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研究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18 08: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研究与思考 榆次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区委书记 孙光堂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一个自然过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生产力发达的体现和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新型工业化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出的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启示,也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提供了便捷条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主要有三方面不同:一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是结合近年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特点,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二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主要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同,新型工业化更加强调的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与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过度依赖机械化、自动化导致失业问题突出不同,新型工业化是结合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的国情特点,注重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是有利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新路子。

榆次工业经过解放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已积淀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进入

新世纪以来,区委、政府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有效地调整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我区工业已基本实现了由“轻纺型”结构向“多元型”结构的转变,逐步搭建起了以“一园区三基地”为平台,以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八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优势企业为骨干,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初步构建起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结构框架较为合理、园区经济优势凸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仍然是我们的基本区情,只有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面对当前新型工业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能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一条具有榆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实现我区“十二五”再造一个新榆次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参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借助国际工业化通用理论,主要浅析榆次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工业化进程所处阶段,研究提出加快榆次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一、榆次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判断

(一)工业化评价体系与阶段时期的划分

目前,世界上分析工业化进程,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工业化进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及相应的六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准备期;第二阶段是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包括工业化初期、中期和成熟期;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包括发达经济初期和发达经济高级期。

(二)工业化进程的具体衡量标准 H·钱纳里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在划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时期时,主要通过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四个指标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具体衡量。其中,以人均GDP指标最具指导性。

1、人均GDP(美元/人)衡量标准:H·钱纳里等人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人均GDP衡量工业化阶段的标准模式(见表1)。

表1:H·钱纳里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人均GDP 时期 (1980年美元值) 1 2 3 4 5 6 300-600 600-1200 1200-2400 2400-4500 4500-7200 7200-10800 工业化准备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发达经济初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发达经济高级期 工业化阶段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人均经济总量标准是在汇率法基础上得出的,在运用此标准时,必须考虑美元自身贬值对判断结论的可能影响。所以,在折算时应把比较期的人均GDP换算为1980年美元值,或者把发展阶段划分的数量标准调整为比较期的美元值。折算方法一般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本文主要采用汇率法将比较期人均GDP换算为1980年美元值)。

2、三次产业结构(%)衡量标准: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研究证实:工业化推进过程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表现出来。在工业化起点,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三产比重相应提高,当二产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此后二产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见表2)。

表2: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三次产业GDP结构(%) 时 期 一产比重 大于33.7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小于28.6 小于37.7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经济发展阶段 小于33.7 小于15.1 小于14.0 小于14.0 大于28.6 大于39.4 大于50.9 小于50.0 大于37.7 大于45.5 大于35.1 大于36.0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工业化阶段 3、就业结构(%)衡量标准:17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他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此基础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印证了配第的观点,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就业结构衡量标准主要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得出(见表3)。

表3: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配第-克拉克定理)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 时 期 一产就业比重 二产就业比重 三产就业比重 经济发展阶段 大于63.3 小于46.1 小于31.4 小于24.2 小于17.0 小于17.0 大于26.8 大于36.0 大于40.8 大于45.6 小于19.7 大于27.1 大于32.6 大于35.0 大于37.4 工业化准备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工业化阶段 4、城市化率(%)衡量标准: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如此概括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对比关系。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准备期,城市化率小于32.0%;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时期,城市化率在32.0%-65.2%之间;在工业化后期,即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城市化率在65.2%以上(见表4)。

表4:H·钱纳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城市化率(%) 时 期 经济发展阶段 小于32.0 小于36.4 小于49.9 小于65.2 大于65.2 工业化准备期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期 工业化成熟期 工业化后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从以上分析得出:

工业化准备期:人均GDP在300-600美元(1980年美元值,下同)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大于33.7%,二产小于28.6%,三产小于37.7%;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超过63.3%,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小于17.0%、19.7%;城市化水平小于32.0%。

工业化初期:人均GDP在600-12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33.7%,二产大于28.6%,三产大于37.7%;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46.1%,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26.8%、27.1%;城市化水平在32.0%-36.4%之间。

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5.1%,二产大于39.4%,三产大于45.5%;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31.4%,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36.0%、32.6%;城市化水平在36.4%-49.9%之间。

工业化成熟期:人均GDP在2400-45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4.0%,二产大于50.9%,三产大于35.1%;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24.2%,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40.8%、35.0%;城市化水平在49.9%-65.2%之间。

工业化任务完成后,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此时,人均GDP进一步提高,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将适度回调,一产和三产保持相对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走上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对比分析

2009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2.3亿元,实现全区工业增加值为32.9亿元,工业化率为26.9%,这一

