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第一学期物理复习

更新时间:2023-04-26 19: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第一学期物理复习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初二第一学期物理复习

一.让我们起航

1.摆

①当摆线长度与摆动的幅度相同的时候,摆动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②当摆的质量与摆动的幅度相同的时候,摆动的周期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短,周期越短。

③当摆线长度和摆的质量相同的时候,摆动的幅度和摆动的快慢有关。

④在研究摆时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⑤控制变量法:如果所研究的物理量可能受多个因素影响时,保持其它因素(变量)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变量),然后用实验研究它与所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就叫做控制变量法。

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吊灯摆动的等时性。世界上第一只摆钟是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的。

⑦摆球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叫做周期,它的单位是秒。

2.长度的测量

①测量的目的是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②测量的基本要素是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③任何待测物理量的记录都应该有数值和单位。

④为了促进相互交流和科技发展,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

⑤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

⑥长度的其它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⑦长度的符号是( l )。

⑧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刻度尺的测量范围(量程),最小分度值;

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刻度尺叫做毫米刻度尺;

2)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刻度尺应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

3)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并且正对刻度线;

4)记录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⑨最小分度是指刻度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间的长度,测量长度要选用量程和最小分度值适当的刻度尺。

⑩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测量要达到的要求决定的。

3.质量(m)的测量

①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②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③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④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克(g) ;吨(t);毫克(mg)

⑤测量的工具:

1)常见工具:秤

2)实验室工具:托盘天平

⑥托盘天平的使用:

1)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天平两端的橡皮垫圈;

2)调零:首先将游码移到天平左端零刻度线,然后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摇摆的幅度相同);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4)在右盘中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将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5)读数: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示数;

6)整理:取下物体,将砝码放入砝码盒中,将橡皮垫圈垫上。

⑦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测物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2)使用镊子加减砝码;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盘。

4.时间(t)的测量

①时间的单位:

1)国际单位:秒(S);

2)常用单位:时(t);分钟(min)。

②测量的工具:

1)常用工具:表、钟;

2)实验室工具:停表。

③打点计时器:

1)打点计时器是测量极短时间的工具;

2)它使用的电压是4~6伏低压交流电;

3)每秒打点50点,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秒。

④如何判别甲、乙两条纸带在打点计时器打点后哪一条拉得较快

甲乙两条纸带相同,乙纸带上点比甲纸带上少,所以甲拉得较快。

二.声

1.声波的产生

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通常把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③任何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④声源的振动也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便形成了声波。

⑤发声体的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

2.声音的传播

①传播的条件:

1)声波要依靠物质来传播,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叫做介质。

2)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传播声音,但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②传播的速度:

1)声波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其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等因素有关,与声源无关。

3)声波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气中大。(气体<液体<固体)

4)在0℃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32米∕秒,在15℃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100℃的干燥空气中声速约为386米/秒;在水中声速约为1500米/秒;在木材(松树)中声速约为3300米/秒;在铁、玻璃中声速约为5000米/秒。

③声波的反射

1)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声波被障碍物的表面反射回来,被反射回来的声波传入人耳,就形成了回声;而另一部分声波会穿入或绕过障碍物。

2)如果反射的回声与直接传入人耳的原声相隔秒或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入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秒,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只能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要离障碍物17米远。

3)通常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4)回声的应用:加强原声、测距离。

④声波的接收――耳

声源振动→介质传播→耳廓收集,外耳传递→耳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3.声音的特征

①响度

1)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2)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3)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4)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声音的能量越发散,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5)如何增加响度:使声音集中向某个方向传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②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3)声源的振动快慢用频率的高低表示,发声体振动快,声音的频率就高,音调也就高;反之振动慢,声音的频率就低,音调也就低。

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5)人耳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6)物理学中把频率超过20000赫的声波叫做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7)两次在介质中听到声音公式:S=(V1V2·△t)÷(V1-V2) (△t=t1-t2)

③音色

1) 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征,是区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发声体的振动频率组合不同,声音音色不同。

3)音色由发声体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

④乐声与噪声

1)乐声:

Ⅰ物理学角度:有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Ⅱ环境角度: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

Ⅲ振动波形的特点:有规律

2)噪声:

Ⅰ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Ⅱ环境角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Ⅲ振动波形的特点:杂乱无章(无规律)

3)噪声的危害:噪声对我们心理生理存在一定伤害作用

4)减弱噪声的途径:

Ⅰ保护受噪声影响者→从人耳处减弱――隔声

Ⅱ控制噪音的传播途径→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

Ⅲ控制噪声源→从声源处减弱――消声

⑤超声波和次声波

1)次声危害:

Ⅰ强次声有很大的破坏力

Ⅱ对人体有害

2)超声的利用:

