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光》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12-09 04: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单元 《光》复习资料

一、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2、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手电筒等。月亮不能自己发光,不是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4、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挡光物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5、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和遮挡物)。影子总是在物体(背光的一侧)。(太阳、物体顶端、影子的末端三者的位置关系始终在一条直线上。)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医生的额镜、汽车反光镜、潜望镜、万花筒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科学家也是利用反射原理测量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 7、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8、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如太阳灶、奥运会圣火取火种。人们还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9、(凹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会聚光线。(太阳灶、铜镜取火、奥运会圣火火种取得)都是利用凹面镜的原理。

10.像放大镜一样的凸透镜也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发现了氧气。

11、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射光的本领就越强,吸热能力就越弱。)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外部温度约(6千度),内部温度高达约(摄氏两千万度)。 1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本领强;浅色物体,反光能力强,吸收热的本领弱)。(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3.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阳光直射,光强,升温快;阳光斜射,光弱,升温慢。)(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4.阳光下同一物体按(与太阳光垂直摆放),升温比较快。

15.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利用

1

太阳能的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板、太阳能飞机)。

16、(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红色、白色、黑色按反光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依次是(黑色、红色、白色)。 18、潜望镜有(两块平面镜),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19、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正午)影子最短。

20.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关:(太阳位置高,物体影子短;太阳位置低,物体的影子长。)

2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规律是(上午影子由长逐渐变短;下午影子由短逐渐变长。方向由西逐渐转向东。)

22、古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3、影子的产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传播时,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一 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24、.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有利于光的反射。)

25、阳光下,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变化)。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26、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万千米。

27、18世纪,(牛顿)曾用三棱镜分解阳光,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谱,又用(牛顿盘)合成白色光。

28、看不见的光线有(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读作伽玛)射线、无线电波等)。英国科学家(赫歇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紫外线。

29、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被反射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被物体吸收了。

二、理解运用: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早晨,太阳在东边,影子在西边,随着太阳升高,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小,影子也越来越短。下午,太阳到了西边,影子在东边,随着太阳落下,斜射的角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傍晚时,影子达到最长。早晨和傍晚,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大,影子最长,中午时,太阳斜射的角度最小,影子最短。 2、说一说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科学道理。

答:日影观测仪上有一根指针,阳光下,指针的影子投射到下面石盘上,由于影子的方位、长短会

2

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斜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同的时刻,太阳位置不同,指针的影子长短和方位也不同,古代人们就是根据指针影子的变化来计时的。 3、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因为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的本领越强,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的本领越弱。把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能使墙壁的反光能力更强,使教室里显得更加明亮。所以,教室的墙壁要涂成白色。 4、为什么人们一般在夏天穿浅色衣服,在冬天穿深色衣服?

答: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光本领越强,吸热能力越弱,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本领越弱,吸热能力越强。夏天穿浅色衣服,由于其吸热的能力弱,所以感觉更凉快;冬天穿深色衣服,由于其吸热能力强,感觉更暖和。所以,人们一般在夏天穿浅色衣服,冬天穿深色衣服。 5、物体反光、吸热的本领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物体反光、吸热的本领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①与物体的颜色深浅有关。物体的颜色越深,反光本领越弱,吸热本领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光本领越强,吸热本领越弱。

②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本领越强,吸热本领越弱,物体表面越粗糙,反光本领越弱,吸热本领越强。

③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太阳斜身角度越大,物体吸热越少,斜射角度越小,吸热越多,垂直照射时,吸热最强。

6、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②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来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来越小。③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就会得到不同的影子。)

7、有什么办法能从太阳那里得到更多的光与热?(答:一是使用黑色粗糙的材料,按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二是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阳光,形成强光与高温。) 8、生活大发现

小刚家在市里买了一套房子,他的卧室正好在大马路旁边。晚上灯火辉煌,车水马龙,格外 热闹,这却给小刚带来了烦恼。车声、嬉笑声使他的学习受到影响。睡觉时尽管把窗帘拉好,灯光 还是可以透进房间。对着这样的环境,小刚孤枕难眠。又有一天,小刚与爸妈一起去超级市场,突 然远处的玻璃墙幕上一束耀眼的强光把小刚的眼睛给射花了,他迷惑不解,为什么大白天也会这样 呢?

1.小刚受到了哪些污染? 光污染和声音污染。

3

2.是什么原因使小刚的眼睛给射花了? 反射 3.如果你是小刚,你该怎样来减少那些烦恼?

用双层玻璃 ,用棉花塞住耳朵,用不透光的布做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 9、小小分析家(快让你的脑子转起来,体会其中的乐趣)

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对光的研究渐成风尚,各种新式的光学元件都被用于观察五花八门 的光学现象。凸透镜能将细小的物体放大;凹透镜则可以将大的东西缩小;而三棱镜就更奇妙了, 它能将一束阳光折射成一条色带,按照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后来人们称之为 “光谱”。

为什么白色的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变成七彩色带?在光学上颇有造诣的科学家牛顿精心设计 了一个“判决性实验”。

首先,牛顿将房间的百页窗放下,房内顿时暗了下来。百页窗上有一个事选挖好的小洞,外面 的阳光透过这个小孔投射在三棱镜上,透过棱镜后,色散成一条彩带投射在牛顿设置的屏幕上。屏幕中间开有一条垂直的的狭缝,牛顿随后将棱镜不断转动,使光谱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条色带,依次投射在狭缝上。在屏幕的后面,牛顿又设置了一道三棱镜,这样,七色光依次透过第一道屏幕狭缝,再经过第二道三棱镜,最后投射在第二道屏幕上。这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第二道屏幕上只出现单一的色光,却不再出现七色光谱。

经过一番思考,牛顿得出以下结论:白光是由折射能力各不相同的色光混合而成的。 他再设计了一个“支持性实验”,牛顿在这次实验中用一只很大的凸透镜代替了第二个棱镜,结果,经过第一个棱镜色散后的光谱投射到凸透镜上,所有七种颜色的光会聚成一束白光!这个实验雄辩地证实:白光是由这些色光混合而成的。

牛顿马上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望远镜的改进工作上。牛顿的成功,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基础。

1.文中提到的光学元件有哪些? 显微镜 凸透镜 凹透镜 三棱镜 2.牛顿经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白光是由色光混合而成的。

3.牛顿的成功有什么意义? 牛顿的成功,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基础。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q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