结果表明我区的工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从人均GDP水平看:2009年榆次区人均GDP为22030元,折合约1238.6美元(1980年美元值),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9年,我区三次产业结构为9.3:33.4:57.3。一产小于15.1%,三产大于45.5%,符合工业化中期特征;二产大于28.6、小于39.4%,接近工业化中期数值。可以判断,我区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从就业结构看:2009年,我区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占比分别为22.6:39.3:38.1,一产从业人员小于31.4%,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36.0%、32.6%,符合工业化中期的基本特征。从城市化水平看:2009年,我区城镇化率为56%,处于49.9%-65.2%之间,符合工业化成熟期的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区工业化进程各项指标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还存在一些差异,对照不同评价标准,指标反映有超前的,也有滞后的。结合我区第三产业比例偏高是由于二产发展不足以及浅度城镇化问题所致等实际情况,综合判断,我区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任重而道远。

二、榆次新型工业化的客观审视 (一)发展状况

1、工业经济显著增强。从总量扩张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80户增加到119户,2010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10亿元,较“十五”末增长205%,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优势企业由10户增加到20户,优势企业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从效益质量看,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利税44200万元,较“十五”末增长248%。从拉动效应看,2009年全区完成工业性投资32.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7%。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2.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5.8%,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2、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实施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个,完成投资12.9亿元。干法回转窑余热发电、激光切割机等一批先进装备陆续上马。烟气干法除硫除硝设备、压缩垃圾车、新兴建筑材料、

T700碳纤维原丝、纳米二氧化硅、T型电梯导轨钢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投入生产。煤炭资源有效整合和重组,全区矿井由21座整合为9座,核定产能由451万吨提升到645万吨,回采率提升到65%。在一系列技改项目的拉动下,煤焦、食品、建材、电力四大行业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224%、324%、439%、114%。

3、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实施工业调产项目75项,前四年累计投资达87.5亿元,其中2006年投资7.54亿元,2007年投资18.8亿元,2008年投资22.5亿元,2009年投资38.66亿元,呈逐年高速增长态势。娃哈哈、国电、瑞光、国联等一批投资大、效益高的工业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投产,累计实施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2个,投资额达61.9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22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4、园区经济迅速壮大。“一园区三基地”框架基本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完成了两个5平方公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近6亿元,实现了高标准的“六通一平”。入园企业总数达到122家,基本形成机械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电力、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2009年园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64亿元,销售收入41.73亿元,上缴税金1.54亿元,实现出口总额3250万美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区工业经济六成以上,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将“省千家”、“市双百”重点用能企业作为节能工作的主抓手,“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实现节能量48.5万吨标煤,与“十一五”初期相比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为21.35%。严格落实“企业宁静生产日”制度,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不断加强政、银、企之间的合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方面的困难。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氛围,发展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二)存在问题

1、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工业总量不大。2009年,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0.2亿元,仅占全市总量的10.9%,远远落后于介休市的96.8亿元、34.9%和灵石县的66亿元、23.8%。我区企业中被列为省三大方阵第三梯队仅一户万邦工贸,第四梯队企业也只有神龙能源、榆缆线缆、国联管业、娃哈哈四户,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企业中一户也没有,大集团、大企业依然缺乏。二是产业结构不优。我区重工业比重过大,占到全部工业的78.3%。煤焦、冶金、电力等耗能大、污染重的重工业所占比重有增无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化,工业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为主,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三是质量效益不高。2009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2.7亿元,利税总额为1.62亿元,利润率为1.74 %,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5.47%的平均水平。

2、高新产业比重偏低。2009年我区八大主导行业中,煤焦、机械、冶金等三大行业总产值占比达到61.2%,食品、电力、建材、化学、轻纺五大行业分别仅占13.2%,9.3%,4.7%,5.7%,3.1%,以原材料加工和能源消耗为主的煤焦、冶金、机械、电力等基础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4.6%,与沿海发达地区50%以上的比重相差甚远,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节能降耗压力较大。2006年以来,相继有国电、瑞光热电厂等一批高耗能项目投产,高能耗企业依然占据很大比重,2010年上半年,电力行业项目完成的投资额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3.6%,全区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83.7%,是全市各县(市、区)中唯一增速在100%以上的县区,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60.8个百分点,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

4、科技研发投入不足。2009年,全区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尚不及2008年全国1.54%的平均水平。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1%,大大低于2008年全国4.12%的平均水平。大部分企业对信息技术和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除极少数企业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部分企业尚属空白。

