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3-12-24 13: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乐昌市第一中学 陈阶炎

【摘要】 高中化学理论课的教学是许多教师遇到的瓶颈之一,教师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学法指导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将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相关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字】 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 高效

2010年3月18日,笔者有幸迎来了广东省教育厅化学教研室王益群老师到我校指点课堂教学,听取了王老师对笔者关于《离子键》的课堂教学点评,获益匪浅。

化学理论课的教学是许多教师遇到的瓶颈之一,许多教师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学法指导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以至于课堂教学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亦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既能使深奥的知识简单化,又能使枯燥的知识兴趣化,将课本内容联系实际的方式加以呈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在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安排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所学内容的事实、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特征(1)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2)以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为主线(3)以指导学法,培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二、问题教学法的类型和教学实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设计一些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现以“盐类水解”一节为例,谈谈教学收获。 1、递进式问题教学

递进式问题教学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提问一个接一个,一环接一环,步步深入,直至达到最终目的。它提出的方式如下表所示: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 图1 递进式问题模式示意图

如在盐类水解的第一课时的讲授中,我们通过实验测各种盐溶液的PH值不同,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1: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碱溶液为什么呈碱性?(温故旧知识)

问题2:为什么一些正盐,如NaCl,Na2SO4, Na2CO3,NH4Cl,CH3COONa ,(NH4)2SO4等溶液,不电离出H+和OH-.他们溶液是否显中性呢?(实验验证) 问题3:实验表明正盐的水溶液不一定都显中性,形成盐所对应的酸、碱的强弱是怎样的?

问题4:我们以NH4Cl为例,探究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它和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5:在NH4Cl溶液中存在几种粒子,它们之间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存在着什么电离平衡?

问题6:在NH4Cl溶液中,新的平衡建立以后,对溶液中的c(H+)和c(OH-)的有何影响?c(H+)和c(OH-)的大小又如何?溶液呈什么性?

问题7:请你按照以上的问题分析CH3COONa溶液为什么呈碱性?

问题8:NH4Cl溶液呈碱性,是因为NH4Cl溶液电离产生的NH4+与水电离的OH-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弱电解质,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盐的水解反应。请根据以上水解反应的实质和结果,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形成新知识)

以上教学问题的设计,增强了课堂教学中连贯性和层次感,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骨架,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构建新的知识。 2、并列式问题教学

并列式问题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在逻辑上属于并列关系, 并无主次之分,如关系图所示,此类问题主要在一些活动探究 中使用,如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以FeCl3为例)的教学中,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3 ?? 问题1 问题2 图2 并列式问题模式示意图

问题1:从平衡移动原理考虑,影响FeCl3水解的因素有哪些? 问题2:加入FeCl3固体,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如何移动?

问题3:把FeCl3固体换成H2O,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又如何移动? 问题4:把FeCl3固体换成HCl,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又如何移动? 问题5:把FeCl3固体换成NaOH,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又如何移动? 问题6:把FeCl3固体换成NaHCO3,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又如何移动? 问题7:升高温度,实验现象如何?化学平衡又如何移动? ??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可以设计并列式的问题,促使学生运用实验和平衡移动原理进行盐类水解影响因素知识的构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学后的思考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时常会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几个科学故事或是生活常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将目标知识问题化

例如:(1)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引入侯氏制碱法,饱和氯化钠中通入足量的氨气和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出现碳酸氢钠沉淀? (2) 你见过建筑物的定向爆破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你了解以下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吗?(炸药爆炸、金属锈蚀、食物腐败、离子反应、塑料老化、溶洞形成。)反应快慢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4) 在氯化亚铁溶液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得不到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5) 实验室为什么不用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铝? (6) 如何检验胃舒平中含有氢氧化铝? ??

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简简简单单的提问过程中,确立了学生发现目标的方向,结合教学内容,像剥笋般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情趣,达到教学目标。 2、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使知识问题系统化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按照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设计,把教学

内容分成许多连续的知识点,在用问题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一个体系,使学生在不断思考、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以下介绍一个教学案例:

在《离子键》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Na在Cl2中燃烧作为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应该始终围绕这个素材,把本节教学内容:离子键的定义,成键原因、成键本质及成键元素等知识融入情境中。首先,教师让学生动手做Na在Cl2中燃烧的实验,引出第一个问题:Na与Cl2是如何结合成NaCl的?引导学生通过Na和Cl的原子结构出发,分析出他们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结合形成的,教师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在NaCl中,Na+和Cl—间存在哪些作用力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Na+和Cl—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从而得出成键的本质:静电作用。教师又问:从NaCl的生成来看,形成离子键的粒子有哪些呢?通过学生举出具体的例子,归纳总结出成键元素。纵观这节课的设计,教师紧紧围绕着Na在Cl2中燃烧的实验案例,层层的问题设计,将枯燥难懂的基本概念转化为实验和问题情境,一点一点的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而且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 3、引导发现,积极探究,使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思维能力,也是创新的源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是一个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发散,就是从现有是知识体系下,从不同角度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从多个问题中,分析优缺点,得出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钠很活泼,在溶液中易与水反应,那么,在探究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究竟是否生成铜单质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得出“不生成铜单质”的结论。可是课堂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学生在做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当钠粒粘附在烧杯内壁时,反应完全后,烧杯内壁上析出了红色的铜,由此,学生提出了质疑。这可能是我们以往教学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正好可以与学生一道探究其中的原因。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把浓的硫酸铜溶液滴在刚切开的钠的表面,反应完全后能生成红色的铜。由此可以证明,只要把硫酸铜溶液足够浓时,钠仍可置换出铜。通过这一事例,既肯定学生细心的观察能力,又组织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知识,进一部明白:当反应条件不同,溶液浓度不同,化学反应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这也就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升华思维”的科学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中建构知识。

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下,将知识问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成了信息的加工者。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将化学知识恰到好处的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能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谢妲娜 董素静.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学设计理念的实践与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

[2] 王丽红.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 陈新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育,2003[9]:15-17 [4] 程波.设计问题串,构建高效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r3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