Ⅰ回声定位:声纳系统

Ⅱ超声测诊

Ⅲ超声清洗

Ⅳ击碎结石

三.光

1.光的反射

①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是沿直线传播。

3)光线的表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理想模型法)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光速为3×108米/秒(真空>空气>水>玻璃) 5)天文学上把光一年内通过的距离叫做一光年

②光的反射定律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4)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③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实验:

器材:透明玻璃板(方便找到像的位置)

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刻度尺、白纸

2)像的特点:Ⅰ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Ⅱ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Ⅲ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Ⅳ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3)平面镜应用:Ⅰ成像

Ⅱ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光的折射

①光的折射现象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②光的折射规律

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β小于折射角α。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反之,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当入射角α=0°(光垂直于界面射入)时,折射角β=0°,折射光线不发生偏折。

2)光路是可逆的

3)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比水强

3.透镜成像

①两种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折射时会产生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折射时会产生发散作用,所以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③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1)主光轴和光心

Ⅰ透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2)焦点和焦距

Ⅰ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度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有两个焦点。

Ⅱ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成为发散光线,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用F表示。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Ⅲ光从空气或其物质进、出透镜时会发生.折射,除了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外,不通过光心的任何光线,经透镜折射后都要发生偏折。

3) 透镜的弯曲程度越大,焦距越小,它对光线的会聚或发散作用就越强。

④物距、像距

1)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表示。

2)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v表示。

⑤凸透镜成像实验

1)在实验前,应先观察并记录下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3)然后调整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4)调整好后,要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像,直到最清晰为止;

5)最后,记录下物距与像距,再与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进行比较。

⑥凸透镜成像规律

1)物距成像情况像距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u<2f 照相机、人眼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幻灯机、投影仪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2)实像的特点:Ⅰ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Ⅱ不仅能用人眼直接观察,也能用光屏呈接;

Ⅲ实像是倒立的。

3)虚像的特点:Ⅰ由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呈接;

Ⅱ虚像是正立的。

⑦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

3)经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4)我们可以利用这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任何两条,作出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

⑧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3)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⑨凸透镜成像公式:透镜的焦距为f,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即物距为u,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为v,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f=1∕u+1∕v。公式中的u和f为正值,v为正,成实像;v为负,成虚像。v>u,成放大的像;v<u,成缩小的像。

4.光的色散

①白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白光经介质折射后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光的现象。

2)光谱:白光色散后出现的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彩色光带;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3)单色光:经介质折射不能再发生色散的光,激光就是一种单色光。

4)复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5)三色原光:红、绿、蓝称为三色原光。它们按不同比例组合会引起眼的不同颜色的感觉。

6)色散的原因:同一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②物体的颜色

1)透光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能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

2)不透光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所能反射色光的颜色。

3)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靛)、黄。

四.运动和力

1.机械运动

①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时不存在的。在机械运动中,我们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照物: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即确定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标准并假设不动,这个被用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参照物体叫做参照物。

2.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

1)路程(s):

Ⅰ定义: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长度叫做路程。

Ⅱ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

2)匀速直线运动:

Ⅰ定义: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Ⅱ特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②速度(v)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常用办法:

Ⅰ比较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路程较长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Ⅱ比较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较短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Ⅲ研究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必须同时考虑到路程和时间这两个因素。

2)速度的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大,运动得快。 3)速度的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运动物体的速度。

4)速度的公式:v=s/t,其中,s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t表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5)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

6)1米/秒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米。

7)1米/秒=千米/时

1千米/时=(1÷)米/秒

③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s﹣t﹚图像

1)s﹣t图像的特点:若用纵坐标表示物体通过的路程s,横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t,则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2)s﹣t图像的作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s﹣t)图像表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从s﹣t图像中可以直接找到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或者通过某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也能计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v.

3.力

①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如果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一个力的作用,那么乙物体也对甲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同的、方向相反的力。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

②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发生改变。

③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④力的图示法和力的示意图

1)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法。

2)在画力的示意图时,不严格要求力的作用点和力的大小,而只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受到的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⑤力的测量

弹簧测力计是常用的测力仪器。不同的测力计有不同的量程、最小刻度值。测力前应先对测力计调零。

4.重力力的合成

①重力(G)、重心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2)在地球上,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所有的物体。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性质可制成重垂线,用重垂线做标准,可以检验一条线是否竖直或一个面是否平行。

②重力的大小、重心

1)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g,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单位是牛/千克,用符号N/kg,则G=mg。地球表面g=牛/千克,它表示的意义是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是牛。

2)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它所在的星球对它的吸引而产生的。

3)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如果物体的质量分布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可以用悬挂法测得其重心。

③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求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合成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之和,方向跟两力方向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力之差,方向跟其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本学期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

1)控制变量法(速度、摆)

2)理想模型法(光线、匀速直线运动)

3)等效替代法(合力、纸的质量测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r8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