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中常见官职的含义1

更新时间:2024-06-23 1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物传记中常见官职的含义

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大致说来,中国古代职官有以下三类:

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 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五类:

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下: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连辟公府不就。(同上)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

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任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

署:遂署(龙丘长)议曹祭酒。(《后汉书·循吏列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 免:罢免。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迁:一般指提升。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左迁:予左迁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是兼职:

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知: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高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显文言文”一条说“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繁杂的变式句等,还有一种是容易被忽视的——固定句式。说是固定句式,其实应为一些文言词语在文言文里的固定用法,是比较固定的结构形式,有其比较固定的意义。认识并熟悉这些固定句式,对阅读理解浅显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都是很有必要的。

固定句式通常比较繁杂零乱,不易发现其规律性的东西,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过,它们的构成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虚词连用或关联使用,因而,从用法和作用分析入手,大致可以分出几个类型来。

一、 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句式。

虚词的语法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表明语气,一般来说,虚词的连用或关联使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气的加强,因而,表示某种语气是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1. 表判断语气。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②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司马迁《鸿门宴》 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 表疑问语气。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如何”“何如”“若何”“奈

何”“何也”“何为”或“如…何”“如之…何”等 ①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李商隐《马嵬》 “如何”相当于“为什么”。

② 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何如”相当于“怎么样呢”。

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金,邑万家,将奈何?——《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奈何”相当于“怎么样”。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何也”相当于“为什么呢”。

⑤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

3. 表反问语气。往往由疑问词和语气词两部分构成,一般为前面是疑问代词,最后是语气

助词。常见的有“何…为”“奚以…为”“何…之有”“不亦…乎”“安…哉”“庸…乎”等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何…为”相当于“何必…呢”。

②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班固《苏武传》 “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何…为”相当于“…干什么呢”。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

“奚以…为”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庸…乎”相当于“哪里…呢”。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其…乎”相当于“难道…吗”。

⑥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何…之有”相当于“有…呢”。通常用在疑问句宾语前置句中。 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安…哉”相当于“哪里…呢”。

4. 表感叹语气。常见的有“何其”“焉哉”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qv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