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点对

更新时间:2023-11-23 19: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比较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及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儿童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面大家看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六个理论观点: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3、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6、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是一位医生兼心理学家, 根据对精神病临床观察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一)弗洛伊德的地形说及人格结构说 1、地形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他更强调潜意识活动。 2、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后期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本我是个性中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自我:是由本我发展而来,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使本我适应外界要求,推迟本我能量的释放,直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对象被发现或产生出来为止。

超我:它来于自我,又超脱自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二)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崇拜性器官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口唇期:大约从出生到1岁半。 肛门期:大约从1岁半到3岁。 崇拜性器官期:大约从3岁半到6岁。 潜伏期:大约从6岁到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艾里克森是美国现代最有成就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他认为一个原始社会系统包括三个方面: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它们之间互相同化。艾里克森人格发展渐成说的主要观点:

(一)艾里克森认为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1

心理社会机制。认为自我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二)艾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有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

(三)艾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 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岁); 第三阶段:主动感对内疚(4~7岁);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 第五阶段: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岁);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

以上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都是研究心理方面的,两者都强调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艾里克森是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上发表自已的理论。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发展受本我的调节和支配,而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强调人的生物本能,把人的心理发展完全归之于本能、性本能,完全排除社会、文化、意识、道德、教育对人的重大作用,比较片面,偏激。但是,他提出人由本我分化为自我,再由自我分化为超我的思想,以及强调早期经验对人一生发展的作用,对后来社会性发展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更全面更完善,艾里克森强调自我发展,强调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重视家庭、社会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有转折。下面大家看看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1、弗洛伊德在口唇期讲到这时期的孩子对嘴、唇以及口头一带特别敏感,大家在照顾婴儿的时候要注意他这时期的需要,要尽量的满足她,调节不好长大后就会出现吸烟、咬指甲等不良习惯。

2、弗洛伊德在肛门期讲到训练婴儿入厕的习惯,如果训练不当就会造成两种不恰当的性格:一种是排泄型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无节制,比较浪费。另一种性格是便秘型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孩子条理分明,过分干净,不变通。作为教师,不能太强烈,要顺着孩子自身的发展。

2

3、是要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对儿童加以积极的引导,将其被压抑的欲望或心理能量移用到对社会有益的、高尚的创造活动上去。

(二)艾里克森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1、艾里克森认为,儿童信任感的建立并不是一次就全部完成而不能改变,它在人生发展的其它阶段还会反复。早期信任感的缺乏可以得到补偿,早期已获得的信任感也可能丧失。因此在幼儿园教师同样应注重儿童信任感的再建立。

2、艾里克森第二阶段:自主对羞怯或疑虑。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要能够把握自已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儿童的自主行为与主动行为给予适度的控制、适度的自由和充分的支持、鼓励,则会使儿童形成独立、自尊、乐观向上的人;教师对儿童限制过严,干涉过多,则会使之形成胆怯、疑虑的不良行为。

3、儿童不可以性别角色混乱,男孩不可以男扮女装。下面介绍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基本观点有:

(一)机械主义的发展观。华生认为在心理学中再不需要本能的概念了,否认遗传的作

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二)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的行为与人格是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决定人格的形成。他的基本观点有:

(一)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人的行为与人格就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行成的。

(二)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化也可以获得新行为,但是否能将获得的新行为表现出来,取决于强化的作用。强化有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以上是华生和班杜拉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生和班杜拉都是研究行为方面的,都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华生提出教育万能论,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个性是一切行为的总和,是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行为

3

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否定遗传、否定儿童的内部矛盾,否定儿童的主动性,太偏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他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要对这种环境作出选择。调节自已的行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作些简单的论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大家看看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告知大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得考虑孩子的感受,用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知大家,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态度,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对儿童都有影响。应当给儿童树立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榜样,榜样要有积极性,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具有生动性,感染力强,易于接受。应当培养儿童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儿童的自我能力。作为教师应树立好的榜样行为。下面介绍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五、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是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分为:

1、图式 2、同化 3、顺应 4、平衡

(二)皮亚杰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平衡过程,其中第四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三)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4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六、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对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观点有:

(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 (三)儿童具有敏感期 1、感觉的敏感期 2、秩序的敏感期 3、语言的敏感期 4、动作的敏感期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1、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主要在于内部的自然发展,这种发展具有阶段性。 (1)儿童人格建设阶段(0~6岁) (2)胚胎期(0~3岁) (3)人格形成期(3~6岁)

2、儿童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 3、青春期阶段(12~18岁) (五)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2、自由教育 3、蒙台梭利式的教师

(六)蒙台梭利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1、重视教师建立正确的儿童心理发展观与教育观而不是单纯的掌握技艺技能。 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3、根据儿童个别差异施教。

以上是皮亚杰和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两者都是以孩子为主体,从孩子的出发点看学习。

(一)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或行为是儿童的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同化、

5

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具有阶段性,他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1、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用感知、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智力活动还处在感知运动水平上;2、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表现在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上;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4、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皮亚杰还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重视儿童兴趣、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蒙台梭利认为智力不足的儿童可以通过特殊教育获益。她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所以要注重儿童的自身发展,进行自由式教育,因材施教;同时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她还强调儿童的主动性,教师是引导者。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下面大家看看这两位理论家的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对我们教学的启示:

(一)皮亚杰强调儿童主体的内在结构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充分考虑孩子的认知结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导孩子面对问题经过思维学习知识时,重要的是了解儿童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问题的意愿和能力。如:两岁以前只有感觉运动智力,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各种有趣的物体。如玩具、模型等供他们观察、摆弄。学前早期为促进表象思维的发展,应选择具体形象的教材,如童话故事、图画等,为他们安排游戏活动。

(二)儿童参与的重要性。

皮亚杰主张对儿童的教学要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儿童的动作活动,仅仅看和听、没有活动的学习,只不过是口头的学习。教师应提供素材、工具和设备,让儿童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活动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儿童只有通过和另一儿童的交往才可知道有不同的看法,从而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四)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注重孩子的主动性,教师要有引导性,根据个别孩子因材施教,要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1、教师应该以儿童为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自由的生活环境,不要干涉和限制儿童自由活动,应尽量满足儿童的好

6

动心、好奇心和游戏心,使儿童真正获得思想自由,心理自由,爱好自由和活动自由,并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其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制力,为形成自律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幼儿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蒙台梭利教育在材料的提供上强调幼儿的需要,根据儿童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和使用它们,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在材料的操作中得到发展。大家应以蒙氏理论中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环境材料,使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3、教师要有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技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每个儿童的发展状况,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指导,帮助其选用不同难度的教具,使儿童在发展水平与教具的难易程度上找到结合点。

4、注重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

良好的反思意识能使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捕捉、获取有关的信息,经过思考,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使教师在评价判断时多一双眼睛、多一些参考。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rc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