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研究方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9:51 阅读量: 小学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研 究 方 案

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课题组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子课题

《运用新童谣,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研 究 方 案

北京市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遵守规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的原则部分,明确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四个支柱,其中“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至今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生活准则。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曾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完善自身法制观念,有与

人共处的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

和谐社会更需要每个社会人遵守规则。

“十五”期间我校进行了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研究。 在课题结题前,我们进行了实验班与对比班关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试验。数据结果显示,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实验班的教育效果远远超过对比班级,但在行为情境测试中表现仍不尽人意。如在课堂上能做到专心听讲的人数占65%,在学校中能右

行礼让的人数占87%,排队静齐的人数占85%,能排队购物的人数占85%,能走人行横道的人数占75%。因此,在学生日常行为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以下情况的发生:上下学路上,家长与孩子在马路上穿行而不走人行横道;班级活动时,小组成员很久拿不出统一的意见等等。这表明,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家长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了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孩子做事不受约束。表现为在学校不能自觉的遵规守纪,在公共场所不能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这些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的学生是社会的未来,社会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每个社会个体素质的提高。遵守规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素之一,应成为学生的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

(二) 新童谣文化可以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 ,学校将《北京童谣》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童谣》为切入点带动学校 :“三个贴近”和“三个转化”德育工作特色的形成,实现了学校‘构建立体德育,促进整体发展’的工作目标。

“十五”期间我校进行《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时,曾运用新童谣进行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只是初步试验,没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系统。目前,我校在运用新童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方面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形成了新童谣文化。新童谣文化就是借助、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发展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途径的创新,让学生快乐地接受德育,促使学生成为生成自己道德的主体,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习惯又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好的习惯可以渐渐形成好的品质和道德,好的习惯可以构成健全的人格。如果学生能够将遵守规则当成一种习惯和形成为一种做人意识,将来他就可以自觉的适应各种规则,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使他获得更多的成功,使他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群体。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 童谣因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贴近孩子而被孩子所喜爱。学生可以在快乐的学、演童谣等一系列活动中内化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实践知与行的统一,有效克服了未成年人教育中的三大弊端:文化的缺失、知行的脱节、成人化的倾向。

二、 课题的界定、研究目的和假说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所指“小学生”为本校1—4年级学生。“新童谣”是指沿用民间童谣格,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编的健康向上的童谣,涉及学生生活中所需的各种规则方面的内容。“遵守规则习惯”是指学生应遵守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规则以及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实践”是指运用新童谣促成学生遵守规则习惯养成的学校管理体系、教师训练策略、伙伴合作互助活动及童谣系列。 (二)研究目的:

1.学校将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使他们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规则,让学生不断增强规则意识,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实现新童谣文化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定位,如果借用童谣“连锁”调来表示,就是:使学生在收集、学唱、学写童谣中对遵守规则有所感悟,感悟中乐于接受童谣的导行,导行中转变自身行为方式而养成,养成中发展,从局部发展到更多更深的道德观的层面,使孩子们快乐的接受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学校形成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管理体系;教师确定具体行为内容、行为指导童谣和行为训练方法,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中、低年级学生进行遵守规则习惯培养的德育校本课程和家庭教育参考范本以及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有效教育策略和典型案例,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规则习惯的新童谣系列。 (三)研究假说:

如果我们实现新童谣文化促进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养成的教育目标定位,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校管理系列、教师教育策略和促进遵守规则习惯养成的新童谣系列,我校学生将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

三、 研究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体验教育和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子课题的实验研究。

(二) 主体性原则:通过人人参与、伙伴合作、手拉手互助等形式发挥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完成学生他育性行为到自育性行为的教育过程。

(三) 实践性原则:通过学习、创编新童谣,引导学生了解规则,指导行动;通过开展各种遵守规则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四) 社会性原则: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特有的教育作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将新童谣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家庭、社会生活结合,让新童谣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快乐的社会实践中外显道德认知,传播文明行为,促进其习惯养成。 (五)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原有的差异与发展中的差异,面对现实家庭以及他人对学生的影响,尊重学生,通过个案追踪法,采取不同的评价尺度,研究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因材施教。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新一年级(1)(3)(5)班共120名学生;现一年级(1)(3)(5)班 (二)研究的内容: 1.

小学生应遵守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规则以及具体行为内容(见附表。含学校、社会、家庭与邻里)。 2. 3.

搜集、整理、创编以各种规则为内容的童谣。

童谣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对比试验(不同习惯培养方法的对比试验)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的重点:运用新童谣进行每项规则培养的具体方法的寻找与

最终确定(至少需要两轮实验确定)。

研究的难点: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效果测量与评价方式以及巩固效果的测量与评价。

(四) 研究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实验目标,并在实践后确定。研究不同规则与童谣结合训练的方法,摸索典型案例。实验效果测量方法的可行性与评价的有效性。 2.

个案追踪法:对班级、家庭典型案例追踪,形成经验。对未形成遵守规则习惯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并对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习惯进行了解,找出根源。 3.

调查法:以问卷、访谈、情景测试和网络测试等方法进行试验前测与后测,以检验研究成果。 4.

