,也能保证后代人的受益与发展。这是古村落旅游与发展的最终目标。

(五).在发展路径上----提倡因地制宜,找准自身模式。

各地古村落应该根据本身所处位置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1)城市周边依附型:即有些古村落因处于某一城市或大城市周边,客源市场和引资市场都不成问题,因而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较快的发展,是“乡村游”和“休闲游”的较早实践地.2)发达地区外围依附型:即有些古村落处在发达地区的非核心范围内,但与发达地区关系密切,如浙江的诸葛村、俞源村,广东开平的碉楼群等,客源市场不成问题,资金问题也不是太大,一般也较早地启动了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游和休闲游的重要目的地。3)风景名胜区依附型:是指这些古村落本身正好处在某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区附近或旅游区内,可以借助风景名胜区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客源市场和投资市场,“搭船出海”,捆绑销售,从而达到互为补充、互惠互利的目的,又能借助它已有的客源市场条件,还能借助与它优势互补的风景资源条件,从而很快启动市场。4)交通偏远型:这样的古村落在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多处在较偏远的山区,交通状况普遍欠佳,所以目前的发展存在着较多的困难。所以,不同区位和环境的古村落,应认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以避免盲目跟风。

(六).在内部管理上----要求强化标准,实现环境有序。

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是当前古村落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和提高古村落旅游管理水平,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照旅游管理的国际质量标准,抓好旅游经营企业的整改和提高,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2)督促旅游经营企业加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培养,提高专业化经营和管理水平;3)必须立足长远,对客源较多的古村落进行“环境容量”的研究和测定,以确保古村落环境氛围的“原真性”,避免让原本宁静的古村落变成“人山人海”;4)建议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建立相应的旅游质量跟踪和监测体系,以确保古村落旅游的有效管理;5)加强社区村民文明素质和社区精神的培养,营造好的旅游社区环境,减轻旅游管理的难度;6)抓好旅游社区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整洁宜人的游览环境。

参考文献

(1)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1991),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翻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5---33页。

(2)刘沛林(1998),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北京大学学报,35(1),页82—88。

(3)北京大学地理系(1988),楠溪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永嘉县人民政府刊印。

(4)陈志华(1993),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台湾:汉声杂志社。 (5)陈志华(1999),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北京:三联书店。

(6)刘沛林(1997),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页 3—6。

(7)汪昱仁、刘惠国(2003),农村旅游地审美环境营造之探讨,真理观光学报,1(1):页23—38。

(8)http://www.vivicity.net/news_info.aspx?id=136

(9)角媛梅,程国栋,萧笃宁(2002a),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地理研究,2002, 21(6)第734---741页。

(10)角媛梅,萧笃宁,程国栋(2002b),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实证研究,山地学报, 20(3),页 266—271。

(11)黄芳(200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经营模式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10(5),页58—59、107。

(12)李凡、金忠民(2002),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人文地理,17(5):页7—20。

(13)

http://jpkc.wzu.edu.cn/dengxiaoping/sjjs_detail.aspx?ID=375&Tid=58 (14)清山碧水组合(2004),关于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吉林大学网, 3月24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rd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