5、体制障碍束缚较多。从发展环境层面看,土地和环境容量成为制约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多数引进项目因土地问题无法落地,我区的一些企业、项目甚至已有外流的趋向。从企业层面看,纺机、液压、挂车等有发展优势的行业,由于企业间的协作不到位,产品趋同,各自的生产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造成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从政府层面看,个别干部对新型工业化没有充分认识,尚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和征地拆迁体制,对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设不够,吃拿卡要现象还时有发生,发展环境还不够宽。

(三)面临机遇。

一是中部崛起机遇。国家支持中部崛起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将重点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我区作为省委“一核一圈三群”战略的核心部分,依托特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完全有能力占据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潮头”。

二是产业转移机遇。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发达地区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来3—5年将迎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服装、机械、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优势产业都在寻找出路,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主动承接转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活力。

三是加速赶超机遇。工业经济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近期,省、市相继确立了“十二五”再造一个新山西和新晋中的宏伟目标,势必会在未来的几年内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这将为我们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集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

四是自身发展机遇。经过连续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实现优化升级,高新产业正在不断引进,我区工业经济已经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发展基础。随着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园区经济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一批重大项目将显现出巨大潜能,为加快我区赶超跨越提供强力支撑。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对策思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省委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双重历史机遇,坚持“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招商引资为抓手,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将榆次打造成全省最具活力的新型工业化强区。

(二)目标思路 1、总体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大增。到“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20亿元,年均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年均增长25%;工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年均增长20%,力争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利税11亿元,年均增长20%。

——规模企业增量提质。到“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翻番,达到240户。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企业3户,50亿元以上企业5户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8户以上,1亿元以上企业30户以上。

——经济结构质量趋优。到“十二五”末,一产比例进一步降低,稳定在8%以内;二产比例有所增加,达到40%左右;三产比例保持稳定,控制在50%以上。现代农业、新型工业、三产服务业占据三次产业的主导地位。

2、发展思路

全面实施“3282”工业振兴工程。

——打造三大平台:即打造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培植两大集群:即依托经纬纺机和太重液压两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培植纺机、液压两大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纺机名城”和“榆液工业园”。

——振兴八大行业:即巩固冶金、机械行业,提升轻纺、食品行业,调整煤焦、建材行业,发展电力、化工行业。

——壮大双百企业:即培育百户优势企业,新增百户规模企业。

(三)工作重点

1、壮大产业集群,在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上求突破

一要培育五个百亿产业。树立工业强区理念,充分挖掘我区纺机、液压、冶金、挂车、陈醋生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做大做强传统行业和本土企业上做文章,重点打造“五大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国家级大型纺机制造集群。依托经纬股份公司榆次分公司,整合周边纺机企业,以产业链为主线,建设经纬纺机园区,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企业或以分工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群,整体提升产业级次,力求“十二五”末产值突破100亿元,将榆次建设成为全国纺机名城。二是打造国家级高性能液压元器件及液压系统制造集群。以太重榆液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其核心技术优势,整合省内资源,建设榆次液压工业园,做强做大“榆液”品牌,开发高端系列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液压元件专业交易市场,力求“十二五”末产值突破100亿元,将榆次建设成为全国液压名城。三是打造全国最大的镍铬合金产业集群。以万邦工贸为龙头,重点围绕太钢不锈钢产业,提升铬铁合金、硅钙合金、镍铬合金等原料产量,加快推动万邦60万吨镍铬合金项目落地投产,力求“十二五”末产值突破100亿元,将榆次建设成为北方铬都。四是打造汽车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上海百成纯电动

汽车项目,积极引进新能源、新技术,同时整合我区挂车行业,形成汽车制造的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十二五”末产值突破100亿元,将榆次建设成为三晋汽车新城。五是打造山西老陈醋产业集群。依托山西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地方酿醋资源,建设醋工业园区,打造山西老陈醋全国最大生产基地,力求“十二五”末产值突破100亿元,将榆次建设成为全国醋都。通过打造“五大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传统八大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企业总量翻番,推动榆次乃至晋中实现赶超跨越发展。

二要振兴八大主导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煤焦、建材、轻纺、食品、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等八大支柱产业。煤焦行业,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的基础上,抓紧改造升级,提高煤炭回采率。推进焦炭企业联合重组,重点扶持神龙焦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建材行业,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重点扶持智海水泥,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应用。利用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废料,大力发展各类砌块、多孔砖、新型复合墙板以及墙体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建材。轻纺行业,依托经纬集团,进一步提高纺纱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高精梳纱、无接头纱的比重。加快推进恒天公司等动植物蛋白纤维和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研发攻关,提高产业化水平。食品行业,围绕醋工业园、海玉、泽榆、娃哈哈、白象等龙头,改造升级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食品行业在八大行业中的比重。冶金,重点扶持榆缆、远大、万邦三大龙头,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机械行业,抓住市委、政府规划建设东外环汽车装备制造园区的契机,发挥我区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传统优势,加强技术开发和引进,大力发展汽车配套产业,切实提升我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电力