经验总结法: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典型案例,总结好的习惯养成方法。对效果不理想的案例及时反思。

(五)教育行动

1.“学童谣,守规则”行为展示活动。

2.“我和伙伴守规则”好伙伴推荐活动。通过建立伙伴合作关系和伙伴约定契约促进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3.“手拉手友爱行动“。通过高年级与一年级学生结对,发挥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促使一年级学生学会遵守规则、督促高年级学生注意自身示范作用。

4.开展“我和父母共做遵守规则的模范”竞赛活动。

5.借助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中螺旋式课程构想,促进学生巩固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

6.开展参观交通支队,与交警叔叔一同站岗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7.大眼睛找宝行动。寻找自觉守规则的学生。

(六)效果检验:

1.定性分析:广泛收集被研究对象的表现,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客观地准确地评估教育效果。

2.定量分析:通过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前后数据变化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效果。

3.典型分析:形成不同规则与童谣结合训练的典型案例。

(七)研究周期

第一阶段:实验启动阶段( 7月—— 1月)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 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学校实验计划

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实验方法的培训

针对课题的相关问题及学生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前测调查 整理学校现有规则童谣。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3月——6月)

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学习专家的专著,听专家报告

针对课题的相关问题及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实验研究

创编新规则童谣 实施教育行动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7月——20XX年12月)

全面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将实验结果与前测进行比较 评估教育效果,进行研究反思。

撰写并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出版学校第三册《新童谣集》、课题成果汇编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课题结题报告

(二)出版学校第三册《新童谣集》 (三)课题成果汇编

六、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一)课题顾问组:

吴 剀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春风 北京教科院德育中心主任 李 晓 宣武区德育研究员 (二)课题研究组 总负责:杨英

组 长:齐金芬 负责课题具体实施、研究过程中的协调、材料的总结 副组长:孙 薇 协助负责课题实施、资料整理 组 员:蔺滨滨 班级课题实施

师 娟 班级课题实施 夏 敏 班级课题实施

魏 鹏 班级课题实施

郭永红 班级课题实施

高 艺 班级课题实施

李颖新 形体\\音乐学科课题实施

白 梅 体育学科课题实施

孙 蕾 美术学科课题实施、成果设计 周鸣新 英语学科课题实施

韩 颖 学科课题实施网页管理、活动摄像、信息技术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管理

1.做好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应提出课题研究的总体要求,确定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具体任务和实施计划、步骤,明确时间进程,任务分工,责任落实到人。每月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动态,组织课题研究的观摩活动。做好研究工作的宣传和报道。课题组成员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注意撰写、收集和积累有关资料,善于吸收他人的研究思路、经验、方法与成果,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方法效果、典型个案;做好有关研究会议的记录,收集好调查测试问卷和量表、过程评价的各类数据和材料,写出研究过程的大事记。收集、整理、保存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电子软件和研究小结、阶段总结、经验总结、研究论文、著作等文字资料。收集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有关研究的论文、简讯(包括他人对本课题的有关评价)和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证书、作品等。 【说明】

本文引用数据源自学校“十五”期间进行《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小学生规则意识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研究报告。

【附表】 课题研究目标

环境区域 学校 教室 研究项目 课堂纪律 伙伴合作 课桌清洁 遵守规则习惯目标 遵守课堂常规,有序发言,能认真倾听 与伙伴能愉快合作 经常整理课桌,保持教室清洁

楼道 厕所 校园 食堂 绿地 校门 行走 活动 等候 用厕 集会 休息 礼貌 用餐 整理 保洁 活动 进校 离校 礼貌 学习准备 家庭 社会 右行礼让,慢步行走 选择有益活动,与伙伴快乐游戏 门外排队 冲洗干净 按时集合,集会过程中遵守纪律 和伙伴开展适宜的活动 与同学、老师互打招呼 安静就餐,不影响其他学生 按照要求整理桌椅、餐具 与高年级同学手拉手清洁绿地 爱护绿地,在可活动区域活动 走护栏线内,自觉排队 佩戴小黄帽,与伙伴一起保持路队整齐 离家或回家时与父母互打招呼 逐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己整理学习用具,上学带齐学习用具 环境 保持自己区域的整洁 个人卫生 经常洗澡,衣服干净,学生发型 作息 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并遵守 乘车 自觉排队,有序上车,保持车厢安静整洁 过马路 走人行横道,按交通指示灯行走 参观 遵守秩序,爱护公物,保持环境整洁 乘坐扶梯 与父母乘坐扶梯站右边

【《我的成长记录》基本内容】

1.“学童谣,守规则”好行为展示栏目(含童谣与规则;自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

2.“我和伙伴守规则”好伙伴推荐活动(含我和小伙伴、伙伴约定契约、我们的评价、其他伙伴的评价)

3.“手拉手友爱行动“(含我的大姐姐或大哥哥与我的约定、我们的评价、文明传递岗告诉我)

4.开展“我和父母共做遵守规则的模范”竞赛活动(含我的一家、我家的名片、我家的写真、社区评价)

5.借助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中螺旋式课程构想促进学生巩固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含重温童谣、我的创编童谣、我的故事)

6.开展参观交通支队,与交警叔叔一同站岗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含实践纪实、我的想法)

7.大眼睛找宝行动。寻找自觉守规则的学生(含我的偶像)

(执笔 齐金芬)

2007.6.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q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