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黄生借书说》学习要点 冀教版

更新时间:2023-03-16 21: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生借书说》学习要点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会借助注释提示等有关资料,疏通文字,了解大意。 3、理解“书非借不能读”的内涵,联系实际,获得启示。 4、体会对比说理的好处及作用。 5、体会本文结构缜密、语言生动的特点。

6、积累“告”“姑”“形”“蒙”“类”“然”等词语。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和文学批评家。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鱼塘人。袁枚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提倡诗写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尊唐之说,不满神韵派,也批驳沈德潜的主张,创立性灵派。有《小仓山房诗文集》。著名诗评有《随园诗话》。还有笔记体志怪小说集《子不语》。散文名篇《黄生借书说》《书鲁亮侪》等。袁枚自成一家,与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关资料:

(一)关于“说”的文体。

古代的“说”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一般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有时则兼有或多或少的记叙和抒情成分,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作者的精辟见解,跟现在的杂文或杂感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又常采用类比、因小见大、借题发挥的写法,能取得发人深思的效果。

(二)读《黄生借书说》

《黄生借书说》收在《小仓山房文集》中,是一篇优秀的杂说类小品。它既不是以洋洋洒洒的叙写取胜,也不是用强烈的抒情,侃侃的议论见长;它的最大特色是有感于日常见闻,随手拈来,生发开去,自如地朝纵深推展,在姿态横生的叙议中,寓以哲理,读来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借书端倪,平列展开。 开头一句:“黄生允修借书”,以素日习见之事发端,开卷即入正题,引出随园主人授书以告之辞立论,显现通篇紧凑的特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一句,立片言以居要,提挈全文,贯注始终。接着,平列三事,内容相类,铢两悉称,逐一写来,从反面展开论证。其一,天子之家,《七略》《四库》的典籍尽皆存之,然天子悉心研读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装门面,讲排场罢了。其二,富贵人家也藏书极丰,塞满房舍,装运起来,竟累得老牛出汗,但苦读上进的有几个呢?无非是为了充文雅,显博学罢了。其三,祖父辈尽心藏书,子孙辈任意弃书,这种败落的不景气状况,更不屑一提了。文中蝉联运用反问句,造成语气步步逼进,论述层层深入,宛若一浪推一浪奔向前方。“无论焉”,表示鄙夷,结束得干净利落,遒劲有力。

宕开及物,以事隐理。 用“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两句,既勾连上文,又宕开一笔,由书涉物,理隐事中,推进一层。作者以假托之人,借物摩玩为例,先描述借物人“惴惴焉摩玩不已”,担心主人逼取的不安神态;再写他艳羡不已,设为己有后,“高束焉、庋藏焉,”“姑俟异日观云尔”的心安理得情绪。前后两种异样的表现,具体形象,交相辉映。文章虽多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如话家常,未见哲理赞辞和大块论述,但在这一人一事中,却隐射入理性的判断,含蕴着人生哲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贪乐。这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单一的书拓展到天下的物,进入广阔的范畴,使“书非借不能读”的论证中心深化一步,包举着深广的内涵。

转述自身,引向纵深。 文章环绕借书端倪,循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一事接一事边叙边议,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推向纵深发展。涉物泛论之后,即收搅视线,调转笔锋,

回收至本题,述写自己通籍入仕前后的切身体验。幼年时,家贫难以致书,往借藏书之家,又吃尽闭门羹。“归而形诸梦”,飞来的传神一笔,活勾出求读心切的动人形象。尽管境遇惨淡,仍坚持不怠,奋然进取,一旦有书寻得,“辄省记”。而做官后,地位环境改变,花俸禄购书,书籍“落落大满”,即使“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也不肯伸手一摸。由幼时家贫到成人入仕,情景迥异,变化天渊,顿然使人联想到逆顺两种处境所带来的影响有多么不同,进而说明逆境能激发上进,磨练意志。至此,“书非借不能读”的论断就引入到了更深层。段末,从己之身世而发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策励晚辈勤学苦读,切勿虚掷年华,又为转接末段的议论铺基过渡。