行业,加快推动两大热电企业二期工程建设,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切实提高能源效率。化工行业,重点抓好煤焦化产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力扶持金泰钡盐、天一纳米等重点企业,继续发展钡盐系列、纳米二氧化硅系列等优势产品,不断提高化工产业级次。

三要打造一批高新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积极发展计算机、通信产品、汽车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等高新应用电子产品。大力开发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力争在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依托我区纺机、液压生产基地、煤炭矿井升级改造及有望入驻的百成专用电动汽车节能项目等有利条件,培育一批与我区现有产业配套的信息电子器件产品生产企业,使其成为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化的又一源动力。

2、打造园区平台,在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开放领域上求突破

一要建设高标准工业园区。继续加大“一区三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举全力打造城西1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城南10平方公里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城东5平方公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不断完善园区基础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工业园区建设与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转移承载能力,切实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提高园区单位面积产出率,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二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与开放格局。招商主体要由政府为主转向以企业、中介组织等为主,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模式,由集中招商转向经常性招商和在目标地设立常设机构或派驻专人,切实形成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事事都是招商环境的大招商格局。要将我区适合招商引资的土地、厂房、项目进行重新整理,整合包装。围绕特色资源、

支柱产业,进一步明确工业招商主攻方向。坚持做到内资外资并重,三次产业同引,各种方式齐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同时,建立招商引资的目标考核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招商的积极性。

三要拓宽对外开放领域。将以单纯的税收优惠政策、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为吸引力的开放,转向以产业结构、体制优势、环境质量等为吸引力的开放;将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为重点的单向开放,转向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的双向开放;从注重开放的规模和数量转向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拓宽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管理经验的渠道和领域。注重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优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商在我区建立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区域性营运管理基地。重点扶持海锐金属等外向型企业,大力拓宽出口市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推进境外加工贸易,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带动我区资源、技术、管理和劳务输出。

3、提升创新能力,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上求突破

一要加强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依托榆液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提升现有的金恒、天一、型钢、斯普瑞等4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扶持高行、方盛、恒天、钡盐等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建立单独挂牌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更多的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运用市场机制,整合我区现有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资源,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探索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产业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鼓励企业开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新产品,重点支持碳纤维原丝T700等一批国际先进技术攻关项目,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要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围绕企业创新系统集成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传统产品数字化、商务交易网络化等五个方面,加快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设计、营销等领域的应用和集成,把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加快CAD、ERP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化应用领域要由目前的机械、煤炭等重点行业逐步向整个工业领域覆盖,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普及和应用。积极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带动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工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水平,节约企业运营成本,大力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推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加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重点培育5—10户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形成以点带面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要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加强对品牌建设的推进力度和指导服务,围绕争创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引导企业增强运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断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要把品牌创建作为工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明确创牌工作计划,并列入年度经济工作日程。加大对新的创牌企业进行奖励和扶持,对创牌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创建名牌产品的浓厚氛围。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形成一批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组织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的品牌群体。

4、拓宽发展空间,在完善城市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

一要以城镇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紧紧围绕省委“一核一圈三群”和大太原经济圈发展方向,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切实找准我区发展定位,搞好相关规划衔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主动对接太原城市发展规划,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重点做好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各项专业规划的衔接

和协调,推动中心镇向城区对接,一般镇向中心镇靠拢。集中力量抓好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明显的重点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不断拓宽我区发展空间。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将越来越多地体现新经济的特点,即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等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旅游、娱乐、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消费性服务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区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在货场、航空、铁路、公路方面的便利条件,依托太铁物流园区、美特好仓储基地、家家利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大力发展以仓储、加工、配送、铁路中转、公路中转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为加速我区新型工业化提供便捷高效的配套服务。

三要强化现代服务业政策引导。通过对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制定切合区情实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改变目前我区服务业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外资、民资流向服务业。

5、增强发展活力,在发展民营经济、带动全民创业上求突破。

一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区委、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通过全民创业,壮大民企,充分释放民营经济蕴含的巨大潜力,下决心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激活民营经济的民营化路子。扶持壮大一批龙头带动型优势民营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改革转化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积极鼓励我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想方设法使停产、破产企业获得新生,使其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继续抓好乡镇民营企业,加大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煤炭资源整合闲置资金重新投入市场,进行“二次创业”,不断壮大乡镇民营企业的经济实体,重振乡镇企业雄风。

