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18 03:16:01 阅读量: 资格考试认证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有无相生》

学习目标:

1 学习选文第3、4、5、6则;

2 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 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有无相生》。 二:老子及《老子》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三:研读文本

1.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2.精读课文

初读之后,大家对文本有了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其中也一定有些不懂的语句,所以我们需要精读,再读,请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并把你结合注释仍然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点勾画起来,一会我们小组讨论共同解决。

3.小组合作,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 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 当作有为,把 当作事业,把 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 减少)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 看得容易;使动,使 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 难)

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 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5.翻译

四、合作探究

(一)解读四则文选的含义

(二)选文谈到了哪些哲学思想或人生智慧

(三)结合现实,举例说明这些思想或智慧对自己的启示

3、第二十四章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多媒体显示: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4、第三十三章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本章中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多媒体显示:

“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宣传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亡是长寿,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第132页)

评析: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第六十三章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多媒体显示:

“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王弼《老子道德真经注》)

6、第六十四章

这一章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续,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人“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始如终,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要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

多媒体显示: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五十一章,中华书局1976年版)

“《老子》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 以类似诗歌的笔法论哲理,裁章遣词殊异,跳动

性大,常于无字处为曲折,玩读时真似‘诗无达诂’。”(冯达甫《老子译注 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

五:课堂总结:

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语言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是诗,有着独特的魅力。请你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人贵自知自胜 无为而无不为,大难于细易 防患末然,大生于小,善始慎终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qr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