卒章总绾,对照明理。 全文在叙述中论理步步深入,至篇末以直议随感作收绾,点明要旨,显出本意。以黄生“贫”和自身幼时“贫”类比,再以“予之公书”和“张氏之吝书”,“予固不幸而遇张”和“生固幸而遇予”反衬,使两类人物、两种处境泾渭分明,所论道理更加清晰,富有逻辑力量。最后归纳出“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的结论,跟开篇论点紧紧扣合,显出深邃的生活哲理:无论“幸与不幸”,顺逆与否,都要爱惜流水般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应当自强不息,让青春焕发出光和热。篇末用“为一说,使与书俱”收结,点明本意,照应文题,形成首尾连贯,结构严整的一体。

综览全文,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运笔如风,具有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气势,却若随园的一缕泉流,潺潺荡漾,涟漪层生;它虽不像有些文章那样林林总总,具有千里原野、横无际涯的格局,却若随园的曲径回廊,蜿蜒变幻,臻妙传神。它是一篇玲珑剔透的小品佳作。 基础知识:

1、给下列红字注音。

皆然(jiē) 夫人(fú) 惴惴(zhuì) 俱(jù)

摩玩(mó) 庋(guǐ) 姑俟(sì) 辄(zhé)

省记(xǐng) 通籍(jí) 俸(fèng) 素蟫(yín)

卷轴(zhóu) 吝书(lìn) 焉(yān) 2、辨析形近字。

3、多音字组词。

2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告:告诉,引申为劝勉。

汗牛塞屋:形容富贵人家书籍极多,搬运起来累得牛马出汗,放置在家塞满屋子。汗,动词,使…流汗。

无论:不必谈论,不必说及。

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指示代词。 强假:勉强地借。假,借。 惴惴焉:担心害怕的样子。 摩玩:抚摩玩弄,爱不释手的意思。 业:已经,业已。 庋:收藏,搁起来。 姑:姑且。 俟:等待。 异日:将来,以后。

云尔:这样说而已。有表示结束或省略的意思。 致:得到。 与:给。

形诸梦:形之与梦,在梦中出现的那种情形。形,动词,现出。诸,等于“之于”。 切:迫切。

辄省记:就深思牢记。 通籍:出仕,做官。 俸:俸禄,薪金。 落落大满:到处堆满了书。

素蟫灰丝:白色的蛀虫、灰色的游丝。 时蒙卷轴:常常罩满书册。 类予:像我,类,似,像。 公:(把书)公开同别人共用。 为一说:写了一篇说。为,写作。

使与书俱: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使,让。俱,在一起。 课文学习:

3

1、归纳课文的主旨。

分析:课文就青年黄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奋发向学。 2、分析课文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3节)提出并论述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

第二部分:(4-6节)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补充中心论点,勉励黄生认真读书。 3、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幼时借书有过怎样的遭遇,黄生借书受到怎样的优待。 分析:作者的遭遇是“予固不幸而遇张”“张氏之吝书”“往借,不与”。黄生遇到的则是“生固幸而遇予”“予之公书”且“为一说,使与书俱”。

4、作者从借书这件事上生发出什么观点?他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去阐述的? 分析:生发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泛举历史上的例证, 天子、官宦豪门和富有之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再以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的书,两种不同心理的对比,来论说只有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并以自己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对照,使黄生感知能借到读的幸运,以激励其勤奋读书的上进心。

5、诵读下列的句子,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1)书非借不能读也。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3)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4)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分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 6、理解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1)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2)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故有所览辄省记。

(4)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分析:(1)独:只有。 然:这样。 (2)与:给。 形:出现。 (3)故:所以。 辄:就。 (4)公:公用。 吝:吝惜。 类:一样。 7、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分析:略

8、理解下列加红词语古今意的区别。

分析:汗牛塞屋

4

祖父积、子孙弃者

子孙弃者无论焉

姑俟异日观云尔 9、试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译文: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译文:不只是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3)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译文: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别人,同别人共用的情形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别人)的情形好像不相同。 深入探究:

1、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分析: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2、联系课文分析对比方法的作用。

分析: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怎样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非借不能读”?

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4、课文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分析:课文给我们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如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自己的学习条件,变逆境为动力,发愤读书;珍惜少年读书的大好时光,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不论干任何工作,都应珍惜机会,克服不顺利的条件,认真工作等。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uv.html

Top