二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孵化小企业、扶持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培育亿元民营企业三个重点,抓好布局、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调整,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主体多元化、企业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政策环境、资金扶持、对外开放、科技进步、社会服务五个民营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构建创业平台,建立担保体系,跟踪服务指导,推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继续实施新增规模民营企业100户、新增民营企业100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10000户的“百千万”工程,形成孵化一批小企业,培养一批大企业的生动局面。

三要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坚持“放开手脚,放低门槛,放活体制,放足要素”的原则,着力优化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落实公平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围绕市场需求、产业政策、资源优势、经营习惯抓创业。鼓励和引导各界人士向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代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旅游开发等三产服务业方向拓展创业领域,进一步形成“人人谋创业、个个当晋商”的浓厚创业氛围。

6、发展循环经济,在推进节能降耗、加强综合利用上求突破

一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重点进行机械、冶金、建材、纺织等行业传统工艺设备的节能改造和工艺路线的节能设计;围绕电厂发展粉煤灰砌块,围绕煤矸石发展煤矸石烧结砖,围绕铬铁冶炼发展用于混凝土添加的工业废渣粉磨项目;推进余热、余压、余气的充分利用,大力推广水泥回转窑余热、余压发电技术,焦炉煤气和电厂热气要实现充分利用,用于居民生活供气和企业生产用气。

二要实现节能环保产品生产规模化。重点加大绿源电子厂LED系列照明用灯、LED各式太阳能路灯,安帝制造太阳能产品,凯众风力发电机组的培育力度,同时加大媒体宣

传力度,大范围的宣传节能知识,形成全社会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照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认真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工艺和设备,使主要产品的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要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强化冶金、化工、电力、建材、食品等废弃物多、污染重行业的管理,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五要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将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摆上日程,不断加强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建立资源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机制。通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创建一批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是关键。要强化思想认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组织工业部门和企业家队伍赴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有效拓宽工作视野、增长发展见识,形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信心与共识。要强化领导责任,成立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建立常设性的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力求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为主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继续坚持领导包项制,区级领导要分别联系一个重点工业企业或重大工业项目,帮助企业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建立考评制度,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挂起钩来,重点从工业布局调整、产业升级、项目提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考核评价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落实。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财政部门每年要安排至少1000万元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并主要用于扶持工业科技开发;每年要保证300万元的中小企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贷款贴息和以奖代投;两笔专项资金要逐年增长,且要大于财政收入增幅。税务部门要加强对国家优惠税收政策的研究,实行就低不就高、就宽不就严,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原则,加大税收优惠力度,把国家对工业企业税收政策用足用活。国土部门要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健全土地占补平衡机制,土地整理项目形成的新增耕地要主要用于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置换;要切实简化报批程序,缩短报批时限,保证工业项目及时规范用地。工商部门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开设企业注册登记“绿色通道”,对初创企业具备基本条件的,采取先办照后补齐相关手续的方式办理;实行商标品牌战略,扶持和指导企业争创国省级商标和品牌。

三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建立适合工业企业特点的信用征信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实现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交流,消除融资人与投资人或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信用透明度。严厉打击金融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良好的金融信用体系。二是营造开放有序的金融环境。积极引进外地国有银行和非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我区建立分支金融机构。允许本地建立非国有的股份制中小金融机构。规范金融市场和金融秩序,激活和引导民间资金向企业投资增值。三是建立银企联系机制。政府要搭建融资平台,定期召开银行、企业及相关部门参加的金融联席会议,加强沟通,达成共识,协调互动。不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推动银企合作和项目贷款签约,构筑起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共赢、共谋发展的新型政银企关系。

四要实施人才战略。人才资源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第一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保障作用。要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在全社会倡导创业光荣、企业家光荣的观念,为企业家脱颖而出创造适宜的环境。要切实改善企业家创业环境,倍加呵护企业家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

的良好氛围,吸引众多优秀企业家来榆创业。要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榆次就业培训基地等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技工人才队伍。健全技术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专利产品奖励力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实践锤炼,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谋工业、管工业、干工业的素养,提升抓工业的科学决策力和执行力。

五要优化发展环境。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阳光行政”,提高办事效率。要认真落实区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与企业热线联系制度,加强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定期组织召开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将服务的平台前移,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服务需求,主动提供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科技和项目信息等多方面服务。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网上公开,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全面清理涉企事业性收费,坚决杜绝乱检查、乱评比、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力度、整治力度,强化责任追究,坚决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大力营造重商、亲商、护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ql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